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456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docx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docx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字词积累。

1、按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地大物bó()省()悟搽()脊()梁慨()叹

玄()虚之至前pú()后继诬miè()miǎo()茫诓()骗

2、解释词语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二、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和两种。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二是,三是本文是文。

本文的题目属于句式,它的作用是。

三、第2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

第5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

第6段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在结构上有的作用。

四、本文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最富于讽刺意味的语句是,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到了的作用是:

五、简答。

1、对方错误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2、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3、第6—8段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观点?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六、读书,是精神的享受;读书,可以吸收无尽的营养;读书,能激起你心中的波浪;读书,能使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得宽广。

我们班正准备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觉得该开展哪些活动呢?

请在下面写出4条。

2、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两条。

3、请简要叙述一个名人读书的故事。

参考答案

一、博xǐngchájǐkǎixuán仆蔑渺kuāng

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本课是因为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

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

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感伤。

为民请命:

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负,以保全性命,解除痛苦。

舍身求法:

不惜牺牲生命追求真理。

二、立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疑问引起国人思考,强调国人没有失去自信

三、引出下文对敌论的驳斥总结上文,同时引出文章的论点承上启下

四、“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念了”讽刺否定

五、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2、“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4、“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

六、1、示例:

搜集“名人读书名言”,编辑《名人读书名言录》;办“名人读书经验”墙报(或手抄报);讲读书故事;召开读书报告会;举行关于读书的演讲;举办读书讲座。

2、示例:

周恩来——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考尔德——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3、示例:

①晋代车胤小时好学不倦,但家境贫困,无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他就抓许多萤火虫放在白绢口袋里吊起来照亮,用来看书。

后来终于做了高官。

②晋代孙康聪明好学,家贫无油,他利用大雪映出的雪光来读书,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当了高官。

③王亚南小时候胸怀大志,酷爱读书。

他读中学时特把自己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掉,成为三脚床。

每次读书到深夜,疲劳时上床睡觉后一翻身,三脚床就倾斜,他被惊醒后继续夜读。

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出师表》中考试题及答案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夙夜优叹(早晚)B.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

5、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答:

谨慎、才智过人、忠心

6、选问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报先帝而忠陛下

7、诸葛亮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答: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8.“开张圣听”的意思是扩大圣明的听闻,“引喻失义”的意思是说话不恰当

9.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以塞忠谏之路

10、“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

请归纳。

①三顾茅庐。

②临危委重任。

③临崩寄大事。

1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12.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

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

14.诸葛亮智慧化身《三国演义》很多事例体现这特点,如摆八卦阵,空城计火烧赤壁六出祁山

15.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A)。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C.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6.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报先帝,忠陛下南方已定,兵甲以足

17.这两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目的是: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8、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答:

主要表达了他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及“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19.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夙夜优叹(早晚)B.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1.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4分)

答:

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

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

22.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妄自菲薄和作奸犯科。

23.“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朝廷;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

24.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25.写出第一段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一句话。

诚宜开张圣听

26.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

B.文中“先帝”“陛下”是指同一个人。

C.“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是个倒装句,即“于内不懈”,“于外忘身”。

27.第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应该开张圣听,不应该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用原文回答,2分)

29.、下列对文章(节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表、记,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C、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D、这两段文字,寓情于议,感人之深。

30、诸葛亮指挥的两个战例:

赤壁之战、火烧新野

31.选段中写道:

“愿陛下亲之信之”。

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32.诸葛亮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

33.第3段文字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此”指五月渡泸,平定南方;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35.你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答: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淡泊名利有谋略、尽心尽职的贤臣,

36.选文第一段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

三顾茅庐选文第二段中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事”指什么?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7.诸葛亮叙述自己的经历,其目的是表明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及对刘氏父子的忠诚。

38.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39.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

在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

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40.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

《陈涉世家》中考试题集锦

1.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士兵对陈胜的敬畏;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2.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

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做事周密细致;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偶然性:

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

必然性:

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

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4.陈胜、吴广决定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用选文原句回答)(3分)答: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5.从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2分)

答:

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

6.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4分)

抓住时机;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

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诸郡县)苦秦吏。

(用原文回答)

48.陈涉与佣者的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什么?

(3分)答:

为了说明陈涉青年时期的伟大的抱负。

《隆中对》中考题集

1.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3分)

A.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B.欲信大义于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D.信义著于四海皆以美于徐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3.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4分)

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2分)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C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5.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C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7.“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3分)

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答出3点)

8.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2分)

9.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

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4分)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1分)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

(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1分)

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3、“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蜀相》中的“天下计”,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分)

14、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

有关典故如:

初出茅庐:

火烧新野:

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15.(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16(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①曹操:

此诚不可与争锋②诸戎、夷越: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17.问题探究:

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3分)

(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

(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18.简答:

(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

(1)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⑧刘备“总揽英雄”(选其中一例回答)

(2)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

19.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B)

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

挟持,控制B.利尽南海利:

利用

C.国险而民附附:

归附D.时先主屯新野屯:

驻扎

20.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B.①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

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

21.填空:

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

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兵力(或“军事”、“军队”)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人才、民心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物产(或“物资”)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

22.简答题:

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

天命观(或“唯心主义”,意思对即可)

23.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相同之处:

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或:

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24、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

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请作简要说明

(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

2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B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C此用武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唐雎不辱使命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2分)

例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A、渔人甚异.之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公将鼓.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原文: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3、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2分)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4分)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与秦王同归于尽。

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5.(2分)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B.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受.任于败军之际D.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

6.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要点: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8.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

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答:

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

9.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2分)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10.简析划线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分)

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1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19.填空。

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长跪而谢之”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20.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语言(或“对话”)描写。

(1分)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