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883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6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docx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docx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

第一单元知识归纳

 

一、作家作品:

《巴东三峡》的作者是,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周庄水韵》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走进纽约》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陕西延安人。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瞿塘峡       娴熟   斑斓

炫目参差谛听

摇曳璀璨勾勒

颠簸肃穆涟漪

妩媚震慑伫立

粗犷安谧篝火

沟壑喧嚣炫耀猥琐赫然袅袅不断

2、多音字:

削xiāo削皮    hèng蛮横  

xuē  剥削 héng纵横 

hā哈哈大笑 拐弯抹mò角      

hǎ哈达        mā抹布

3、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如泣如诉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扑朔迷离

海市蜃楼潸然泪下得天独厚脍炙人口

世外桃源虚无缥缈首屈一指超尘脱凡

重峦叠嶂自惭形秽

眼花缭乱分道扬镳

三、单元解读

本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游记,四篇游记的写法各有特点,有的写旅行的全过程,有的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有的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游记含义:

是记述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

知识掌握要点:

 

1、弄清游踪(景点和游览的顺序)。

  

2、要抓住景点的特色。

  

3、仔细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4、掌握文中运用不同的手法写景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3)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 志、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等。

(二)、游记可以采用哪些记叙顺序?

  

1、按游踪依次叙事写景。

(移步换景)2、按空间顺序。

(确定观察点,点面结合)   3、时间转换,景色各异。

(三)、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哪些?

     

1、抓住事物主要特征    2、运用感官:

视、听、嗅、触等。

 

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4、变换角度观察。

四、课文梳理:

(一)、《巴东三峡》

▲课文层次:

(1——2):

总述三峡水的的险恶形势和作者的感受。

(3——9):

详述作者游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经过。

景物

特点

诗、谚语、典故

感觉

 

 

西

黄猫峡

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紧张

灯影峡

浓厚的江南风味

作者即景诗:

黄陵庙下江南味,

也有垂柳也有花

很轻松

很悠闲

崆岭峡

山形水势,突然险峻

谚语:

青滩叶滩不算滩,

崆岭才是鬼门关

极为可怕

米仓峡

水没以前急,山更高峻

典故:

王昭君浣妆

杜甫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

山水最奇险最美丽

水险:

窄、急、曲折、多滩

山妙:

不单调

山高:

笔直、整齐、险峻

云:

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有情趣

瞿塘峡

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

典故:

刘皇叔托孤

凄凉

(10):

写游后作者的心情。

(作用:

反衬三峡山水的险恶)

▲写作特色

(1)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

(2)抓住景物特色,有详有略。

作者介绍时言简意赅,抓住了要领。

西陵峡四段,着重写山、水的特点;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

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3)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

“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

“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和韵味。

▲主题: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详尽的描绘了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的雄伟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周庄水韵》

▲课文层次

1.解题:

这也是一篇游记。

周庄,是一个镇名,在江苏苏州城东38公里处,昆山市西南33公里,在上海大观园旁的淀山湖畔,是“中国第一水乡”,“水韵”是指水的情趣。

是作者在三次游了周庄后写出来的。

2.结构: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落,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

略写前两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5——6):

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次 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

印象

景物特点

详略

安排

第一次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略

第二次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版画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

第三次

 旅游节的一个春夜

 视觉(色彩)

 如梦境

 多姿多彩

 详

▲疑难解析:

(1)为什么要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答:

周庄赵丽宏自然景观用散文诗般的语言,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为展现“水韵”,作才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展示了周庄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

(2)美句赏析

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赏析:

此句细腻地描写出水声的婉转柔和,比喻巧妙恰切,语言优美动人,引起人无限的遐思。

▲写作特点:

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

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

③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景物。

▲主题:

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五、名言典故

1、三峡被人们称为“山水画廊”;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

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2、描写三峡的诗句有: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毛主席在《游泳》这首词中说: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郭沫若同志的诗中也有“若云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3、

(1)“刘备托孤”:

相传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亲自率兵征伐东吴,为义弟关羽、张飞报仇,不料被东吴大将陆逊杀得大败而回。

刘备退到白帝城,无脸回成都见群臣,就在白帝城修了永安宫,扎了下来,不久郁闷而死。

临死前他把诸葛亮召来,托诸葛亮扶助他儿子刘禅料理国事。

(2)文中提到的王昭君生活在  朝代。

她最著名的历史事迹是 。

4、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

“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中国水乡之美”。

六、阅读题突破

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山的妙处,在不单调。

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

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

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______________,那么整齐,那么险峻。

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巫山的云,这一次因为天气晴爽,没有看到。

据一位老先生说,看巫山的云,要在迷蒙细雨的天气。

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这一次因为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天上连云影也没有,几个极高的峰巅,我们可以望得清清楚楚。

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情趣。

 

  1. 在横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画横线的句子与下列哪句话所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

(    ) 

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 每自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 请分别用不超过五个字概括巫峡山、水、云的特点。

 

山:

_____________                           

水:

______________                                 

云:

______________                              

4.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 

A. 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B. 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C.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

 

D. 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答案简析:

1.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

2.B(译:

如果不是在正午和晚上,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因为山高水面狭窄,所以如果太阳和月亮不在正上方是看不到的。

)3.山:

多、高;水:

险;云:

奇妙多变(答案不拘,合理就行)4.C

 

第二单元知识归纳

1.作家作品: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体裁是消息,作者是许基仁、刘广、林榕均,这三个人都是《人民日报》的记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著名记者。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是著名记者。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谭士珍,著名记者。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矜持噙簰冉冉

瞩目肆虐穿梭

籼米衣钵夜不能寐

截止丰硕

2.多音字:

bó停泊shuài率先挨家挨户āi

水泊pōlǜ圆周率ái挨打

3、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大相径庭矢志不移

劫后余生风度翩翩

功成名就

三、单元解读

1、文体知识:

新闻作为一种文体是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受众最多的文体,它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

其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它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

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通讯。

(1)消息的要素及结构特点:

消息有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结构:

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的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中)。

(2)特写及其特点:

特写也叫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它侧重于“再现”,采用文学手段,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2、知识掌握要点:

(1)、掌握新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掌握消息的要素及结构特点,体会文中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3)、理解新闻中背景的作用。

(4)、了解不同新闻的语言特点。

四、课文梳理:

(一)、《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和《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比较简表。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

篇幅短小,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部分,穿插交代背景

类型

一般消息

特写消息

标题

有主标、副标

仅有主标

主体部分

用典型事例将导语具体化,注重交代新闻六要素

写四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写法反映事实。

语言风格

平实

庄重含蓄、形象生动

(二)、《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解题:

这是一篇消息。

正标题是“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下面的一行字是副标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

正标题概括了报道的中心事件,用一个“喜”字贯穿全文;副标题突出了中国得票数之多,充满自豪。

▲结构:

第一部分(1——2):

导语。

概述了报道事件中的核心内容:

中国以绝对优势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第二部分(3——11):

主体。

用足够的材料和典型的事例将导语部分具体化

第一层(3):

说明中国的态度。

(认真履行承诺,办好奥运会)

第二层(4——5):

报道了两轮投票的情况。

(确凿数据的作用:

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

第三层(6——11):

报道了中国人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映。

▲写法分析

(1)本文语言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同时字里行间又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如“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

”一个“该”字道出了多少感慨!

这里有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梦想成真的喜悦,有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有北京一定能够办好奥运会的自信,等等。

(2)善于抓住典型细节,也是这篇报道写得引人入胜的原因。

如写刘淇在签订完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合同后对记者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十分珍视中国人民为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和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作的努力,十分珍视世界各国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说明了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文章主旨

作者利用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优势,迅速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表达了全中国人民无比振奋的心情,向全世界表明:

富强、繁荣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三)、《别了,“不列颠尼亚”》

▲解题:

这是一篇特写,“别了”是告别,“不列颠尼亚”本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

题目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结构:

第一部分

(1):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降落,接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相当于导语部分。

第二部分(2——11):

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以及有关背景资料。

这也是文章的主体。

四个场景

(时间顺序)

象征意义

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

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

晚6点15分举行英国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子夜时分降下米字旗升起五星红旗

中国恢复香港的主权

7月1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

3、写法特点:

(1)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加大了文章的容量;语言庄重,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作用)

(2)气氛烘托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文章主旨

这篇特写性消息,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五、课外链接

●奥运会的由来:

在希腊首都雅典西南面,。

在湍急的阿尔菲斯河和克拉德河交界处的奥林匹亚“圣地“,就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址。

古代奥运会起源于宗教庆典活动,以奥林匹克山而命名。

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3年,古代奥运会每4年举办一次,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

●1984年7月29日,对于所有关注中国关心奥运的人来讲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许海峰以566环的优异成绩摘取了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实现了我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第届奥运会,她的主题是

五个吉祥物分别是、、

、、

五种动物。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整个香港地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标识是。

六、阅读题突破

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记者许基仁、刘广、林榕)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 尽情地流淌。

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

北京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选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投票中,第一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

在这轮投票中,北京获得了56票,多伦多为22票,巴黎为18票,伊斯坦布尔为9票。

1、文中划线的文字叫    ,其作用是                  

2、这则消息在标题、导语及主体部分中都用了数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把“第二轮就以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的“就”去掉,表达效果会怎样?

答:

                                   

4、“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这一细节说明了什么?

答:

                                            

                                  

5、奥运会是国际盛事,我国运动员发扬奥运精神,付出艰辛的汗水,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和地位。

你知道我国奥运史上谁获得了第一块奥运金牌吗?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奥运冠军吗?

他(她)们是哪一届奥运会中哪一运动项目的冠军?

(至少写1个)

答:

                                            

                                      

答案简析:

1、电头。

点明新闻报道的地点和时间。

2、用了一组确确实实的数字,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3、就不能强调中国申奥的优势。

4、说明申奥成功后中国人民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5、许海峰(射击)略

 

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一、作家作品:

(1)《纪念白求恩》的作者是,字润之,笔名子任。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实践论》等等。

毛泽东的诗词也很有名,例如:

《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卜算子 咏梅》、《长征 七律》等。

 白求恩是(国籍)医生,他是战争爆发后来到中国的。

(2)《谈语言》的作者      是中国著名的         家。

(3)《最苦与最乐》作者        是近代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4)《懒惰的智慧》作者是美国作家

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了正是懒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我们能不能也举出这样的几个事例呢?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殉职热忱狭隘

鄙薄不足道费解

推敲斟酌文雅

逻辑时髦规范

圩堤失意恩惠

训诫诞生亲躬

捷径裨益

2、多音字:

3、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3、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精益求精见异思迁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漠不关心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以讹传讹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七月流火不假思索

头头是道娓娓动听平易近人

不以为然满不在乎筋疲力尽

如释重负海阔天空心安理得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

小心翼翼循规蹈矩疲惫不堪

三、单元解读

(一)、要求: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二)、阅读方法

A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

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收篇。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B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C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

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

证明该段的论点。

D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E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

(体现在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

(体现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

(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

(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一、《纪念白求恩》

▲主要内容:

 这篇议论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

中心论点是: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一论点有三个分论点:

1.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