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975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docx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docx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

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

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

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

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

普通话标准一点。

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

这是关键!

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

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

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

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

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

大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

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

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

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它对人有没有危害?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

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

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

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五)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

教师: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

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反馈练习

Ø反馈练习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提出问题

2.光的传播

教师: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

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学生:

观察、思考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讨论回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师: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

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Ø学生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Ø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Ø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Ø信息交流得出结论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讨论、归纳举例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

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讨论回答巩固

Ø反馈练习:

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贴近生活

3.光速

(1)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2)讨论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

请自查课本。

阅读比较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反馈

(3)反馈练习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三、本课小结

1.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3.光速。

四、作业设计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课后反思】

(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但是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

“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

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

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生活中的透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三、教学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四、教具

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

五、学具

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板书:

生活中的透镜

(二)展示目标:

(投影)

(三)课堂导学

1.导学“照相机”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自学课本P62-63一、二段 照相机。

自学指导:

(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像___物体(填大于、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

2.小组活动:

制作模型照相机

学生自学课本P63想想做做

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提示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做一做

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看一看

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

(体会成功的愉悦。

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3)以小组评估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2.导学“投影仪”

3.导学 “放大镜”

4.当堂训练

5.导学“实像和虚像”

自学课本P64-65“实像和虚像”部分

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

(1)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2)能否用光屏承接;(3)能否用眼看到;(4)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学生对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

(四)当堂小结与学习评估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

“学到了什么”,并对应学习目标(投影展示)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其成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熔化和凝固

【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

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

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

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

正在喷发的火山。

(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引出问题:

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

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

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

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

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

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

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

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

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

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部分:

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

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

(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扩展:

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设计意图:

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

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

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

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

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

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

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课堂小结

基本概念: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

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

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基本技能:

(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

基本方法:

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萘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

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

4.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

(五)作业设计

1.如图所示,为某种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

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___,熔化过程用了________min,该晶体可能是________。

2.有两个同学研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海波第5min开始熔化,第11min熔化完毕;石蜡第2min开始变软,第12min全部熔化完毕。

加热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4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48

53

56

59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63

 

请你对以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完成下面各题:

(1)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2.

(1)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2)石蜡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3.冰。

 

电流和电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电流和电路知识是学好电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教学。

本节内容包括电路的构成、三种基本的电路、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电路图,能规范地画出电路图、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是本节课重要任务。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对电路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这些认识可能是粗浅的。

但对于电路的状态,学生的分辨不清,但又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发生短路的情况。

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演示,用事实说话,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路图,学生画图时往往缺少规范性,所以教学时做好示范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要分配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规范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画电路图的技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