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4从战时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884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4从战时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4从战时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4从战时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4从战时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4从战时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4从战时共.docx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4从战时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4从战时共.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4从战时共.docx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4从战时共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及二战后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

“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2.列宁曾强调:

“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实行的是一些非常措施,但是非常明显,这个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战线上没有取得成功。

”为纠正这一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1卢布的1/13000。

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当时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

C.当时以物易物,市场贸易被取消D.西方国家对苏俄进行经济封锁

4.(2017·福建福州质检)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

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

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

5.(2017·黑龙江大庆质检)“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

A.余粮收集制B.建立集体农庄

C.固定粮食税D.允许自由贸易

6.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

“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

7.列宁说:

“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用这种办法一定能够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实施“这种办法”后(  )

A.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C.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D.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

8.“斯大林模式”作为20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苏联的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斯大林模式”起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

下列选项不能佐证这一论断的是(  )

A.注意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B.使苏联在工业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工业化

C.造成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最终积重难返

D.是苏联走向解体和东欧剧变发生的重要因素

9.(2017·苏锡常镇调研)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

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这表明(  )

A.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1932年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C.危机迫使美国支持苏联的经济建设

D.资本主义危机给苏联提供发展机会

10.(2017·湖南十三校二联,34)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合理与专业化程度高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11.“1956、1958和1962年风调雨顺,(苏联)粮食丰收,粮食产量分别达到1.25亿吨、1.34亿吨和1.402亿吨,但在1957、1959和1963年,却分别陡降2240万吨、1520万吨和3670万吨。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B.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缺乏科学性、连贯性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D.勃列日涅夫搞国民经济军事化牺牲了农业

1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访,奏响了一组访苏“交响乐”。

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

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材料二 这就是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已经绷得太紧了。

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

……一个在供应危机时期编制的计划,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12分)

(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

(4分)这些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9分)

 

14.苏联的“五年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进行经济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不同。

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

(12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练高考—找规律]

1.(2016·课标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2.(2015·课标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3.(2014·课标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4.(2013·课标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5.(2013·课标Ⅰ,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6.(2013·课标Ⅱ,35)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练模拟—明趋势]

7.(2017·海南七校联考二)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姜义华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

”其意在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专制色彩B.旧俄国宗法传统在苏联得到推崇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合社会主义D.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失败

8.(2017·郑州模拟)“战时共产主义对当时的苏俄、对后来的苏联以及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作用不算大,危害却不小。

”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使苏维埃政权集中力量战胜了敌人B.适应了当时战争条件的需要

C.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引发了危机D.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落后

9.(2017·青岛一模)列宁在评价某项经济政策时说:

“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家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过分,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需要的限度。

”下列属于该政策内容的是(  )

A.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食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B.将部分国有企业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C.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D.开展大规模加入集体农庄的运动

10.(2017·豫东、豫北十校联考)列宁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下列内容不属于“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的是(  )

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

C.允许商业贸易D.实行余粮收集制

11.(2017·贵州模拟)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

“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

……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观点(  )

A.认为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B.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

C.总结了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

D.认为应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12.(2017·广东广州一模)列宁说:

“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13.(2017·太原二模)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千克3.2—9.4戈比,而每千克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

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14.(2017·贵阳一测)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

“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是愚蠢之至的。

”材料从根本上反映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15.(2017·云南质检)1933年8月,中国的《东方杂志》指出:

“苏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世界潮流B.肯定了苏俄五年计划的价值

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全人类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16.(2017·南京、盐城一模)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

“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

”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  )

A.加强对工业部门的管理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

C.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17.(2017·湖南十三校二联)1986年3月苏共二十七大制定了加速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后来又提出实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

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说:

“脱离苏维埃制度的原则并滑向不可控制的市场,给人们带来了损失和苦难。

”材料主要反映苏联(  )

A.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改革从经济领域已转向政治领域

C.改革派主张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D.国内存在着有关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

[练纠错—提知能]

易错点1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区分不清

18.某同学在关于苏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中最合适的主题是(  )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易错点2 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区分不清

19.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失败的相同原因主要是(  )

A.缺乏全面一贯的指导思想,带有盲目性

B.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C.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

D.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易错点3 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斯大林模式”

20.(2017·烟台模拟)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过去的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课练24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

林模式”及二战后的经济改革[双基达标 课时作业]

1.D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从材料“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以判断,这一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对农民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影响,但是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故D项正确。

2.B A项是“这一问题”,与题干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推行的,故B项正确;C、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题干中列宁采取的政策不符,故C、D两项错误。

3.C 由材料信息“1920年”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买卖,通货膨胀严重,人们不得不以物易物,C项正确。

阶级矛盾尖锐与通货膨胀无关,故A项错误;通货膨胀严重主要是经济建设的经验不足,故B项说法不准确;西方国家对苏俄的经济封锁到二战前一直存在,并不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4.C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1年”可知,此时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企图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脱离了苏俄的国情,故C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并非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5.C 结合题中的关键信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可知,此政策是为了缓和工农之间的对立情绪、巩固工农联盟,与此直接对应的是新经济政策。

农民完税后,可将多余的粮食拿到城市中出售,有利于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融合,故正确选项为C项。

6.B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材料“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体现出其以公有制为主体,排除C项;“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说明其在公有制下允许私有现象存在,排除A、D两项,故选B项。

7.C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根据题干可知,列宁将要维护小农经济基础,并利用保护农民经济利益的办法巩固工农联盟,反映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选C项。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实现的是土地国有制,A项不符合史实;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是在1936年完成的。

8.A “斯大林模式”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所以A项与“斯大林模式”不符,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是其积极或消极影响,故排除。

9.D 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对苏联的影响。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1年”“1932年”,此时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生产过剩的问题,产品大量积压。

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给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发展机会,故D项正确。

10.C 由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过于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地方利益,造成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现象,故选C项。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1.B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他执政时期,靠垦荒等粗放经营的方式扩大生产,违背自然规律,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导致劳动生产率很低,产量波动很大。

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苏联粮食生产增收缺乏持续性,甚至出现隔年下降的现象,这是其政策缺乏科学性、连贯性的结果,故选B项。

12.C 根据“1971年”可知当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选C项。

13.

(1)原因:

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③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④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

(12分)

(2)不健康现象:

①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②社会缺乏自由氛围;③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④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

(4分)严重问题:

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③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9分)

解析:

(1)问,根据时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来分析。

14.

观点

论证

“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的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4分)

苏联公民受到严重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8分)

“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对象(4分)

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8分)

“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4分)

面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了苏联的做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8分)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有两个方面:

第一,必须明确观点,没有观点不得分,在选取观点的过程中,一定要寻找便于论证的角度;第二,论据必须充分,且与观点保持统一,能够充分说明观点的正确性,所列举的论据层次和逻辑要清晰。

[加餐练]

[练高考—找规律]

1.B 题干中的“四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答案为B项。

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2.A 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涉及。

3.D “由德国公司负责”体现了当时苏联将部分企业以租让制的形式转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的思想,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建设初期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选D项。

题干信息并不能说明苏联缺乏基本的技术基础,排除A项;此时,苏联刚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模式尚未形成,故B项表述不确切;C项中的“依赖”表述与“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不符。

4.D 材料充分肯定了苏联1952年的农业成绩,并认为以前最严重的谷物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故D项符合题意。

农业问题始终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A项错误;1952年前苏联已实现工业化,B项错误;1952年,苏联并未进行农业改革,C项错误。

5.B 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

两国实行的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内外经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明显不同,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项错误;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济政策,D项错误。

6.B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体现了苏联急于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愿望。

受此思想的影响,苏联集中国家力量发展重工业。

该思想推动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正确。

A项表述太绝对;C、D两项与史实不符。

[练模拟—明趋势]

7.A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受到俄国长期存在的专制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只能体现出旧俄国宗法传统的影响,但不能看出“在苏联得到推崇”,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了战争时期巩固政权的需要,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能表明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失败,故D项错误。

8.C 据材料信息“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