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829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医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医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医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重点.docx

《中医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重点.docx

中医重点

1.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

整体理念:

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

是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及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

中医学理论把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归属为阳,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归属为阴。

阴阳学说: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的特性

木: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

火:

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土:

土爱稼墙--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金:

金曰从革--肃杀,收敛

水: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五行相生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精

精,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如气、血、津液及水谷精微等,狭义指生殖之精。

5.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很强活力并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理论上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气机失调的病理表现:

a.气滞:

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b.气逆:

指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或横行逆乱;c.气陷:

指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d.气脱:

指气不能守内而大量外溢;e.气闭:

指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气的分类(位置)

元气:

元气根于肾(肾中精气),通过三焦而布散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

宗气:

宗气聚集于胸之“膻中”处(积于胸中之气)。

通过咽喉,上出于肺;灌注心脉;下蓄丹田;经气街穴注足阳明胃经而下行至足。

营气:

行于脉中之气。

分布于血脉之中,循行于上下,营运于全身。

卫气:

行于脉外之气。

行于脉外,经肺的宣发,分布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6.血

血,即血液,是循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血的功能包括濡养和化神。

7.津液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8.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至母:

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血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失血过多时,津液渗入血脉,以补充血之不足,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夺血者无汗)PS:

夺汗者无血。

9.六腑

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10.病因和发病

六淫:

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a.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b.风性善行而数变c.风性主动d.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b.寒性凝滞c.寒性收引。

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的总称。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种类偏嗜)。

劳逸失度;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体力过逸、脑力过逸)

11.寒热的区别

寒热的分类

临床特征

意义

(怕冷的感觉)

恶寒:

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畏寒:

病人有寒冷的感觉,但覆被加衣近火取暖能缓解。

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发热的感觉)

病人体温升高

体温正常,病人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12.有汗

脱汗,绝汗:

冷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有呼吸喘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是久病重病正气大伤,阳气外脱,津液大泄,为正气已衰,阳亡阴竭的危候,预后不良。

自汗:

白天经常出汗不止,活动后尤甚;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状,多因阳虚或气虚所致。

盗汗:

病人经常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多伴有潮红,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症状,属阴虚。

战汗:

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辗转挣扎,继而出汗者。

多见外感病热的过程中,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13.疼痛性质

胀痛:

疼痛而胀—气滞

刺痛:

痛如针刺—淤血

14.望神

得神:

正气尚盛,脏腑功能未衰,即病亦轻,预后较好。

失神:

a.精亏神衰:

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预后不佳。

b.邪盛神乱:

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焰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属病重。

假神:

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少神:

正气不足,虚证的表现。

 

神志语言

两目

呼吸

面色形体

动作反应

得神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

有神形

平稳

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少神

精神不振,懒言

乏神

少气

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失神

精神萎靡,语言错乱

晦暗

气微或喘促

面色无华,形体嬴瘦

动作艰难,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四肢抽搐,或循衣摸床,牙关紧急。

假神

突然神识清醒,言语不休,想见亲人

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

面色无华,两颧泛红如妆

饮食(突然食欲大增)

15.望色

(1)常色常色分为主色、客色。

古人微黄为正色。

(2)病色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

16.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以内脏分属诊舌部位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

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肾位于下,故以舌根部来主肾;肝胆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

17.望舌

1.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2.非正常舌象:

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

18.

左手

右手

肝胆

脾胃

19.八钢: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20.里证

1.概念: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2.病因:

a.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b.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c.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

3.临床表现:

病因复杂,范围广泛,非表即里,症状繁多,极难概括

4.证候特点:

常以或寒或热之症出现,病情重,病情长。

21.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证型(鉴别)

病程

寒热症状

内脏证候

舌象

脉象

表证

发热恶寒同时并见

不明显,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

少有变化

浮脉

里证

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

明显,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表现

多有变化

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22.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项目证型(鉴别)

寒热

口渴

面色

四肢

神态

痰涕

二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喜热

不渴

蜷卧少动

清稀色白

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而润滑

迟或紧

热证

恶热喜冷

渴喜冷饮

红赤

仰卧躁动

黄稠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

中药

1.道地药材:

道是历史地理上的区域划分,地时指该区域的资源所出。

道地两字后来演变成为一切事物货真料实,质优可靠。

2.河南的“四大怀药”:

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3.炮制的目的:

减毒、增效、改性、便服、便用、便藏、纯净、引经

4.药性的基本内容: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五个方面。

5.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6.五味:

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7.中药配伍---七情: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P203解表药

麻黄

性能:

辛、微苦,温。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

(2)咳嗽气喘

(3)风水水肿

(4)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

煎服,2-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生姜

性能:

辛,温。

功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黄岑

性能:

苦,寒。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3)血热吐血丑。

(4)痈肿疮毒

(5)胎动不安

黄连

性能:

苦,寒。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2)湿热泻痢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血丑

(4)肿疥疮,目赤牙痛

(5)消渴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大黄

性能:

苦,寒。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

(1)积滞便秘

(2)实火诸证

(3)热毒疮疡,烧烫伤

(4)淤血证

(5)湿热痢疾、黄疸、淋症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入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

外用适量。

附子

性能:

辛,甘,大热.有毒.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热止痛.

应用:

(1)亡阳症;

(2)阳虚证;

(3)寒痹证

用法用量:

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

肉桂

性能:

辛,甘,大热..

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

应用:

阳萎,宫冷;腹痛,寒疝;腰痛,胸壁,阴疽,闭经,痛经;

虚阳上浮诸症.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

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

三七

功效: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应用:

出血症;跌打损伤,淤血肿痛;补虚强壮治虚损劳伤,常与猪肉炖服.

艾叶:

性能:

辛、苦、温。

有小毒。

功效:

温经止血(宜炒炭用),散寒调经,安胎。

应用:

(1):

出血证

(2):

月经不调、痛经

(3):

胎动不安

川芎:

性温:

辛,温.

功效: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

(1):

血瘀气滞痛证:

为"血中之气药”,川芎善"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

(2):

头痛,风湿痹痛:

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

丹参:

性能:

苦,微寒.

功效: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疽,除烦安神

应用:

(1):

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淤滞腹痛妇科调经常用药自古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

(2):

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及风湿痹证+伍砂仁、檀香同用

(3):

疮痈肿毒+金银花、连翘同用

(4):

热病烦燥神昏及心悸失眠

使用注意:

反藜芦。

孕妇慎用。

红花

性能:

辛,问。

功效: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应用:

(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

是妇产科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常于当归、川芎、桃仁等相须为用。

(2)癥瘕积聚常配伍三棱、莪术、香附等药。

(3)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腹如血府逐瘀汤

(4)跌打损伤,淤滞肿痛为跌打损伤,淤滞肿痛之要药。

(5)淤滞斑疹色暗

(6)回乳、瘀阻头痛、眩晕、中风偏瘫、喉痹、目赤肿痛等症。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

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半夏

性能:

辛,温。

有毒。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痛及毒蛇咬伤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人参

性能:

甘、微苦,平。

功效: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扶正祛邪。

应用:

(1)元气虚脱证

(2)肺脾心肾气虚证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常用知母、石膏同用,如百虎加人参汤。

(4)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之效。

使用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黄芪

性能:

甘,微温。

功效:

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应用:

(1)脾气虚证

(2)肺气虚证

(3)气虚自汗症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5)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

中成药与方剂“君、臣、佐、使”P303-304

“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也是中成药的组方原则。

君药:

是针对病因、主病、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2.佐制药3.反佐药

使药:

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2.调和药

三黄片

药物组成:

大黄、盐酸小檗碱、黄岑浸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以用于急性胃肠炎、痢疾。

(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黄连上清丸

功能与主治:

散风清热,泻火止痛。

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赤短。

龙胆泻肝丸

功能与主治:

清肝胆,利湿热。

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额,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组成分析:

P330方中以龙胆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为君药。

六一散:

药物组成:

滑石粉、甘草

功能与主治:

清暑利湿。

用于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可治痱子。

(临床应用)

藿香正气软胶囊(重点掌握P332)

功能与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中和。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

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临床应用)

正柴胡饮颗粒

功能与主治:

发散风寒,解热止痛。

用于外感风寒初起,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喉咳嗽、四肢酸痛等症。

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等疾患。

逍遥丸

功能与主治: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麻子仁丸

临床应用

(1)本品适用于肠胃燥热之便秘证。

(2)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人便秘、痔疮便秘见上述症状者。

桂枝茯苓丸(妇科:

子宫肌瘤)

剂型规格:

大蜜丸

功能与主治:

活血,化瘀,消癥.

四君子丸

药物组成:

党参、白术(秒)茯苓,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

益气健脾。

六味地黄丸

药物组成:

熟地黄、山茱萸(炮制)、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

功能与主治:

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虚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组成分析:

方中以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金匮肾气丸

药物组成:

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

功能与主治:

温补肾阳。

玉屏风口服液

功能与主治:

益气,固表,止汗。

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金锁固精丸(男性)

功能与主治:

固肾涩精

固经丸(女性)

功能与主治:

滋阴清热,固经止带。

香砂平(养)胃丸

功能与主治:

健胃,舒气,止痛。

川芎茶调丸(P361,看一下)

功能与主治:

疏风止痛。

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二陈丸(P364,看一下)

药物组成:

制半夏,陈皮,茯苓,

功能与主治:

燥湿化痰,理气中胃。

(适用于湿痰证)

 

针灸

1、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脉络以及许多孙络、浮络等共同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奇经八脉中的督任二脉,因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2、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分类:

经穴、奇穴、阿是穴

作用:

近治作用:

经穴、奇穴、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特点,即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

如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胃病。

邻近作用还可包括较大的范围,如躯干部俞寡穴的分段选穴,即出于腧穴的邻近作用。

远治作用:

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腧穴的主治特点。

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

特殊作用:

腧穴还具有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双向:

如天枢穴,便秘时针刺能通便,泄泻时针刺则可止泻。

整体:

如合谷、曲池、大椎可治外感发热。

特异:

至阴穴可矫正胎位,阑尾穴可治阑尾炎。

3、体表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A、固定标志定位,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骨节凹凸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B、活动标志定位,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4、骨度分寸定位法,古称“骨度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5、列缺络穴

定位:

在前臂桡厕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之间。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

穴位

6、迎香:

鼻塞不通、口、鼻(血+丑)、面痒、鼻息肉

7、天枢穴: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肠痈、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8、睛明: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夜盲、眩晕、近视。

9、至阴:

头痛、鼻塞、鼻(血+丑)、目痛,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难产。

10、内关:

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恶心、呃逆、癫痫、热病、上肢弊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疟疾、肘臂挛痛

11、外关:

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弊痛

12、翳风:

耳鸣、耳聋、口眼(口+呙)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

13、耳门: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14、率谷:

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性惊风

15、阳白:

前头痛、目晕、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目+闰)动、流泪

16、凤池:

头痛、眩晕、失眠、颈项强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感冒、癫痫、中风、惊风、热病、疟疾、鼻塞、鼻渊、鼻(血+丑)

17、环跳:

腰胯疼痛、下肢痿弊、半身不遂

18、毫针:

1.540、2.050、280.38、30、0.32

19、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以左手食指或拇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将针刺入皮肤

夹持进针法:

以左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

提捏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20、针刺的角度:

直刺(90)、斜刺(45)、横刺(15)

21、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捻转法

22、得气:

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亦称“针感”。

判断:

即病人对针刺的感觉和医者刺手下的感觉。

病人酸、麻、胀、重

23、常用灸法:

艾灸(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蒜泥灸、细辛灸))

艾柱灸:

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

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实按灸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朝百脉。

主通调水道:

通,是疏通;调,是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有疏通和调节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作用。

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是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具体表现。

肺气宣发,指津液和精微物质向上,向外布散到全身,上达头目,外达皮毛,供机体所用,并在卫气司腠理开合作用的调控下,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通过肺气的肃降,将津液和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一方面供体内各脏腑组织所用,另一方面将代谢后的水液不断地下输到肾,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而下输膀胱,排出体外。

由于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有“肺为水上之源”之说。

五脏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主藏神;肺主同气,主通调水道,朝百脉;脾主运化,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心气虚弱

(1.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心悸怔忡2.气虚卫外不固:

自汗3,宗气运转无力:

胸闷气短4,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充:

面色淡白、舌淡5.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脉弱或数而无力;脉气不相接续,脉结)==》动则气耗活动劳累后诸症加剧

胸胁或小腹胀满窜痛

情志抑郁寡欢,善太息

气血失和乳房作胀或痛

损伤冲任通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肝失疏泄

搏结于咽喉:

梅核气(咽部有异物感,

气机郁结气不行津,津聚为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痰气

气郁化火,灼津为痰

搏结于颈部:

瘿瘤

苔白,脉弦,为肝气郁滞之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