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873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docx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docx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

摘要:

本文认为,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科学的客观性有三个维度——对象的客观性、方法的客观性和评价的客观性。

在肯定科学具有和达到客观认识的可能性之后,从七个方面为科学客观性做了辩护。

关键词:

客观性科学科学的客观性辩护

Abstract:

Thecharacterristicofscienceisobjectivitywhichhasthreedimensions:

therespectiveobjectivityofobject,methodandcomment.Confirmingtheabilityandpossibilityofscience’sobjectivityrecognition,thepaperjustifiesthescience’sobjectivityfromsevenaspects.

KeyWords:

objectivity,science,objectivityofscience,justification.

一、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

客观性概念的出现要比科学早得多。

科学的客观性问题只是伴随近代科学才引起人们注意的,即使在这个时期,科学共同体一时并未普遍认可实验检验是科学理论客观性的根本标准,更没有树立起它的应有权威。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问,科学的客观性是什么?

我们所谓的科学的客观性,主要是就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即科学理论的客观性而言的。

作为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科学包含有一定的价值因素和主观成分,其客观性不像在科学理论中那样特别显着,但是这二者中的客观性毕竟是科学理论客观性的保证,而且能在落实到科学理论之中显示出来。

科学理论的客观性意指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的属性:

科学理论涉及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中的实体、关系、结构、事件、现象等;它是通过客观的方法和程序建立起来的对客体的尽可能真实的描述和说明,即达到对世界的真理性的认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检验和评价有一套公认的比较客观标准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个体科学家的主观癖性和偏好。

这一切,都要求科学家具有客观取向的态度。

于是,客观的存在是客观知识的发源地,客观的方法是客观知识的助产士,客观的评价是客观知识检查官。

于是,作为科学研究结果的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就成为科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和最终表现,它把本体论的客观性、认识论的客观性和价值论的客观性尽收囊中,也就是说,科学或科学理论具有对象的客观性、方法的客观性和评价的客观性三个维度。

就这样,显得有点悖谬的是:

尽管科学理论本身不是“客观的”——因为它是人的心智建构起来的思想体系,不是第一世界的客观存在——但是它却具有客观的属性,而且是波普尔意义上的第三世界的客观知识。

科学尤其是科学理论确实具有客观性:

这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是现实的确切事实。

进而,我们可以说,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是科学与其他学科或知识部门的最大不同之处。

如果要概括科学知识与其他类型的知识的相对特征,也许人们会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它是客观的。

萨顿指出,科学的目的在于客观性,科学家尽力减少他的“个人误差”。

艺术工作则相反,具有极端强烈的个性和感情色彩。

莫诺把客观性看做是科学和伦理学的根本区别:

“当人们把客观性当作真正知识的必要条件时,就已经在伦理学和知识这两个领域之间,划定了为探求真理所必需的根本区别。

知识本身是排斥一切价值判断的;本质上是非客观性的伦理学,则永远被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事实上,这种根本区别被规定为一条公理以后,就创造了科学。

”波普尔基于客观性,在科学与宗教和神学之间划出明确的界线。

而且,公众之所以敬畏科学,部分理由来源于下述信念:

科学探究与其他探究模式不同,正是由于它的客观的本性。

 

在近代科学中,具有客观性的力学图像是由从科学中消除拟人化、目的论等明显的主观性因素开始的。

克莱姆克表明,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差别被视为支配方法论和客观世界图像内容的主张,从笛卡儿和伽利略到现在一直统治着近现代科学、哲学和西方文化。

近代科学要求在什么是客观的和什么是主观的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按照力学世界图像,世界的客观特征是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是用量的语言写成的那些经验特征。

因此,客观的含义有二:

存在意义上的客观,通过不偏不倚的方法达到客观真理意义上的客观。

史蒂文森赞同,客观性是科学的中心优点。

毕竟,科学被设想是公共知识。

它的发现是任何有资格的观察者可检验的。

科学方法论被设想抵制可以影响其判断的主观情感和偏见。

沃尔珀特强调:

作为与主观性不同的客观性是概括科学思维特征的约定手段。

对于把证据与理论分开,对于能够客观地考察一个理论,对于就其本身辨认它是某种东西来说,它是重要的,事实上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客观性的观念只限制价值,因为产生科学观念的方式能够是高度主观的,科学家将强有力地扞卫他们的观点。

当开始判断主观的观点是否正确时,是客观的在科学中是决定性的。

人们必须在面对证据、客观信息时准备改变自己的观点。

 

关于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问题,由于客观性术语的多义性和复杂语境,讨论起来会变得十分困难。

不过,劳埃德还是就科学知识中的“客观性”进行了思考,描述了在广泛流行的用法中四种基本的意义如下。

当应用于认知时,客观性意指超然的、祛利的、不带偏见的、非私人的、不投入特定的观点的;在这样的案例中,客观性不是通过这些方法所知道的无论什么东西的属性。

客观性的另一种用法更复杂:

当客观性意指公共的、公共通用的、可观察的或可接近的(至少在原则上)时,则包含实在和认知者之间的关系。

类似地,当客观性意指独立的或与我们分离的存在时,它把我们引向作为认知者的我们和我们力图获得关于它的知识的实在之间的某种关系。

最后,有一种流行的客观性的意义是,实际存在、实际实在的或事物实在地所是的方式。

这最后的用法被设想应用于实在和认知者之间的无论什么关系。

迪昂对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的界定则要狭义得多:

在物理学中,陈述事实和阐明定律的命题具有客观的含义,而纯粹的理论命题则不具有客观含义。

实际上,一般而言,物理学理论是这样两种成分的密切混合物:

阐述事实或定律的命题是赋予客观含义的实验观察,以及没有任何客观含义的理论诠释即纯粹符号。

后者是理论纯粹虚构的结构,对形而上学家没有任何价值。

前者富有客观真理,适合于教育宇宙论家。

 

二、科学客观性的三个维度

不管怎样,只要认定科学理论具有客观性,那么科学的本体论的、认识论的、价值论的客观性也就间接地得到辩护,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假如外在世界是主观的,探索进路是主观的,评价机制乃至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主观的,那就不可能获得客观知识或客观真理。

现在,我们拟对科学或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的三个维度——对象的客观性、方法的客观性和评价的客观性——进一步加以说明。

对象的客观性或本体论的客观性。

科学或科学理论是把客观实在、特别是客观的自然存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不管把这样的实在被视为真实的存在,还是权且把它当做科学概念、科学信念或科学预设。

为此,福尔迈提出科学的客观性预设和实在性预设:

客观性预设:

科学陈述应当是客观的。

在这里,“客观的”意味着与实在相关。

科学陈述(也许心理学陈述除外)与观察者的意识状态无关,而与(假设性地预设了的)实在有关。

可见,这种解释建立在实在性预设的基础上。

客观性预设和实在性预设(存在一个独立于知觉和意识的实在世界)一起宣称:

客观陈述原则上是可能的。

他进而揭橥:

在知觉中,实在世界的重构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在前科学中,是有意识而非批判地进行的;在科学中,则是有意识地和批判地进行的。

非批判的态度同时就是朴素实在论的态度,在它看来,世界如同显现给它的那样。

知觉的假设虽然作为这样的假设是可以认识的,但是因为是天赋的和无意识的,所以几乎无法加以纠正。

与之相反,科学假设原则上是可以纠正的,尽管也会遇到巨大的心理障碍。

 

至于实在是实体、关系、能量,还是事件、信息,我觉得对科学来说似乎并非特别重要,关键在于它是否是客观存在。

在这里,有两点必须引起注意。

一是克鲁比乌斯(Klumbies)所说的:

“自然与理性之间的和谐之所以得以实现,不是由于自然符合于理性,而是因为理性符合于自然。

”二是要秉持实在论的观点,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论或现象论的立场上。

巴姆对此有所阐明:

“我虽然承认‘表观客体’(即显现于经验中的客体)与‘实在客体’(即认为以不在经验中显现的方式且不依赖于在经验中的显现而存在的事物)的区别,但是却不想以一种坚持对‘实在事物’的信念的方式来限定科学。

我个人认为,将科学限制在表观客体的范围之内,不仅过分限制了科学,而且严重妨碍了科学研究的进行。

因此,在我看来,愿意坚持客观性包括愿意坚持实在论。

” 

方法的客观性或认识论的客观性。

科学是通过尽可能客观的探究过程,达到对客观实在的部分认识,从而形成具有客观性和真理性的科学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客观的科学方法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也就是说,具有较多客观性的实证方法、理性方法以及具有某种客观性的臻美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隆季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科学的客观性问题:

“科学被认为在客观性术语的两个表面上大相径庭的涵义上,向我们提供了是客观的世界观点。

在一种涵义上,客观性与关于科学理论的真理和指称特征的问题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与科学实在论的论题有密切关系。

在这个涵义上,把客观性赋予科学就是主张,科学所提供的观点是把自然界的事实准确地描述为它们所是的样子;它是在世界中被找到的客体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正确观点。

在第二种涵义上,客观性与探究模式密切相关。

在这种涵义上,把客观性赋予科学就是主张,科学所提供的观点是通过依靠非任意的和非主观的标准达到的观点,以便发展、接受和拒斥构成该观点的假设和理论。

对这样的标准的依靠和使用以及该标准本身,就是所谓的科学方法。

常识表明,如果科学在第一种涵义上是客观的,那正是因为它在第二种涵义上是客观的。

” 

我们的感官和理性是不完善的和“主观的”,它们是否能够获得对客观实在的客观认识呢?

福尔迈立足于进化认识论立场,对此做出断然肯定的回答:

所有认识装置都提供了关于客观实在的信息!

它能够处理的确定片段越多,能够在相互间区别开来的不同刺激越多,也就是说,它的分解机能越大,它也就越接近于外在于主体的实在。

在同假设实在论的联系中,进化认识论确立和奠定了客观知识的可能性,这无疑也是它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

由此一来,它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关于实在世界的存在及其可知性的直觉信念做了辩护。

我们有更多的理由信赖我们的感官印象、知觉、经验判断和科学知识,而不是首先就猜测所有认识的假设性质。

 

在隆季诺的上面的引文中,他已经赋予科学方法以客观性,并把科学方法视为科学认识的客观性的保障。

他进一步申述了其中的微言大义:

把客观性赋予科学方法至少能够意指两件事。

科学家常常讲到资料的客观性。

关于这一点,他们似乎意指,他们的理论和假设赖以立足的信息得到的方式能够为它们依赖于该信息辩护。

这包括下述假定或确信:

实验被恰当地完成,定量的数据不受测量仪器设计中的任何缺陷和所研究的样本行为中的系统的、但却非特征性的古怪性曲解。

如果给定的资料集合在这个涵义上被客观地得到,那么就准许人们确信,它在客观性的两个涵义的头一个上(准确的描述和正确的观点的客观性)提供了可靠的世界观点。

由于理论负荷问题,必须证明这类客观性合格。

能够是可靠的东西,是在特定的维度或尺度类型内测量值的相互关系。

虽然客观的即可靠的测量实际上是客观的科学方法的一个决定性的方面,但是它并不是方法客观性问题能够在其中出现的惟一维度。

在把客观性赋予方法时,我们也能够关心它以公正的和无偏见的方式,提供评价假设和理论的手段的广度。

他特别强调:

重要的是,要在作为科学方法特征的客观性和作为个体的科学实践或他们的态度和实践的客观性之间区分。

科学方法的标准叙述倾向于把二者合并,从而导致高度个人主义的知识叙述。

实证论的或传统经验论的关于客观性的叙述,把客观性在实践者遵循方法的意义上赋予实践者。

按照这种观点,方法是某种能够被单独的个体实践的东西:

感觉器官和推理能力是进行受控实验或进行严格的演绎所需要的一切。

对于库恩和与境主义的叙述来说,合理性和尊重观察资料对于保证个体的客观性是不充分的。

在库恩看来,这是因为这些理智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同意的范式的与境中完成的。

向科学作为实践的观念的转变,使得把科学方法视为不是主要由个人、而是由社会群体实践的某种东西。

也就是说,必须把科学方法理解为社会的而非个人的过程的集成。

 

隆季诺的强调实际上表明,科学方法的客观性要由科学共同体来担保。

拉奇在谈到传统观点对客观性的明确承诺时,对这一点做了更为详尽的论述:

观察是固有地客观的和中性的,不管人们的背景、训练、预设或喜爱的理论是什么,人们像其他人一样看到相同的事物。

在对人们看到的东西的诠释和说明上可能有争论,但是与科学有关的赤裸裸的经验确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这些中性的、公共的和共享的观察事实能够被用来客观地解决争端,客观地指导人们摆脱不正确的理论。

由于该过程是逻辑的,如果在其上操作的观察资料是客观的和中性的,那么这些逻辑过程的结果同样是客观的和中性的。

观察的中性能够作为科学的客观性在其上被建立的基岩,初始歧异的观点最终会被迫收敛。

于是,科学最终是自我矫正的,由于不管你从那里开始,观察的客观性会最终迫使你远离起点的错误。

当然,科学家是有人性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听任偏见和倾向动摇他们。

一些人可能让他们的主观性摆脱控制。

但是,在科学内还会共同坚持客观性。

因为为真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是永久的(从希腊人那里继承的观点),真的科学结果都应该可以再产生。

因此,个别科学家对客观性的偏离不会伤害科学事业,由于不可再产生的结果不会被科学共同体接受。

进而,科学的逻辑的和经验的要求,使得非客观的东西没有途径进入科学。

波普尔的观点也值得我们重视: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不是建立在科学家不带偏见的心境的基础上,而仅仅建立在科学事业的公众性和竞争性的事实、从而建立在它的某些社会方面的基础上。

……简言之,客观性建立在相互的理性批评的基础上,建立在批评的方法、批评的传统的基础上。

因此,自然科学家的思想并不比社会科学家更加客观。

他们也并不更具有批评态度。

如果自然科学中客观性更多一些,那是因为有清晰性和理性批评的更好的传统和更高的标准。

 

评价的客观性或价值论的客观性。

这主要要求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采用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机制评价科学理论,同时要求科学家在评价中始终保持客观的心态。

作为科学探索方法的实证、理性、臻美方法,实际上也可以当做科学评价的方法,即以它们为标准对科学理论进行客观评价。

爱因斯坦所谓的科学理论评价的双标尺——外部的确认和内部的完美——其中前者是用经验检验理论,是比较客观的标准,在应用时容易取得科学共同体的共识;后者作为一种准美学标准,虽然包含较多的主观因素和个人成分,但是科学共同体经过长期的切磋琢磨,逐渐形成了一套以理性统帅和贯穿始终的理智价值评价标准,也具有足够的客观可行性和可靠性。

科学理论享有与它的生产和使用的条件无关的独立性。

力图达到这种独立性的一种标准方式是,通过参照评价尝试性的知识主张的客观的(意义上共有的和持久的)标准。

亨佩尔指出,早期科学客观性思想,要求在确定对评价问题做出明确回答方面具有客观的方法论规范,以便使运用这些规范的不同科学家能够同意它们的裁决。

我们简要考虑的这些标准,主要是用逻辑理论的术语来表达的,这很可能预示它们的客观性。

这些标准也使用某些非逻辑的概念,即观察语句和观察术语的概念。

正是在使用观察术语和语句中被假定的主体间的相互一致,在证据的层次上保证了科学的客观性。

既然评价科学陈述的方法论规范要求在假设与一组证据之间具有可精确描述的逻辑关系,并且这组证据必须通过直接观察以达到主体间高度一致来确立,那么它们就是客观的和价值中立的。

他还表示,科学被普遍地看做是客观主义的事业,科学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主观的和个人的。

某些被相当普遍承认的规范具有重大的强制力,其中有与演绎逻辑标准一致的要求和对逻辑不一致的禁止,有对测量和检验统计假设的清楚的规范。

当要求所体现的规范非常明确和精确时,它们肯定不允许科学家在理论选择的辩解中做个性化的思考。

这些要求包含客观主义的意图,并经得起讨论和可能的进一步澄清。

经验科学有时也运用只能模糊描述的概念,但是它们的使用没有理由是任意的,或者是主观选择的问题,这消除了把科学看做“怎么都行”的观点。

 

巴姆说得好:

愿意并努力坚持客观性已被认为对科学来说是基本的,因为这种态度就达到可靠的结果而言是更可取、更有益的。

愿意坚持客观性包括以下方面:

愿意追随科学的好奇心至任何它可能达到之处,愿意受经验和理性的引导,愿意坚持可接受性,愿意按科学发现提出的要求改造自我,甘愿犯错误,愿意坚持不懈。

尤其是,愿意保持诚实(不仅愿意承认真理,而且愿意讲真话)是科学事业基本的、显而易见的先决条件。

在某种意义上说,愿意保持诚实与愿意坚持客观性是一致的。

因此,

要使科学客观性的三个维度在科学中自始至终地得以贯彻,就必须要求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采取客观的态度——对客观实在的在先承诺,对客观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客观事实的高度尊重,对客观方法的自觉运用等。

这实际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科学家的客观态度有助于客观性在科学中的落实,科学的客观性维度的存在有助于科学家树立和强固客观的态度。

科学家个人的客观性态度当然是基本的,但是万万不可忽视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它可以监督、制约个体科学家按照客观性取向的规范行事,矫正、改善个体科学家的客观态度之不足。

威尔金斯也提醒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

真实的科学客观性要求诚实、摆脱偏见的自由、观点的一致性和广度——都是传统价值的属性。

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倾向于与人对自由的态度和支持结合在一起。

麦克龙(W.C.McCrone)发出告诫:

“科学家的最严重的罪过大概就是不客观。

”顺便说一句,科学家坚持客观态度或客观性原则,在科学中不用说很有必要,就是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时也不可或缺。

 

三、科学具有和达到客观认识的可能性

有人认为:

“科学中的客观性变得像《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房子,人们越是企图趋近它,它就退得越远。

客观性至多是达不到的和不相干的虚构,更糟糕的是十足的虚假,如果它描述认真承诺的科学家群体缺乏倾向性和不偏不倚的话。

”情况并非如此绝对!

事实上,科学或科学理论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科学具有和达到客观认识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正如福尔迈所说——知觉、经验、推理和科学认识的结构,不能是完全任意的、偶然的或无保留地错误的,而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同实在结构相适应。

当然,这种关系不一定是完全同一的,而只要局部同型(结构一致)就行。

他在肯定人的所有认识装置能够提供了关于客观实在的信息后说明:

我们在前科学的经验中,就已经尝试用所有知觉、所有概括、所有预言,来重构一个实在世界了。

当然,科学超出了这些“日常方法”。

它通过对我们感官不能直接经验的信号也发生反应的高度灵敏的仪器,弥补了感官的局限性。

在实验中,它合目的地获得了关于被投影对象的信息(资料),构造了用来说明这些资料的模型和理论,而且重新验证了这些模型和理论的结论。

于是,科学对实在的重构,是远远(比经验)更接近于实在的,因为它支配了更广泛的经验领域、更多的信息和更准确的资料。

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为投影认识论。

同几何学投影的这种类比。

以最明快的方式,表示了实在和经验世界的关系如何,以及对实在的认识是怎样的和为何是可能的。

这种投影类比,也反映了所有认识原则上的假设性质。

这就是说,不存在从图像到条件——图像依赖这些条件而产生——的演绎推理,而只有从条件到图像的演绎推理。

被投影对象尤其不可以演绎地“推出”,这一命题的认识论的类推物,也是现代科学理论的一项成果。

投影类比表明,投影对象(客观实在)和投影屏幕(主观主体)可以尝试性地区别开来。

这种区别并不是不可能的:

通过参数的系统变换(同一屏幕上客体的变换,光线变换,同一客体用另一种屏幕接收等),可以假设性地推出它们参与的贡献。

正是这一程序,还会导致认识的“客观的”和“主观的”份额的划分。

可以看出,福尔迈主要是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客观性的角度论证的。

齐曼揭橥:

“在后工业研究中,祛利性的惯例无立足之地;在后现代思想中,客观性理想也没有生存空间。

”后现代科学批评家坚持认为,对认知客观性的主张是错误的,这种主张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强大的受到保护的利益。

罗斯扎克(T.Roszak)就严厉指责:

“客观性实际上是冷酷无情的幌子。

” 

科学在它无情地追求客观性中,把异化推到顶峰,以作为我们达到与实在的可靠关系的手段。

客观意识是被异化的生活,…… 

关于科学客观性的传统观点在于,科学理论的长处是独立于阶级、种族、性别或者信奉它的个人或群体的其他特征。

对于这一典型地赋予科学知识以客观性和有特色的认识论状况,隶属于后现代流派的当代知识社会学家却凌厉地发起怀疑论的攻势。

例如,拉图尔甚至把对客观性的反对作为他的一个方法论规则:

“为决定一个论断的客观性或主观性、一个机械装置的有效性或完善性,我们并不要考察其内在的性质,在本质上,这一断言依赖于它在其他人手中所经历的变化。

”“‘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相对于力量的考验,它们会逐渐变化,从主观性转向客观性,由谬论变成真理,更像是两组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利平衡。

” 

在对科学客观性的敌意上,作为后现代主义一支劲旅的女性主义也不甘落伍。

他们虽然也道出了一些关于科学的哲学常识,但是更多的论断则是对科学的误解和偏见。

在女性主义者眼中,自然科学家通过确定的程序和规则发现事实、检验定律,以消除个人偏见和主观价值为最高目标,纯粹的徒劳的和无望的。

他们视这种价值中立的客观性为神话。

他们认为,科学家作为研究主体是处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的具体的人,他们会将个人偏见和社会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带入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

同时,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传统和背景假设也影响问题的提出、材料的取舍、证据的解释、理论的评价和选择等等。

不存在不受理论和假设沾染的所谓“原始材料”或“中立观察”,也不存在超越历史和文化情境的透明、中性的的科学描述语言。

因此,女性主义强调科学是负荷价值的,事实不会自己表达自身,它是人们创造和选择的结果,必须将主观性和情境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将价值标准作为科学事实确定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总之,女性主义对科学客观性的批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认为科学研究并不像它所追求的那么客观,即就是在科学实践中,客观的理论和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的。

二是认为客观性本身反映了男性偏见的错误理想,是建立在笛卡儿式的认知确定性的特权基础之上,是父权制的价值观念,因而是不值得向往的。

 

四、为科学客观性辩护

看来,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告别客观性,甚至扬言要把客观性从科学中统统驱逐出去。

面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反科学”主义思潮,有必要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

有利于科学客观性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是:

科学理论往往包含他人乃至其提出者意想不到的、有时还不大理解的正确结果;科学理论还能够做出有效的预言,并能或迟或早地被观察和实验证明;同一科学理论,也能同时或不同时地被诸多科学家独立发现或提出;科学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总是奏效的和成功的。

这些证据是显而易见的和十分强有力的,无须多费口舌仔细说明,每一个有正常感觉和起码理智的人都不得不认可它们的雄辩性。

如上所述,反对科学客观性的“理由”很多。

普尔针对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方面的反对,逐一进行了驳斥。

对本体论的客观性的否认的理由是:

所有事实都负荷理论,所有的“看”都是“看做是”,更多地是看而不是到达眼球。

这些理由表明,我们感官从外界接收到的刺激是通过大脑加工的,而大脑借助已经存贮的资料诠释它们,从而我们是中介地而不是直接地与实在接触。

但是,这并没有给出证据,以否认不管观察它的观察者是否存在,世界依然存在;只是给出了我们能够知道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的根据。

相信我们未接近的某物客观存在,并不是非理性的,宇宙学和微观物理学的许多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癖好、偏见和利益派别等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认识论的客观性也被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