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学年高二历史必修2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673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学年高二历史必修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学年高二历史必修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学年高二历史必修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学年高二历史必修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学年高二历史必修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学年高二历史必修27.docx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学年高二历史必修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学年高二历史必修27.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学年高二历史必修27.docx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学年高二历史必修27

2017年3月27日

孔子及早期儒学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

 

(2016—2017学年河南周口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二人又有何一致性?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参考答案】

(1)核心概念:

“仁”和“礼”。

关系:

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2)不同看法: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

一致性:

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3)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夫仁者”“克己复礼为仁”等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仁与礼分别是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依据材料“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可知,荀子主张性恶论。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孟子主张性本善还是荀子主张性恶论,二者最后都主张以道德教化之。

第(3)问,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可从对儒学自身的贡献、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来解答。

【解题必备】孔子及早期儒学

代表人物

时间

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

战国时期

发展了孔子的“仁”,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伦理上主张“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人之性恶”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诸侯纷争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规范社会秩序

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

“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这说明荀子

A.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

B.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C.适应需要将儒学政治化

D.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阅读下列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力,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A项表述不是主要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集权是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建立的,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思想。

“严格的选官标准”说法错误,排除A;“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与题干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荀子按贤能把儒者划分为“上贤、次贤、下贤”三个等级,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C正确;“原有等级观念”是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

3.【参考答案】示例一主题:

孔子的道德观。

史料解释:

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示例二主题:

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释:

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

孔子看到了的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的例证。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首先,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乏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讲的是孔子的道德观;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讲的是孔子的法律观,归纳出主题,然后,评价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地论述。

中国传统节日之春节

春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

“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2017年3月28日

先秦时期的道家、法家、墨家思想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

 

(2017届四川省巴蜀高三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东迁依靠晋、郑两国。

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

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

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

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

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

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

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

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

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制约。

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

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齐襄公杀鲁桓公等一系列变乱。

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

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

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

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

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子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1)原因:

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影响:

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

(2)主张:

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评价:

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

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可知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由“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可知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逐渐兴起,进行变法等;第二小问,围绕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展开说明即可。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可知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由“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可知孔子主张“仁”“礼”结合;由“墨家要求‘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可知墨子主张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由“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分别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评价即可。

【解题必备】正确认识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主张及评价

派别

阶级

代表

思想主张

评价

道家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老子、

庄子

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法家

韩非子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

墨家

小生产者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

“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

“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

“对腐败分子,要用‘徳’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

“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与上述四种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

A.儒、道、法、墨

B.道、儒、法、墨

C.儒、法、道、墨

D.道、法、儒、墨

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主张“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反对在社会动荡时代的一切“僭越”。

而韩非子则强调“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亦。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唐月《试论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材料二在君臣关系方面,儒家倡导的君臣关系是建立在礼仪忠信的基础上,而法家则认为君臣之间关系的最佳状况是臣子尽力,君收其利。

而要做到这一步,君主不一定要有超众的才能,而要有相当的驱臣之术。

为防止君轻臣重的现象发生,还提出“尚法而不尚贤”。

——《传承》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儒家与法家的主张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命运及原因。

1.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题干中“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的信息可知,这属于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都是与其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属于道家学派,A是心学的观点,B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C是荀子的思想,D项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2.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的言论“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符合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乙的言论“依法严惩”符合法家“依法治国”理念,丙的言论“用‘徳’和‘礼’来教育感化”体现了儒家思想,丁的言论是墨家“尚贤”主张的体现。

故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3.【参考答案】

(1)不同之处:

在思想上,儒家主张礼治,而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变法、改革;在君臣关系方面,儒家倡导礼、义、忠、信,法家则认为君臣之间是权力与利害的较量。

(2)不同命运:

法家受到重用,儒家陷入困境。

原因:

法家提倡法治,符合当时各国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主张仁政、礼制,反对一切“僭越”,不能适应新兴的地主阶级加强君权的愿望。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儒家和法家思想。

(1)问,根据材料中“克己复礼为仁”“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儒家倡导的君臣关系是建立在礼仪忠信的基础上,而法家则认为君臣之间关系的最佳状况是臣子尽力,君收其利”从思想和君臣关系两方面归纳二者主张的不同。

(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法不同命运是法家受到重用、儒家陷入困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反对在社会动荡时代的一切‘僭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自身主张和时代需要的角度回答。

中国传统节日之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2017年3月29日

汉代新儒学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

 

(2016—2017学年吉林长春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

(要求:

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一:

赞成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

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

反对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

“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

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

史实依据:

综合观点一和观点二中的观点即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如果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如果是否定则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结合上述观点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

【解题必备】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

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学、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核心是“天人感应”学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4.评价:

主张

评价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主义色彩,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扼杀其他不同学派的做法不可取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是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施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

“三纲五常”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

吕思勉指出:

“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

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

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代的科举制度完全确立,而且日趋完善和严密。

科举向士大夫广泛开放,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和诗赋合格,就可录取。

大部分科举登第者出身于乡户,即一般地主和殷富农民,一部分为工、商的子弟,世代为官的子弟只占少数。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该思想有何进步性?

有人说:

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追求公平公正方面宋代科举制的新发展。

联系所学知识简析它对宋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西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故A、B两项表述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中“天人感应”等学说继承与发展了先秦时期“民本”和“仁政”等思想,故C项的表述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体现了法家学说中思想文化专制的原则,即“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D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

2.D【解析】本题考查汉朝之后儒学思想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汉朝以后儒学的经学成为正统的学问,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各种注释与阐释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这种风气的蔓延导致经学不能形成系统的体系,而成为繁琐的和无关正统的学问。

可见这种经学的泛滥与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相关,故选D。

A、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B反映了材料中的现象而非“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