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891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docx

《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docx

高考二轮历史第2篇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

[阶段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国历史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屈辱线索:

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

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

一、政治上——在战争推动下被动变革

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1)两次鸦片战争(1840—1860年)

①1840年,英国发动了旨在打开中国市场的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①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朝鲜东学党起义提供契机。

②过程:

1894年,日本在丰岛挑起战争,黄海大战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

③结果: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3)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①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阶段,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

②结果:

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通史版历史·第一部分 通史整合突破2.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①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②《天朝田亩制度》:

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③1856天京变乱是转折点

④《资政新篇》:

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⑤1864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2)戊戌变法(1895—1898年)

①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

②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

①背景: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概况:

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作用: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辛亥革命(1911.10—1912.2)

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④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⑤意义:

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经济上——在外力冲击下艰难转型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840年后)

(1)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

(2)标志:

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耕织分离、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3)影响:

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目的: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3)活动

①创办军事工业:

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创办民用工业:

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4)意义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②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①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②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③影响: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近代化进程;顺应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推动了无产阶级壮大和资产阶级的出现。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20世纪初)

①原因: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②表现:

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4.社会生活的变迁

(1)鸦片战争后:

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

(2)19世纪60—90年代: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④交通事业的进步: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⑤通信工具的变迁: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三、晚清时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地主阶级:

学习西方器物

1.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②魏源:

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核心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影响:

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

2.中体西用

(1)内涵:

“中学”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

(2)实践:

洋务运动。

(3)影响

①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的“自强”梦彻底破灭。

(二)资产阶级:

学西方制度

1.早期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2)主张:

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特点:

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同时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4)局限性: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

(1)背景

①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③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2)兴起: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

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

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并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影响: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三民主义

(1)提出:

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上首次提出,并成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内容

①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②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3)评价

①性质:

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③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

(1)政治上:

①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2)经济上:

①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3)思想上:

①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②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2.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

(1)列强经济侵略: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清政府政策调整:

面对进一步发展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调整政策,推行新政,以适应近代化发展趋势,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5)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6)学习内容:

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7)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3.从文明的碰撞与交流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文明,中国农耕文明遭遇强有力的挑战,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观念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步发生变化,中国近代化由此缓慢起步。

(2)表现

①经济领域:

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

②政治领域: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关。

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③思想领域: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是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想纷纷登场,但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印记。

④文化领域:

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观念新旧碰撞,也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

4.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19世纪40至50年代

清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19世纪60至80年代

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

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

5.理解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演进历程

(1)近代先进思想的演进: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入里、选择取舍的渐进历程。

(2)两个基本观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既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四次争论: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分别围绕着观念之争(洋务派与顽固派)、内容之争(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政体之争(维新派、革命派、中国共产党)、道路之争(英国君主立宪、美国共和制、苏俄城市中心论)。

6.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1)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出现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

(2)思想上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成了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③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民主共和等思想,使救国道路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

(3)政治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社会制度向民主化又迈进了一步。

(4)社会生活上:

衣食住行更加文明、交通通信及传媒更加近代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43页)

考向一 19世纪后半期经济结构变化与习俗的变迁

■真题引领——已考视角···································································

1.命题点:

以历史解释探究洋务企业的创办

(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A [据题干信息可知,原来的土煤“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样减轻了税收对开平煤矿的压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

题干仅仅说明政府降低税率,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故B项错误。

此举对抵制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并没有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故C项错误。

降低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但洋务企业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端,不可能实现煤矿业稳健发展,故D项错误。

]

2.命题点: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2017·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D [从材料中信息“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可推断材料中的现象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的。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兴办实业的限制,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是在189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是在19世纪70年代,90年代趋向衰落,故B项错误。

19世纪末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应该是增多而不是减少,故C项错误。

]

3.命题点: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近代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关系

(2016·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C [题干反映了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出现“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的现象,故选C项;A项不能反映题干的主旨,排除;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故D项错误。

]

4.命题点:

以家国情怀创新考查洋务运动的作用

(2016·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

]

■预测演练——待考视角·····································································

1.预测点: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近代经济发展

(2018·濮阳二模)随着五口通商,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章、杨坊等人,尽管他们依附于外国人,但他们的出现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

据此可知,中国商业发展是因为这批商人(  )

A.具有较强的近代经营意识

B.创办近代最早的民营企业

C.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支持

D.抓住贸易中心转移的契机

A [根据题干中“随着五口通商,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可以得出,近代中国人抓住五口通商的机会进行了商业贸易,故A项正确。

]

2.预测点: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洋务运动

(2018·安阳二模)轮船招商局初创之意在“轮船招商”,即将福州船政局所造官船招商承领。

后因“官造轮船内,无商船可领”,遂不得不因应时势,改为“招商轮船”。

这说明当时洋务官员(  )

A.无视中外商战中华资流向

B.注重吸引民间资本求富

C.竭力防范官僚和商人沟通

D.加强对民族资本的控制

B [无视华资与材料中“不得不因应时势”“招商”不符,故A项错误;吸引民间资本与材料中“不得不因应时势”“招商”相符,故B项正确;竭力防范与材料中“初创之意在轮船招商”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无商船可领,遂不得不因应时势”不符,没有涉及加强控制,故D项错误。

]

3.预测点: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2018·济南二模)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知县徐赓陛以“有伤风化”、“夺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

1887年,清政府又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准其照旧开设。

据此可知(  )

A.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境

C.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A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

]

4.预测点: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我国经济近代化

(2018·大庆二模)下面为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单位:

%)。

该表反映出晚清(  )

年份

半制成品

制成品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37.4

58.3

1.7

1893

28.4

0.1

58.4

2.5

1903

17.2

14.7

9

8.0

A.传统手工业急剧衰败  B.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C.已形成合理经济布局D.经济受到列强掠夺

B [从材料中出口的机器生产货物增加,反映出中国机器生产的发展,体现出中国经济出现了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转型,故B项正确。

]

5.预测点: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我国经济近代化

(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911年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增至1.03亿银元,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投资约为1.2亿银元。

到1933年,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76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

材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近代性的因素增加

B.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

C.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D.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A [根据题干中“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76家”可以推知近代中国企业机器化增加,这符合近代化因素增加的特点,故A项正确。

]

6.预测点: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8·福建泉州二模)辛亥革命后,有报纸报道:

“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

不仅城镇如此,偏远的山村亦是如此,“洋布、洋伞、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了。

”这反映了(  )

A.西方生活方式被国人所接受

B.近代中国城乡发展趋于平衡

C.中国被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D.服饰文化体现了中西合璧

C [根据材料“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洋货在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可知,这说明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

]

考向二 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与习俗的变迁

■真题引领——已考视角···································································

1.命题点: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2018·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C [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

2.命题点: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表现

(2018·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D [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

第一,“琉球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