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574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古诗?

(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简介诗人李白。

3.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理解课题。

二、初读全诗,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给予评价。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

3.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孤”字中“瓜”的竖提;“楚”字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归纳)

(1)中断:

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

至:

到。

回:

回旋。

相对:

互相面对着。

出:

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

孤:

单独。

日边来:

从太阳旁边驶来。

(2)诗意: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由东流到这儿回旋汹涌。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在眼前,一叶孤舟从太阳那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划分节奏,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讨论: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天门山、江水、青山、船、太阳)

(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该体现天门山和江水的什么特点?

(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3)默读古诗,想想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

四、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是李白歌颂祖国名山胜水的诗歌佳作之一,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

一、释题导入

1.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2.师:

谁能说说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什么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诗题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正音:

潋(liàn)滟(yàn)(教师指导读准多音字“抹”)

3.听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指导读出节奏。

5.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班级汇报→教师归纳。

(2)潋滟:

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

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

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淡妆:

淡雅朴素的装饰。

浓抹:

浓艳华丽的打扮。

相宜:

适合;适宜。

(3)诗意:

西湖在天气晴朗时,湖水波光粼粼,显得景色迷人,在山色迷茫的烟雨中更显奇丽。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

三、品读感悟,感受意境

1.感受西湖晴天和下雨时不同形态的美。

(1)诗人是如何描写西湖晴时和雨时的变化的?

(提示:

“潋滟”:

波光闪动的样子。

课件出示,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2)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忽然,下了一阵雨,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提示:

“空蒙”是迷茫的样子。

大雨也好,小雨也罢,这阵雨并未浇灭诗人的游兴,用一个词概括雨中的西湖,便是“奇”。

雨中的西湖真是奇妙无比啊。

2.理解比喻之妙。

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

为什么这么比喻?

(提示: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

四、总结延伸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

关于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两首,自己读读、背背。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

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

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见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板书:

望洞庭)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他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相:

相互。

和:

和谐。

遥望:

远望。

镜:

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

未被打磨过的铜镜。

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过的铜镜。

3.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朗读节奏把诗读熟。

课件出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感呢?

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注释,发挥想象。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课件出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

这是怎样的湖水?

(湖光、秋月两相辉映,让诗人沉醉在这独特的宁静温柔之中。

清澈而平静的湖水。

(2)抬起头,我们又看见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

(皎洁的秋月)

师:

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多么和谐呀!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3)为什么是“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安宁温柔。

师:

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

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指名读)

(4)归纳诗意:

清澈明净的湖水与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课件出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

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亦不是水,它们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

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

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发言)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

(洞庭湖)“青螺”又指什么?

(君山)

(6)(课件出示)诗人为什么说“白银盘里一青螺”?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指名朗读)

(7)归纳诗意:

在皓月银辉之下,远远望去,洞庭湖中的君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如同一个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4.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浓郁的画面。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洞庭湖这么美,我们也当一回小诗人或小散文家,来赞一赞洞庭湖,好吗?

大家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还可以发挥奇妙无比的想象,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教学板书]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碧水:

开、回

青山:

中断、出

孤帆:

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山色晴

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湖光、秋月——和

水平如镜——静

银盘、青螺——美

想象非凡意境优美

[教学反思]

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我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学习字词,给学生创造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把“师教生”的模式变为师生共同讨论的模式,互相补充的形式,从而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三个方面描写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

【语文要素】

3.用自己的话把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或丰富物产介绍给别人。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掌握文中的写作手法,尝试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三个方面来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

(重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让学生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2.师:

(出示图片)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

3.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

思考:

你想了解西沙群岛的哪些方面?

(1)明确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注自然段序号,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用笔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教师指导书写,着重指导“贵”与“虫”的区别;“挺”字最右部件“壬”与“王”的区别。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说说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用双横线标出,注明“中心句”)

师过渡:

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

3.课文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

(找出相对应的自然段,明确:

海水、海底、海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重点)

2.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难点)

一、复习导入

1.师: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西沙群岛有什么特点呢?

(美丽富饶)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现它的美丽富饶的呢?

二、细读课文,感悟语言

1.学习第2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想想这里的海水与平时见到的海水有什么不同。

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意思。

(3)课件出示,感受海水的美,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4)海水为什么这么美?

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

海底的地形特点导致了海水的异常美丽。

2.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在文中圈出来。

(海底生物)

(2)出示各种珊瑚图片,感受它的多姿多彩、鲜艳夺目,读出它的美。

语言训练:

展开想象,珊瑚还会像什么?

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说句子。

(如珊瑚有的像蘑菇,有的像云朵,有的像树枝,还有的像蜂窝,真是千姿百态!

(3)出示图片,教师简介海参、大龙虾。

(4)师:

海里的物产真是丰富,你喜欢哪种动物,读出相应的句子,请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感受这里物产丰富的特点。

3.学习第4自然段。

(1)师:

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数量最多的还要数什么呀?

(鱼)

(2)师:

谁喜欢海底的鱼?

请你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3)(课件展示各种鱼)师:

它们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体会鱼的美,指导朗读“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子)

(4)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鱼多的意思,这样写很有感染力)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鱼很多?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成群结队”)

(5)作者让我们先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鱼,接着分别介绍了四种美丽的鱼,最后讲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让人觉得这里的鱼确实非常多。

全段结构为总——分——总,条理清晰,这种写法在我们写作时也可以用。

4.学习第5自然段。

(1)用我们掌握的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思考:

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能勾画出来吗?

(2)抓住重点词语“各种、遍地、厚厚的”,更深一步理解西沙群岛的鸟多。

(课件展示海鸟、鸟蛋图片)

①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指名朗读)

②为什么说“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因为西沙群岛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找出与第1自然段相似的句子,点明写作方法:

首尾呼应。

(2)知道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的作用)

三、回顾全文

师小结:

课文用总述——分述——总结的结构写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板书]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总述: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分述:

海水: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海底:

珊瑚海参大龙虾鱼(非常多)

海岛:

鸟(多)

总结:

美丽富饶

[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我通过歌曲和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同时,我在教学中还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起来。

19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

2.结合插图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

3.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语文要素】

4.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理解段意,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

2.结合插图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

(重点)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

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

二、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标注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海滨:

靠近大海的地方。

(沿海)喧闹:

喧哗,热闹。

寂寞:

孤单冷清。

每逢:

每次遇到。

4.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开火车读)

5.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靠、夏”横画较多,不能遗漏;范写“载”,强调笔顺规则。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物?

海滨小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天空、大海、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渔民、战士、沙滩、庭院、公园、街道;美丽又整洁)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海滨小城的?

(从海滨→小城,也就是从远→近的顺序观察的。

四、学习“海滨”部分

1.自由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从这座小城看大海是什么样的?

(1)课件出示:

(大海是蓝色的、浩瀚的,海面上有机帆船和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云朵。

(2)指名朗读,读出大海的色彩美。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1)早晨的时候,大海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在早晨的时候,海面上的各种景物和人们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2)指名朗读。

3.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

(1)海滩有什么特点?

(遍地是美丽的贝壳,满载而归的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遍地”突出了贝壳数量多;“喧闹”体现了港口的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场景的热闹。

4.读这部分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给人以美的感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体会庭院、公园和街道的美。

(难点)

一、衔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海滨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小城又有哪些美景吧。

二、学习“小城”部分

1.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思考:

作者写了小城的哪些景物?

它们是什么样的?

(小城的庭院树多、公园美、街道干净。

2.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

庭院里哪些景色能体现小城的美?

勾画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4~6自然段。

4.总结学法:

我们学习这段课文,先找这段课文的总述句,再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总述句具体描写的,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5.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1)小城的公园有什么特点?

是围绕文中哪句话来写的?

(2)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3)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榕树)它有什么特点?

(从“一棵棵、许许多多、一顶顶”可以看出榕树多,从“绿绒大伞”可以看出榕树很绿很大,从“树叶密不透风”可以看出榕树叶子很密。

6.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

小城的街道有什么特点?

是围绕文中哪句话来写的?

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街道干净)

(1)哪里可以看出街道很干净?

(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2)总结:

小城的街道也美,因为小城的街道十分干净。

师过渡:

小城不仅有美丽的庭院、美丽的公园还有干净的街道,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出小城的特点?

(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心句)思考:

这段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

7.作者写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的特点与小城的特点是什么关系?

(这些特点都是围绕着小城“美丽又整洁”的特点来写的。

两者是先分述再总述的关系。

三、总结全文,欣赏体会

1.想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是抓住了每个地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由远及近。

先写海滨的美,再写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游览了海滨小城,领略了这里的美丽风光,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懂得了观察景物的一般方法。

最后,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海滨小城的美丽。

[教学板书]

19海滨小城

大海:

海滩:

热闹

小城庭院:

树多、叶香、花美

公园:

榕树大、叶密

街道:

路干净、整洁、美丽

[教学反思]

通过对《海滨小城》一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了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课上探究式的学习,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密度,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自己的家乡—海滨小城的喜爱之情。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字词在表达上的好处。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字词在表达上的好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

(重点)

一、情境导入

(播放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风光吗?

(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这就是美丽的小兴安岭(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指名回答)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小兴安岭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认字识词

1.初步感知。

(1)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2)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自由举手读,集体读。

(2)重点指导书写“袋、线”。

(注意:

“袋”字上半部分“代”的斜钩要写得平缓;“线”字右边的两横稍斜。

(3)指导读好长句子。

学生练读长句子,指名展示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让学生自由举手分段读文。

讨论:

文章描写了小兴安岭什么时间的景色?

(春、夏、秋、冬的景色。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6自然段。

3.小组讨论:

这两段对小兴安岭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小兴安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师小结:

作者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我们描述了小兴安岭不仅风景美,而且物产丰富的特点。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景区,尽情地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体会“抽出”“浸”等字词在表达上的好处。

(难点)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一、复习导入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

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美丽、物产丰富。

那么,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读中感悟,重点赏析

1.课件出示小兴安岭四季图,思考:

你能用什么方式分辨出图片相对应的季节?

(寻找相关段落的第一句话)

2.师: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一个季节?

(学生反馈,教师视学生喜欢季节的人数,定教学顺序,以春景为例展开)

三、精讲春景,掌握学法

1.仔细地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方法指点。

(1)找一找,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这一问题旨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抓特点”来写的,从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3)品一品,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美?

①作者为什么用“抽出”而不用“长出”?

(“抽出”是长出的意思,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②写小鹿运用了什么手法?

(写小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鹿的可爱。

“侧着脑袋”写出了小鹿欣赏水中影子的姿态,“欣赏”是讲小鹿一边喝水,一边看着溪里流水的样子,好像在欣赏自己的影子。

3.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景色的美。

(注意指导长句的朗读,做到适当停顿,不破句)四、自学探究,议疑解疑

1.运用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第3~5自然段。

(1)学生自学,按上述学习步骤可提出哪些问题?

(2)小组交流,补充课外资料。

(3)小组汇报,教师引导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4)在理论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夏秋冬”之美。

2.用教师在课初对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问题,问学生是否明白了,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

3.指名分段朗读第3~5自然段,读出景色的美。

(注意长句的朗读指导,做到适当停顿)五、分层表达,完成课后选做题

1.选择喜欢的季节,说明理由。

(1)提问:

你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为什么?

指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