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916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docx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docx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

[易错题1]

[问诊]这是十几减9中最容易出错的三道口算,小朋友经常会把这三题的得数搞混。

究其原因,是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时,对9+5=14,9+6=15,9+7=16掌握不够好;或者说,“凑十法”与“破十法”方法的运用在混淆。

其实在用“破十法”计算时,牢记从“10”里面去减9,肯定会有多余的“1”,把这个“1”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就是最终的得数,这样思考会更快速准确些。

[易错题2]

[问诊]这题粗粗一看,肯定会觉着没什么难度,而且做着做着似乎找到了计算的规律。

于是出现以下答案的小朋友不在少数: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最后一个减号前面的数不是我们以为的“12”,而是“11”。

因此,看清题目再动笔非常重要哦!

[易错题3]

[问诊]这一题给人的最初感觉是挺复杂的,不知如何入手去填,小朋友往往会乱填一气。

实际仔细观察后会发现每组中左边一题与右边三题之间是用“=”连接起来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

因此,只要算出左边算式的得数,再来想右边算式即可。

可以随意写算式,只要得数相等就行。

当然,如果能有顺序按规律写一写,那就又准确又省力啦。

如,左边一组可以把减号前、后的数同时加1;右边一组可以把减号前、后的数同时减1。

得数都是不变的哦!

[易错题4]

小文做了13朵纸花,小林做了8朵。

小林至少还要做几朵,才能超过小文?

[问诊]此题小朋友最容易忽视“至少”“超过”等关键词语,而把这题理解为求“小林再做几朵就和小文同样多”。

如果确实是问“小林再做几朵就和小文同样多”,那应该是13-8=5(朵);而现在是要“超过”小文的朵数,并且是以最少的朵数超过,那就只要超出1朵就行了。

所以是13-8=5(朵),5+1=6(朵)。

谨记,读题时圈划关键词是非常必要的!

[易错题5]

书法兴趣班第一组有16人,第二组有7人,第三组有8人。

(1)书法兴趣班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有多少人?

(2)第一组有男生9人,女生有多少人?

[问诊]这道解决实际问题的已知条件比较多,所求问题也有两个,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难的题目了,最易出错的地方就在于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来列式。

其实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来找条件:

第一个问题是求“书法兴趣班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就只要找第二组的人数和第三组的人数合起来,而第一组的人数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而言是“多余条件”;第二个问题告诉我们“第一组有男生9人”,求“第一组女生有多少人?

”,那我们还要找的是第一组的总人数,从第一组的16人里面去掉男生9人,就是第一组女生的人数,在这里第二组、第三组的人数就是多余条件了。

熟悉基本数量关系,对于解决问题帮助很大的。

[易错题6]

数一数,有(  )个三角形。

[问诊]小朋友眼中看到的三角形往往是3个小三角形和1个大三角形,共4个三角形,他们可能不知道还可以由2个小三角形拼成大三角形。

因此,在数三角形的个数时要有序地数,先数单个小三角形有3个,再数由2个小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有2个,最后数由3个小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有1个,共3+2+1=6(个)。

有序思想在解决问题时真的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完成任务。

[易错题7]

照样子接着画下去。

△○△□△○△□△○△□________

[问诊]这题容易使人看得眼花缭乱,找不出图形排列的规律,而无法照样子画下去。

找规律关键要会观察、会比较。

在已有的图形中,△是一个隔一个出现的,第一次隔的是○,第二次隔的是□,因此题中□后面定是△,而△后面又会跟○,○后会再次出现△,再跟个□。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四个图形为一组圈起来,每次都是一组四个这样的图形排列出来,这样看起来会更清楚。

[易错题8]

用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问诊]在读题时,小朋友往往会理解为“用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画出几个长方形?

”对于题中难以理解的字词,会进行无意识地忽略。

因为他们对长方体仅是一个整体认识,因此这题应当充分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在长方体6个面上写1-6的数字,分别把每一面画在白纸上,也标好相应数字,再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知晓长方体上、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左、右也是一样的,前、后也是一样的,这样最多就只有三个不同的长方形。

当然,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也可进行画一画、比一比的操作实践。

 

第三单元易错题

[易错题1]

  49添上1是(  )个十,是(  )。

 

[问诊]小朋友在做这题时容易看丢括号后面的字,而理解成是求“49添上1是(  )”,然后就很爽快地填成“49添上1是( 50 )个十,是( 50 )”。

要知道,读题时一些关键字词是起决定性作用,要养成边读题边圈划关键词的好习惯。

本题中49是由4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再添上1后,又可以组成1个十,一共是5个十,是50。

 

[易错题2]

依照百数表,猜出框中另外的数。

 

[问诊]小朋友拿到此题,往往会脑中一片空白,无从着手。

究其原因,是对“百数表”中各数排列的规律了解不透。

其实在“百数表”中,各数排列既整齐又有规律:

横着看,从左往右依次大1;竖着看,从上往下依次大10。

那么,对于上述左图来说,“15”右边一个数应比“15”大1,是“16”;“15”下边一个数应比“15”大10,是“25”;那“25”右边一个数自然是“26”了。

对于上述右图来说,“23”左边应是“22”,右边应是“24”;“23”上边应是“13”,下边应是“33”。

对于下面框中另外的数,你也能依照百数表中各数排列的规律很快推算出来吗?

[易错题3]

40比(  )大1,比(  )小1。

[问诊]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题,好多孩子会任性地把答案掉个个儿!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这题应该是长这个样:

比40大1的是(  ),比40小1的是(  )。

他们会一边读题一边改编题目。

而对题意的不理解,是出错的最大原因。

对于这种反叙的题目,可以先补充完整,变为:

40比(  )大1 ,40比(  )小1 。

再把“40比(  )大1”变为“(  )比40小1”,即比40小1的数是(  )。

而“40比(  )小1”可以变为“(  )比40大1”,即比40大1的数是(  )。

如此一来,思路就清晰多啦。

填入之后,还要仔细检查一下,比一比数与数之间的大小,那就OK啦!

[易错题4]

  80是(  )前面的一个数。

[问诊]此题又是反叙的问题,小朋友理解起来比较难。

因此,看到“80”、看到“前面”,就会误认为是“80前面的一个数是几”。

所以,遇到这类问题还是要善于把“反叙”变为“正叙”。

即变为“(  )是80后面的一个数”,80后面的一个数当然是81啦,所以“80是(81)前面的一个数”。

[易错题5]

  爷爷的岁数比65大,比70小,又是个单数。

爷爷可能多少岁?

[问诊]解答此题时,小朋友容易把关注点落在“比65大,比70小”之上,而忽略“单数”这一要点;或者注意到了“单数”,却把“单数”和“双数”混淆起来了,由此造成错误。

确定爷爷的岁数,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

一是“比65大,比70小”;二是“单数”。

因此,可先确定“比65大,比70小”的数为:

66、67、68、69。

再思考“单数”是指个位上是1、3、5、7、9的数,而“双数”是指个位上是0、2、4、6、8的数。

因此,综上所述,只有67和69符合题目的要求。

正确区分“单数”和“双数”,并能灵活运用,才能顺利解题。

[易错题6]

 在计数器上拨4个珠,可以表示出哪些两位数?

最大的是多少?

最小的呢?

   

[问诊]此题易错在两个地方:

一是小朋友最易用4个珠子拨出最大的数是“40”,而最小的数则为“4”(如下图),忽略题中表示“两位数”的要求;二是拨出的两位数有遗漏。

 

 要求用4个珠拨出两位数,既是“两位数”,可知十位上至少要有一个珠子。

而且要想不重复不遗漏地拨出所有符合要求的数,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有序思考,有序拨珠”。

(如下图),先把这4个珠子都拨在十位上,就能表示出最大的两位数“40“,然后有序地每次拨动一个珠子到个位,当然个位最后得留一个珠子,这样就能把所有情况一一列出。

 

[易错题7]

  十个十个地数,40前面一个数是(  ),90后面一个数是(  )。

[问诊]此题容易在两个地方出错:

一是把“十个十个地数”误认为是“一个一个地数”;二是把“40前面一个数是(  ),90后面一个数是(  )”误认为是“40前面一个数是(  ),40后面一个数是(  )。

因此,审题细致格外重要,千万不要被自己的思维定势所左右。

十个十个地数,40前面一个数应比40少10,是30;十个十个地数,90后面一个数应比90多10,为100。

[易错题8]

  爷爷今年七十几岁,奶奶今年六十几岁。

爷爷的年龄最小是(  )岁,奶奶的年龄最大是(  )岁。

[问诊]此题出错的原因多为对“七十几”和“六十几”含义的不理解。

要知道,“七十几”是指71、72、73、74、75、76、77、78、79这些数,即比“七十”大,同时比“八十”小的数。

其中最小的应该是“71”。

而“六十几”就是指从61到69的数,其中最大的就是“69”。

[易错题9]

下面是4个小朋友收集画片的情况,请在合适的答案上面写上他们的姓名。

姓 名

画片张数

29

10

30

36

小刚说:

“我收集的画片最多。

方方说:

“我收集的画片和小军差不多。

红红说:

“我收集的画片最少。

小军说:

“我收集的画片张数是个单数。

[问诊]这题的信息量相当大,要想顺利找到相应画片的主人,关键是要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并理清其中的联系,这样才能一一揭晓姓名。

细细读这4个小朋友所说的4句话,不难看出,其中小刚和红红画片张数的特点很明显,一个是最多的,一个是最少的,先从这里入手,在这4个数中找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就行了。

所以小刚是36张,红红是10张。

排除掉这两人之后,剩下方方和小军的画片就好找些了。

但“方方的画片和小军差不多”,看来只有先找出小军的画片才行。

而小军的画片张数是个单数,就决定了小军是29张,则方方为30张。

填好各自的姓名之后,还得用这4句话作一检查,看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才行。

第四单元

[易错题1] 

 不计算,在○里填“>”“<”或“=”。

 

(1)5+42 ○ 24+5

(2)65+3 ○ 65-3

(3)56-4 ○56-40

[问诊]

题目的要求是“不计算”,也就是说要根据算式中各数的特点及运算的要求进行直接比较。

那在比较中就要格外关注“数据”及“运算符号”,切忌匆忙一瞥就下结论。

(1)题:

如果粗粗一看,很容易觉得两个加法算式是一样的。

其实这两个加法算式中虽然有一个加数都是“5”,但另一个加数是不同的,一边是“42”,而另一边是“24”。

(2)题:

此题虽然两边的数据相同,但运算符号不同。

第(3)题:

当被减数58相同的时候,减去的越小,剩下的反而越大;减去的越大,剩下的反而越小。

一定要找准算式中各部分的特点,明确规律,才能快速比较。

[易错题2]

38-(  )<20,(  )里可以填什么数?

①比18小的数  ②18  ③比18大的数

[问诊]

  小朋友经常练习的是类似“38-(  )=20”的题目,因而那些读题不细致的小朋友往往抓起笔就选“18”;也有小朋友发现了算式中的“<”,但是却纠结于不知选“比18小的数”还是选“比18大的数”。

遇到这类题,首先考虑用“=”连接时应该填几,毫无疑问应该为“18”;再看38-(  )的得数要比20小,因为被减数不变时,只有去掉得越多,剩下的才越少,所以应该选“比18大的数;最后,不妨选几个比18大的数代入算式算一算、比一比,就能更加确定所选答案的正确性了。

[易错题3]

 商店里有一批雨伞,3天卖出54把,还剩5把。

这批雨伞原来有多少把?

[问诊]

此题出错的直接原因就是一下子出现了3个条件,小朋友理不清条件之间的关系,不知选什么数据进行列式。

其实可以让小朋友经历如下的思考过程:

原来的伞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卖出的54把,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把。

而问题要求的是“这批雨伞原来的把数”,那就应该把卖出的和还剩的合起来。

显然,所求问题与“3天”这个条件是没有关系的,这就是个多余条件。

根据问题来选择适用的条件,需要小朋友慢慢熟悉数量之间的关系。

[易错题4]

  飞机场上午飞走24架飞机,下午飞走10架。

一共飞走多少架?

[问诊]

此题易错在“飞走”两字,由于小朋友的思维定势,看到“飞走”意识中就是要把它去掉,用减法进行计算。

其实解决问题不能以个别字词来决定方法,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解题的思路。

求“一共飞走多少架”,应该把上午飞走的和下午飞走的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这题还可以跟“飞机场一共有24架飞机,飞走10架,还剩多少架”进行比较,明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的不同。

知晓求“一共飞走的”应把两部分合起来,而求“还剩的”应从总数里去掉飞走的。

[易错题5]

小力和小芳看同一本童话书。

几天后,小芳还剩26页没有看,小力还剩32页。

谁看的页数多?

[问诊]

此题小朋友看到问“谁看的页数多”,就觉着比哪个数据大就行了,于是往往直接比较26页和32页的大小,而得出“小力看的页数多”。

审题马虎,操之过急,是最不可取的。

要启发小朋友结合实际理解题意:

看同一本书,说明书的页数是相同的;看的页数越多,剩下的页数就越少。

题中的“26页”是小芳还剩的,“32页”是小力还剩的,小芳剩的少,因而小芳看得多。

当然,此题还可以借助画图来理解题意。

[易错题6]

  有58人来开会,每人一桌一椅。

桌子已经搬来了34张,椅子才搬来21把。

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

[问诊]

此题难在对题意的理解上,要善于从已有的信息中发掘隐藏的条件。

“有58人来开会,每人一桌一椅”,这个条件也就意味着需要58张桌子和58把椅子。

而现在已经搬来了一些桌椅,要求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只要从58张桌子里去掉已搬来的34张,从58把椅子里去掉已搬来的21把即可。

[易错题7]

爸爸买了28个梨,第一天吃掉了一些,第二天又吃掉了一些,还剩20个。

两天一共吃掉了多少个?

[问诊]

要求“两天一共吃掉了多少个”,按常规思路是要知道“第一天吃掉的个数”和“第二天吃掉的个数”,再把它们相加即可。

但题中并未告诉我们这些信息,所以小朋友常常会不知所措。

我们不妨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要求吃掉的,如果知道总数,知道还剩的,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而条件正好告诉了我们梨的总数及吃剩的个数,所以用28个去掉还剩的20个,就可以求出两天一共吃掉的个数了。

其实此题无论告诉你吃了几天都没关系,紧抓数量关系“总共的个数-还剩的个数=吃掉的个数”即可。

此题还是属于求减数的实际问题。

[易错题8]

  小林送给小军15张画片后,两人画片的张数同样多。

原来小林比小军多多少张?

[问诊]

小朋友容易出现的错误是:

原来小林比小军多15张。

而且他们对自己的理解常常坚定不移。

对此,可以先引导学生由此出发,进行思考:

如果原来小林就是比小军多了15张画片,那当他给了小军15张后,他的画片变少了,而小军的画片却变多了,两人的画片还是不一样多(如图1)。

据此说明小林比小军多15张画片是错误的。

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画图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要使小林送给小军15张画片后两人画片同样多,那一开始小林要比小军多2个15张,1个15张给小军,还有1个15张留给自己,这样两人的画片才能同样多。

也就是说,小林比小军多15+15=30(张)(如图2)。

 

第五单元

[易错1]3分+7分=(  )角

[问诊]小朋友容易填为:

3分+7分=(10)角,这是由于做题时的想当然,没有注意后面的单位名称变为“角”了。

3分+7分=10分,而10分可以转化为1角。

 

[易错2]  

(1)小军买这架玩具飞机,付的都是10元,他至少要付几张10元?

如果小军付的都是20元,他至少要付几张20元?

(2)小明的钱正好够买这架玩具飞机,小明最多有几张10元?

[问诊]这是认识人民币付币中最容易混淆的两类题。

都是买48元的飞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不同,思考的方法也就不同。

(1)题,小军买这架玩具飞机付的都是10元,没有其他面值的人民币,那么付1张就是10元,付2张就是20元……如果付4张就是40元,但40元买不到48元的玩具飞机,所以还得再付1张,即共付5张10元才能买到。

如果小军付的都是20元的人民币,没有其他面值的,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思考:

付1张就是20元,2张就是40元,还是买不到,那得付3张即60元才能买到48元的玩具飞机。

(2)题,这里关键要理解“正好够买”的意思,“正好够买”说明小明的钱不多也不少就是48元。

那在48元里,最多就只有4张10元啦。

 

[易错3]

[问诊]这题应属于“计币”,就是计算一共有多少钱。

小朋友一般会把几元的与几元的合起来,把几角的与几角的合起来,往往就会出现“(11)元(15)角”。

但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这种说法的,一般满10角就要转化成1元,所以应是“(12)元(5)角”。

在计币时,可以把满10角或满10分的人民币圈起来,提醒自己可以转化成大一点的单位,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易错4]

[问诊]这题应属于“换币”。

兑换人民币的准则是公平,因此,换币前后人民币的总面额不能发生变化。

这两题看似相同,实则说法不同,要细细体会题意。

(1)题是把100元换成又有50元的,又有20元的,又有10元的三种不同的面值,合起来是100元。

因而可以是1张50元、1张20元和3张10元,也可以是1张50元、2张20元和1张10元。

(2)题是把100元换成都是50元的,或者都是20元的,或者都是10元的。

因而可以换2张50元,或者换5张20元,或者换10张10元。

 

[易错5]在○里填>、<或=。

(1)70角○5元

(2)40角○40元

(3)56元○65元

(4)7元2角○7元9角

[问诊]做人民币比大小的题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要非常熟悉,“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熟记了进率,才能很好地进行不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及比较。

一般采用先统一单位再比较的方法,但有时也可以根据具体题目灵活采用方便快捷的比较方法。

(1)题,经常有小朋友误认为70角<5元,因为感觉后面单位是“元”的都比较大。

其实这里单位不同,数据也不同,一般先统一单位再比较,70角=7元,比5元大。

(2)题,常有小朋友看到两边都是40,就认为是相等的。

其实数据相同时,还要关注所跟的单位大小。

可以采用“数据相同比单位”的方法,即40和40相等,但“角”比“元”小,所以40角<40元。

第(3)题,这题如果读题粗心,就会误认为两边是相等的,其实一个是“56”,另一个是“65”哦。

这里单位相同,但数据不同,可以采用“单位相同比数据”的方法。

第(4)题,这题如果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可能会比较麻烦。

其实可以采用先比“几元”,再比“几角”的方法。

两边都有“7元”,但2角<9角,所以7元2角比较小。

 

[易错6]小文买一辆35元的玩具小汽车,售货员找回5元,小文付了多少元?

[问诊]此题小朋友极易列式为:

35-5=30(元),究其原因是没能理解“付了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没能理清“付出的钱”、“用去的钱”与“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题小文买35元的玩具小汽车,“35元”即为“用去的钱”,“5元”是“找回的钱”,而问题要求“付出的钱”,其实就是求小文“原来的钱”。

所以应该用“用去的钱”+“找回的钱”才是“付出的钱”。

 

[易错7]在括号里填“元”“角”或“分”。

      一支钢笔12(  )

      一枚邮票80(  )

      一块橡皮9(  )

      一袋面粉32(  )

[问诊]由于小朋友日常生活中与人民币接触甚少,并且亲自参与购物的经历不多,因而对商品的价格缺乏认识。

因此,要适时引导小朋友参与购物实践活动,积累经验,才能对人民币有更充分的认识与体验。

当然,在填单位时,还要提醒小朋友注意小陷阱,比如“一枚邮票80(  )”,这里应填“分”;但若变为“一枚邮票8(  )”,则应填“角”了。

第六单元

[易错题1]

在得数比50小的算式后面画“√”。

54-9    42+8    74-40    

 

59-4    6+42  36+30

 

[问诊]此题中既有不进位加、进位加,又有不退位减、退位减,因而经常会出现判断失误。

可以允许小朋友先算一算、再比较,但更鼓励他们根据退位不退位、进位不进位来判断算式中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有没有变化,从而确定得数是不是比50小。

如,54-9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作十,所以得数是四十多,比50小。

但千万要注意的是“42+8”这个算式,得数正好是50,因为题目要求比50小的算式才能画“√”,因而这题绝对不能画“√”。

[易错题2]

如果24+>31,里应填(  )。

①比7小的数   ②7    ③比7大的数

[问诊]此题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把题目当成是“24+

=31”,因而会填“7”。

读题时要看清符号,明确算式得数是大于31,故而所填之数应是“比7大的数”。

[易错题3]

[问诊]此题易错在被减数十位上会填“7”,这是因为小朋友在填数时只关注当时所填数位,而忽略了“退位”这一关键。

个位上“1”减几是“5”,要从十位“退1作十”,其实应该是“11”减几是“5”,个位方框里填“6”;而此时十位上的数退1后减4得3,所以没退1之前应该是3+4+1=8,十位方框里填“8”。

[易错题4]

括号里哪个得数是正确的?

把它圈出来。

49+5(54,44) 74-7(73,67)   4+38(42,32)

63+5(68,78) 45+30(48,75)  37-6(21,31)

[问诊]这类题是把正、误两个答案同时呈现出来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导小朋友选择错误的答案。

因此,可以先不看答案,而是自己独立进行口算,注意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还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相减;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得数进行正确选择。

当然,也可以根据算式,排除错误答案,选择正确答案。

[易错题5]

学校有47个篮球,一年级借走18个,二年级借走24个。

一共借走多少个?

[问诊]此题易错在把问题当成是求“还剩多少个篮球?

”,从而列式:

47-18-24。

因为在小朋友的意识里,看到篮球的总数,知道借出的个数,往往是求还剩的个数。

因此,要着力打破思维的定势,仔细分析已知条件,看清所求问题,找准数量间的关系。

本题要求“一共借走多少个?

”,应把一年级借走的和二年级借走的合起来,即使题中没有“学校有47个篮球”这一条件也无妨。

[易错题6]

小林套两个圈,最多能得(  )分。

 

25分    20分    15分   10分

[问诊]此题小朋友常常认为套中的两个圈分别是“25分”的和“20分”的,没有考虑到得分最多的情况是两个圈都可以套在“25分”上。

因此,分析问题的全面性与周密性,需要从低年级开始抓起。

[易错题7]

用25元买一个水壶,还差多少元?

 

[问诊]易错之一:

一年级小朋友缺乏生活经验,分辨不清哪一个是水壶;易错之二:

不理解“还差多少元”的意思。

上图中左边是热水瓶,右边是水壶。

用25元钱去买39元的水壶是不够的,要求“还差多少元”就是指缺了多少元,要比较所带的25元和单价39元这两个数量,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25元比39元少多少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