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872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docx

《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docx

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与培养

  摘要

  本研究运用了音乐审美心理学、音乐美学以及音乐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通过探索更符合学术规律和高中生审美情趣的音乐鉴赏教学方法,为审美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以期真正实现音乐审美教育。

  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对丰富高中学生的知识内涵,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我们找到了在培养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时刻紧跟时代的发展,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

同时,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将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其它相关学科、相关文化联系起来,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的教学方案,用非音乐的手段深化、巩固音乐的教学,注意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

音乐审美、鉴赏能力、教学、方法和策略

  1.高中音乐新课程与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

  高中音乐新课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是由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性质而决定的。

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使高中音乐课程按照美的规律来设置、构建和实施,把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表现、创造作为课程的基本方式,将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视为其重要价值观。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决定了音乐课程目标、音乐课程内容和音乐课程实施的审美性质、特征和原则。

也就是说,在音乐课程中,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都应围绕着"审美"这个要素来展开,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音乐教学内容的安排,音乐教学方法选择,都要体现"审美"的意义。

  1.1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模块和理念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在多年来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尚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如课程定位、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问题。

尤其是高中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

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高中音乐教育自

  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己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

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

  二、体验性原则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

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

因此,音乐教育和教学基本上不能通过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三、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

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引发和感染受教者。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贯彻形象性原则,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音乐知识、识读乐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愉悦性原则

  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

因此,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其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五、审美性原则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

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

  1.2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在高中音乐新课程中的地位

  音乐鉴赏是音乐艺术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人们创作与演唱、演奏音乐,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欣赏。

音乐鉴赏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在音乐教育中也起着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音乐鉴赏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扩大其音乐眼界,在培养人的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首先对"音乐鉴赏"进行了内容定位:

即"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后又提出了关于"音乐鉴赏"的教学建议:

"针对高中学生,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

  一、音乐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一)音乐鉴赏是对音乐的接受与反馈

  

(二)音乐鉴赏是一种主体性与创作性的活动

  (三)音乐鉴赏是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的活动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

  

(二)培养审美情感,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

  1.3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相关的问题

  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因素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在教学中与之相关的主要问题有:

  一、缺乏对商中生审美趣味的关注

  音乐的美育功能主要是为了丰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必须调动鉴赏者也就是审美主体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参与这一心理体验过程。

  二、缺乏音响感知的墓础

  音乐鉴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需要审美主体有捕捉审美对象的所蕴含的审美信息的能力。

只有当人的听觉器官从纯生理器官上升到审美器官的高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能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的人。

  2、影响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成因分析

  从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来看,流行音乐在他们心中占有绝对优势,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喜欢、接近高雅音乐,了解古典,民族音乐,并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这是一个10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课题。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儿,我分析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反思了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2.1影响学生的因素分析:

  

(1)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大多数学生只注重音乐的娱乐功能,以放松精神,消遣娱乐为主,所以在选择音乐听赏上只对合乎自己口味的音乐表现出兴趣,这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喜欢歌词直白,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追求感官刺激的流行音乐,而对古朴含蓄,有深刻内涵的音乐表现出抵触情绪,他们会选择在课堂上"看书""睡觉"进行消极对抗。

  

(2)被动学习音乐的态度

  由于音乐课没有升学压力,所以学生没有顾忌。

大多数学生音乐基础薄弱,音乐素养不高,他们连最普通的音乐常识都不知道,有些人音乐家和歌手竟然都分不清,他们感到教材内容陈旧,不时尚,与现实生活有距离,再加上平时接触少,所以很多学生对古典、民族音乐的学习都处于被动状态。

再加上社会流行音乐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少部分学生对学校的音乐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3)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

  由于音乐不是高考科目,自然也就得不到高中学校对音乐这一非考试科目的重视。

一直以来,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认为音乐学科是可有可无的科目,上不上无所谓,反正又不会影响升学率。

遇到临近考试时,音乐课经常要给其他学科让位以做复习。

学校对学生音乐学习的不重视就成了学生渐渐远离音乐的助推剂。

  (4)社会流行音乐的冲击

  大多数学生课堂外接触音乐的渠道是大众媒介,在音乐的听赏上缺乏正确引导。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在社会媒体中受关注的程度已不言而喻。

大街小巷,广播电视,流行音乐无处不在。

因此,学生只要走出校园,就不可避免的接触流行音乐。

这样的社会氛围以及学生盲目的跟随时尚,随便买些音乐CD,听最流行的音乐,必然会干扰学生在学校的音乐学习,起到相当程度的负面效应。

  (5)家庭缺少音乐氛围的熏陶

  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比学校其他学科的学习更为明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对音乐的喜好熏陶和感染着孩子,是孩子的榜样。

父母如果从来都不听高雅音乐,学生自然也得不到良好音乐的熏陶。

父母正确的音乐态度与感受对孩子的音乐学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2反思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

  

(1)混同科学和艺术的教育定位

  

(2)把教育者的审美取向强加给学生

  (3)重技能轻人文轻感悟

  (4)误把音乐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

  (5)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误区

  3、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对策

  如何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的爱好者,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怎样改变传统灌输式的鉴赏教学模式,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增强鉴赏能力。

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在这里主要阐述以下几点策略:

  3.1转变教育观念及角色定位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人们的综合素质的反映,是人们行为方式的思想基础,也是个人知识水平、理论修养、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

在音乐教育中,一些过时的、封闭式的、保守的教学观念,严重地束缚着音乐教师的手脚,教师对外来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又不善于吸收借鉴,因此,更新教育观念便成为当务之急。

  2.教学中的教育主体定位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音乐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激情,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师需要专业化的知识结构

  人们通常以一杯水与一桶水的比喻来比较衡量师生之间的知识结构的不同。

但是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渠道与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一眼清泉的高度来要求自己,知识需要源源不断,方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3.2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根据调查了解到,81%的高中生都喜爱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可以满足高中生的情感需求,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从音乐中去感受、体味更加深沉、内在的人生和历史内容。

但流行音乐中有不少艺术性和品位都不高,不利于高中生身心健康的作品,而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时期,对外界传媒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缺乏辨别选择的能力。

因此,流行音乐也势必给青少年造成许多消极影响。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这种心态积极而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习和体验音乐,在教学中,我们的音乐教育应关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流行音乐,不妨吸收流行音乐中有益的元素,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将有益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

  1.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

  教学中把不同层次的作品拿来分析,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当前流行歌曲的基本结构;一首乐曲中音乐的基本要素;乐曲具有的基本特征、特点;以及对歌曲中歌词的优劣的评价,我们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当前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特征,学生在音乐兴趣中会主动获取音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在评价中培养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对音乐的辨识,使学生达到任何时候都能独自挑选较为优秀音乐的能力。

  2.感受体味音乐与诗的结合

  学习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和文学完美的结合,也更增添了对古代诗词的热爱。

还可以把一些诗词,散文拿来,提供几段可选择的音乐,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音乐来进行匹配。

在课堂中给学生施展的空间,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配乐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3.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找到联接民族音乐的纽带

  流行音乐与我们的民族音乐之间有不少相似点。

就民歌而言,流行音乐中有许多是借用民歌起步的,也就有了很多共同之处:

首先,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来自于民歌;其次民歌是在劳动人民中广为传唱的歌曲,有人说流行歌曲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当代的城市民歌;民歌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达爱情的,而流行音乐中绝大部分是以爱情为题材的;现在流行歌坛出现了一些歌手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的现象,是民歌演唱的另一形式的体现。

  3.3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如何使学生更好更完美地鉴赏作品,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

  1.关注内心情感的体验式教学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心弦的艺术形式。

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情感是最丰富、最内在、最复杂的抽象物。

  2.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辅助式教学

  高中音乐鉴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

尽管高中生对音乐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增强,但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

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态度。

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个性特长,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到音乐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

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食粮,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方法体现教学过程的愉悦性,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学应达到的一个目标。

当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4.用非音乐的手段巩固音乐的收获

  温故而知新,将学生学得的音乐积累起来,是教学中必须要做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点滴的体验感受集中而形成积淀。

  5.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与鉴赏音乐

  "比较"的学习方法更具理性思维的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

"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

"比较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指人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

比较所体现出来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一种积极思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不可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正是在比较和鉴别中不断得到提高的。

  6.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评论式教学

  高中学生是身心两方面都逐渐走向成熟的青年,他们会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乐于对它们做出深入的、清晰的、独特的思考。

教师应根据高中生这种身心特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提供学生创造探索的机会,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结论: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更为深切地认识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对丰富高中学生的知识内涵,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我们找到了在培养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时刻紧跟时代的发展,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

同时,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将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其它相关学科、相关文化联系起来,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的教学方案,用非音乐的手段深化、巩固音乐的教学,注意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8.

  [5]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6]冯季清.高中音乐新课程理念与实施[S].海南出版社,2004-4.

  [7]钟启泉,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朱则平,廖应文.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张旭培,吴锐淼.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G].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0]尹爱青.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2]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张凯.音乐心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15]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6]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曹理,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8]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19]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1]杨兆山,姚峻.教育学原理[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2]董远骞,董毅青.幽默愉悦教育艺术和乐育乐学思想的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4]曹理,缪裴言.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上册)[G].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5]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6](美)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M].2003.

  [27](美)威廉M、安德森等.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