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404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docx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docx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不可逆性B.客观现实性C.可知性D.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A)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B)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这是一种(B)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C)

A.人可以创造规律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A)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 (C)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   C.主观真理论 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

“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D.认识事物的量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C)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

A.风来雨至B.冬去春来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

19.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D)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外部自然界

C.客观存在的事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B)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C.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21.概念、判断、推理是(B)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22.“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一种(B)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2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大学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

D.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

A. 地理环境 B. 社会意识 C. 生产方式 D. 人口因素

25.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是(C)

)A. 逻辑学B. 自然科学C. 艺术D. 语言学

2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

27.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A)

A.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C.意识D.语言

28.马克思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说明(D)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9.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D)

A.暴力掠夺的产物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3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B) 

A.I(v+m)>ⅡC

B.I(v+m)=ⅡC

C.Ⅱ(c+v+m) =I(v+m) +Ⅱ(v+m)

D.I(c+v+m)=I(v+△v)+Ⅱ(v+△v)

32.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D)

 A.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D)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全部预付资本D.剩余价值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5.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A)

A.交换价值B.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

36.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公式(B)

A.V∶C表示   B.C∶V表示C.Pm∶A表示 D.m∶V表示

37.商品必须是( A  )

A.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B.耗费了人的劳动为自己需要而生产出的产品

C.对生产者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产品

D.消费者所需求的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的产品

38.公式W……P……W'表示的是产业循环的(  B)

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D.实现阶段

39.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即是( C )

A.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

C.国家垄断资本     D.金融寡头

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D)

 A. 国际卡特尔B. 国际托拉斯 C. 国际辛迪加D. 跨国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

4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4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ABD)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科学社会主义

42.下列各项属于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界定的有(ACD)

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43.下列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ABCD)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B.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4.剩余价值(ACD)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4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ABCD)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C.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D.垄断与竞争并存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6.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2)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2)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

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48.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9.简述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四、论述题:

50~51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5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成都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51.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的。

(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差别。

投资于条件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而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可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它限制了农业资本的竞争,使经营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从而使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长期稳定地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级差地租的源泉:

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列宁说: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

A.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心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认识始于直接经验,这是()

A.认识论的唯物论B.认识论的辩证法

C.认识论的不可知论D.认识论的形而上学

26.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A.经验主义B.先验论

C.绝对主义D.教条主义

32、“拿事实来说话”这一名言体现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时间是认识的目的

3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34、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3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36、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这主要说明()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3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8、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3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决定作用于反作用的关系

C.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0、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日益丰富。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41、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

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4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43、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44、“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