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闪烁测量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853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体闪烁测量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液体闪烁测量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液体闪烁测量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液体闪烁测量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液体闪烁测量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液体闪烁测量技术.docx

《液体闪烁测量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体闪烁测量技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液体闪烁测量技术.docx

液体闪烁测量技术

第三章液体闪烁测量技术

第一节液体闪烁计数的原理

一、液体闪烁测量的特点

液体闪烁(液闪)测量(liquidscintillatingcounting)是借助闪烁液作为射线能量传递的媒介来进行的一种放射性测量技术。

它的技术特点是将待测样品完全溶解或均匀分散在液态闪烁体之中,或悬浮于闪烁液内,或将样品吸附在固体支持物上并浸没于闪烁液中,与闪烁液密切接触;因此射线在样品中的自吸收很少,也不存在探测器壁、窗和空气的吸收等问题,几何条件接近4π。

所以,液闪测量对低能量、射程短的射线具有较高的探测效率,尤其是对样品中的3H和14C探测效率显著提高。

目前商品供应的液体闪烁计数仪对3H的计数效率可达50%~60%,对14C及其他能量较高的β-射线可高达90%以上。

由于β-射线的电离密度大、在闪烁液中的射程短,绝大部分β-粒子的能量在闪烁液中被吸收,又因为闪烁过程中产生的光子数与β-射线的能量成正比,因而液体闪烁法也可用于β-谱测定。

液闪技术还可用于探测α射线、β+射线、低能γ射线,液闪仪也可用于契伦科夫(Cerenkov)辐射、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等方面的测量。

液闪测量技术在示踪研究领域中,特别在医学生物学领域已成为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二、液体闪烁测量的原理

液闪测量是对分散在闪烁液中的放射性样品进行直接计数,样品所发射的β-粒子的能量绝大部分先被溶剂吸收,引起溶剂分子电离和激发。

大部分受激发分子(约90%)不参与闪烁过程,以热能的形式失去能量;其中部分激发的溶剂分子处于高能态,当其迅速地退激时,便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的闪烁剂分子[第一闪烁剂(primaryscintillator)),使之受激发。

受激发的高能态闪烁剂分子退激复原时,能量发生转移,在瞬间发射出光子。

当光子的光谱与液体闪烁计数器的光电倍增管阴极的响应光谱相匹配时,便通过光收集系统到达光电倍增管的阴极,转换成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内部电场作用下,形成次级电子,并被逐级倍增放大,阳极收集这些次级电子后,便产生脉冲。

再利用放大器、脉冲幅度分析器和定标器组成的电子线路,得到脉冲幅度谱,即β-能谱,最后被记录下来(见图3-1)。

整个闪烁过程发生在闪烁杯内,是通过射线、溶剂与闪烁剂作用完成的。

闪烁液中溶剂分子占99%以上,闪烁剂分子的浓度一般在1%以下。

由于各种第一闪烁剂分子固有的发光光谱各不相同,为了与光电倍增管的光电阴极响应光谱相匹配,通常需加入第二闪烁剂(secondaryscintillator),以达到光谱匹配的目的。

 

图3-1液体闪烁过程的机制示意图

(S*:

激发的溶剂分子;F*:

激发的闪烁剂分子;

A:

外分子;

B:

光电子;Q:

热能;h:

荧光分子;能量转换)

三、常用液体闪烁计数器的类型

(一)单管液体闪烁计数器

这类液体闪烁计数器是由单个光电倍增管构成的,是最早应用的一类液体闪烁计数器。

由于光电倍增管的热噪声及样品受光照射后发出的磷光等因素影响,使得其本底计数增高(103以上)。

热噪声信号的堆积幅度可与实际测量的信号幅度接近,这时需冷却以降低热噪声。

所以,在应用时受到一定限制。

(二)双管液体闪烁计数器

现代液体闪烁计数器多为双管符合型的装置。

探测系统中有两个光电倍增管,只有在符合电路分辨时间内,同时接收到的信号才能被记录下来,从而使本底计数率大大降低。

因仪器增加了分析系统(放大器、分析器和定标器),可同时测量样品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放射性核素,或对样品进行淬灭校正。

特别是微机引入之后,除保留原有的仪器功能外,还向多用途、多功能方向发展。

第二节闪烁液

闪烁液是产生闪烁过程的基础和能量转换的场所,是由一种或多种溶剂、闪烁剂和添加剂等成分组合而成的混合液体。

一、溶剂

溶剂是溶解闪烁剂和样品的介质,也是初始能量的吸收剂和转化剂,它能接受辐射能,初始激发发生在其分子中,并能有效地将辐射能转移给闪烁剂。

按照溶剂的相对数量,和在闪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常分为第一溶剂和第二溶剂。

(一)第一溶剂

第一溶剂(primarysolvent)是初始能量的吸收剂和转化剂。

在电离辐射作用下,其分子被激发转变为初始激发分子,退激发时,将能量传递给第二溶剂或闪烁剂分子。

常用的第一溶剂为烷基苯,如甲苯、二甲苯、对二甲苯、异丙基二联苯和1,2,4-三甲苯。

后三种溶剂的效率比前两种高,但由于价格昂贵,其应用不如前两种广泛。

烷基苯类的最大缺点是不能与水互溶,对多数生物样品的溶解能力差,但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溶剂之一。

常用的另一类第一溶剂是脂肪族醚类溶剂,它对极性化合物溶解力低,能量传递效率不高。

对于含水量较多的生物样品,1,4-二氧六环是首选,它能容纳大量的水,本身又是很多极性化合物的良好溶剂。

其缺点是:

有时含有氧化物等杂质,化学发光严重。

腈类化合物中的苯腈传递能量效率相当高,其淬灭耐受性较好,是一性质较好的第一溶剂,但毒性大,价格高,不宜常规使用。

因对不少金属盐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可在特殊实验中选用。

绝大多数极性溶剂(如乙醇、乙二醇、二甲醛等)的能量传递效率低,不能作为闪烁液的主要溶剂,但对不少极性化合物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并能促进水与二甲苯等非极性溶剂互溶。

因此这类溶剂常被用作助溶剂。

(二)第二溶剂(secondarysolvent)

为提高探测效率,有时在第一溶剂中加入第二溶剂,它的作用是吸收第一溶剂的能量,并将能量有效地传递给闪烁剂。

如在效率低的溶剂或淬灭严重的样品中加入适量的萘,能显著地提高探测效率。

一般认为萘是能量的中间传递者,所以称为第二溶剂。

萘的使用浓度为60~150g/L,浓度过高时加入水溶性样品后会析出萘结晶,影响实验的稳定性和探测效率。

各类溶剂性能不同(表3-1),选择溶剂时主要依据能量传递效率,其次要考虑对样品的溶解能力、溶剂的冰点、纯度以及对荧光的透明度。

一般来说,人们把甲苯和二甲苯作为脂溶性或固相样品的溶剂,二氧六环作为水溶性样品的溶剂。

表3-l闪烁液常用的溶剂性能比较

溶剂

14C相对计数率

3H相对计数率

冰点(0C)

甲苯

1.00

1.00

—95

对二甲苯

1.12

+12

二甲苯

0.97

1.00

≤20

1,2,4-三甲苯

1.00

—61

苯甲醚

1.00

—37

1,4-二氧六环

0.70

0.34

+12

乙本醇二甲醚

0.60

0.04

—71

苯腈

0.98

0.76

—13

(三)溶剂的纯度及配伍

溶剂的纯度通常是很重要的,纯度越高,计数率越高。

当有少量的某种化合物存在于溶剂时,几乎能使溶液的闪烁率下降到零。

溶剂纯化的目的是将能产生淬灭作用的杂质去除,以提高计数效率;同时可以去除其中的化学发光物质,以提高计数的准确率。

通常溶剂要求达到AR级或最少CP级。

闪烁液配制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为了提高测量效率,第一溶剂常与助溶剂萘配伍使用。

若配伍不当便出现相反结果。

如萘与TP合用时溶于二甲苯中,则不但不提高计数效率,反而使计数率显著下降。

萘和TP合用于二氧六环中虽能提高效率,但远不如与PPO合用效果好。

过氯酸加入到含POPOP或bis-MSB的闪烁液中,会出现黄色,效率明显降低。

二、闪烁剂

闪烁剂(scintillator)为闪烁液中的发光物质,是闪烁液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光子的有效来源。

所以,对闪烁剂的要求,主要是探测效率高,淬灭耐受性好,在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化学性质稳定,发射光谱与光电倍增管的响应光谱相匹配。

具备上述特点的闪烁剂可以单独使用。

常用的闪烁剂是由苯基、萘基、恶唑、联二苯基、苯恶唑和l,3,4-恶二唑等基本结构与一些辅助基团组成的。

(一)第一闪烁剂(primaryscintillator)

第一闪烁剂的作用是吸收退激溶剂分子发出的能量,使自身被激发,并在退激时发射出光子。

对它的要求是发光效率高,淬灭耐受性好,发光衰减时间短,发射光谱要与光电倍增管的光谱相匹配。

常用的第一闪烁剂的性能见表3-2。

表3-2常用第一闪烁剂性能比较

名称(略写)

发射光谱值

(nm)

甲苯中的溶解

度(g/L,20C)

甲苯中的最佳浓度(无淬灭)

相对发光效率

淬灭耐受性

TP

350

8.6

7.3

1.30

最差

PPO

376

414

4~8

1.00

略优于TP

PBD

386

21

8~10

1.28

最好

b-PBD

380

119

6~12

1.23

略低于PBD

BBOT

446

58.8

7

0.71

低于PPO

因为第一闪烁剂主要是从与其相接触的退激溶剂分子那里获得能量,它的浓度能影响探测效率,从图3-2可以看出,当其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计数率不会再增加,曲线变得平坦,此段浓度称为最佳浓度段。

当浓度继续增加时,发生自淬灭而导致计数效率下降。

不同的闪烁剂应该有其最佳使用浓度。

大多数闪烁剂在最佳的浓度范围(7~10g/L)内,能量传递效率接近100%。

但是在使用时闪烁剂的浓度必须通过预实验具体选定,因为溶剂不同或有淬灭剂存在时,最佳浓度会发生变化。

 

 

图3-2探测效率与闪烁剂浓度的关系

在选择第一闪烁剂的浓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闪烁剂的溶解度;

(2)闪烁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3)闪烁剂的自吸收作用;(4)闪烁剂与淬灭物争夺能量的本领,或者各种闪烁剂对淬灭剂的耐受能力(如PBD>b-PBD>PPO>TP)。

(二)第二闪烁剂

液体闪烁过程的最终阶段是改变所产生的光谱波长,使之与所用的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波长相匹配。

当两者不相匹配时,就需要加入少量的第二闪烁剂。

第二闪烁剂是与第一闪烁剂相类似的、能发射荧光的芳香族物质(表3-3)。

通常的用量约为第一闪烁剂的1/10~l/50。

通过非辐射性的能量转移接受第一闪烁剂的激发态的能量,使自身的电子受激发,随后发射出光子。

其光谱取决于第二闪烁剂分子的性质。

这种能量转移的效率通常是很高的,但发射的光子的能量分布却向低能带移动,即向长波方向移动。

因加入第二闪烁剂之后,能引起波长分布移位,所以,第二闪烁剂又称为移波剂(wavelengthshifter)。

第二闪烁剂的第二个用处是在某些情况下可提高到达光电倍增管的光子数。

表3-3一些常用第二闪烁剂的特性

名称

(略写)

甲苯中溶解度(g/L)

一般使用浓度

(g/L)

发射光谱

峰值nm

0°C

20°C

POPOP

1.5

2.2

0.1~0.6

415

DM-POPOP

2.0

3.9

0.1~0.6

430

NPO

50

108

0.5~0.1

400~430

PBBO

4.2

0.5

396

Bis-MSB

0.5~1.5

416

工作中使用第二闪烁剂,能增加闪烁液的透光度,减少对波长短的光子的吸收,并能提高闪烁液对化学淬灭的耐受性。

但使用装备双碱型光电倍增管的现代液体闪烁计数器时,除TP外,一般用PPO和b-PBD时都不需要用第二闪烁剂。

在某些情况下,如采用大体积闪烁液测量,或当某些溶剂或玻璃材料对第一闪烁剂发出的紫外线有明显的吸收作用,或者样品有严重的化学淬灭时,仍需要用第二闪烁剂。

三、闪烁液的配方

根据需要,溶剂与闪烁剂可以多种方式组合成闪烁液(表3-4)。

在实际工作中,多采用溶于甲苯或二甲苯内的PPO-POPOP或Bu-PBD系统。

它也是其他特殊闪烁液的基础配方。

此外,二氧六环能与水混合,可作水溶性样品的溶剂,以代替甲苯或二甲苯。

因在12℃以下发生凝结,不适于低温下测量。

贮存时它能产生过氧化物,会造成强烈的淬灭。

因此,应用时必须纯化,或加入0.001%二乙基二硫代氨基酸钠,或丁基氢氧基甲苯(BHT),以防止过氧化物形成。

加少量醇类能降低其凝结温度。

现在,也有商品化的闪烁液供应,一般与仪器配套,计数效率较高,且无异味。

在比较不同的闪烁液体系的相对效率时,常用相对脉冲高度(relativepulsehight,RPH)表示。

具体的测定方法是:

闪烁液中的闪烁剂处于最佳浓度,溶剂、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活度和仪器条件完全相同,以既定的PPO闪烁液输出脉冲高度为标准,其他闪烁液与之相比,两者脉冲高度的比值即RPH。

RPH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溶剂、闪烁剂、测量系统等。

表3-4常用的几种闪烁液组成

配方

组分

应用

第一闪烁剂

第二闪烁剂

辅助试剂

溶剂(至1L)

1

PPO(5g)

或Bu-PBD(10g)

或BzOB(4g)

POPOP(0.2g)

或Bis-MSB(0.5g)

或DM-POPOP(1g)

甲苯

或二甲苯

所有脂溶性样品;片膜的固相测量法

2

PPO(8g)

或Bu-PBD(10g)

Bis-MSB(1g)

或DM-POPOP(1g)

乙醇

或乙二醇、乙醚(300mL)

甲苯

或二甲苯

3%以下的含水样品

3

PPO(4g)

POPOP(0.2g)

甲醇(100mL)

乙二醇

(20mL)

萘(60g)

二氧六环

20%以上的含水样品

(Bray’s法)

4

PPO(5g)

或Bu-PBD(10g)

Bis-MSB(0.5g)

或DM-POPOP(1g)

POPOP(0.2g)

TritonX-100

(333mL)

甲苯

或二甲苯

10%左右的水样品,调整组分比,可用于20%~40%水样品

第三节样品制备方法

理想的、正规的测量方式是将样品均匀地溶解于闪烁液中进行测量,可是医学生物学实验中,除脂类、固醇类或一些脂溶性药物易溶于烃类溶剂外,绝大部分样品必须预先处理再制备成为适合测量的样品。

当然,在用3H和14C标记物作放射性示踪时,HPLC分离纯化也是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研究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时,常常将流动式液体闪烁放射性检测器与HPLC联机,方便准确。

选择样品制备方法时,主要考虑以3个因素:

(l)样品的理化性质;

(2)放射性核素的性质;(3)放射性活度的预计水平。

对于一些不能直接溶于甲苯溶液的样品,有3种制备方法。

一、化学提纯法

生物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核糖核酸的放射性测量,因它们难以溶解或有盐类、糖类物质相伴随,可将样品加在玻璃纤维膜上,用冷冻的5%三氯醋酸或高氯酸洗涤,使蛋白质沉淀在膜上,脱色、干燥后将膜放入闪烁液中进行测量,或加入适量的氢氧化季铵将蛋白质沉淀溶解下来,以提高计数率。

此外,对核酸类还可用相应的酶,将大分子降解为短链寡核苷酸和单核苷酸,然后用玻璃纤维膜进行分离;对核酸也可以用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盐进行选择性沉淀。

沉淀物能溶于α-甲氧基乙醇和甲醇中,用甲苯闪烁液测量。

当前用薄层色谱分离方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和核酸,尔后用固相法测量。

二、消化法

此类方法常用于蛋白质、核酸、组织匀浆、血浆和尿等样品的制备。

毛发、皮肤等组织,尤其是含挥发性的核素时,也常用消化方法进行组织处理和制备样品。

(一)碱性消化法

常用的碱性消化剂有无机碱和季铵盐两种。

(l)无机碱主要用NaOH或KOH的水溶液或甲醇溶液,使样品水解或溶解。

方法是:

100mg新鲜组织加入2mol·L—1NaOH水溶液1mL,130℃下放置0.5~3h,直至组织完全溶解为止。

如果样品量少(<80mg=或是半提纯、易消化的蛋白质和核酸,用0.2~0.25mol·L—1NaOH水溶液进行消化即可。

(2)季铵盐季铵是碱性物质,又是表面活化剂,如海胺X-10(HyamineX-10)。

具有相当强的消化能力。

具体方法:

400mg湿组织加入l.5mol·L—1海胺甲醇溶液2mL,50~60℃保温l~2h组织可完全溶解。

匀浆、血浆、尿和半提纯的核酸等样品易消化,不必加温,消化时间也可缩短。

(二)酸性消化法

用酸性消化液将生物标本制备成测量样品的方法称为酸性消化法。

医学中常用的试剂有甲酸和过氯酸。

过氯酸应用范围广,其中HClO4-H2O2酸性消化法操作简便、效果稳定,被称为湿性氧化法(wetoxidation)。

方法:

向100mg欲消化的湿组织或0.2mL血浆中加入60%HC1O40.2mL和H2O20.4mL,75℃(70~80℃)水浴中放置45min,完全消化溶解为无色液体,冷却后加到含乙二醇、乙醚的二甲苯-PPO闪烁液体中,可进行均相测量。

此方法常用于啮齿类小动物体内的放射性分析。

碱性消化法容纳组织量大,探测效率比酸性消化法高,但化学发光严重。

加2~3滴15%抗坏血酸或HCl可以校正。

有些14C标记样品氧化时形成14CO2,不宜用湿性氧化法。

无论是碱性消化法还是酸性消化法都只能使样品水解,而不能彻底氧化。

三、燃烧法

燃烧法(combustion)又称干性氧化法(dryoxidation),该方法能把生物组织或有机物尽量地转化为CO2和H2O,并可使样品中发生淬灭的物质降解。

所以,燃烧法可能是分析组织内总放射性的最好方法,特别适用于放射性高的样品测量。

对于含不挥发性核素(45Ca,89Sr,90Sr,32P)的实验动物体内的放射性分析,硬组织骨和牙齿的放射性样品制备,可采用燃烧方法。

马福炉将动物尸体或组织灰化后,再用HCl制备样品。

不同的组织,灰化的温度也不同。

排泄物亦可用灰化方法制备样品。

对于含挥发性核素的组织的处理,应用较多的燃烧方法有:

烧杯内燃烧法和塑料袋内燃烧法。

先将干燥的样品放入耐高温的燃烧网中,密封通氧,通电加热引燃。

待燃烧完毕,燃烧杯冷却后加入吸收剂。

14CO2和35SO2用强碱或季铵吸收,lmol·L-1的海胺10-X甲醇液为常用的吸收剂。

但目前仍有人认为KOH是较优秀的吸收剂。

氨水可用乙醇或二氧基乙醇或乙醇胺吸收。

有人曾推荐用含苯乙胺或二氧基乙醇的甲苯-PPO闪烁液分别吸收14CO2和3H2O,吸收率均为97%。

此类方法尚存在着一定问题,其一是溶解氧的存在;其二是燃烧器皿易爆炸或破裂。

现在多采用塑料袋作燃烧容器,初步克服了上述缺点,同时塑料袋不需要回收再用,省去燃烧后的去污处理。

第四节样品的测量方法

液体闪烁测量,可根据样品在闪烁液中存在的形式,分为均相测量与非均相测量两种。

一、均相测量

均相测量(homogeneouscounting)即全部测量体系只包含一个相,是测量β-辐射体的理想体系。

测量结果稳定、重复性较好,不发生自吸收和局部支持物的吸收,能用各种淬灭校正方法进行校正,校正结果可靠。

最简单的均相测量体系是PPO的甲苯溶液,并可根据样品的溶解度改变其组成。

这种配方适用于纯的甾类、酯类、醚类、脂类和某些气体(特别是某些惰性气体)的测量。

此外,该体系最大用途是用于蛋白质溶液的测量(蛋白质在季铵盐助溶剂中形成氨基甲酯,能与闪烁液完全互溶)。

为了能和水溶性样品混合成均相溶液,则需加入甲醇或乙醇(或2-乙苯基乙醇)或乙二醇乙醚。

大容量水溶液用二氧六环作溶剂。

均相测量的注意事项:

样品脱色时最好用H2O2或过氧化苯甲醚等氧化剂,但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化学发光,所以应用时需特别注意。

为避免样品易被闪烁杯壁吸收,在测量前要对闪烁杯进行处理,或加入非放射性载体,或改用塑料杯。

测量前还应检查测量体系是否有分相现象出现。

二、非均相测量

非均相测量(heterogeneouscounting)是一个两相测量体系。

绝大部分闪烁剂溶解在一相中,而含β-粒子的样品几乎全部分散在另一相中。

依据样品在闪烁液中存在的形式,非均相测量又分为固相测量、悬浮测量和乳状液测量。

(一)固相测量(solidphasecounting)

主要用于测量不溶于闪烁液的样品。

样品分散吸收在某种支持物上,干燥后直接放入闪烁液中进行测量。

此方法的优点是:

制样简单,常常与样品的分离纯化结合起来,样品便于保存和重复使用。

但由于局部支持物的吸收和样品的自吸收作用,难以作淬灭校正。

根据使用支持物的不同固相测量分为:

1.滤纸片法

以滤纸片(filterdisc)法为例,介绍固相测量方法。

将样品溶液均匀地滴在滤纸片上,抽滤后使之吸附在滤纸片表面,经洗涤、干燥后,把滤纸膜片浸入闪烁液中进行测量。

与均相测量相比,滤纸膜片对其表面上的14C放射性吸收在25%~30%左右,对3H的吸收更严重。

此法的主要特点是:

可在一个闪烁杯内同时放两张圆片,不会因互相吸收造成计数率的明显下降。

此外,尚可把滤纸片在闪烁液中匀浆化,或把待测物用甲醇溶解下来进行测量,也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纸片法还可作双标记放射性核素测量,也曾用于酶动力学研究。

使用固相测量法应注意:

制样后纸片应彻底干燥,烘干时应避免纸片与放置物表面接触;编号时不可用铅笔,石墨易被洗脱,可采用打孔方法;应当设法脱色,减少淬灭;在闪烁杯中纸片应浸没在闪烁液中;尽量避免反复使用闪烁液。

2.玻璃纤维片法

玻璃纤维片在生物化学研究中用途很广,它的优点是:

不会将物质吸收到纤维内部,并能用强酸处理。

圆片能用乙醇、乙醚或丙酮快速干燥。

根据干燥时间长短和含水量,可选用二氧六环闪烁液或甲苯闪烁液或甲苯与TritonX-100(2:

1)闪烁液测量。

有时为了满足统计学上有足够的计数的要求,在闪烁杯内可叠加圆片,多达25片也不会影响计数效率。

在某些情况下将荷有沉淀物的玻璃纤维圆片制成匀浆,也可提高计数效率。

3.离子交换纸片(DEAE-纤维素)法

在酶分析中它是一种特别有用的固相测量法。

在这种酶分析体系中包含不带电荷的底物和已转化成带电荷的产物,后者能与圆片的离子相结合,未被转化的底物则被洗脱。

测量洗涤前后圆片上的放射性,就能了解物质的转化程度。

如该方法曾用于胸腺嘧啶核苷激酶体系的产物测定。

但此法易出现假象,测量也易受盐的干扰。

4.纤维素酯膜(微孔滤膜,celluloseestermembrane,Millipore)

硝酸纤维素圆片应用广泛,具有弱离子交换活性,特别适用于核酸杂交实验。

由于样品不同程度地进入纤维内部,能引起相应程度的淬灭。

此外,将圆片与浓的氢氧化铵共同温育,沉淀物被溶解下来,对于3H或其他核素的均相测量是特别有用。

(二)悬浮测量

此法是1965年由Hayes提出,现今还有人采用悬浮测量法,并作了不少改进。

如对样品进行超声波处理,利用触变剂Thixcin等。

目前效果最好的悬浮液测量体系是5%~8%甲基丙烯酸甲酯-联三苯-POPOP闪烁液,对40K、90Sr、137Cs的测量效率几乎100%。

用所谓的Poly-Gel-B的甲苯或二甲苯闪烁液,测量干燥的大鼠肝粉中的14C效率为44%。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悬浮测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三)乳状液测量

乳状液测量(emulsioncounting)是针对水溶性样品的均相测量而设计的。

乳状液测量方法借助于乳化剂的作用,使样品的水溶液分散成细小的液滴,稳定而均匀地悬浮在闪烁液中,并达到接近于4π的测量条件。

这种测量系统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很受重视。

常用非离子去垢剂TritonX-100作为乳化剂,其结构中苯环一侧的烷基为疏水基团,另一侧聚乙醇为亲水基团,所以具有乳化作用。

能以任何比例单独与水或烷基苯混合。

混合物的物理性状随三者的比例而变化,外观可为透明清亮液、半透明乳状液和白色乳状液。

如果三者的比例不合适,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分层现象。

乳状液对温度变化相当敏感,室温变化常能引起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除此之外,尚具有下列特点:

(1)乳状液外观不同,测量效率不同。

(2)化学淬灭程度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