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598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材分析: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尽管是初一年级的阅读课文,却是初三年级的中考默写篇目,也是鉴赏篇目。

也就是说从应试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结合本单元刚刚学习过白居易的《诗二首》,和下一单元即将学习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再结合刘禹锡、白居易以及柳宗元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们不禁会思考:

为什么有才华,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本首诗歌的教学,既要符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读背背,赏析诗歌的意思,还想通过介绍刘禹锡个人的际遇、与两位好友的关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来引发学生思考,并感受像刘禹锡这类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目的: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人的别号:

李白:

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

诗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

诗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写诗刻苦成魔一般,当时的人们称他“诗魔”。

诗人间也有互送别称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诗豪”的别称。

提问:

诗豪是谁呢?

(刘禹锡)

2、刘禹锡的简介:

(先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情况)

陋室主人刘禹锡:

中唐诗人,洛阳人,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于诗与白居易合称为“刘白”,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

于文与柳宗元合称为“刘柳”。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二、释题。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朝为官,相互认识么?

关系如何?

(学生根据诗歌题目回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

酬:

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

乐天:

白居易的字。

见: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

如:

见谅,见教。

见赠:

白居易赠送给刘禹锡的诗作。

即:

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时的席上赠送给我的诗作。

 

(ppt出示白居易的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四句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平——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见了从苏州刺史任上回洛阳的白居易。

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初次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因此白居易称刘为“刘二十八使君”。

刘禹锡也写下了一首诗作为酬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回赠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指导朗读诗歌。

 

1.学生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初步了解诗人的经历。

四、指导理解赏析。

 

首联,第一、二句:

“巴山楚水”:

泛指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诗人的贬居之地。

弃置身:

弃置,抛弃,这里指被贬官离京。

弃置身,被抛弃的人。

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不满。

诗一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板书:

首联 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革新失败被杀,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古代属楚国,多水)司马。

815年曾被招回长安,因游玄都观看桃花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讥刺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在今广东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转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古代属巴国,多山)、和州刺史。

二十三年:

作者从805年被朝廷贬职,到827年重新回京任职,其间共二十三年。

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

在遭贬谪的日子里,诗人的心态如何,生活状态怎样?

(ppt出示)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颔联:

第三、四句:

怀旧:

怀念老朋友。

闻笛赋:

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诗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板书:

颔联 运用典故,世事变迁)

了解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三人的经历:

白居易:

(772~846),800年29岁时与元稹同中进士,815年被贬谪为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任杭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太子太傅。

刘禹锡:

(772-842),与柳宗元同年中进士,805被贬朗州司马,晚年(827)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柳宗元:

(773—819),793年20岁中进士,805年贬邵州刺史,又出为柳州刺史。

颈联:

第五、六句:

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

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

人教版:

“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

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板书:

颈联 千古名句,表达胸襟)

(ppt出示)

白居易: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柳宗元:

“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尾联:

第七、八句: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板书:

尾联 点睛之笔,表达意志)

四、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

有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背诵出来,当堂默写。

 

六、小结。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作业。

(1)抄写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校编配套练习。

附板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

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颔联:

运用典故,世事变迁。

          不屈不挠

     颈联:

千古名句,表达襟怀。

          旷达开朗

尾联:

点睛之笔,表明意志。

 

《无题》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结合学生学习现状,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熟练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

4.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6.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7.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8.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二.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

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深情绵邈,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元好问有“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

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

2.牛李党争与李商隐: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

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

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

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