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培训评价课本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422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培训评价课本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职业卫生培训评价课本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职业卫生培训评价课本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职业卫生培训评价课本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职业卫生培训评价课本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培训评价课本重点.docx

《职业卫生培训评价课本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培训评价课本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卫生培训评价课本重点.docx

职业卫生培训评价课本重点

第一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概述

第一节职业病危害评价常用术语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常用术语

1.职业病危害: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和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2.职业病危害因素:

①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

②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3.职业病: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单位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职业禁忌:

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威胁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5.建设项目: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6.评价单元:

根据建设项目或用人单位的特点和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要求,将建设项目或用人单位的生产工艺、设备布置或工作场所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或区域。

7.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可能产生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其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有害性、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等进行的预测性卫生学分析与评价。

8.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完工后、竣工验收前,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与措施及其效果等做出的综合评价。

9.职业接触限值: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产生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

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和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其内容差别如下表1-1所示。

10.超限倍数:

对未制定PC-STEL的有害化学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表1-1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和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分类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1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限值

2

最高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限值

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11.低温作业:

平均温度不大于5度的作业。

12.工作日写实:

在生产劳动现场,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整个工作日内的各种活动及其时间消耗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连续观察、如实记录,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13.高温作业:

在高气温、或有强烈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下,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14.噪声作业:

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h/d或40h/周噪声暴露等效声级不小于80dB(A)的作业。

15.辅助用室;是指评价对象依据其卫生特征状况所设置的工作场所办公室、卫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

16.职业健康监护:

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档案管理等内容。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以及应急健康检查。

第二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目的、意义与原则

1.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根本目的:

确保建设项目贯彻国家有关职业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在设计阶段及正式投入生产使用之前,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意义

(1)用法律手段强化建设单位的职业病防治意识,积极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产生职业病危害。

(2)贯彻“预防为主”的职业病方针。

(3)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有效途径。

(4)直接或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应遵循原则如下:

(1)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2)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

(3)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应在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

(4)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三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主要依据:

我国现行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项目基础资料,国内外文献资料及与评价工作有关的其他资料等予以实施。

分条如下:

(1)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2)法规及文件《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3)标准及技术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4)建设项目基础资料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设计文件;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文件;政府监管部门审核、审查文件;建设项目书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等;

2.“三同时”:

职业病防护设施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我国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将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一般、职业病危害较重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类。

第四节评价范围与评价单元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范围的内容及要求:

一般来说,评价范围应从“人、机、物、料、环”5个方面来进行确定。

(1)人:

指作业人员,包括建设项目中所有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

(2)机:

狭义指机器和工具,广义指工艺过程,包括建设项目中所有的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

(3)物:

指建筑物,应包括建设项目中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4)料:

指物料,包括建筑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原料、辅料,生产的产品、联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品。

(5)环:

指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周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五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与内容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编制阶段3个阶段。

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

(1)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

(2)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

(3)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

(4)职业病防护设施;

(5)辐射防护设施与评价,辐射防护检测计划与实施

(6)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7)职业健康监护及其处置措施;

(8)应急救援设施;

(9)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10)其他应评价的内容。

3.职业卫生调查内容:

(1)项目概况与试运行情况调查;

(2)总体布局与设备布局调查;(3)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4)职业病防护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调查;(5)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6)建筑卫生学调查;(7)辅助用室调查;(8)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9)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调查。

4.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与评价):

(1)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与人员设置情况;

(2)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3)职业卫生培训情况;(4)职业健康监护;(5)职业卫生档案管理;(6)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及其执行情况;(7)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8)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9)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其演练情况;(10)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情况;(11)职业病危害申报情况;(12)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

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应收集的资料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收集的资料做出以下比较: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应收集的资料:

1.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2.建设项目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

(1)建设项目概况;

(2)生产工艺、生产设备;

(3)辐射源项资料;

(4)生产过程中拟使用的原料、辅料及其用量,中间产品、产品及其产量等;

(5)劳动组织与工种、岗位设置及其作业内容、作业方式等;

(6)各种设备、化学品的有关职业病危害的中文说明书;

(7)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8)有关设计图纸;

(9)有关职业卫生现场监测资料;

(10)有关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资料;

(11)其他有关评价所需的技术资料。

3.国家、地方、行业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收集的资料:

1.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政府监管部门对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设计阶段的审查意见。

2.建设项目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

(1)建设项目概况;

(2)生产工艺;

(3)辐射源项资料;

(4)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料、产品及其有关职业病危害的中文说明书;

(5)生产设备及其有关职业病危害的中文说明书;

(6)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7)有关设计图纸;

(8)有关职业卫生现场监测资料;

(9)有关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资料;

(10)职业卫生管理的各类资料。

3.项目试运行情况。

4.国家、地方、行业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5.项目建设施工期建设施工单位有关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测与职业健康监护等相关资料。

第二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

检查表法、类比法、职业卫生调查法、工程分析法,检测检验法等。

2.类比工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原辅材料;

(2)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工艺;

(3)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设备;

(4)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规模。

3.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性质、规模、拟建地点,自然环境概况,项目组成与主要工程内容、生产制度,岗位设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料、辅料的名称及用量,产品,联产品,副产品,中间产品的名称和用量,健康危害说明书。

(3)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

(4)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

(5)建筑卫生学。

4.检查表编制的步骤

(1)评价内容分析

(2)确定评价依据(3)确定检查项目(4)编制表格

5.检查表编制的依据

(1)国家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是编制检查表的主要依据。

(2)国内外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3)通过系统分析确定的职业病危害部位及防护对象,也是检查表编制的重要依据(4)研究成果

第三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

1.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因素。

职业卫生学是研究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卫生问题,即研究工作条件与劳动者健康的关系,以及防治职业危害的对策。

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一)按其来源分:

(1)生产工艺工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如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电离辐射,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线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作息制度不合理②职业性精神紧张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⑤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②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等;③作业环境污染,如氯碱厂泄露氯气,处于下封测的无毒生产岗位的工人,吸入了氯气。

(二)按其所致职业病的种类分类:

①粉尘类;②放射性物质类;③化学物质类;④物理因素;⑤生物因素;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⑨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⑩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3.十大职业病种类

①尘肺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③职业中毒④物理因素所致疾病⑤生物因素所致疾病⑥职业性皮肤病⑦职业性眼病⑧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⑨职业性肿瘤⑩其他职业病。

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内容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

亦即通过职业卫生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每一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以及每一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方式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

亦即通过职业卫生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每一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影响到哪些具体工作地点;(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人员。

亦即通过职业卫生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分布于不同工作地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哪些作业人员产生有害影响。

2.职业病危害识别的原则

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预测性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

(1)类比法

(2)资料复用法

(3)经验法(4)工程分析法(5)职业卫生调查法(6)检测检验法第三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的内容

主要包括: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害性分析: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进行定性分析。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分析:

指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通过开展现场调查和工作日写实,调查分析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种及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工作地点、作业方法、接触时间与频度。

3.工作日写实

工作日写实:

在生产劳动现场,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整个工作日内的各种活动及其时间消耗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连续观察、如实记录,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4.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的方法

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是实施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害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通过查阅教科书、文献资料、MSDS(化学品安全说明书),GHS(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等资料,可以获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有关理化特性、对人体健康影响等数据信息。

第四节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1.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1)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①PC-TWA的应用:

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评价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卫生状况和劳动者接触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主体性限值。

②PC-STEL是与PC-TWA相配套的短时间职业接触限值,可视为PC-TWA的补充。

只适用于短时间接触较高浓度后可导致刺激、窒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等急性作用及其慢性不可逆性组织损伤的化学物质。

③MAC的应用:

最高容许浓度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的化学物质而制定的不应超过的最高容许职业接触限值,即任何情况都不能超过的限值。

④超限倍数的应用: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和粉尘,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

在符合PC-TWA的前提下,化学物质的最大超限倍数是PC-TWA的1.5-3倍;粉尘的超限倍数是PC-TWA的2倍。

第四章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概述

1.职业病防护设施(p122)

指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影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设备、设施、装置、建(构)筑物等的总称。

注:

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是职业危害评价的重点,是建设项目三同时的重要内容。

2.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选用应遵循的原则•依照优先顺序实施综合治理

•应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应符合国家、地方、行业有关标准和设计规定3.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措施的优先顺序(了解)

•工艺技术措施:

•工程防护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对于粉尘及毒物等化学物质的控制技术,应遵循以下优先顺序(了解):

①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高毒物质;

②改善有害的生产工艺与作业方法防止有害物质扩散;

③将产生有害因素的设备密闭化、自动化;④采取隔离或远距离操作;

⑤采取局部通风、吹吸式通风、全面通风等工程防护设施;

⑥实施个体防护。

(2)对于噪声及振动等有害能量的控制技术,应遵循以下优先顺序(了解):

①采用不产生有害能量或产生较少的机械设备;

②变更工艺、材料以及作业方法,降低有害能量水平;

③利用吸收材料遮蔽有害能量发生源;

④将劳动者与有害能量发生源隔离;

⑤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缩短作业时间等。

第二节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及设施

1.职业病危害的常见职业病防护设施如下

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防护措施

粉尘

遵循“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

化学毒物

①    以无毒、低毒物料代替有毒、高毒物料(根本措施)

②    改革工艺

③    生产过程密闭化,避免“跑、冒、滴、漏”(关键措施)

④    隔离操作,就是把工人操作地点与生产设备隔离开

⑤    采取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等工程防护措施

噪声

(1)      基本措施①声源控制;②传播途径控制;③个体防护

(2)      具体技术措施①消声;②隔声;③吸声;④隔声降噪;

振动

①    减少振源的激振强度;

②    切断振动的传播途径或在传播途径上消弱振动;

③    承受振动的建筑或设备可采取防振措施。

高温

(1)      隔热①热绝缘;②热屏挡

(2)      全部通风①自然通风;②机械通风

(3)      局部降温①送风扇;②喷雾风扇;③空气淋浴

非电离辐射

(1)      场源的屏蔽(常用的材料:

铜、铝、泡沫塑料、橡胶、玻璃钢等;

(2)      合理布局

2.粉尘控制“八字方针”(p124)

(1)“革”:

改革工艺,采用新技术——根本方针

(2)“水”:

湿式作业——常见措施

(3)“密”:

密封除尘

(4)“风”:

通风除尘

(5)“护”:

个人防护

(6)“管”:

加强维护管理,建立各种制度

(7)“教”:

宣传教育

(8)“查”:

对职工进行身体检查和对生产场所防尘浓度进行检测

注:

主要防尘的防治措施:

湿式作业、密闭抽风除尘、含尘气体的净化3.熟悉噪声源的分类

(1)机械性噪声

(2)空气动力性噪声(3)电磁性噪声4.噪声控制的基本控制措施

(1)基本控制措施

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个体防护。

(2)具体技术措施

•消声•隔声•吸声•隔振降噪第三节职病危害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

1.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方法(p130)

(1)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符合性

一般运用检查表法。

(2)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有效性

主要运用检测检验法。

2.职业病防护设施符合性评价的主要内容(p130)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符合性是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源、职业病危害因素理化性质、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量等确定适宜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种类或类型以及位置等

3.掌握通风系统的分类

(1)自然通风

(2)机械通风(3)全面通风(4)局部通风

4.局部通风系统的组成

局部通风系统一般有排风罩、通风管道、风机和净化装置4部分构成

5.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及主要评价指标

(1)内容:

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有效性是指为了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2)指标:

该评价指标主要是职业接触限值,另外对通风设施的有效性评价还应采用全面通风量、气流组织、控制风速等。

6.全面通风量的计算方法(p142)重点

当数种溶剂(苯及其同系物、醇类、醋酸醋类)的蒸气,或数种刺激性气体(三氧化硫及二氧化硫、氟化氢及其盐类等)同时放散在车间空气中时,全面通风换气量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最高容许浓度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

第四节分析与评价方法

1.熟悉新风量与换气次数的测定方法

(1)全面通风量和通风换气次数可通过计算互换得到L=nV

式中V—通风车间容积,m3

n—通风换气次数,次/h

(2)具体测定方法:

①测定室内空气量(m3)

室内空气量=房间体积—物品总体积

②测定1h前后室内空气中示踪气体含量第五章应急救援设施评价1.应急救援设施的概念

应急救援设施是指在工作场所设置的报警装置、现场急救用品、洗眼器、喷淋装置等冲洗设备,以及应急救援中使用的通信、运输设备等。

2.应急救援设施的主要类别

(1)监测报警装置

(2)强制通风设施

(3)现场紧急处置设施

(4)急救或损伤紧急处置用品

(5)其他设备设施

①个体防护用品②通信设备设施③运输设备设施

第二节常见应急救援设施配置与管理要求

1.监测报警装置配备的具体要求

(1)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2)应结合生产工艺和毒物特性,在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工作场所,根据自动报警装置技术发展水平设计自动报警或检测装置;

(3)检测报警点应根据《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的要求,设在存在、生产或使用有毒气体的工作地点,包括可能释放高毒、剧毒气体的作业场所,可能大量释放或容易聚集的其他有毒气体的工作地点也应设置检测报警点。

(4)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的工作地点、宜采用固定式,当不具备设置固定式的条件时,应配置便携式检测报警仪。

(5)高毒报警值应根据有毒气体毒性和现场实际情况至少设警报值和高报值。

2.事故通风的基本要求

(1)事故通风宜由经常使用的通风系统和事故通风系统共同保证,但在发生事故时,必须保证能提供足够的通风量。

事故通风的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要求通过计算确定,但换气次数不宜<12次/h。

(2)事故通风通风机的控制开关应分别设置在室内、室外便于操作的地点。

(3)事故排风的进风口,应设在有害气体或有爆炸危险的物质放散量可能最大或聚集最多的地点。

对事故排风的死角处,应采取导流措施。

(4)事故排风装置排风口的设置应尽可能避免对人员的影响。

第三节评价依据、方法与内容

1.应急救援设施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确定可能导致急性职业损伤的危害因素、损伤类型及工作场所;

(2)评价应急救援设施配备的全面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应急救援设施管理措施的评价

(4)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2.应急救援设施评价的主要方法

(1)检查表法

(2)检测检验法

第六章个体防护用品分析与评价

1.个体防护用品的概念(p5)

个体防护用品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为防御各种职业毒害和伤害而在劳动过程中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用品的总称。

4.危害因素、指定防护因数的区别与联系(p187)

危害因素:

即现场有害物质的浓度与职业卫生标准限值的比值,该比值大于1,即危害因数大于1,说明作业现场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

(1)联系:

危害因素越大,所需要呼吸器防护级别即指定防护因数越大。

(2)区别:

①危害因数:

即现场有害物浓度与职业卫生标准限值的比值,该比值大于“1” ,说明作业现场有害物浓度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

危害因素越大,说明作业现场的有害物危害水平越高。

②指定防护因数(assignedprotectionfactor),简称APF,是一种或一类适宜功能的呼吸防护用品,在适合使用者佩戴且正确使用的前提下,预期能将空气污染物浓度降低的倍数。

5.依据A声级噪声和C声级噪声选用听力保护用品的要求(p188)

(1)依据A声级噪声选择

最佳SNR值=﹝LA-85dB(A)﹞÷0.6+(5~10)dB

(2)依据C声级噪声选择

最佳SNR值=Lc-85dB+(5~10)dB注:

降噪效果=SNR*0.6第二节评价依据、内容与方法

1.个体防护用品评价的主要内容及三个层

个体防护用品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配备人群的确定;

(2)配备防护用品的符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