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131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docx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docx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课改文化建设纪实

李炳亭韩世文

  青山、秀水、园林、地域文化,这些元素构成了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

与这些元素相对应的是,在长陵中学的校园里,一字排开的“黑板长廊”构筑起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和教室内彰显学生身动、心动、神动的“动态”课堂,这些正演绎着该校重建课堂标准、重塑学校文化的激情与执着。

  这所拥有50余年历史的传统学校,2007年下半年开始“生态型”校园重建的同时,也拉开了教学改革的序幕。

他们以课堂为突破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正在实现高效课堂的崭新发展,并努力创造着“同世界文化遗产相适应的新型学校”。

  ●“三生”新课堂

  2008年初,长陵中学教室中的课桌一改传统“秧田式”,变为“小组独立”式,学生面对面而坐,黑板和教鞭也不再是教师的专属品。

课堂教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从解决问题入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活页夹、双色笔和纠错本这三件“宝贝”,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同时学校明确提出“10+30+5”的时间要求,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充分展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校长李雪涛正是找准了这个关键点,先后组织并亲自带领教师三下山东取经杜郎口,同时借助区级重点课题“小班化教学形势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着力打造体现生活、生态、生命的“三生”课堂。

  所谓“三生”课堂,即让教材、教学与生活相对接,诠释教育即生活;营造绿色的、环保的教学生态,把学生看作生物来呵护,呵护其自由呼吸,自由生长;既要促进学生知识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

  在长陵中学的课堂上,记者看到了或平实或诗意的“教”与“学”的生活:

初一学生方芳英语课上会摸着陈老师的大肚子夸他“宝贝”多,另一位学生敢用难题“难倒”数学老师……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习题题材均向生活靠拢。

必要的时候,他们还能就近取材,将课堂搬进桃林,在桃花盛放的美景中诵读美文。

  课堂上,也呈现着“绿色的生态”:

随时可以看见学生激烈讨论的场面,“小先生”手持教鞭在本组黑板前认真讲解,其他学生自觉地围拢在黑板前……讲、析、问、辩、演、唱、画、作,没有教师的强制,没有清规戒律,有的是自在的展示,和谐的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课堂上,同样有自信的生命成长。

“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总结,思路让学生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们有创作、有发明、更有心灵相约、情感奔放——生命便在这样的自主自信中成长。

  有时候,学校的课堂也会延伸到校外,共同去“寻觅春天的足迹”。

于是,学生王天宇和宋妍联想起《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和《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徐蕊则感受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看到了“万条垂下绿丝绦”……更有学生范道明所说的“歌者的愉悦,诗人的浪漫”,以及校长李雪涛眼中绿色的学习生态和自在的生命成长!

而那些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小组,还能获得游学奖励,走进世界公园过了一把“环游世界”的瘾,“长了知识、开了眼界”,也坚定了“继续奋斗,努力学习”的决心。

  ●“加、减、乘、除”策略

  “不断强化课改意识,加强学习和钻研;减去‘旧模式’的影响,减去自己的惰性;尽快掌握新模式,成倍提高课堂效率;除去自己的私心杂念和影响健康的言行。

”这是李雪涛为长陵中学全体教师提出的“加、减、乘、除”策略。

看似简单的数学运算,真正做起来却并非易事。

  改革之初,同样有来自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等阻力。

课堂上也经常出现“教师一开口就闭不上嘴”的现象。

校长李雪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于是提出“学习借鉴、继承传统、科研引领、共享成果”的工作思路,强制推进课改,“加、减、乘、除”的策略配合着思想工作、对外学习、对外交流、专家讲座等,学校还成立了督察组、追查组、学管会,全方位革新观念,监督高效课堂的推进。

  经过“自主、强制、认同、自觉”四个阶段的全力打磨,到2009年的时候教师们才逐渐找到了新课程的感觉,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全面推开。

  随后,长陵中学对教师上课、备课、业务学习等方面也作了新规定,督察组还提出了“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的课堂评价标准。

领导班子的观摩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普通教师的达标课,薄弱教师的过关课、整改课、跟踪课,还有班主任,包班组的把关课,督察组的反馈课,教研组的科研课等不断推出,三维一体抓课堂。

人人都是管理者,个个都是科研者。

  在这段不平凡的征途里,李雪涛带着学校干部“摸爬滚打”,很多教职工都经历了“革命”的酸甜苦辣。

就连后勤部门的“员工心声”中,表达的都是“不做课改的看客”、“做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搭建展示平台凝聚自主文化

  文化,外显于形,内化于心。

长陵中学的校园里,有许多精彩的展示,别致的设计,处处体现着办学者的精心,一切为了构筑不同一般的校园文化。

  教学楼大厅里的北京地图中,长陵被醒目地标注了出来,管理者希望学生热爱乡土,胸怀天下;大楼里随处可见的大镜子,那是希望师生都能时刻注重仪表,更要学会反思;墙壁上到处是师生们的教改格言,每位师生都是学校发展的一张名片;楼梯分别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装扮,学生的每一步都有学习的机会;楼层拐角或者空处,还有设计别致的桌椅和图书,师生随时可以分享“一杯清茶,一段人生”……

  在散发着这样迷人的文化气息的长陵中学,管理也正在走上自主的层面,特别是课改以来搭建的十八个展示平台,成为凝聚该校自主文化的一个缩影:

教学反思平台、班级诊断平台、评估系统平台、校长信箱平台、电子屏幕宣传平台、网络平台、第二课堂平台、部门公示栏平台、小组总结平台、学生个体展示平台、学管会平台、广播平台、听课反馈平台、教师论坛平台、报刊平台、年级展示平台、评价表平台、风采平台。

每位师生都能在相应的平台上展示自我的才华与智慧。

特别是楼房之间“第二课堂”,长排的黑板,与教室里的四面黑板,以及教室外墙壁的瓷砖“黑板”,成为学校教科室主任刘海英眼中“学生产生自信,增强学习能力的神板”。

课堂兴则学校兴,文化盛则教育盛,长陵中学的改革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点:

2009年,学校中考成绩上升至全区前五名。

学校教科研论文多次获市级奖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市区教育界同仁纷纷到该校参观学习,并评价长陵中学“把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生成了自己的模式和课程,实现了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

(摘自2010年07月09日《中国教师报》)

以小博大,实现发展新跨越

吴国平

进入新世纪后,浙江省基础教育的大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颇有实力的特色学校,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

而由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等原因,曾经是浙江省基础教育一面旗帜的镇海中学,面临着生源地范围锐减、发展空间狭小、地域优势弱化、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等种种困难与挑战。

如何再发展,镇海中学给出的答案是——

  

  实现品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创造丰富的、高质量的、高品位的校园生活,将学校的各个系统、各种关系、各种资源置于一种符合规律的、赏心悦目的、和谐共生的平衡状态,让学校生活远离粗放、简单、机械、刚性、生硬,从而富含科学、人文、精致、审美、温暖、生动等充满张力和诗意的元素。

  新世纪初,我受组织委派接任镇海中学校长。

面对压力与挑战,8年来,我与我的团队用心做“品质教育”,树理念,立目标,建团队,搭平台,做项目,育人才,走出了“以小博大”的成功办学之路。

明确一个理念

  实现品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创造丰富的、高质量的、高品位的校园生活,将学校的各个系统、各种关系、各种资源置于一种符合规律的、赏心悦目的、和谐共生的平衡状态,让学校生活远离粗放、简单、机械、刚性、生硬,从而富含科学、人文、精致、审美、温暖、生动等充满张力和诗意的元素。

  品质教育重在实现高水平差异发展。

差异发展其实是教育的一个本质问题和永恒追求。

每个人基点不同,轨迹和落点也千差万别,如果我们人为地规定一种共同的发展模式,那无疑是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

品质教育就是要在学校的制度设计、课程设置以及发展观等各个方面都怀有对人的个性、人的差异的由衷尊重,千方百计创设学生个性化成长、成功的空间,发现和成就每个人的独特性,努力使学生成为完整的、健全的、和谐的、充满个性的人。

  品质教育需要用品质来创造。

办学者和教师的品质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这种品质包含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也包括教师的眼界境界、观念理念、知识能力等。

教师品质是一种综合素养,需要不断地学习、磨砺和自省。

作为校长,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教师队伍教育好、引领好、管理好、监督好。

坚持一种战略

  限于区位,镇海中学无法与许多学校比拼资源、生源、规模,要做到“以小博大”,更多的是要拼战略、拼文化、拼人才。

面对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种种浮躁、务虚、扩张之风,我们在提出办学理念、制订发展规划、凝练办学特色时特别注重从校情出发想问题、做事情,制订了“具备高度核心发展力、鲜明特色、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全国名校”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民主、科研、文化、特色、和谐”五大立校基石,推出了“整体发展”、“开放办学”、“精品精英”等三项策略,提出了“校长的价值体现在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的行动口号,所有这些发展战略都试图累积比较稳定的与“品质教育”核心价值匹配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家长期望”三者的有机统一。

凝练一种精神

  学校组织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行为态度、团队意识就是一种战斗力、一种核心发展力、一种比较优势。

所以在镇中8年,我做得更多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各种场合向教师灌输忧患意识、使命感、责任感、教育的理想主义和教育仁爱,要求教师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团结协作的精神、稳健踏实的作风、奋发有为的干劲,树立“充实+快乐+意义”的镇中教师幸福观,要求教师始终做到“讲正气、讲爱心、讲奉献”、“学生在、教师在”、绝不搞有偿家教和第二职业。

也要求学生胸怀天下、勤奋沉静、追求卓越。

“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海中学精神成为全体镇中人新的价值取向、内隐规矩和集体意识,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强劲动力。

雕琢一种景观

  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是品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和直接体现。

镇海中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扩建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时间跨度千余年,内容较为丰富齐全的校内德育基地,使这笔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保值增值”并发挥更大效用,是我们在品质教育之路上最早迈出的步伐。

几年来,学校一方面设立专项经费、指定专人对原有基地、景观定期进行精心的检查、维护、修缮;另一方面,学校合理地调整了绿化布局,注入了新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

目前,校园内有海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校园人文历史景观近30处,其中3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底蕴丰厚、融古朴与现代为一体的校园景观环境。

  环境育人的真正效应在于通过物质景观的解读活动获得一种内隐体验,故而我们特别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深度开掘校内基地资源的教育价值、文化意义,整合校外海防、商帮、院士等文化资源,以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和人文历史教育,近年来开发的多种校本读物成为了我校品质景观的一种文本表达。

营造一种文化

  镇海中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如何将优秀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学校文化力、发展力,如何将学校的办学层次从工程办学、制度办学上升到文化办学一直是我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

2003年开始,我们提出了“立足现代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熔铸人文精神、培育世界公民”的办学理念,作为课题负责人,我申请并实施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基于学校文化特质的个性化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将“人文、和谐、自主”三项文化特质注入包容了镇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教育活动、教育教学模式在内的综合性学习共同体中,以创造人文精神深厚、文化品位高尚的学校生活,创造合规律、合审美的学校生活,创造主体意识强烈、创新氛围浓厚的学校生活为三条实践主线,以模块为研究和行动单位,在多层级、多序列、多向度的模块生态交互和有机整合中初步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实体。

执行一种管理

  校长以管理为本,要能“入乎内而出于外”,也就是说,当他站在学校组织的内核完成制度框架和管理流程的建造后,他是可以淡化其个人影响的。

这几年我着力做了四件事:

  第一是建设法治学校。

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建立了完善的教代会、工会及学生会制度,修订、出台了一系列新机制、新制度,形成了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机制改革条例等为一体的镇中管理新体系,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各岗位、各人员都有较高的标准规范。

  第二是畅通民主渠道。

让师生员工成为各项事务、方案、制度的主动发起者、建议者和制订者,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者、评议者、监督者,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除制度保障外,学校还采用网络论坛、电子邮箱、民主恳谈会、项目责任制、学生评议会、校务公开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和畅通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的渠道。

  第三是强化有效执行。

学校管理中的执行力是指学校组织整体和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将学校办学宗旨、理想、理念、规划等长期战略性问题和模式、方法、策略、教学技艺、制度机制等具体战术性问题一步步落到实处的愿望和能力。

为此,我们通过决策的科学化、方案的具体化、作业的标准化、流程的精细化、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信息交流的即时化、调控督查的全程化、奖惩的制度化来提升教职员工的执行力水平。

  第四是创新弹性管理。

我们在学校设计了许多以“弹性”为修饰词的制度或机制,如“弹性坐班制”、“弹性作业”、“弹性课堂”、“弹性学分”……“弹性”的本质是不搞一刀切,充分尊重某人某时某事某地的特殊性,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在高中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弹性管理也更有助于实现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

打造一个团队

  教师队伍是“以小博大”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我们通过以下措施较好地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高效。

  首先是强调团队协作。

论教师个体水平,镇海中学也许与城市学校没有太多优势,但通过进修培训和实践锻炼,所有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都要能够胜任教育教学,不使学校这一“大木桶”出现“短板”,这是学校招人用人的底线。

在此基础上,我着力加强教师的团队协作,通过弹性坐班制、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小组研修、项目攻关、权责共享共担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载体营造教师“团队合作、整体作战”的时间与空间,产生1+1>2的整合效应。

  其次是提高教师的忠诚度。

这个忠诚度既包括对镇海中学的忠诚,更包含对教育、学生的忠诚,在满足教师高层次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学校文化、提高领导层魅力、培育亲情人情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制订的聘龄津贴、优质长效奖等制度也把更多的教师融入到镇海中学这个“利益共同体”中。

  再其次是加快青年教师、外来老教师的培养使用。

以镇中的优良传统、文化风尚要求、塑造这些教师,同时也汲取这些教师自身及他们原属文化体的优点,提升镇中文化。

对于青年教师,更多的是给导师、给压力、给担子、给平台,促其又快又好成长,对于外来教师,信任加激励,尊重加关爱,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们安家安业安心,产生归属感和新的奋斗追求。

  最后是力促教师高水平差异发展。

通过开办骨干教师教育技艺专题培训班、教师发展论坛等高端培训,使教师的差异发展获得深厚的底蕴和较高的起点,通过实施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工程、校级课题研究工作制度、校本课程建设制度等,为教师规划可以发挥专长、提升自我的多样化路径,通过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评比并举行激励感强烈的颁奖仪式,为教师创设职业生涯的“关键事件”,搭建展示个性才华的平台。

创设一大空间

  “品质教育”、“以小博大”的终极追求,体现在学生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

  一是拓展学习资源。

凭借互联网等便捷工具弥补区位和城市化水平低造成的资源弱势,学校每年投入近20万元订购新书、期刊,购买了800多个央视“百家讲坛”正版光碟,以“人文科技活动课”的形式定时、定主题放映,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工作日和双休日都按时开放。

  二是健全活动体系。

每天的课外活动,每周的周末文化,为期半个月的体育文化节,为期一个月的科技文化节,为期两个月的艺术文化节,为期三个月的读书文化节,等等,师生共同参与,注重活动的设计。

  三是扶持社团建设,打造文化精品。

学校现有学生社团、兴趣小组近50个,70%左右的同学都参加至少一个社团或兴趣小组。

学校对社团建设“给时间、给空间、给经费、给装备、给导师”,并要求社团“有阵地、有活动、有记录、有成绩”,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也加强学校的引导和管理。

  四是创新网络文化。

以镇中论坛为代表的网络文化是网络介入校园后生成的校园网络生活形态的反映。

学校在论坛管理上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实施宽严得宜的论坛监管,形成了精品性、生动性、丰富性、有序性等特征,也给镇中校友们提供了另一种“回到母校”的方式。

  五是搭建自我实现平台。

成功是多相度的,我们倡导多元的成功、特长的成功。

丰富的、日常化的、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化平台,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凭借自己的才能,自信角逐属于自己的荣耀。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2日)

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

迈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教师的这一职业,已经逐渐告别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当教师”的历史,开始由普通职业步入“需要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自主权、专业发展能力”的专业化时代。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全球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动态发展过程和结果,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本质。

它包括重在奠基的师范生阶段的专业化、重在适应的入门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和重在提高的在职阶段的教师专业化。

这样,建立和完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新的条件下,要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学生的更高要求,应当努力做到三个创新。

  一、观念创新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首先要以观念创新为前提。

  

(1)要树立“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的观念。

现代教育是一种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的教育,其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空前扩展,对人才培育的质量和效益要求越来越高。

教育科学长足发展,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需要教师用系统的现代教育科学来支撑,用娴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驾驭,用崇高的专业精神和较高的发展能力来维持。

  

(2)要树立“教师专业发展是分阶段、无限的和终身的”的观念。

教师从师范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师,乃至教育教学专家,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

处在不同阶段的教师,其培养培训需求的内容和形式均不相同。

专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成熟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而且是终身的。

  (3)要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在学校”的观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学校是其专业成长的主阵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必须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

  (4)要树立“反思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的观念。

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改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价值判断。

教师只有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教学探究中,在改革教学和改变自己的互动中,才能实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模式创新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从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按需施训,学以致用,效益第一。

  

(1)集中培训,旨在解决共性的、前沿的、重大的问题,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水平。

应促使教师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通过案例引导教师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2)校本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将教师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新老结对、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评价激励等形式,营造敬业爱生、善于钻研、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师风,促使教师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吃透大纲或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选好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3)教研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把教研、科研、电教和教师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中培训教师,使教研活动课程化、科研成果课程化,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际从教能力。

  (4)技能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重点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特别是信息技术、英语、科研能力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5)骨干教师培训,旨在培养学科首席教师,引领运城市学科教学改革。

在运城市全市选派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参加全国培训,使他们在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改革实践中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培训应强化教师的参与、体验和感悟,关注教师从教育理论到教育行为的转化过程,突出培训的先进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三、制度创新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显着标志是必须建立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要提高在职教师培训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制度创新作保证。

  

(1)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战略地位,市、县、校要建立培训领导组和学科培训指导组,坚持市县级总体目标、学校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培训的规划与方案,并纳入总体工作部署中,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2)建立教师培训经费筹集机制。

各级财政应当按教师工资总额的2.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学校从业务经费和办学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并争取社会力量给予捐助。

筹措的经费要实行专款专用、统一管理,不得截留或挪用。

  (3)建立教师培训力量整合机制。

可外聘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与师范院校的名师;可选聘全市100位名师,组成高中兼职教研员队伍,承担教师培训等相关任务;可整合教研、师训、电教、仪器等方面的力量;可吸纳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科研人员、教师与管理者组成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的力量。

  (4)建立教师培训资源开发机制。

建立运城市高中教师远程教育网站,开发教育软件,充实培训资料,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高级高中教师培训基地,承担市级教师集中培训的任务,示范、引导和带动全市校本培训;市、县、校要建立高中教师培训与业绩档案,及时了解教师培训、成长、工作业绩的动态信息,通过信息的反馈,进行指导、协调、激励、评估等。

  (5)建立教师培训专业评估机制。

制定对教师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年度评审制度,县、校分别负责县级、校本培训的过程性评估,实行学分管理,培训内容做到量化、硬化。

市里每年要对高中教师进行一次全员专业检测,实行“大纲、教材、教法等级证书”晋升制度,专业考核情况作为教师晋级、晋职、评模、聘任、资格认定、上岗的重要依据。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面向未来、效益无限增长的工作。

我们一定要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去看待教育,看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要从国家的整体发展、提高运城市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去落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提高运城市高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摘自

提高课堂效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王建军

  当前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