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6单元 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156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6单元 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6单元 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6单元 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6单元 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6单元 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6单元 散文阅读.docx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6单元 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6单元 散文阅读.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6单元 散文阅读.docx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第16单元散文阅读

第16单元 散文阅读

题:

(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20分)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

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

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

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

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

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

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

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

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

活该!

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

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

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

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

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

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

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

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

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

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

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

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

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

他不能这么办。

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

怎办呢?

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

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

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

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

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

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

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

好、坏,何容是何容:

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参考答案中“引领全文”的意思是全文围绕“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一内容来写。

文学作品以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所以作者从“他们”中拈出“何容兄”作为代表,具体形象地写出“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的内涵。

  参考答案:

点题;引领全文。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4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依据题干提示在原文中找出答题区域,在第2段至第4段;然后找出关键语句,都是作者的评价语(议论性语句);最后再结合试题找出“矛盾”的双方来。

  参考答案:

交往:

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

生活:

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

心理:

心思忽细忽粗。

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

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

(6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回答这两问,题干提示联系文中两处画线句,其意在给考生指出作答的方向(或者说是暗示),“好、坏,何容是何容:

……”与文中两处画线句,都是讲何容的性格特点的:

第一处画线句是言其“不妥协”,第二处画线句是言其“不改变”,“何容是何容”暗含“坚持自我”。

而“他的微笑”则是讲其能坦然面对一切;对于“好、坏”,“何容是何容”,则还含有“置之不理”之意。

能抓住这些或明或暗的信息,就能准确答题。

  参考答案: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

性格特点:

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6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明确句子的含意,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

“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竟然成为何容喜爱北平的最大原因,这说明这几位朋友成了他的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北平的其他方面并不认可。

再结合文本中提供的一九三五年这一特定历史,当时的北平随时面临被日寇占领的危险,无论是何容,还是作者,都对时世不满、担忧,因而作者对何容的态度是理解、认可的。

  参考答案:

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

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江苏《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作了统一要求(见“小说阅读”单元“考纲阐释”)。

由于散文与小说的文体特点不同,其命题角度与方式,答题思路和方法,也就与阅读鉴赏小说有明显不同。

从近几年课改地区高考试卷考题情况来看,对阅读鉴赏散文的考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语句。

①诠释某个重要词语(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感情特别强烈的词语、在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在文中的含义。

②联系文章主旨或段落中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③对文中某个重要的句子进行赏析。

2.把握思路。

①根据要求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②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

③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某个语句或某一段落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3.概括主题。

①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分析文章的中心。

4.发掘意蕴。

①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态度,指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②分析在文章中重复出现的语句的深刻意蕴。

5.探究深意。

①探究标题、主题、手法等所表现出来的深意。

②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探究,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虽然江苏卷近年来以散文为命题材料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只在2009年、2013年高考考查了散文阅读。

从全国各省市的试卷构成来看,每年都有半数的试卷是在考查散文阅读,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再从考点看,一次考试不可能涉及很多考点,但列入《考试说明》的考点,都有可能轮流覆盖到,所以备考还是要全面。

高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命题点常设在文章线索与文章思路、语言表达与表现手法、语句含意与内容要点、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上,这些命题点各自对应着相关考点。

Ⅰ 分析散文线索的作用

考点透视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

事件、事物、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

原本散漫的材料就是靠线索才可以连缀成文的,“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一个重要的特征。

江苏卷在2009年、2013年考查散文文本时,均没有涉及该考点。

近几年其他省市的试卷中,对线索的考查则一直是热点。

这些试题,有的直接明确某事物是文章的线索,有的说某事物是文章的文眼,有的说文章是围绕某个内容展开的,其实质都是考查文章的线索。

典题例析

例:

(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

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

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

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

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

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

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

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

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

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

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

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

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

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

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

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

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

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

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

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

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

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

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

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

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

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

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

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

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

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思维导引〗“牛铃”在文中多次出现:

第④段“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第⑥段“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第⑦段“牛铃骤响”,第⑨段“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第⑪段“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显然,“牛铃”贯穿全篇,因此它是本文的线索是毋庸置疑的;同时铃声的不断响起又成为人物的一个背景旋律;而文章的标题就是“牛铃叮当”,点题的作用显而易见。

  参考答案:

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

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

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

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解题指津

这一考点主要要求考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重点是要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并找出联系这些内容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在分析散文的线索时,可以根据散文的类型来识别。

根据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将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常以时、地、人、事为线索。

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为中心内容来记叙。

抒情性散文的线索往往是具体的物、作者的感情或主观感受。

《荷塘月色》以心情“颇不宁静”为线索,刻画月下静美的荷塘,荷塘上朦胧的月色,抒发”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议论性散文的线索往往是借助对古今故事、某一人、某一事或花鸟草虫的描叙,在形象化的议论中阐发哲理。

余秋雨的《道士塔》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管理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民族感情。

明确了线索之后,分析线索的作用就比较简单了。

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找出各层中所写的与线索相关的内容(如上述题例中的“牛铃”),从贯穿材料的角度叙述即可。

Ⅱ 分析梳理作者的思路

考点透视

散文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会按照特定的顺序展开,这种顺序的安排往往会服从于文章整体情感表达的需要,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因此,梳理作者的思路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

梳理作者的思路与分析散文的线索的区别在于,作者的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写作内容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

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分析梳理作者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我们应该足够重视。

典题例析

例:

(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过  岭

师 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

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

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

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

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

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

“一马三分龙。

”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

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

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

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

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

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

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

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

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

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

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

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

”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

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

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

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

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

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

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

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

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

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

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

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

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

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

来到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

四山绝了飞鸟。

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

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

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

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

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

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

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8.“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思维导引〗题干已经明确了“‘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显然,应该按照时间变化角度来理出这三个阶段。

从文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将三个阶段辨别出来,骑马前、骑马上山和到达山顶后。

开始对马不熟悉,不敢骑,但又有所向往;而后骑上马,马很稳,骑马上山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到达山顶后“已是暮色垂垂”,“马四蹄打颤”,“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这些又表现出作者的担忧。

  参考答案:

①骑马之前,忐忑而有所期待。

“我”对“马性”不太了解,担心被马摔下山谷,但对初次骑马上山又有些向往。

②骑马上山,紧张而充满惊喜。

山高路险,不免紧张,但人在马上却安全稳当,并欣赏到不曾想到的美景,感到骑马登山充满诗意。

③到达山顶,惆怅而有所担忧。

天色已晚,山景益见荒凉,“我”不免感到惆怅;路途遥远,人疲马乏,引发了“我”对行程的担忧。

解题指津

梳理作者的思路,实际就是理清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

前后的内容应该有明显的变化角度,所以在梳理作者的思路时,可以从这样一些思考的角度来把握作者思路的变化:

1.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角度。

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按作者的思想理解文章的结构。

2.时空的变化角度。

时间、地点是散文的主要要素,许多散文都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3.内容的变化角度。

有些散文的内容是由事件、性格、品质的分类阐述组成,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从这些内容的区分中理解文章的思路。

在分析一篇文章整体结构思路的时候,还有这样几个须要注意的问题:

①要从整体着眼。

文章结构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所以分析文章结构首先对文章要有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完整认识,明确文章为表达内容所安排的基本结构方式。

②必须搞清文章结构与作者思路、行文线索的联系。

要注意概括出的作者思路与文章的线索是否能对应起来,如果不能,检查是否概括出了问题。

③理清文章材料和中心的关系、材料与材料的关系,具体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的意图。

  答题模式:

文章首先写了……,然后……,接着……,最后……。

Ⅲ 分析散文特殊段落的作用

考点透视

散文作品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这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和结尾段,或是叙述中的插入段。

从高考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设题。

典题例析

例1:

(200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

是褒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

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

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

何处有生命之泉?

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

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

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

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

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思维导引〗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

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本题三个反问处于开头,由水及堰,由堰及人,暗示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例2:

(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

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

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

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

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

雨从瓦的缝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