006新莽职方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574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6新莽职方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006新莽职方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006新莽职方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006新莽职方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006新莽职方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6新莽职方考.docx

《006新莽职方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6新莽职方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6新莽职方考.docx

006新莽职方考

006——新莽职方考

目次

雍州京兆京尉师尉翊尉光尉扶尉列尉厌戎金城西海填戎阿阳张掖设屏辅平敦德安定威戎

豫州保忠信祈队右队左队汝坟赏都吾符延城陈定

冀州兆队太原上党后队魏城巨鹿和成井关平河桓亭富昌真定常山新博朔定

兖州治亭寿良陈留巨野济平泰山莒陵新平有盐

青州河平建信乐安济南北海翼干东莱夙夜甾川郁秩高密

徐州填夷沂平淮平鲁和乐水顺江平

扬州庐江延平会稽丹阳九江安风

荆州前队南顺江夏南平建平九疑填蛮

益州新成乐平幽州垣翰乐鲜

并州增山归新沟搜获降受降得降填狄厌狄

交州南海郁平新广交趾桓合九真日南

附考

莽郡县官制

莽制采伪古书

莽改汉郡县名通例

《汉书·地理志》以新莽所易郡县名载入注文,而疏漏舛错为甚。

近世朴学诸家之治班书者每于此有所补正,然所见不同,得失参互,未足以征一代之制度。

今以本书、后书纪传及《水经注》为主,旁及汉魏杂著,博稽先儒考证,参以私见,写为是编,俾世之言新室史事者,或可用资借镜焉。

汉自武帝而后,分海内为司隶部一、刺史部十三(十一州二部)。

自元帝而后,有郡国一百三。

至孝平元始二年,凡县、邑、道、侯国千五百八十七。

据《百官表》及《地志》后序。

按实数但得千五百七十八。

时莽已秉政矣。

元始五年,莽始以经义更州名,分界凡十二州。

据《莽传》。

按《平帝纪》作四年,疑当以《传》为是。

州名见扬雄《十二州箴》(《古文苑》卷十四)。

《莽传中》:

始建国四年,下书曰:

“州从《禹贡》为九。

”天凤元年,下书日;“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

依文义,一若其时州制用九。

案同传,天凤三年有并州牧宋弘,《禹贡》无并州,则不得谓元始制定之十二州,至始建国而从《禹贡》更为九也。

元始五年,莽奏立十二州之言曰:

“《尧典》十有二州,后定为九州。

汉家廓地辽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余里,不可为九,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以应正始。

”岂即位而后又有改九之议而未曾见诸实行乎?

并稍增置郡县,迄于天凤元年,总有郡一百二十五,今可考者一百一十六。

县二千二百三。

今可考者一千五百八十五。

大郡至分为五郡,今可考者仅一郡分为二三。

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今可考者一百一十二。

粟米之内曰内郡,其外曰近郡。

有障徼曰边郡。

其后,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

吏民不能纪。

《莽传中》。

兹编一以天凤为断。

后此改制有可考见者,并附志之云尔。

雍州,故汉凉州。

平帝元始五年,以司隶所部之三辅并入,更为雍州。

扬雄《雍州箴》云:

“黑水西河,横截昆仑,邪指阊阖,画为雍垠,上侵积石,下碍龙门。

自彼氐羌,莫敢不来庭,莫敢不来臣。

每在季主,常失厥绪,侯纪不贡,荒侵其宇,陵迟衰微,秦据以戾,兴兵山东,六国颠沛。

上帝不宁,命汉作京,陇山以徂,列为西荒,南排劲越,北启强胡,并连属国,一护攸都。

盖安不忘危,盛不讳衰,牧臣司雍,敢告赘衣。

”《莽传下》有雍州牧陈庆。

西都京兆郡汉旧郡,京师。

始建国四年,以为新室西都。

天凤元年,分置六乡。

《莽传中》。

同传有京兆大尹甄寻。

全曰(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

当云“王莽曰西都京兆大尹,后又分其旁县为郡二,曰京尉、师尉.”(卷二)按之下引《三辅黄图》,则京尉所领大都系扶风属县,师尉所领大都系冯翊属县,全说未审。

京尉郡天凤元年,分三辅为六尉郡,《莽传中》。

此其一。

《志》脱。

《三辅黄图》此据师古注引,与今传本《三辅黄图》小有不同。

云:

“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枸邑、义渠十县,属京尉大夫府,居故长安寺。

师尉郡六尉郡之一。

《志》脱。

《黄图》云:

“高陵以北十县,属师尉大夫府,居故廷尉府。

”《莽传下》,地皇二年,拜田况为师尉大夫。

翊尉郡六尉郡之一。

《志》脱。

《黄图》云:

“新丰以东。

至湖十县,属翊尉大夫府,居城东。

”全曰:

莽分左冯翊曰前辉光,后又分其郡二,曰翊尉、光尉。

(卷二)按之《三辅黄图》,则翊尉所领大都京兆属县,光尉所领大都京兆、扶风属县,全说未审。

光尉郡元始四年,置为前辉光郡。

《平帝纪》、《莽传上》、中有前辉光、谢嚣。

《楼护传》,元始中,以广汉太守征入,为前辉光。

天凤元年,更名六尉郡之一。

《志》脱。

《黄图》云:

“霸陵、杜陵,东至蓝田,西至武功、郁夷十县,属光尉大夫府,居城南。

扶尉郡六尉郡之一。

《志》脱。

《黄图》云:

“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县,属扶尉大夫府,居城西。

”全曰:

莽分右扶风曰后丞烈,后又分其郡二,曰扶尉、烈尉。

(卷二)按之《三辅黄图》,则仅扶尉所领系扶风属县,列尉所领乃冯翊属县,全说未审。

列尉郡元始四年,置为后丞烈郡。

《平帝纪》。

吴曰(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

《莽传》:

以鄄邯为后丞烈。

(卷三)按《莽传上》,居摄元年,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

后承,犹左辅、右拂,非郡名也。

吴说未审。

天凤元年,更名六尉郡之一。

《志》脱。

《黄图》云:

“长陵、池阳以北,至云阳、栩十县,属列尉大夫府,居城北。

”汉三辅旧领县五十七:

新丰、段校(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五《校汉书地理志注》)更原注“秦日骊邑”为“莽曰骊邑”。

按《史记·始皇纪》:

十六年,置骊邑。

《高祖纪》:

十年,更命骊邑曰新丰。

原注未误,段校非也。

蓝田、郑、湖、下邽、南陵、奉明、池阳、莲勺、频阳、郃阳、祤、云陵、云阳、鄠、盩厔、、美阳、郿、雍、栒邑、陈仓、汧、虢,仍旧名。

《三辅黄图》:

莽六尉共领县六十。

京兆领县若干无考。

三辅旧县外又领义沟等县。

常安汉长安。

《莽传中》:

始建国元年,更名京兆大尹及六尉大夫,共治常安城中。

师古曰:

王莽篡位,改汉郡县名,普易之也。

下皆类此。

周曰(周寿昌《汉书注校补》):

案本《志》内郡县注,莽更名固多,而阙者亦过半。

师古谓为普易,必是颜在唐初所见班书钞本如是。

迨传钞脱略,递刊尤漏,故今《志》中未载者,间于《后汉书》、《水经注》等书刺补一二,亦可证也。

(卷二十一)案普易二字,颜原意未必作全数讲,犹言大都耳。

今《志》固脱漏,当不至此。

郦在颜前,而《水经注》所载莽郡县名之不见于今班志者,仅极少数,岂得谓郦注亦脱漏过半,且与班志之脱漏者适相巧合乎?

船利汉船司空。

(凡不注出处者,用《志》文也。

《志》以官本为据,他本不同者,附见之。

)华坛汉华阴。

或本《渭水注》

(《水经注》亦用官本,或本不同者,附见之。

)讹作华疆。

水章汉霸陵。

先谦曰(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二十八):

莽名县即取秦穆章霸功之义。

饶安汉杜陵。

千春汉高陵。

师亭汉栎阳。

或本《渭水注》讹作师高,当属师尉郡。

涣汉翟道。

冀亭汉夏阳。

达昌汉衙。

粟城汉粟邑。

谷喙汉谷口。

修令汉鄘。

监晋汉临晋。

调泉汉重泉。

桓城汉武城。

制昌汉沈阳。

德汉裹德。

氾爱汉徵。

异赤汉万年。

长平汉长陵。

渭阳汉阳陵。

京城汉渭城。

槐治汉槐里。

郁平汉郁夷。

漆治汉漆。

扶亭汉隅麇,当属扶尉郡。

通杜汉杜阳。

段曰:

近人或云“莽曰通杜”四字,乃“诗曰自杜”之讹,则非矣。

杜,训塞,故莽以为名不善,而曰通杜。

好邑汉好。

嘉平汉安陵。

宣城汉茂陵。

《渭水注》城作成,成国故渠径县城南。

《地理志》曰:

宣帝县焉。

(今《志》脱此四字)宋祁日:

宣下当添室字。

广利汉平陵。

新光汉武功。

《莽传上》:

元始五年,以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

盖新室既建,复更此名。

义沟汉义渠道。

故属北地,改属京尉。

厌戎郡莽郡为郡、为国,不可详考,兹编一体作郡。

汉陇西郡。

《后书·蔡邕传》:

六世祖勋,王莽初授以厌戎连率,勋逃不仕。

古符牌有厌戎郡虎符,背文曰:

“新与厌戎连率为虎符。

”(罗振玉《增订历代符牌图录》)旧领县十一:

上邽、安故、首阳、羌道、临洮,仍旧名。

操虏汉狄道。

亭道汉氐道。

德道汉予道。

顿夏汉大夏。

汪本(明汪文盛本,汪远孙《汉书地理志校本》所据)误作顺陵。

相桓汉襄武。

西治汉西。

王国维曰:

虎符背文二半字,似西道二字之半,此郡属县多以道名,疑莽之西治,亦名西道也。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八)

金城郡《志》云“莽曰西海”,非也。

说见西海。

旧领县十三:

枝阳、榆中、罕、河关、破羌、安夷,仍旧名。

修远汉允吾。

《后书·逸民传》:

梁鸿父让,莽时封修远伯。

兴武汉浩。

罕虏汉令居。

金屏汉金城。

顺砾汉白石。

宋祁曰:

砾,一本作乐。

按《河水注》亦作砾。

砾与石义相关,作乐非也。

修远亭汉允街。

《志》脱亭字,据《河水注》增。

何焯曰(何焯《义门读书记·前汉书》卷二):

一郡不应有两修远,疑注中有讹字。

允吾注修字,监本半刻为食字,岂饬字耶?

说殊牵强,盖未知此允街之修远应增一亭字也。

监羌汉临羌。

《志》作盐羌,据《河水注》改。

盐与监,字近而讹也。

通例,凡县名上一字称临者,莽改为监。

西海郡《平纪》:

元始四年,置西海郡。

《莽传上》:

元始五年,遣中郎将平宪等多持金币,诱塞外羌,使献地,愿内属。

宪等奏言:

“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愿为内臣。

献鲜水海、允谷盐池,平地美草皆予汉民,自居险阻处为藩蔽。

”事下莽,莽奏曰:

“今谨案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未有西海郡,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

”《后书·西羌传》:

至王莽辅政,欲耀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羌,使共献西海之地,初开以为郡。

是西海乃拓地所置之初郡,非金城之更名也。

先谦曰:

莽纳羌所献地。

因并金城之名,改为西海耳。

《志》文不讹。

按莽好事鹜名,岂得拓地而不置郡?

先谦之说非也。

《河水注》亦以西海郡为莽讽羌献地所置,然其下又曰“金城郡,王莽之西海也。

”王峻(吴卓信《补注》卷五十四注引王峻《汉书正误》)因谓,盖初置郡时本在金城之外,其后废弃,遂移其名于金城耳。

说尚可通,但《后书·西羌传》:

王莽末,四夷内侵,及莽败,众羌遂据西海为寇。

更始、赤眉之际,羌遂放纵,寇金城、陇西。

明证其时西海、金城犹非一郡,则其说虽可通,而事有未必然也。

《志》:

临羌西北至塞外,有仙海盐池。

师古曰:

阚驷云,西有卑和羌,即献王莽地为西海郡者也。

是西海亦曰仙海,即《传》所云鲜水海,今之青海也。

《河水注》:

湟水东南流,径龙夷城,故西零之地也。

《十三州志》曰:

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一十里,王莽纳西零之献以为西海郡,治此城。

《元和志》:

龙夷城,即今河源军西一百八十里威戎城是也。

(卷三十九)《莽传上》有西海太守程永。

元始中置,领县五。

《西羌传》:

初开以为郡,筑五县,边海亭燧相望焉。

县名无考。

龙夷城当是一县,然无由证其当时是否亦称龙夷也。

 

填戎郡汉天水郡。

《原涉传》:

莽末,拜镇戎大尹。

《后书·隗嚣传》、《马援传》,《水经渭水注》井作镇戎,或以为是。

按琅邪郡莽曰填夷,长沙郡莽曰填蛮,雁门郡莽曰填戎,三方皆曰填,则此曰填戎不误。

阿阳郡分天水郡置。

《志》脱。

《渭水注》:

成纪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

《莽传下》有成纪大尹李育。

先谦曰:

盖阿阳治成纪,故有此称。

天水郡旧领县十六:

街泉、罕、绵诸道、阿阳、略阳道、成纪、奉捷、陇、道,仍旧名。

平相汉平襄。

填戎亭汉戎邑道望亭汉望垣。

冀治汉冀。

纪德汉勇士。

识睦汉清水。

《莽传中》:

封王氏齐绩之属为侯,大功为伯,小功为子,缌麻为男,其女皆为任。

男以“睦”、女以‘‘隆’’为号焉。

兰盾汉兰干。

张掖郡汉武威郡。

旧领县十:

姑臧、张掖、疑当增一亭宇。

武威、鸾乌、媪围、宣威,仍旧名。

晏然汉休屠。

播德汉次。

敷虏汉朴。

射楚汉苍。

设屏郡汉张掖郡。

全所据本屏作平。

旧领县十:

显美,仍旧名。

官式汉得。

渠武汉昭武。

贯虏汉删丹。

否武汉氐池。

传武汉屋兰。

勒治汉日勒。

揭虏汉骊。

罗虏汉番和。

居成汉居延。

辅平郡汉酒泉郡。

旧领县九:

天、池头、绥弥,仍旧名。

显德汉禄福。

载武汉表是。

乐亭汉乐涫。

辅平亭汉玉门。

萧武汉会水。

汪本作肃武。

溅虏假乾齐。

敦德郡汉敦煌郡。

初改文德。

继改敦德(王国维《敦煌汉简跋》二)古符牌有敦德郡。

虎符背文日“新与敦德广桓连率为虎符”。

郡名下缀县名,殊不可解,岂郡守兼县令之职乎?

王国维曰:

盖莽以古之连率所统非一国,故于郡下复举一县。

使若统二郡者,实则仍领一郡而已。

旧领县六:

冥安、效谷、渊泉、龙勒,仍旧名。

敦德亭汉敦煌。

《志》脱亭字,据出土汉简增。

(罗振玉《流沙坠简释》二)坫(钱坫《新斟注地理志》)作敦德亭。

徐(徐松《集释》)释以意加。

(卷十二)周曰:

疑下有亭字。

(卷二十四)以通例,凡郡县同名者,县下加一亭字也。

广桓汉广至。

安定郡《莽传下》有安定卒正王旬。

《后书·隗嚣传》作安定大尹王向。

旧领县二十一:

复累、安俾、朝那、泾阳、卤、阴密、安定、疑当增一亭字。

参、阴槃、爰得、卷、彭阳、鹑阴,仍旧名。

增置县一。

铺睦汉高平。

抚宁汉抚夷监泾汉临泾。

乌亭汉乌氏。

广延亭汉三水。

安桓汉安武。

乡礼汉祖厉。

月顺汉月氏道。

安民《平纪》:

元始二年,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

《渭水注》:

略阳川水又西径略阳道故城北。

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歙等二千人自安民县之杨城,从番须回中,伐木开山道至略阳。

则县至建武初犹未废也。

《方舆纪要》:

安民县应在平凉府华亭县界。

(卷五十八)

威戎郡汉北地郡。

《志》作威成,据《河水注》改。

旧领县十九:

马领、直路、昫衍、方渠、鹑孤、归德、回获、弋居、大黾,仍旧名。

义渠道改属京尉郡。

威戎亭汉灵武。

《志》作威成亭,以意改。

特武汉富平。

坫曰:

或本作恃武。

(卷十三)《河水注》作持武。

令周汉灵洲。

通道汉除道。

吾街汉五街。

延年道汉略畔道。

泥阴汉泥阳。

功著汉郁郅。

西河亭汉廉。

疑当属归新郡。

豫州,汉旧州。

平帝元始五年,以司隶所部之河南、弘农并入。

扬雄《豫州箴》云:

“郁郁荆河,伊雒是经,荥播漆,惟用攸成,田田相挈,庐庐相距。

夏殷不都,成周攸处,豫野所居,爰在鹑墟,四澳咸宅,字内莫如,陪臣执命,不虑不图。

王室陵迟,丧其爪牙,靡哲靡圣,捐失其正,方伯不维,韩卒擅命,文武孔纯,至厉作昏,成康孔宁,至幽作倾。

故有天下者,毋曰我大莫或余败,毋曰我强靡克余亡。

夏宅九州,至于季世,放于南巢,成康太平。

降及周微,带蔽屏营,屏营不起,施于孙子,王赧为极,买极周祀。

牧臣司豫,敢告柱史。

保忠信卿汉河南郡。

始建国四年,以为新室东都。

天凤元年,更郡名曰保忠信,置卿。

益属县满三十,分置六州,州五县。

《莽传中》。

《志》误卿为乡,或本《谷水注》,亦误。

全曰:

莽将都雒,故欲进其官于京兆尹之上,名日卿,美其名曰保忠信。

是官名非地名也,今流俗本以卿为乡,大谬。

(卷二)王曰(王念孙《读书杂志》):

保忠信卿,以官名而列于《地理志》者,与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义,后汉谓之河南尹,义亦同也。

(卷四之六)周曰:

《莽传》,分长安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

又曰:

常安西都曰六乡,自以东都制如长安,故亦改为乡,特设卿以重其任。

班氏此注所引,皆地名沿革,不能旁及官制,全志可证。

至《莽传》所改之保忠信卿,即此乡之卿。

彼官名。

此地名也。

(卷二十一)按周说似是而非也。

《周官·大司徒》:

五州为乡。

今保忠信统六州,则宜若为乡是也。

然莽制初非全仍《周官》(详附考),且莽方营建东都,恢宏其制,岂肯于西都设六乡,于此都反只设一乡?

《莽传下》文:

分郡,置六州。

此六州正与西都之六乡相当,则不能以郡为乡可知矣。

至所云注所引不能及官制,王说已足破之。

莽以始建国五年即欲迁都雒阳。

终其世未得实行。

《传中》:

始建国五年,莽曰:

“玄龙石文曰‘定帝德,国雒阳’。

符命著明,敢不钦奉,其以始建国八年,岁缠星纪,在雒阳之都。

”天风元年正月,莽曰:

“予以二月建寅之节,行巡狩之礼毕,即于土中居雒阳之都焉。

”群公奏言:

“皇帝春秋尊,且无巡狩,以安圣体。

”因更以天凤七年,岁在大梁,苍龙庚辰,行巡狩之礼。

厥明年,岁在实沈,仓龙辛巳,即土之中雒阳之都。

乃遣太傅平晏、大司空王邑之雒阳,营相宅兆,匝起塞庙、社稷、郊兆云。

祈队郡天凤元年,析河南郡置六队郡之一。

《志》脱。

《莽传中》:

以陈留以西付祈隧。

祈隧,故荥阳。

《济水注》:

荥阳,王莽立为祈队。

盖分河南之荥阳诸县所置郡也,治荥阳。

《传上》文:

天风元年,以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

河南,当作荥阳也。

周曰:

队是隧本字省文。

(卷五十五)全所据本祈作祁。

河南郡,旧领县二十二:

荥阳、京、平阴、中牟、河南、卷、巩、谷成、故市、密、新成、开封、成皋、梁、新郑,仍旧名。

天凤元年,保忠信卿增益之,县不可考。

其后并陈留、陈留以西诸县入祈队。

义阳汉雒阳。

《志》作宜阳,据《莽传》改。

《莽传下》:

地皇元年,立于临为统义阳王。

师成汉偃师。

《谷水注》作师氏。

坫作师氏。

校曰:

本或作师成,误刻也。

(卷四)不知其言之所据。

治平汉平。

吴所见《水经注》作河平。

(卷九)坫作河平。

校曰:

本或作治平。

(卷四)阳桓汉阳武。

中亭汉缑氏。

原桓汉原武。

左亭汉苑陵。

右队郡汉弘农郡。

天凤元年,更名六队郡之一。

《莽传下》有有队大夫宋纲。

旧领县十一:

弘农、宜阳、丹水、新安、商、陆浑、上雒,仍旧名。

昌富汉卢氏。

末祁曰:

昌富,疑作昌当。

黄眉汉陕。

陕亭汉黾池。

君亭。

或本《丹水注》讹作古亭。

左队郡汉颍川郡。

天凤元年,更名六队郡之一。

《莽传下》有左队大夫王吴。

《后书·郅恽传》有左队大夫逯并。

旧领县二十:

昆阳、颍阳、长社、新汲、郾、、舞阳、颍阴、高、许、父城、成安、阳城、纶氏,仍旧名。

颍川汉阳翟。

定城汉定陵。

相城汉襄城。

左亭汉傿陵。

监颍汉临颍。

嘉美汉周承休。

或本《汝水注》美讹作荑。

汝坟郡汉汝南郡。

《志》作汝汾。

齐曰(齐召南《汉书宮本考证》):

当是汝坟之讹。

周曰:

汝南故为汝坟地,于汾无涉,观下女阴莽曰汝坟可证。

(卷二十一)《汝水注》亦误作汝汾。

汪本作汝分,汪校曰:

当作汝汾。

赏都郡分汝南郡置。

《志》云:

分为赏都尉。

齐曰:

当是赏都郡之龀。

盖莽改汝南郡曰汝坟郡,又分置赏都郡耳。

钱曰(钱大昕《三史拾遗》卷三):

宜禄县,莽改曰赏都亭。

此亦赏都为郡名之证也,《莽传下》有赏都大尹王钦。

汝南郡,旧领县三十七:

平舆、阳安、强、富波、女阳、鲴阳、吴房、南顿、朗陵、濯阳、期思、慎阳、召陵、弋阳、上蔡、项、定陵,《汝水注》:

汝水又东南径定陵县故城北,王莽更之曰定城矣。

王据此谓下脱“莽曰定城”四字。

(卷四之六)陈奂曰(见汪远孙《地理志校本》):

窃谓不然。

颍川郡定陵下有“莽日定城”四字,两郡县名同,岂莽改名亦同?

当是郦注误以莽改颍川之定陵遂移到汝南之定陵耳,未可据增四字。

周曰:

陈氏似是而非,《志》注“莽曰定城”四字本在此定陵下,误写在颍川郡之定陵下,郦氏所见《汉书》或不似今本之误耳。

(卷二十一)按王、周之说皆非,陈说是而又非也。

《汝水注》原文未言此定陵属何郡,察其上文为颍川郏县,下文为颍川郾县,则明是颍川之定陵。

下云“莽更曰定城”与《汉志》合,初无可疑。

王说固非,陈谓不当增是,谓郦注误谓此系汝南之定陵则非,周据郦注而谓今本《汉书》误以四字入颍川定陵下,更谬。

仍旧名。

新安汉阳城。

至成汉安成。

乐庆汉细阳。

宣孱汉宜春。

汝坟汉女阴。

疑下有亭字,《颍水注》作汝濆。

吴弓[《晋书·地道记》:

女阴县有临丘乡,即诗所谓汝坟,新迁汉新蔡。

《莽传下》:

地皇元年,立子安为新迁王。

《后书·郅恽传》注引谢沈书:

郑敬闲居新迁,都尉逼为功曹。

按曰:

王莽改新蔡县为新迁也。

今按郑敬闲居,时在光武复汉之后,都尉亦是汉制,且系郡官而非县官。

此所谓新迁都尉。

盖犹言新任汝南郡都尉某某耳,与莽时之新迁县无涉。

李注未审。

新德汉新息。

慎治汉慎。

新亭汉西平。

闰治汉窩。

华望汉西华。

长正汉长平。

赏都亭汉宜禄。

《莽传上》:

元始四年,帝封莽子临为赏都侯。

新延汉新。

归惠汉归德。

新明汉新阳。

始成汉安昌。

均夏汉安阳。

乐嘉汉博阳。

《志》作乐家,据《颍水注》改。

王曰:

乐嘉于义为长。

(卷四之),汪曰:

《三国志》、《晋书》俱作乐嘉。

新利汉成阳。

或本《淮水注》讹作利新。

吾符郡汉沛郡。

全所据本作吾府。

延城郡分沛郡置。

《志》脱。

蔡邕《汉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海源阁本《蔡中郎集》卷四):

曾祖父仕为延城大尹。

沛郡旧领县三十七:

龙亢、谷阳、萧、向、下蔡、山桑、公丘、敬丘、沛、建成、高、高柴、溧阳、东乡、临都、义成,仍旧名。

吾符亭汉相。

笃亭汉竹。

力聚汉广戚。

吾丰汉丰。

单城汉郸。

宋祁曰:

单当作留。

案汉县曰郸,知莽县作单不误也。

或本《淮水注》亦讹作留城。

延成亭汉谯。

蕲城汉蕲。

贡汉。

华乐汉辄。

符合汉符离。

归思汉夏丘。

肴成汉汶。

《志》作育成。

毛本作有成。

王曰:

当为肴城之误也。

师古曰:

汶音肴,是汶、肴同音,故莽改汶为肴成,犹上文郸县之改单城,蕲县之改蕲城也。

《水经注》作育城,(按官本《淮水注》作肴城)亦后人以误本《汉书》改之。

新校本改为肴城是也。

汲古阁本作有城,(按毛本实作有成)亦误。

(卷四之六)传治汉芒。

毛本作博治。

《睢水注》亦作传治。

思善汉城父。

田平汉建平。

赞治汉曆。

《淮水注》作曆治。

成富汉栗。

(栗,《睢水注》作粟。

以莽名证之,则作粟是也。

)合治汉扶阳。

平宁汉平阿。

会谷汉祁乡。

陈定郡汉梁国。

《莽传下》有陈定大尹沈意。

旧领县八:

睢阳,仍旧名。

天凤后,以陈留雍丘以东诸县并入。

节砀汉砀。

嘉谷汉甾。

《续志》刘昭注有谷亭,古句渎之丘,莽氏县以此。

予秋汉杼秋。

蒙恩汉蒙。

己善汉己氏。

陈定亭汉虞。

下治汉下邑。

《志》作下洽,据《获水注》改。

冀州,汉旧州。

平帝元始五年,以司隶所部之河东、河内,及并州所部之太原、上党并入焉。

扬雄《冀州箴》云:

“洋洋冀州,鸿原大陆,岳用是都,岛夷皮服。

潺湲河流,夹以碣石。

三后攸降,列为侯伯,降周之末,赵魏是宅。

冀土麋沸,炫潭如汤,更盛更襄,载从载横,陪臣擅命,天王是替,赵魏相反。

秦拾其弊,北筑长城,恢夏之场。

汉兴定制,改封藩王。

仰览前世,厥力孔多,初安如山,后崩如崖。

故治不忘乱,安不遗危,周宗自怙,云焉有予隳,六国奋矫,果绝其维。

牧臣司冀,敢告在阶。

兆队郡汉河东郡。

天凤元年,更名六队郡之一。

《志》作兆阳,据《莽传》,河东乃六队之一,知阳系队之讹也。

《涑水注》作洮队。

或本亦误作兆阳,一本作洮阳。

吴曰:

兆即洮,《左传》所谓宣汾洮也,古字通用。

(卷五)段既曰阳当为队,又曰:

兆阳之义,当取在京兆之东;矛盾不足辨。

旧领县二十四:

猗氏、解、河北、汾阴、闻喜、濩泽、端氏、临汾、垣、长修、蒲子、绛、狐译、骐,仍旧名。

河东汉安邑。

勤田汉大阳。

吴曰:

《名胜志》,闲田在今平陆县西六十里,即虞芮相让之处也,故王莽改曰勤田。

蒲成汉蒲反。

兆亭汉左邑。

《涑水注》作洮亭。

先谦曰:

兆,洮之省字。

《涑水注》引司马彪曰:

洮水出闻喜县,故王莽以县为洮亭也。

周曰:

是左邑下“莽曰洮亭”四字系错简,宜人闻喜下。

(卷二十一)按《涑水注》下文又曰:

左邑,故曲沃也,王莽之洮亭也。

《郡国志》:

闻喜,邑本曲沃,无左邑县,是东京并左邑入闻喜。

彪时已无左邑,故附洮亭之名于闻喜下耳。

《志》不误。

延平汉皮氏。

香平汉平阳。

汪曰:

香,宋本作乡。

坫曰:

疑当作平乡。

(卷三)干昌汉襄陵。

黄城汉彘。

有年亭汉杨。

朕北汉北屈。

太原郡旧领县二十一:

晋阳、葰人、中都、邬、盂、汾阳、阳曲、原平、上艾、虑,仍旧名。

界美汉界休。

太原亭汉榆次。

于合汉于离。

兹同汉兹氏。

狼调汉狼盂。

多穰汉平陶。

致城汉京陵。

大宁汉大陵。

示汉祁。

繁穰汉阳邑。

信桓汉广武。

上党郡旧领县十四:

长子、屯留、余吾、铜、沾、涅氏、壶关、泫氏、高都、潞、隋氏、阳阿,仍旧名。

上党亭汉襄垣。

谷近汉谷远。

后队郡汉河内郡。

天凤元年,更名六队郡之一。

《后书·伏湛传》:

莽时为后队属正。

旧领县十八:

汲、武德、波、山阳、州、共、乎皋、修武、温、获嘉、轵、沁水、隆虑、荡荫,仍旧名。

河内汉怀。

河中汉河阳。

雅歌汉朝歌。

平野汉野王。

魏城郡汉魏郡。

城,一作成,《莽传下》有魏成大尹李焉。

旧领县十八:

邺、馆陶、沙、内黄、清渊、繁阳、元城、梁期、武始、邯会、阴安、邯沟,仍旧名。

利丘汉斥丘。

魏城亭汉魏。

黎蒸汉黎阳。

即是汉即裴。

(应劭曰:

裴者非。

)延平汉平恩。

或本《浊漳水注》讹作延年。

桓安汉武安。

巨鹿郡

和成郡分巨鹿郡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