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971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9、皇帝的新装

课题

《皇帝的新装》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2.分析皇帝、大臣、百姓、小孩等人物形象,品析精妙的人物描写技巧,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

3.初步理解童话的文体特点,探究想象、夸张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妙用。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

2、探究想象、夸张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妙用。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叫安徒生。

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

“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

你喜欢吗?

”安徒生冷冷地说:

“谈不上喜欢。

”小姐又问:

“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

”你们猜猜安徒生是怎样回答的?

他说:

“皇帝的新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童话故事《皇

帝的新装》。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国家)著名童话作家。

1805年4

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

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安徒生从1822年开始创作并陆续发表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但他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是童话。

他的童话除炙人口,如《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童话:

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称职(chèn)滑稽(jī)赏赐(cì)御聘(pìn)骇人听闻(hài)随声附和(hè)

拓展:

“称”“稽”“和”都是多音字,除了课文中的读音外,还可分别读“chēng”“qǐ”“huó”,组词如称号、稽首、和面。

3.根据下列句子的含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骇人听闻)

(2)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可救药)(3)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随声附和)

4.这篇童话中有哪些人物?

课文是以谁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的?

人物:

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

中心人物:

皇帝。

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一、活动: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围绕“骗”或者“新装”给文章理清情节。

学习小助手边读边依据下面两道小题勾画相关词句,最后提炼概括即可。

(1)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你围绕“骗”字补填故事情节。

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2)“新装”也是文章的线索,请大家完成填空。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缘由)(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骗子之所以能骗得过皇帝、大臣、百姓,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二活动:

根据以下问题,以接龙的形式复述课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设了怎样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

他回去后是如何向皇帝汇报的?

4.另一个官员面对新装有何心理活动?

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5.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

他又说了什么?

6.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7.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8.结果如何?

复述课文:

1.很久以前,有位皇帝很爱穿新衣服,其他的事他都不管。

2.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说他们能做一种美丽的衣服,但不称职或愚蠢的人是看不见的。

爱穿新衣服的皇帝自然上当了。

虽然那两个骗子从早到晚都在织布机前,可那上面什么也没有。

并且,他们还向皇帝要了许多全子。

3.过了些日子,皇帝让一个诚实、有头脑的大臣去看看布织得怎样了。

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没看到,所以那个大臣回来以后,对皇帝说那布非常好看。

4.过了几天,皇帝又叫另一个官员去看,那个人和第一个人的说法一样。

5.后来皇帝决定亲自去看,但皇帝什么也没看到,他不想让别人认为他是个愚蠢的人,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于是他说布料很漂亮。

所有的人都随声附和着,其中有人叫皇帝换上新衣服去游街,皇帝高兴地答应了。

6.到了街上,人们都说皇帝的新装好看。

7.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实话。

8.后来,大家都说了实话。

皇帝有点发抖,但他还是继续向前走着。

三问题:

文中的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请依据提示填空。

开头点明皇帝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这说明他爱慕虚荣、奢靡无度、昏庸懒惰、荒废朝政。

皇帝听说骗子织出衣服的奇怪特性后上当受骗,这说明他愚蠢、懒惰、虚荣心强。

皇帝很想看新衣,却先后派两位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这说明他心虚皇帝看骗子织布时明明什么也看不见,却奖赏骗子,揭露了他的崇尚虚荣、愚蠢无知、口是心非。

皇帝没有穿衣服被揭穿后,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凸显出他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备选问题

1.两个骗子为什么能行骗成功?

因为他俩狡猾阴险,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用“钳口术”谎称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把所有人的口都封住了。

2.这篇童话故事讽刺了什么?

呼唤了什么?

这篇童话故事无情地鞭挝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们,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

同时呼唤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浸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了课文的主题思想,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挖掘课文的写作于法和艺术特色。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查阅资料,把下列讽刺达官显贵们骄奢淫逸之举的诗文名句补写完整。

(1)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2.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辨别(区别、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

(2)这位善良的老大臣因此就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去了。

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忙碌、劳碌)地工作。

(3)多么美的花纹!

多么美的色彩!

这真是一套贵重(珍重、贵重)的衣服!

(4)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称赞、讴歌)。

3.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顺序还原正确的一项是(c)

①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

②他们装作是在把布料从织布机上取下来,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

③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

④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都没有睡,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D.③④②①

4.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

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因为皇帝一方面愚蠢地相信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另一方面,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2)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

“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了,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便只好硬撑住,“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也彻底暴露了他外强中干的弱点。

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一、问题:

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除皇帝外其他主要人物的品性特点。

人物的品性特点,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得出。

众大臣:

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诀逢迎。

百姓:

胆小怕事。

小孩:

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

二、活动:

揣摩人物的性格、身份,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旁白:

如给孩子讲故事,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②皇帝:

微胖、富态,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③骗子:

油头滑脑,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④老大臣:

年迈、苍老,谙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⑤诚实的官员:

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

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⑥骑士们:

庸庸碌碌,阿映奉承,随声附和。

⑦典礼官:

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③百姓们:

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声音低沉。

⑨小孩子:

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的说法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⑩小孩的父亲:

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

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三、活动:

赏析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思想。

1.课文是如何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进行讽刺、批判的?

请结合文章中的语句简要分析。

学习小助手:

夸张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夸张往往和幽默风趣或讽刺联系在一起,本文就多处使用夸张手法,达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作者概括介绍了皇帝爱穿新装的怪癖,说他“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以极尽夸张的手法,凸显皇帝的穷奢极欲。

接着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骗子横行无忌的行为及骗术的毒辣,为社会群丑扮演自欺欺人的闹剧设置了舞台。

结尾部分写皇帝赤身进行游行大典时,更显示了夸张艺术的讽刺魅力,将貌似尊贵的皇帝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使其洋相百出,丑态暴露无遗,辛辣地嘲弄了封建帝王的虚伪、愚蠢、荒唐。

2.作者是如何妙用想象促使骗子的行径被揭穿的?

结尾部分,在自欺欺人的群丑争相表演的同时,作者妙用想象,突然冒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让他喊出了人们的心里话,平添了童话的童趣,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现实意义。

3.在已经真相大白的情况下,皇帝和他的内臣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

如果让“戏”就此收场,皇帝担心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而把他推下台。

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皇帝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四、问题:

这篇童话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

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开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备选问题

1.作者为什么对皇帝的游行大典进行细腻的描绘?

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的表演,最终结局是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

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全文的讽刺意味也达到了最高点。

2.课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的?

文中人物之间存在多种对比关系:

一是骗子的狡诈与皇帝、大臣的愚蠢形成对比;二是成人的虚伪与小孩的真实构成对比;三是皇帝、官员的骄横与百姓的胆小怕事构成对比。

在这三组对比中,凸显出皇帝、大臣的昏庸、愚蠢、虚伪以及百姓、小孩的真诚,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