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语句研究排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232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兼语句研究排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兼语句研究排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兼语句研究排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兼语句研究排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兼语句研究排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兼语句研究排版1.docx

《兼语句研究排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兼语句研究排版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兼语句研究排版1.docx

兼语句研究排版1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兼语句研究

学生:

郭畅

指导教师:

孟祥印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07级汉本二班

撰写时间:

2011年月日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绪论3

第1章上古兼语句的产生5

1.1甲骨文时期5

1.2.殷商时期6

1.2.1能充当W1的动词数量少6

1.2.2结构已经开始复杂化6

第2章上古兼语句的发展7

2.1西周时期8

2.1.1W1位置上出现了新动词8

2.1.2句子在原有的“命令派遣类”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语义类型:

8

2.2春秋战国时期9

2.2.1“使”成为充当W,的最主要的动词9

2.2.2出现些新的语义类型9

2.2.3结构上的新特点,10

2.3两汉时期10

第3章上古兼语句发展的原因12

3.1表达内容单一12

3.2易产生歧义12

第4章现代汉语兼语句的特点及辨析14

4.1现代汉语兼语句特点14

4.1.1“兼语前面的动词一般是表示使令、要求等意义的动词”14

4.1.2“兼语前后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存在因果或目的的关系”14

4.1.3兼语成分与前面的动词联系更为紧密14

4.2现代汉语兼语句辨析14

4.2.1兼语句的句法结构15

4.2.2兼语动词15

4.2.3兼语句和连动句17

4.2.4兼语句和主谓做宾句17

4.2.5关于“兼语式”的争论18

结论20

参考文献21

致谢22

 

兼语句的研究

摘要

兼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人们口语表达中经常运用而在语言学习中辨析起来有难度的句式。

兼语句在中国古代时就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经历了从西周到两汉等几个阶段。

并且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纵观古代到现代兼语句的发展,可以看出这种句式含有特殊的“兼语”成分,汉语中的连动句、主谓作宾句在形式上与它非常相似。

兼语句是一种可以独立的句式,它与连谓句、小句宾语句、补语句和复句紧缩句明显不同。

兼语动词在语义上的共同特点是含有致使义。

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导致第二个动词的出现。

准确地分析理解这种句子,就必须明确它的特点,搞清它与形式相似的句式的区别,从而掌握辨析的方法。

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兼语句。

关键字:

古代兼语句现代兼语句;比较分析;特点

 

Andstatementof

Abstract

InMandarinChinese“jianyuju”meansasentencewithitsobjectplaysassubjectofthesecondverbsimultaneously.Thefirstverbina“jianyuju”hasmeaningofincurringandresultsinappearanceofthesecondverb.The“jinayuju”alsodevelopedintheancientofChineselanguage.ithasowndifferentcharacteristicsineverydevelopingperiod.Observingthewhole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the“jianyuju”,wecananalyzeitscharacteristics.Thefirstverbmustbelinkedwithtwoobligatoryarguments,oneofthemprecedesitandtheotherfollowsit.Onlyoneobligatoryargumentisnecessarytoprecedethesecondverb,andanoptionalargumentfollowsit.

Keywords

jianyujuintheancientChinese;juanyujuinthemandarinChinese;comparisonandanalyzing;characteristics

 

兼语句的研究

绪论

兼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日常口语表达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句式。

但在语言教学和使用中,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和错误。

近阶段,人们开始关注兼语句的特殊之处。

并开始研究它与汉语中的连动句、主谓作宾句等句型的不同。

同时,兼语句不是在现代汉语中刚刚出现的。

兼语句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西周、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就出现了。

而且在每个时期还有其不同的特点。

王力先生曾说:

“自先秦到汉代,两千多年来,除了兼语代词由‘之’到‘其’变化之外,它是最稳定的一种结构形式。

‘五四’以后,这种递系式有了新的发展,那只是动词多样化了,它的结构形式仍然是和三千年前一样的。

”[1]上古时期兼语句经历了产生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其间结构的基本形式没有变化,主要是句子的语义类型、充当动词的数量逐渐增多,同时结构在基本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复杂化。

由此可见,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是经历了从古代到现在几千年的发展而来的。

其间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变化而一步一步成熟起来。

本文试用历时的角度研究和探讨兼语句的发展变化过程。

由古代兼语句的产生和发展,并分析在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透视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将其特点与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的特点相比较,辨析兼语句在使用时的规律和特点。

 

第1章上古兼语句的产生

1.1甲骨文时期

甲骨文是有中国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文字,据考证可追溯到3000年。

兼语句是否有着同样的历史呢?

根据张玉金有关兼语句的研究,在《论殷墟甲骨文中的兼语句》一文中提到:

在部分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兼语句。

而且还有了具体的分类。

分为不同的八种结构,最为细致的分发竟达到112种之多。

由兼语句的数量多和分类的细致,可见兼语句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了。

1.2.殷商时期

殷商时期的兼语句随着被人们的逐步接受,开始大量使用。

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兼语句在这一时期在使用中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2.1能充W1的动词数量少

殷商时期由于兼语句刚刚开始有所发展,所以能够出现在前一个谓语部分的动词还很少。

据统计,经常使用的只有“呼”和“令”两个动词。

所以,“语义类型上只构成了命令派遣类兼语句。

”[2]

例如:

(1)雀弗其呼王族来?

(2)余令角妇载肤事?

1.2.2结构已经开始复杂化

①谓语前后出现修饰成分,且与其他句型形成嵌套。

谓语部分有时在前面添加了状语,或者后面添加了补语和宾语等。

而且还出现了兼语句之间的套用和兼语句与连动句的套用形式如:

(3)亦呼雀燎于云犬

在这一例句中,“呼”为动词一,“燎”为动词二。

“亦”是动词一前的状语成分。

“于云”是动词二后的补语成分,“犬”是宾语成分。

这样复杂的兼语句形式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了。

如:

(4)呼弘往于佳比乘

在这个例句当中,“往于佳比乘”充当了整个句子的兼语成分,但同时本身又是一个连动的句子。

“前往”和“联合”构成了这个句子的联动谓语成分。

所以整个的大句子中是一个兼语句和一个连动句子的套用形式。

此句应该理解为:

命令弘前往佳地联合乘。

②省略兼语部分。

如:

(5)呼()往莫于雀。

(6)勿呼()逐鹿。

 

第2章上古兼语句的发展

兼语句在殷商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之后,在后几个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我们将殷商之后的这几个时代,根据它们发展的形势和特点,分为三个时期:

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两汉时期。

兼语句在这三个时代,在前一代发展的基础之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向前推进。

在每一个时代都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2.1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与殷商时期相比的相同之处在于:

承袭了殷商时期的用法,“令、呼”,仍然是充当W1的主要动词。

结构上同样有复杂和省略的现象。

西周时期的兼语句基本上承袭了殷商时期的特点,具有相同的特点。

即:

充当W1的动词数量少,仍以“令、呼”为主要动词;结构开始复杂化;有省略的现象。

前文已经有了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做赘述。

在此基础之上,西周时期的兼语句在前一代发展的基础之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下几个方面:

2.1.1W1位置上出现了新动词

西周这一时期的兼语句的谓语部分的动词,虽然还是以“令、呼”为主要动词,但出现了殷商时期没有的新动词。

主要还是出现在命令派遣类里较多。

如:

“命、遣”等。

(7)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8)命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京师。

2.1.2出现新语义类型:

兼语句己经开始突破一种语义类型,产生了“劝勉告戒类”、“扶助助使类”、“封侯任免类”、“命名称谓类”、“存在类”等新的语义类型的兼语句。

在殷商时期的兼语句主要的语义类型是命令派遣类,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其他的语义类型。

所以,在西周时期,兼语句的语义类型突破了殷商时期的单一类型而出现了多种语义类型并从的局面。

如:

“劝勉告戒类”、“存在类”等。

例如:

(9)天帷式教我用休。

(10)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其中例句9为“劝勉告诫类”兼语句、例句10为“存在类”兼语句。

2.2春秋战国时期

2.2.1“使”成为充当谓语部分的主要动词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变化为,命令派遣类谓语部分的动词变化。

而动词中最主要的动词是“使”。

经过前两个时期的发展,“使”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动词。

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

《论语》中凡是命令派遣类的兼语句,谓语部分所使用的动词都是“使”;《左传》中命令派遣类的兼语句中“使”的使用频率高达75%,出现的次数由1096次之多。

《战国策》中的“使”字使用频率也近一半左右,达45.2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使”字在当时的兼语句中使用频率极高,成为了兼语句中谓语部分的主要动词。

2.2.2出现新的语义类型:

这一时期出现新的语义类型,其主要原因与动词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关系。

动词的使用频率和新动词的出现导致了新的语义类型的产生。

①“致使类”

前文提到了“使”成为这一时期兼语句谓语部分的主要动词,词语进入句子之后本身就带有词语本身的意义。

“使”的广泛使用,也就使整个句子的语义泛化,具有了“使”字本身的词汇意义。

随着使用情况的发展和变化,兼语句中也就出现了新的语义类型,即“致使类”。

但是,在这一时期,致使类的兼语句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只出现在一些作品中。

②“褒贬评论类”

这一时期的“褒贬评论”类兼语句出现的情况虽然较少,但已经初具模型。

这一类兼语句的谓语部分,以“谓”为主。

例如:

《战国策》和《左传》中都有这样的例句,谓语部分多数都以“谓”为主。

③“请求邀请类”

这一时期请求邀请类的兼语句刚刚出现,数量很少。

而且能够充当其谓语部分的动词也很少。

在众多史料的记载中也只有“请”或“求”两个动词。

且前者的使用更为广泛。

如:

(11)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

2.2.3结构上的新特点

①“少量名词性词语充当W2”[3]如:

(12)今王信田伐与参、去疾之言,且攻齐,使齐犬马而不信燕。

(13)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若雷,使秦业帝。

例句12中的后一部分“使齐犬马而不信燕”中,“犬马”一次为名词,但在这个兼语句里面却充当了谓语。

例句13当中的“使秦业帝”一句,“帝”本为名词,但这里可以理解为活用为动词,充当谓语部分,译为“称帝”。

②多个兼语公用一个W1。

如:

(14)今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

在例句14中,三个兼语句组成一个句子,并且谓语部分都用同一个词“具”。

③兼语句和被动句套用:

(15)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例句15中的“闻”在句子中是被动的用法译为“被听到”,又同时出现在兼语句中。

所以,这一句式兼语句和被动句的套用格式。

2.3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兼语句的语义类型没有出现新的形式,但是充当谓语的动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且结构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成熟。

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动词数量增多,范围扩大

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充当谓语部分的动词数量还是使用范围,与前几个时期相比都出现了达幅度扩大的现象。

据2005年的统计报告,以当时的作品《左传》为例,在《左传》的兼语句中,能充当谓语动词的数量由原来的几个动词,增长到10几个动词。

而《史记》的增长幅度更加明显。

增长到了40多个。

而且,在前几个时期,兼语句的语义类型,以“命令派遣类”为主,其他的几个类型都只是在极少的情况下才出现。

而在这一时期,这种局面被打破了。

如“《左传》以‘使令派遣类’为最多,而《史记》则以‘褒贬评论类’为最多,可见兼语句先由‘使令派遣类’用法发展而来,继而扩展到其他方面,特别是对人的褒贬评论,用这种句式可以使意义得到生动的表达,因而这项用法的兼语句发展更为迅速,到现代汉语里拥有更多的动词。

”[4]

2结构更加复杂

“兼语句发展到这一时期己经十分成熟,特点也很鲜明了。

所以原先很多不采用兼语句表达的句子很多都改用兼语句表述”[5]兼语句从殷商时期产生发展到这一时期,依据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开始成熟,并逐渐被人们越来越接受,广泛地进入社会的使用层面。

随着兼语句语义类型的增加,它所表达的意义越来越广泛。

所以兼语句的句子形式逐渐代替了原来使用的诸位结构、动宾结构和复句形式。

成为了表达意思的主要句式。

2.4上古汉语兼语句的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和归纳出兼语句在上古汉语时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当谓语部分的动词越来越多。

在殷商时期只有4个,且常用的动词只有2个,发展到两汉的时候已经有了40多个。

2、句子的语义类型越来越多。

在殷商兼语句最初产生的时期,只有一种语义类型即“命令派遣类”。

但经过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已经有了9类。

在此之前,一直是“命令派遣类”语义类型作为表达意义的主导句式。

但发展到两汉时期,呈多元化发展。

其他兼语句类型,也开始繁荣起来,广泛被人们使用。

3、结构越来越成熟。

兼语句在殷商产生时期,就已经有了很复杂的结构。

在此基础之上,经过了结构上在最初的殷商甲骨文中,兼语句已经十分复杂。

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和两汉的发展,就够日趋成熟。

出现了省略的成分、兼语句与连动句套用句型等更为复杂的句式结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兼语句的发展基本上遵循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道

路。

由于结构紧凑,表义丰富,使用范围明显扩大。

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

扬长避短,使自身变得更加完善。

 

第3章上古兼语句发展的原因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句的内容。

”[6]在上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和兼语句是最主要的表达意义的句型。

但是使动用法在本身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这也就促成了兼语句发展的原因。

致使从殷商时期到两汉兼语句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日趋完善。

使动用法的主要缺陷主要有以下两点:

3.1表达内容单一

使动用法的意义主要是:

主语具有使(让)宾语完成充当谓语的动词所表达的动作。

充当谓语动词也主要是单音节动词。

所以,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比较单一,非常受限制。

3.2易产生歧义

使动用法的句子,由于没有固定的形态标志,甚至有时出现省略的情况。

同一个词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使动用法,所以在使用和理解句义时还需进一步判断。

同样结构的句子,在同一篇文章当中会出现不同的用法。

即使是同一个句子,其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明确,可能会出现表达的意思的歧义或意义相反。

给人们在使用和传递信息时带来不便。

这时,人们为了有意地避免这一情况,就选择了兼语句的形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这是由于在动词的使动用法中没有明显和固定的标志,来表达使动的意味,只是主语在说话时,将使动的意味附着在充当谓语动词上,需要听话人的理解和判断。

这也就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谓语动词表达使动的意味。

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听话人也不得不根据上下文,来揣摩和猜测说话人的真实想法,,以免产生误解。

这样的句式就很大程度上给交际带来了不便,也就同时削弱了遇见的工具性特征。

而兼语句不同,它的使令意味是通过固定的动词直接体现在句子中的。

可以讲原本隐藏在句子中的含义很好的表现和表达出来。

说话人不用费心思在怎样表达清楚的问题上,听话人更不必根据前文来判断是否是使动的意味。

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使动用法的不足。

给人们的交际和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所以从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有意地用兼语句代替使动用法的句子。

兼语句由此而走向繁荣。

此外,汉语是一种屈折语,是汉藏语系的一支。

与之相对应的是黏着语。

黏着语在表达意义上主要是通过词形的变化。

而曲折语主要是通过语序和虚词的作用。

所以,在汉语中语序和虚词的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上古汉语中也是如此。

兼语句的形式恰好符合了这一说法。

使动用法和被动用法,虽然结构都是主语加谓语动词再加宾语的形式。

但表达的意思却是截然相反。

这些都是由于动词的不同用法二决定的。

所以,在使用时就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兼语句的出现就弥补了这一严重缺陷。

如果,我们从亲属语言的角度分析,在缅甸语中也出现了和汉语类似的情况。

在动词的前后增加表达使令类的词语,来表达命令的意味。

这与我们上古汉语中的“命令派遣类”兼语句很类似。

综上所述,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且是最重要的一种。

除了要表达准确以外还要有方便和实用的特征。

而兼语句的出现恰恰符合了这两点。

表达意思清晰明了,运用灵活方便。

所以,在上古汉语中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第4章现代汉语兼语句的特点及辨析

4.1现代汉语兼语句特点

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与主谓句很相似,但二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所谓兼语,简单地说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词或短语,在一个句子当中同时作为两个句子成分存在。

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词语或短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成分又是后一个句子的主语成分。

它兼有主语和宾语两个句法功能。

例如:

“老师让我擦黑板。

”句中“我”既是前面“让”的宾语,又是后面“擦”的主语。

“擦”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

兼语句除了必须包含“兼语”成分外,还有以下特点:

4.1.1“兼语前面的动词一般是表示使令、要求等意义的动词”[7]

汉语中的兼语句的动词主要是由使令动词构成的,例如:

“使”、“让”、“请”等。

4.1.2“兼语前后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存在因果或目的的关系”[8]

如“大家选他当代表”中动作行为“选”的预期结果或目的是“当”这个行为;或者说“当”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大家“选”。

这说明兼语句中的几个动词并不处于同一个层次,第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处于支配地位,其支配后面其他的行为动作。

现代汉语兼语句中,几个动词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

这几个动词不是处在同一个层面的,而是存在着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通常是第一个动词支配第二个动词,使其完成动词表达的动作。

例如:

我们选小明当班长。

“当班长”是“选”的结果,也可以认为“选”的原因是,想要达到的效果是“当班长”。

“选”处于支配地位,而“当班长”处于被支配地位。

4.1.3兼语成分与前面的动词联系更为紧密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语感的停顿来判断。

在朗读兼语句时,我们可以感到兼语与它的谓语之间可以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但是兼语与其前面的动词之间不能有语音停顿。

这是由兼语成分的句法功能决定的。

即所谓兼语在句子中一般的情况下是,兼语既作为第一个动词的宾语成分,又作为第二个动词的主语成分。

所以,作为宾语的句法功能来说与动词结合得更为紧密一些。

而相反,兼语成分与第二个动词结合时相对于第一个动词而言比较松。

例如:

老师让我们浇花。

我们在读这个句子时,不能在“让”和“我们”之间有语音停顿,却可以在“我们”和“浇花”之间有语音停顿。

4.2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辨析

在现代汉语中,随着语言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与兼语句非常类似的句型。

这时,我们就必须清楚的掌握兼语句的各种特征,在使用时加以辨析。

并与其他的句型相对比进行辨析。

在使用时才能做到准确和恰当。

4.2.1兼语句的句法结构特征

兼语句中有两个动词,第一个动词的主语是全句的主语,也是这个动词的陈述对象。

第二动词的主语是第一动词的宾语成分,是第二个动词的陈述对象。

这样就构成了兼语成分,这个句子是兼语句。

典型的兼语句两个动词的陈述对象是不同过的,但也存在相同的情况。

总的来说,兼语句就是由兼语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

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常常被看做为主动词,被称为兼语动词。

例如:

老师教我们浇花。

这一句中,“老师”是全句的主语,“我们浇花”是兼语词组也是全句的谓语部分。

“我们”既是“教”的宾语也是“浇花”的主语。

全句是兼语句,“教”是兼语动词。

4.2.2兼语动词

上文已经提到了兼语动词,所谓“兼语动词”是指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

“语法学界已经提到的兼语动词有以下10类”[9],我们综合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归纳为新的11类如下:

(1)表使令类:

使、叫、让、令、要、找、利用、号召、组织、发动、动员

(2)表命令类:

命令、禁止、布置、安排、分配、介绍、指定、派、要求

(3)表劝令类:

鼓励、请、劝告、嘱咐、通知、告诉、催、教、阻止

(4)表委托类:

委托、托、拜托、请求、求

(5)表提供类:

留、留给、供、扶、扶植、送给

(6)表推举类:

推荐、选、提名、调、叫……做、称……为

(7)表协同类:

送、陪

(8)表协助类:

帮、帮助、协助、配合

(9)表跟随类:

跟、随、追随、跟从、随从

(10)表喜恶类:

表扬、喜欢、爱、感谢、佩服、夸奖、称赞、嫌、讨厌、恨等

(11)表有无类:

有、没(有)、是

对这些动词,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

其中前六类的动词都是兼语句典型的兼语动词。

就如我们前文提到的一样,这样的兼语动词导致第二个动词的出现。

两个动词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第七类动词的与前几类的不同之处就在去主语既是第一个动词的施事题元,同时也是第二个动词的施事题元。

第八动词,关于这一类的动词目前在学术界还是存在争议的。

部分学者认为这样的动词在句子中不是兼语动词,全句也不是兼语成分,而是一个联动谓语句。

判断这一类型的动词,建议采用的方法是看两个动词之间的关系。

如果两个动词之间存在着某种原因和结果或者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那么这个句子就是兼语句。

而第一个动词是兼语动词。

而如果两个动词之间没有上述的关系,而是两个单纯的动作,尤其是两个动作之间存在着某种顺承的关系时,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联动谓语句。

第九类动词在典型的兼语动词中不被视为兼语动词。

因为这时两个动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第一个动词不是致使义动词。

第十类是心理动词。

这一类由于都是表心理类的动词,所以在句子中第二个动词和第二个宾语形成的是小宾语句。

语音停顿上也于第二个宾语联系更为紧密,中间不能有语音停顿,而且两个动词也没有前文提到的联系,即第一个动词导致第二个动词的出现。

所以,通常这一类动词在句子中作为第二个动词使用时,也不被认为是兼语动词。

第十一类动词没有致使义。

我们知道兼语句中的一个动词通常都具有致使义,才能导致第二个动词的出现。

但这一类动词没有致使义。

也不一被视为兼语动词。

4.2.3兼语句和连动句

连动句也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但在生活口语交际中很常见。

所谓连动句,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

这个句子就是连动句。

它与兼语句的相同的就在于,句子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

两种句型在形式上很相像,但在本质上实际存在很大的不同:

(1)“兼语句中的几个动词跟不同的主语发生联系;而连动句中的几个动词总是跟同一个主语发生联系”[10]。

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把判断的出发点落在第二个动词上。

如果两个动词的主语也就是动作的发出者都是同一个主语,也就是整个句子的大主语。

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连动句。

如果两个动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