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对比与调和教案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987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彩对比与调和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色彩对比与调和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色彩对比与调和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色彩对比与调和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色彩对比与调和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色彩对比与调和教案2.docx

《色彩对比与调和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彩对比与调和教案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色彩对比与调和教案2.docx

色彩对比与调和教案2

3.设计色彩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掌握设计色彩对比与调和、色彩的情感心理作用,便于更好的进行设计色彩艺术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色彩对比与调和、色彩的情感心理作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法、欣赏法、讨论法

3.1对比

3.1.1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

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都是由于视觉生理因素作用发生的视觉色彩现象,都属于色彩的视觉现象。

3.1.1.1同时对比

两种色彩同时并置在一起,对方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红和绿并置,红得更红,绿得更绿;黑和白并置,黑显得更黑,白显得更白。

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

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等,都是在同时对比作用下产生对比效果的。

在某种对比环境下,原来的绿色看上去也许就带蓝味了。

如一个灰色,靠近橙色就会带蓝味,靠近蓝色就带褐位;靠近白色则显得深,靠近黑色显得较为明亮。

色彩的这种同时作用,影响着所有色彩的对比效果。

我们在处理各种对比关系时,只有将同时性的作用加以考虑,才能掌握好对比规律(图3-1)

图3-1

3.1.1.2连续对比

连续对比和同时对比都是由视觉生理因素作用发生的视觉色彩现象。

同时对比是指在同一时间下颜色的对比效果;连续对比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或者说在时间运动过程中,在不同颜色刺激之下的对比。

例如,我们在阳光下长久凝视一张大红色的海报,当你转动眼睛看周围的人时会觉得他们的脸色很绿;当我们在暗室洗印黑白照片,突然来到正常光线下时,会觉得正常光线变得很冷。

视觉残像也属于色彩的连续对比现象。

掌握连续对比的规律,减轻紧张工作条件下所造成的视觉疲劳,设计师利用它来加强视觉传达的印象。

图3-2

图3-2,这是一个企业简介,封面、封底设计师采用了企业主喜欢的蓝色,内页设计师采用了中性灰(在色相、纯度上属较低的色彩搭配),整体效果给人以外刚内柔的感觉。

3.1.2明度对比

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明度特征。

饱和的紫色和黄色,一个暗,一个亮,当它们放在一起对比时,视觉上不仅能分辨出它们的色相不同,还会明显地感觉到它们之间有明暗的差异,这就是色彩的明度对比。

图3-3

在色立体中,黑至白共有11个等级,凡颜色明度差在3个等级差之内的为明度弱对比,在3~5个级数差之内的为明度中间对比,在五度差以上的,为明度强对比(图3-3)。

色彩的明度及明度对比在同时对比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别加以分析。

3.1.2.1明度是色彩的骨骼

彩色底片上拍摄下物象色彩的所有要素特征;黑白底片上只拍摄下物象色彩的明度特征,此时明度已被从色彩的整体效果中分离出来了。

不仅是照相技术,眼睛也能够把明度从有色彩的关系中离析出来(图3-4)。

图3-4

又如,我们在画素描的时候,就必须在观察物象时把颜色特征忽略掉,去观察暗色调的变化,并通过对黑白灰的控制将对象表现出来。

上述的事实说明,明度性质在色彩诸要素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能够摆脱任何有彩色的特征而独立存在。

这种独立性是其他要素所不具备的。

色相与纯度必须依赖明度才能存在。

在色立体中,明度色阶是一个中心轴,是三要素的核心,它把色立体中的每一块标色都限定在一定的明度等级上。

也就是说,它控制着一切从亮到暗、从鲜艳到混浊的色彩,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必定同时呈现,明度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

3.1.2.2明度对比决定着颜色形状的认识程度

所有的视觉现象都是由物体的色彩及其明度造成的。

人们能够捕捉到物体的形态的特征,是因为眼睛具有区分不同明度和颜色的能力。

我们在不同的底色上放上形状与大小相等,但颜色却不同的图形,在同等光线和距离条件下观看,就会发现这些图形有的清晰,有的模糊,这种由于不同颜色关系引起对形状辨认清晰与否的程度,称为色彩的认识度。

色彩的认识度主要取决于物体色彩与周围色彩的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的明度对比关系,明度对比越强,色彩的认识度就越高,图形也就越清楚(图3-5)。

图3-5

在第一组图中,图形的色彩与底色地明度差很大,属于认识度高的配色。

在第二组图中,图形与底色地明度差很小,尽管色相对比很强,但仍属于认识度低的配色,因此图形很模糊。

在广告招贴中,常常使用认识度较高的配色,以便使所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

色相对比也可以使我们辨认出物体形态来,但它不像明度对比那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红与绿相配,尽管色相对比很强,但明度差小,图形的清晰度并不高,属于认识度低的配色。

相反,浅蓝色上的图形与深蓝色的底色相配,尽管是同类色相,但明度差大,属于认识度高的配色,因此图形的清晰度较高。

色相的冷暖和纯度不同,对色彩的认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明度相等的情况下,高纯度的暖色就比低纯度的冷色鲜明、突出。

观察距离越远,这种差距越明显。

在诸种对比因素中,强明度对比是高认识度配色的基本条件。

3.1.2.3明度对颜色同时对比的影响

我们首先进行一个实验(图3-6)。

有红、黄、蓝三组色,每组色中都有四个色对,每一色对以纯色为底色,上面置放一个无彩色的色点。

我们会从这三组色对中看到一个现象,由于视觉对颜色补偿现象,每一种底色都会把位于中间的五彩色向它的补色方向拉动。

在红色组中,由于c色对中的深灰色点,与红底色明度相同,它在四个无彩色点中最呈绿味。

其次是b色对中的淡灰色点,而a色对中的白色点和d色对中的黑色点绿味就不太明显。

在黄色组中,与纯黄底色明度相等的浅灰色点最带紫味。

白色点因与纯黄的明度差较小,紫味也很明显。

在蓝色组中,显然是c色对中的灰色点最带橙味。

图3-6图3-7

实验的结果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利用明度差有利于增强颜色之间的同时对比效果,加大明度差则削弱颜色的同时对比效果。

视觉对明度对比的注意力十分敏锐,而较强的明度对比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对颜色的感受力。

了解了这一事实,无疑能够使我们在色彩设计中获得很大的主动性。

当我们需要强调颜色的同时性效果时,就应该尽可能的抑制明度对比;当有必要减弱颜色的同时效果时,应该适当加大明度对比。

在绘画表现中,利用含蓄的明度关系可以将色彩引入一个深奥的奇妙境界中。

另外,加强明度对比,可以削弱对纯度对比的感受性(图3-7)。

我们把纯红和纯绿并置在一起当作底色,然后将一小块中性灰色放在这一对补色上,灰色的明度与红色和绿色相等,此时,我们获得了一个等明度的色场。

按照前面的理论,灰色此刻应该由于同时对比作用而发生变化,但此时的具体情况是灰色被一对补色包围着,这一对补色的并存足以在视觉中形成一种平衡,因此在灰色上发生的同时对比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了。

此时的灰色看上去极度灰暗,显得毫无生气,与红色和绿色形成了级强烈的鲜艳与混浊对比。

但是当我们把中性灰色提高明度变为淡灰色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明度对比的加强使灰色显得活泼了,因为它具备了明度对比美的价值。

3.1.2.4明度对色彩空间混合的影响

采用空间混合的原理,不要忘记对明度的控制。

在色点、色块、色线保持一定面积和宽度的情况下,倘若相混各色的明度差过大,是不易发生混色效果的。

因为强明度对比才会使这些色块或色线的形状突出。

相反,弱明度对比会使这些色块或色点的形状模糊起来,容易发生色的视觉混合。

在纺织品设计中,使用空间混合的手法尤其要注意明度关系。

在花布上,如果不同颜色的条纹或图样明度接近,即使色相对比很强烈,整体的色彩效果也会同为一体。

但如果条纹或图样地明度差大,形状就会十分突出,强明度的对比会使花布看上去十分花乱,条纹也有晕眩的感觉。

在具有一定空间距离的艺术设计中,如壁画,壁毯等的色彩,如何掌握恰当的明度对比,都是设计时要精心考虑的。

3.1.2.5明度与冷暖对比作用于色彩空间的效果

色彩的空间效果可以由多种因素决定。

我们排除视觉经验中形态、透明等方面的因素,即从色彩的明度及冷暖性质来进行分析。

以图3-8来说明色彩的空间效果与明度及冷暖性质有关。

把色相环上的各色按照它们的明度等级置放在一个黑色底上,显出了不同的空间效果。

黄色看上去最亮,又属暖色,这两个因素是黄色在空间上有紧迫感,有形状略大的错觉,这属于光渗现象——同样大小的物体,白色物体看上去要比黑色物体感觉大。

比黄色稍向后退的色是橙色,因为它虽属于暖色,但明度却低于黄色。

依次向后退的色是红色、绿色,最远的色是蓝色与紫色,这是因为它们倾向冷色且明度又很低的原因。

把同样的色置放在白底上,会出现另一种情况。

紫色与蓝色由于和白底形成强明度对比而显得很突出,此时既可以把它们视为向前迫近的实体,又可视为一个退远的黑洞。

黄色的亮度与白底接近,被白色拉向后方好像失去了原来的光辉。

橙色和红色与白地保持明度差,加之它们的暖色性质,因此是白底上最有迫近感的色彩。

可见,底色地明度对于色彩的空间效果有很大影响。

灰色底上放上与底色同等明度的橙色和蓝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橙色有迫近感而蓝色向后隐退。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明度对比与冷暖性质对色彩冷暖效果的影响。

3.1.3纯度对比

3.1.3.1什么是纯度对比

鲜艳的红色与含灰的红色并置在一起,能比较出它们在鲜浊度上的差异,色彩的这种鲜浊上的性质的比较,称为纯度对比。

纯度对比既可以体现在单一色相中不同纯度色的对比中,也可以体现在不同色相的对比中。

纯红和纯绿相比,红色的鲜艳度更高;纯黄和纯黄绿相比,黄色的鲜艳度更高。

当其中一色混入灰色时,视觉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纯度差。

黑色、白色与一种饱和色项对比,既包含明度对比,亦包含纯度对比。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降低饱和色相的纯度。

(1)混入无彩色——黑、白、灰色。

(2)混入该色的补色。

任何一种鲜艳的色,只要它的纯度稍稍降低,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相貌与品格,我们以黄色的纯度变化为例。

纯黄是极夺目的、强有力的色彩。

但只要稍稍掺入一点灰色,立即就会失去其耀眼的光辉。

纯度的变化也会引起色相性质的偏离。

如果黄色里混入更多的灰色,它就会明显的变冷,在色相上转变为一种不透明的、毫无生气的黄绿色味。

白色混入黄色中,会使黄色迅速淡化,变得及其柔和,失去光辉。

黑色混入黄色中,使原本灿烂的色变为一种非常浑浊的灰黄绿色。

在纯度变化中,一种和浊色相比显得很显眼的颜色,当它和更鲜艳的颜色对比时,看上去就不如原来那样颜色了。

紫色、红色与蓝色,在混入不同量的白色之后,会得到较多层次的淡紫色、粉红色和蓝色,这些颜色虽经淡化,但颜色的面貌仍较清晰,也很透明,但黑色却可以把饱和的暗紫色与暗蓝色迅速的吞没掉。

改变一个颜色的纯度的过程,无论加白、加灰还是加黑,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该色的色相及冷暖倾向发生变化。

一般说来,冷色会变暖,暖色会变冷。

要想产生一种单纯的、突出纯度对比的色组,应该选用两种色彩:

一种为某一饱和色相,另一种是与这一饱和色明度相等的灰色。

用这样的两色相混,所得出的对比效果基本排除了明度对比也基本排除了色相对比(因灰色的混入会引起色相的些许变化)。

将纯色不断增加灰色,直至完全的中性灰,就可获得一个完整的纯度色阶,把不同等级的纯度色组合并置,就可以获得强、中、弱纯度的各种对比效果(图3-9)。

3.1.3.2强弱不同的纯度对比效果

位于纯度色阶两端的饱和色或近似饱和色于中性灰相比较,产生纯度强对比,在色阶上间隔大约3~5个等级的纯度对比属纯度中间对比,间隔只有1~2个等级的对比属于纯度弱队比。

色彩纯度对比强的效果明确、肯定,在对比中,饱和色鲜得更加鲜明。

若饱和色包围灰色,可使灰色在视觉色彩补偿的作用下明显的倾向于该色的补色。

例如,被橙色刺激的灰色,会明显地呈蓝味。

色彩纯度弱对比是一种非常单一的、有微弱变化的对比。

靠近饱和度一段的弱对比,如纯红和邻近纯红的两个等级的灰红色组成对比场,明显为一种缺少变化的红色场。

它与一块整一的纯红色场相比,后者强劲有力,而前者在微弱的对比中颤抖着,带着一丝不安定感。

在灰色一端的弱对比,色调十分灰暗,色感极弱,但有时能表达某种特殊的气质。

视觉色彩补偿现象同样会发生在纯度中间对比与弱对比效果中,但不会像纯度强对比中发生的那样明显。

图3-10图3-11

现实中的自然色彩和应用色彩大都为不同程度含灰的非饱和色,而每一色相在纯度上的微妙变化都会使颜色产生新的相貌和情调,因为纯度对比可以容纳十分丰富的色彩效果。

色相对比要比纯度对比显得单纯。

在头脑中设想色环上某些色相的对比效果似乎并不困难,但如果要想象纯度对比的微妙变化,就不见的胸有成竹了。

一个有经验的色彩工作者,必须熟悉色相的纯度变化,以及这些不同纯度的色彩对比所产生的效果。

做到这一点,要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只有敏感于色彩纯度的无限丰富性,才能掌握色彩的变化技巧(图3-10、图3-11)。

3.1.4色相对比

不同颜色并置,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称为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可以发生在饱和色与非饱和色之间。

用美丽的、未经掺和的色环纯色相比,可以得到最鲜明的色相对比效果。

鲜明的颜色对比能够给人们视觉和心理带来满足。

图3-12

当纯色以光谱的顺序排列时,色相对比统一在柔和过渡的波长秩序中,优美、和谐、昭示着宇宙的光辉(图3-12)。

3.1.4.1原色对比

在色料中,红、黄、蓝三原色是色相环上最极端的色,它们不能由别的颜色混合而产生,却可以混合出环上所有其他的色。

红、黄、蓝表现了最强烈的色彩气质,它们之间的对比属最强的色相对比。

如果一组色仅是两个原色或三个原色的搭配,就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极强烈的色彩冲突,这样的色彩对比很难在自然界的色调中出现,它似乎更具精神的特征。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选用原色作为国旗的色彩。

3.1.4.2间色对比

橙色、绿色、紫色为原色相混所得的间色,其色相对比略显柔和,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呈间色为多,像橙、绿、紫这样的对比都是活泼、鲜明又具有天然美的配色,许多果实都为橙色或者黄橙色,我们还可以经常见到紫色的花朵(图3-13)。

 

3.1.4.3补色对比

在色环两端的色互为补色(图3-13)。

确定两种颜色是否为互补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将它们相混,看看能否产生中性灰色,如果达不到中性灰色,就需要对色相成份进行调整,才能寻找到准确的补色。

补色的概念出自视觉生理现象——视觉色彩补偿。

与其把它们看作对立的色,不如看作姻缘之色,因为补色的出现总是符合眼睛的需要。

一对补色并置在一起可以使对方的色彩更加鲜明,如红与绿搭配,红变得更红,绿变得更绿。

在最简单的6色相环中,每一个原色都与一个间色构成补色对,这一间色包含着另两个原色。

因此,一对补色总是包含三原色,也就包含了全部色相(图3-14)。

红与绿=红+(黄+蓝)

蓝与橙=蓝+(黄+红)

黄与紫=黄+(红+蓝)

补色相混、三原色相混、全色相相混,都将产生中性灰。

通常,在我们的概念中,最典型的补色对是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

·黄紫色对由于明暗对比强烈,色相个性悬殊,因此成为三对补色中最冲突的一对

·蓝橙色对的明暗对比居中,冷暖对比最强,是最活跃生动的色彩对比。

·红绿色对明暗对比近似,冷暖对比居中,在三对补色中显得十分优美。

由于明度接近,两色之间相互强调的作用非常明显,从而会产生炫目的效果。

补色对比的对立性促使对立双方的色相更加明显,人的视觉生理适应性使补色关系天然和谐。

因此补色对比是最有美感价值的配色。

3.1.4.4邻近色相对比

在色环上顺序相邻的基础色相,如红与橙、黄与绿、橙与黄这样的色并置关系,称为邻近色相对比。

临近色对比属色相弱对比范畴,这是因为在红橙色对中,橙已带有红味,在黄绿对比中,绿已带有黄味,它们在色相因素上已有相互渗透之处;但像红与橙这样的色在可见光谱中具有明显的相貌特征,都为单色光,因此仍具有清晰的对比关系。

邻近色对比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统一调性,。

或为暖色调,或为中性调,或为冷色调,同时在统一中仍不失对比的变化(图3-14)。

图3-14

3.1.4.5类似色相对比

在色环上非常邻近的色,如蓝与绿味蓝,蓝与紫味蓝这样的色相对比,称为类似色相对比,是效果最弱的色相对比。

类似色相对比在视觉中所能感受的色相差很小,调式统一,常用于突出某一色相的色调,注重色相的微妙变化。

在色相对比中,视觉的色彩补偿会使相比较的各色发生一定的色相偏离。

例如同一块黄色,放在橙色上偏向柠檬黄色,放在蓝色上则偏向中黄。

在对比色相交界的边缘部分,这种偏离尤为明显,如在橙色与黄色交接的部分,橙色向红偏离,黄色向黄绿偏离。

在蓝与黄相交的部分,蓝向蓝紫色偏离,黄向橙色偏离。

在色环上相隔角度越小的色,色相对比越弱;角度越大,对比越强。

相差15°左右为类似色相对比,45°左右为邻近色相对比,120°为原色对比,180°为补色对比。

要想使一色的特征增强,可以通过另一色的对比来达到。

3.1.4.6色相的冷暖对比

人们对一部分色彩产生暖和的感觉,对另一部分色彩产生寒冷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特色相特征上。

从色环上看,明显的寒冷印象的色彩是蓝绿至蓝紫的色,其中蓝色为最冷的色,明显有暖和感觉的色是红紫至黄的色,其中红橙色为最暖的色。

色彩的冷暖性质在色彩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视觉上,冷暖对比产生美妙、生动、活泼的色彩感觉。

冷色有后退感和收缩感。

在艺术表现中,冷色与暖色都有极丰富的精神内涵(图3-15)。

3.1.5面积、形状、位置与色彩的对比效果

3.1.5.1色面积与对比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共存于同一视觉范围内,相互间存在面积比例关系。

不同面积的比例,显示色彩不同量的关系,因此产生不同的色彩对比效果。

当两种颜色以相等的面积比例出现时,这两种色的冲突就达到了高峰,双方势均力敌,色彩对比自然强烈。

如果将比例变换为2:

1,一方的力量削弱,整体的色彩对比也就相应的减弱了。

当一方的力量扩大到足以控制画面的整个色调时,另一方就能成为一色调的点缀或陪衬,此时,色彩对比效果很弱,并转化为统一的色调。

从色彩对比的整体效果上说,面积比例的悬殊削弱色彩的冲突性效果。

但从色彩的同时性作用考虑,面积对比越悬殊,小面积的色承受的同时性作用越强,色彩在大面积色的刺激下得到充分强调,它在色相对比中可以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那样具有烘托气氛的美(图3-16)。

图3-16

3.1.5.2面积对比与色的平衡

两种以上的颜色处于同一色彩构图时,相互间应存在怎样的面积比例,是一个早已为色彩学家`1重视的问题——“色彩平衡”。

色彩的力量受3个因素决定——纯度、明度和面积。

明度高、纯度高、面积大的色彩,力量最强。

两种对立的纯色并置在一起时,要想使双方具有平衡的色量,则应是他们的明度、纯度和面积比例恰当。

这种色量的平衡是由人的视觉生理因素决定的。

人的眼睛看红色过多,会出现绿色的残像;看明色过多会出现暗色残像。

眼睛看中性灰色或各种相配恰当的颜色时,就不会出现视觉残像。

这说明此刻的视觉状态是平衡的。

中性灰色在眼睛中产生一种完全平衡的状态,这是人的眼睛和大脑所需要的。

歌德很早以前就为色量平衡提出了数量的比例,见表3-1。

表3-1

绿

9

8

6

3

4

6

根据上表的数字,可以找出每对补色的明度比例:

黄色的明度是紫色的3倍(因此黄色本身的色量是紫色的3倍)。

橙色的明度是蓝色的2倍(因此橙色本身的色量是蓝色的2倍)。

红色的明度与绿色的明度相等(因此红色与绿色的色量相等)。

若要将这些补色间的关系变为平衡的色量,就应该在搭配面积时,把相互的明度比例倒转过来。

各对补色色量的面积比例如下:

黄:

紫=1/4:

3/4

橙:

蓝=1/3:

2/3

红:

绿=1/2:

1/2

我们可以把前面的各原色和间色的明度比例倒转过来,变成他们之间的平衡面积比例,见表3-2。

表3-2

绿

3

4

6

9

8

6

也可以用色轮显示这些比例。

方法是先将整个色轮分为三个等分,并在每个等分里按照两种互补色的比例进行划分(图3-17)。

根据歌德色彩平衡的理论,孟塞尔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包括纯度比例的色彩平衡公式:

A色的明度×纯度/B色的明度×纯度=B色面积/A色面积

色彩学家提供的数学公式,证实了色彩客观存在“量”的关系。

“色彩平衡”并不是色彩表现的唯一追求。

打破平衡的面积比例将会产生另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效果。

这是两种形式美的追求。

3.1.5.3形状与色彩对比

色彩的形状往往是同时出现的,不同的形能使色彩对比产生强烈与柔和、紧张与放松地感觉。

(1)形的聚散

形状对色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的聚散方面。

形状越集中,色彩对比效果越强;形状越分散,对比效果越弱。

这是因为分散的形状分割了画面的底色,双方的面积都缩小并且分布均匀了,使对比向融合方面转化;若分割得很碎,则发生空间混合的效果。

因此形的聚散是影响色彩对比的重要因素(图3-18)。

(2)形状与表现效果

形状与色彩在人的心理上有近似的反应,当某一形状与某一色彩具有相同的心理作用时,它们就构成表现方面的互补关系。

例如,正方形是由垂直线与水平线构成的稳重形态,而红色的重量感、不透明感及庄严感可以和正方形的庄重、稳定感相对应,把红色与正方形结合起来,就会加强双方统一内在精神的表现力。

黄色的明亮、富于刺激性和轻量感的色彩特征与三角形的尖锐、冲动、缺乏重量的特征可以构成互补的关系。

圆形常会使我们联想到星球、蛋黄以及轮子等自然的和机械的形态,它象征持续永恒的运动,可以和宏大的天体运动及微观世界中的院子运动联系起来;而蓝色也会使我们联想到宇宙、自然界流动的空气、水等等,因此圆形与蓝色是对应的,为互补关系的形状和色彩。

另外绿色对应弧线三角形,橙色对应不等边四边形,紫色对应椭圆形等(图3-19)。

图3-18图3-19

3.1.5.4色彩的位置与对比效果

两种不同的颜色,由于它们之间远近不同,对比效果也不同。

在灰底上放一块橙色圆盘和蓝色圆盘,当两色远离时,对比最弱,随着距离推近,对比开始加强,当两色相接或其中一色包围另一色时,同时对比总会是双方都相对立的方向强调,因而对比效果最强。

颜色位置不仅涉及颜色对比的作用,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关系到色彩表现的结构问题。

3.1.5.5色调的转移练习

这个练习就是运用决定色调的四个因素——色彩、面积、位置、形状,从中加深对本章节的理解(图3-20)。

3.2调和

没有对比,就无所谓调和。

对比与调和,是色彩的两大特性,是构成色彩美感的两个基本要素。

和谐统一下的对比叫做调和。

色彩调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有秩序的组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统一的色彩搭配。

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大体可分为两种:

类似调和、对比调和。

色彩调和的目的:

1使有明显差别的色彩经过调整,形成和谐而统一的完美整体。

2合理地组织选择色彩搭配,使其形成具有目的性的美的色彩关系。

3.2.1类似调和

3.2.1.1同一调和

同一调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因差别大而非常刺激不调和时,通过增加各色的同一因素,使强烈刺激的各色逐渐缓和,以避免或削弱尖锐刺激的对比,取得色彩调和的方法。

①相同色相调和这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调和方法,给人简洁、明快、单纯的美感。

主要体现其明度、纯度的差别。

在设计时避免明度差、纯度差太接近而产生模糊不清、单调乏味感或明度太强烈而产生过分刺激视觉效果。

②相同明度调和同明度调和,是指孟塞尔色立体同一水平面上各色的调和,即明度相同、色相不同、纯度不同,有含蓄、丰富、高雅的视觉效果。

色相距离角度越大,不容易调和,色相距离角度小,容易调和。

纯度低的各色,容易调和。

纯度高的各色,面积大小对比强烈时容易调和;面积大小相等时,不容易调和,并随着色彩位置的不同而调和感不同。

在设计时,应避免色相、纯度过分接近而模糊;也应避免互补色相、纯度过高和面积相等现象。

3相同纯度调和同纯度调和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