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564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题目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总课时

5

学校

教者

年级

学科

化学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年月日—月日

在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学习化学方程式当然书写,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一些实验的基础上,学习新课对于实验探究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处。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世界。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能真正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2.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

法。

(2)归纳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①写②配③注④等

(3)初步学会用化程式来表所获得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任何事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在

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体会化学用语的方便和实用。

(2)使学生体会到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课前准备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1

 

组织教学

2分

导入新课

5分

 

讲授新课

20分

 

[小结]

 

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及微观解释2。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3。

写出前面已学过的化学方程式3~4个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6中的平衡图示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哪两个原则?

为什么?

[讲解并演示]1。

用最小公倍数配平化学方程式

2。

“↑”或“↓”的用法

3。

如何注条件

[分组练习]指导学生分组进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练习,并相互改正错误

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口诀)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平,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1。

配平的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2。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3。

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涵义

 

积极思考并回答

完成有关化学方

程式的书写

 

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观察、思考、讨论

 

各组开展比赛,并对个别组完成的练习进行批阅、改正

 

归纳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交流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复习、巩固旧知

创设学习方程式氛围

培养自学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掌握配平的方法的多样性启迪学生解决问题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勤于思考,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掌握配平的方法的多样性启迪学生解决问题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勤于思考,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1

 

练习巩固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要遵循两个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写”

2.“配”

3.“注”

4.“等”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2

 

组织教学

2分

导入新课

5分

讲授新课

20分

 

 

提问配平步骤

1.以差值最大的元素为配平起点

(1)求出起点元素的原子在左右两边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与2→4

(2)求出含起点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序数(序数==

CH3OH:

4/4=1

H2O:

4/2==2

2.按照元素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顺序通过观察配平其它元素

由碳元素确定CO2:

1(因为CH3OH序数为1,其中含碳原子为1)

由碳元素确定O2:

3/2(因为生成物分子中氧为4个,CH3OH分子中含氧1个)

即:

CH3OH+3/2O2

CO2+2H2O

5.化为最简比

2CH3OH+3O2

2CO2+4H2O

 

积极思考并回答

 

观察、思考、讨论

 

各组开展比赛,并对个别组完成的练习进行批阅、改正

 

 

△复习、巩固旧知

创设学习方程式氛围

培养自学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掌握配平的方法的多样性启迪学生解决问题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勤于思考,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掌握配平的方法的多样性启迪学生解决问题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勤于思考,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2

 

练习巩固

10分

 

复习小结

5分

布置作业

3分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P+O2

P2O5

2②H2O2

H2O+O2↑

3Fe+O2

Fe3O4

4H2O

H2+O2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3

 

组织教学

2分

复习提问

5分

讲授新课

20分

 

 

例1:

(2005·长沙市)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的读法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氧气生成水B.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C.两个氢分子加一个氧分子等于两个水分子D.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解析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有:

(1)表明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该反应进行的条件;(3)表明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本题中对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和”的意思,“=”表示生成的意思,反应条件也要读出,故选D。

答案:

D

例2:

(2002·北京东城区)下列有关铁的化学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3Fe+2O2

Fe3O4B.2Fe+6HCl=2FeCl3+3H2↑

C.Fe+CuS04==FeSO4+CuD.Fe2O3+3CO

2Fe+3CO2

解析此题为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正误题.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和步骤可以判断出B项中Fe与HCl反应生成FeCl2,而不是FeCl3,违背了客观事实.

答案:

B

 

学生练习,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进行学生分层练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3

 

组织教学

2分

导入新课

5分

 

讲授新课

30分

 

例3:

(2003·南京市)航天飞机用金属铝和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体为固体燃料。

加热铝粉使其被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使混合物中的高氯酸铵分解,同时生成四种气体,两种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一种气体是氯气,还有一种是常见的氧化物,因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试写出其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1)铝粉被氧气氧化;

(2)高氯的铵受热分解。

 

解析该题为高新技术信息题、题中铝被氧化的反应相对简单,难点在如何理解高氯酸铵的分解上。

高氯酸铵分解产生四种气体:

一种为氯气;两种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应为氧气和氮气;另外一种是常见的氧化物,是什么元素的氧化物呢?

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应该是氢的氧化物——水蒸气。

确定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应该不难写出化学方程式。

答案:

(1)4Al+3O2

2Al2O3

(2)2NH4ClO4

N2↑+O2↑+Cl2↑+4H2O↑

例4:

(2005·黄冈市课改区)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①   ;②;

③;④……(只答四点即可)

 

学生练习,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通过教师设疑,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联系生活,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让其联系生活,从而应用于生活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3

 

 

小结8分

 

(2)甲实验进行时,燃烧匙中硫的状态是。

(3)任选上述三个实验中的一个,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题中给出了提示:

“从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学原理进行归纳总结”。

三个反应的共同有:

①都是物质跟氧气反应;②都是固体跟气体反应;③反应都需点燃才能进行;④反应都放热;⑤反应都是化合反应;⑥生成物都是氧化物;⑦……甲实验时,硫先熔化成液体又气化燃烧,燃烧匙中我们看到的是液态硫;化学方程可任选一个。

答案:

⑴①反应都是化合反应;②反应的条件都是点燃;③反应都是放出热量;④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⑵液态⑶S+O2点燃SO2(或4P+5O2点燃2P2O5或4Al+3O2点燃2Al2O3)

1.在化学方程式书写中常出现的错误是不配平、反应条件不写、化学式写错等。

为避免化学式写错,可根据化学式中化合价代数和是否为零来判断;对于方程式不配平和反应条件不写,避免遗漏的方法是在平时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要养成写完方程式后仔细观察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以及随手写反应条件及“↑”“↓”的良好习惯,

2.配平时只能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绝不能改动化学式右下角表示原子或原子团个数的小数字,或在化学式中添加小数字

 

学生练习,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通过教师设疑,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联系生活,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让其联系生活,从而应用于生活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4

 

 

1.化学方程式

可读作()

A.硫加氧等于二氧化硫B.硫加氧气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硫

C.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D.一个硫和一个氧点燃后生成一个二氧化硫

2.在一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0

14

试判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置换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

3.科学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微量臭氧(O3)可以抵抗阳光中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空调和冰箱中的致冷剂“氟里昂”是一种氟氯烃(以M代替),它可以破坏臭氧层,其反应过程为:

M+O3→MO+O2MO+O→M+O2,则M在该反应中是()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稳定剂

 

学生练习,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进行学生分层练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4

 

 

4.下列图形能形象地表示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变化,

其中“”、“”、“”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物质的分子。

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A.复分解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在于D.化合反应

 

二、填空题

5.写出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

(1)法医常用马氏试砷法来证明是否为砒霜(As2O3)中毒,其原理是:

用锌和盐酸与试样混合在一起,若试样中含有砒霜,则会发生反应,生成砷化氢(AsH3)、氯化锌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市售打火机里装的不是汽油,而是液体丁烷(C4H10),丁烷在空气中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写出丁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二氧化钛(TiO2)是优良的白色颜色。

它的生产工艺流程中,有一步反应是用四氯化钛(无色液体)跟空气中的水接触,即产生二氧化钛,并伴有大量酸雾。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烧水的铝壶中常结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用适量的稀盐酸可以除去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盐酸的用量过多,会损坏铝壶,原因是(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通过教师设疑,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进行学生分层练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5

 

 

6.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下列反应:

①C+O2

CO2②2CO+O2

2CO2③CH4+2O2

CO2+2H2O④C2H-5OH+3O2

2CO2+3H2O

通过对上述四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你能总结出哪些规律性的结论?

7.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

2

+

2=2

反应前后,Na、Cl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1)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分析,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填序号):

A.2Mg+O2点燃2MgOB.CaO+H2O=Ca(OH)2C.2KClO3

2KCl+3O2↑

D.CaCO3高温CaO+CO2↑E.H2+CuO加热Cu+H2OF.HCl+NaOH=NaCl+H2O

(2)根据上面的分析和推理,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做出恰当概括:

置换反应;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

 

学生练习,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进行学生分层练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图

◇资源备

□评价○反思

 

5

 

 

小结8分

 

8.把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均匀混合,堆放在石棉网,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的一端接触混合物。

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成红热状态,移开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全部混合物呈红热状态,冷却后得到黑色的固体化合物——硫化亚铁。

①这一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铁跟硫反应时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

③用什么实验可以证实反应中铁已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

④从理论上计算,为使铁粉和硫粉都能全部反应,两者最佳质量比应是。

9.经过学习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

化学反应的快慢、现象、生成物等与反应物量的多少、反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请各举一例说明:

(1)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2)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3)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

10.用好化学用语和溶解性表,对日后化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请按要求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所选的反应物在右表的范围内,

并且不能重复选用):

1)一种酸和一种碱;

2)一种酸和一种盐;

OH-

NO3-

Cl-

SO42-

CO32-

H+

溶、挥

溶、挥

溶、挥

Na+

Ca2+

Ba2+

Cu2+

3)一种碱和一种盐;

4)一种盐和另一种盐。

 

学生练习,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进行学生分层练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要求:

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