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810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docx

《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docx

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

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

李植

【作者】李植,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一、世界历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什么是世界历史?

历来编著世界史的学者的共识是:

世界历史就是各国历史的总和。

我国编写的各种世界史教材(包括通史和各种断代史)的体系都是按社会发展形态进行历史分期,逐一叙述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历史。

这实际上是一种分阶段的各国历史汇编。

这种体系未能综览世界全局,不能从全局考察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按照这种体系写出的世界史只能是各地区各国各民族历史的汇编,它不可能成为反映客观历史过程的科学著作。

因此,改变世界史学科中的旧体系,将分阶段的各国历史汇编改变为综览世界全局、从全局考察世界历史的演变过程,就成为世界史学科的当务之急。

   我们认为,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的探索目标并不等同于各国国别史相加起来的目标。

世界史学科要探索和说明的主题是:

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的历史。

马克思明确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①a]这就是说,世界历史不是自始就是世界性的,所以说它并非一直存在;世界历史之所以成为世界历史,其自身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所以说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人类历史由原始的彼此闭塞的人群的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其自身是一历史过程,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最早都处在彼此隔绝的分散发展状态,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彼此交往和联系的逐渐加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15、16世纪之交开始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世界也成为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了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可见,世界历史不是自古就已存在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既然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世界史学科就应把研究和说明这一过程列为它的主要任务。

不认真对待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问题,不认真对待人类各民族原始闭关自守状态怎样逐步被打破和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问题,就很难对世界的过去,很难对世界何以形成像今天这样一个全局,作出充分的、切合客观实际的说明。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

纵向发展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世界整体的这一客观过程。

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两条途径和两条主线。

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使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人类的历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今天的世界,是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由极端缓慢到加速前进的结果。

只讲历史的纵向发展,不讲历史的横向发展及其与纵向发展的相互作用,就无法说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要真正认识世界历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就必须深刻认识历史的横向发展及其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是由同时存在的很多民族所组成。

它们的相互关系怎样?

这种关系由什么决定?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

”[①b]这里指出了两点,其一,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其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分工的发展程度上。

在生产力、分工、交往(内部和外部)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分工,分工必然引起交换,交换要有市场。

生产愈发展,分工愈细,交换愈频繁,市场也日益扩大。

商品的市场由于社会分工而发展,各种生产的分工使各自的产品互为商品,并互为市场。

因此,没有生产就没有分工,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

生产、分工、交换、市场,这四者是经济生活中的几个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部分,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是各民族各国家内部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物质基础,也是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纽带。

离开了分工与交换,实际上就是离开了物质生活的生产,就是离开了历史活动的基础,就不能了解历史,尤其是不能了解世界历史。

因此,研究分工与交换,同研究物质生活的生产一样,是研究历史的基础。

   简单说来,生产的发展引起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产生了产品交换,交换的发展导致了资本的出现,资本把市场扩展到世界范围(准备了世界市场),大工业最终形成了世界市场(19世纪20世纪之交)。

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经济运动。

正是这种经济必然性打破了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的分散孤立、闭关自守,逐渐把世界联成一个整体。

以这个经济运动为物质基础,形成历史的横向发展,使历史愈来愈成为世界历史,推动各个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应当指出,横向发展有着各种因素,如,暴力、战争、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等。

这里主要从经济必然性来说明历史横向发展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对其他因素就不加论述了。

       二、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研究思路

   世界历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类社会经历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①c]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它不仅对世界史研究和相关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这里,我们就这个论断对研究20世纪世界历史提供的重要启迪谈几点看法。

       

(一)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各国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初是以各民族各地区封闭的分散发展为特征的。

直到中世纪后期,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和交通不便的限制下,各民族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它们是在地域性存在的形式中孤立地发展,没有与其他文明建立起普遍的交往形式。

因此,各民族各国家还处在民族历史阶段。

从15、16世纪之交开始,经过四百多年的行程,到19、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终于实现了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以整体发展为特征的新阶段。

与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相适应,开始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就是各民族各国家开始从狭隘地域性存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历史转变。

人类社会历史已不再被分割在狭隘的民族地域中发展,任何国家、民族、地区都成为世界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条件是,该民族该国家的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并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各民族的孤立状态。

这个条件只有随着资本主义而来的生产力发展、交往扩大和世界市场形成才能出现。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随之建立起来,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带来世界性的“普遍竞争”,使得“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并使“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②c]可见,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和生产力的巨大解放连在一起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个转变看成是一个逐渐地量变的发展过程,“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的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③c]这段话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个论断极其重要,它告诉人们,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民族分工也日益发展,彼此交往不断增加,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在上面那段话后,接着写道:

“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的工人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末,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同样,砂糖和咖啡在19世纪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是由于拿破仑的大陆体系所引起的这两种产品的缺乏推动了德国人起来反抗拿破仑,从而就成为光荣的1813年解放战争的现实基础。

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①d]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而各个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的存在是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

[②d]“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③d]这些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一再为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个人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都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个伟大变革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无产阶级如果只处于狭隘地域性存在,就不可能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自己的解放;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只处于狭隘地域性存在,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甚至有演变为资本主义的危险。

只有国家进入世界历史,它的人民才可能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近代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各民族各国家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必由之路。

19、20世纪之交,世界从总体上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等于各民族各国家都同时完成这个转变。

由于各民族各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它们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同步进行,更不是同时完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④d]这里明确地指出首先进入世界历史的是文明国家,即欧洲北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它们具备了进入世界历史的条件,这就是资本主义大工业代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消灭了闭关自守的孤立状态。

能否实现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决定于各民族各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与外界交往的程度和发展水平。

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和与之相应的世界交往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结束孤立的封闭状态,实现生产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由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全面介入国际市场的循环,结束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20世纪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推动了各民族各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在世界范围的形成,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发展为生产国际化,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也随之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整体,从此,整体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根本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现代生产已走向全面的国际化。

生产领域的国际化,带来能源、资金、商品等领域的国际化。

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而生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状况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强,国际范围内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由此带来科学技术和文化等广泛的国际联系和交流,形成整个社会生活的国际化。

这就使世界的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强,它对世界历史进程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都与世界整体发展不能分割开来。

   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率先从民族历史进入世界历史相反,东方国家在16——19世纪趋于落后,当时东方绝大多数国家都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们交往程度的低下,它们不仅未能进入世界历史,并且在西方国家的侵略和奴役下,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到19、20世纪之交,它们虽然在西方列强的强制下,被卷入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不同程度地卷进了世界历史进程,但是处于被动的附属的地位,封闭状态(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使它们无法摆脱地域性的存在,不可能完成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它们要进入世界历史,首先要通过生产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的途径发展社会生产力,造成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国际交往,成为世界经济中的平等一员,自主地参与世界的整体发展。

否则,就将被孤立于世界历史潮流之外,使自己丢掉发展的机遇,限制自身的发展,迟迟不能进入世界历史,不能摆脱贫穷落后。

   总之,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世界从总体上已进入世界历史,开始了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但是,各民族各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很不平衡的,很多民族和国家还远未完成这个转变,它们仍然要随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由各自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从彼此隔绝转为相互依赖。

因此,历史远未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20世纪的世界历史仍然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世界性进程中。

       

(二)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

   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世界历史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①e]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认为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同时通过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它的前提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

这就是说,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与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相比,不同之处是,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都达到更高的水平,而“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和随之建立的“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就是实现这个过渡的两个前提。

   世界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所组成,各民族各国家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以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

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最终决定了各民族各国家的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

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就没有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也没有世界历史。

可以说,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主轴。

世界历史是在这两个主轴的基础上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个主轴展开的。

因此,只有深入研究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以及它们与各种历史现象(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才能认识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因和世界历史进程的本质。

   这里,让我们对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关系进行一些历史考察。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低下,产品很少,能用于交换的东西极其有限,这时的社会交往表现为在部族之间、民族之间生活必需品的互通有无,交往方式一是交换,二是掠夺。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国家的出现,推动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交往的发展,不仅有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也有了。

那时,采用征服别的部族和民族,掠夺土地财物成为常事,战争成为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生产力的不发达,决定了这个时期经济的交往是偶然的、间歇的,作用很有限,无法改变各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民族历史无法向世界历史转变。

   从15、16世纪之交开始,世界发生重大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世界海道大通,西方国家开始早期殖民掠夺,从此,经济往来逐渐成为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

最早的经济联系形式是国际商品交换,但那时的商品交换还是以国内的社会分工为基础,世界市场限于区域范围,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社会里的商人资本,真正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还未形成。

因此,各国的经济联系还是局部的、松散的。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随后扩及欧美其他先进国家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

这场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不仅推动了国内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且推动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变革,即促进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在经济上互相联系起来。

当然,各国经济的联系是逐渐加强的。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英、美、法、德等国所需的原料和粮食,除了羊毛以外,都可以靠本国生产来解决,直到19世纪上半期,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仍然很少。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曾被卷入商品交换,但基本上没有卷入资本主义生产。

   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为了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将对外交往变成侵略扩张,采取了多种方式(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宗教的、思想文化的,等等),将落后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这种强制的奴役性的交往,对于打破落后国家的闭塞孤立,向世界各地传播先进生产力起了积极作用。

马克思当时认为亚洲旧的社会结构需要一场社会革命才能打破,他说:

“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①f]“不列颠的蒸汽和不列颠的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

[②f]“蒸汽使印度能够同欧洲经常地、迅速地来往,把印度的主要海港同东南海洋上的港口联系了起来,使印度摆脱了孤立状态,而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

在不远的将来,铁路加上轮船,将使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距离以时间计算缩短成八天,而这个一度是神话中的国度就将同西方世界实际地联结在一起了”。

[③f]西方国家在充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的同时,对落后国家的人民犯下了严重罪行,使这些国家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使“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

[④f]

   以电力、汽车制造、钢铁、化工等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对橡胶、铜、石油、铝、矾土以及其他矿产品和农业原料有了巨大需求,这才把亚、非、拉国家急剧地卷入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流通中来,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即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分工,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扩大移植资本主义生产,更加深化了上述主要形式。

这种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结果,一方面把食品和原料的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国家;另一方面又把工业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少数的欧洲、北美和日本。

至此,世界分裂为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这个分裂过程是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过程,是亚、非、拉国家人民的贫困化过程。

   19、20世纪之交,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整体形成,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互相隔绝的状态,已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

垄断资本从对生产的统治到对流通的统治,从对一个国家经济的统治到对整个世界经济的统治,一方面使生产社会化高度地发展为国际化,另一方面使占有愈来愈成为极少数人的垄断私有。

列宁对此作了高度概括的科学论断:

“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

”这个体系在物质上以铁路、轮船、电报、电话为基础,在经济上以金融资本在世界的密网为经纬,把世界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个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们或者占有殖民地,或者用金融资本千丝万缕地紧紧缠住其他国家。

各国都是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都为帝国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密网所缠绕。

这个体系使世界各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此,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与世界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总之,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普遍发展基础上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日益紧密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

坚持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的观点,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历史的一把钥匙。

   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研究。

   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力通过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时而稳步发展,时而突飞猛进,也有时徘徊不前甚至遭到破坏。

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而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更是突破性的推进。

因此,要着重研究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大作用。

20世纪世界历史已经历两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后到50、6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70年代中期又开始兴起一场新科技革命。

总的趋势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快,科技革命一次接着一次,作用愈来愈大,推动各国经济加快进入世界市场。

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影响其他因素,并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推动历史前进。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伴随它而来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大工业产品的低廉价格,迅速冲破各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将各国国内市场汇合成世界市场。

社会生产力和资本越出国家、民族的狭隘范围,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已扩大到整个世界。

与此同时,垄断资本的统治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促使人类社会开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冷战”推动下,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的特点是军事技术领先发展与国家发挥了干预经济的主导作用,这就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它向民用技术的转化,使各国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在技术国际交流的推动下,加快了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扩散,促进了世界经济在50、60年代的繁荣;另一方面,它带来了军备竞赛的急剧膨胀,美苏成为超级军事大国,在世界范围形成的两极对峙,严重阻碍了世界交往的正常进行和普遍发展。

   7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是场增强、扩展、延伸人脑功能的智能革命和信息革命。

它的特点是民用需求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科技和经济在国际较量中的地位上升,形成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企业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科学技术这门大炮“轰”开了一个又一个国门,凝结着高技术的商品流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广泛扩展了经济往来和技术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开放日益扩大和相互依赖日益加强,与此同时,工业化从少数国家向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扩展。

在这种情况下,靠战争来实现霸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使任何国家都无力发动一场以争霸世界为目标的大规模战争,而两次世界大战一再打破战争发动者用武力称霸世界的迷梦。

总之,这场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各国首先是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直至冲垮战后的两极格局,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关于社会交往的研究。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交往不断扩大,而社会交往的扩大,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交往是推动历史横向发展,从而使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决定性力量。

一个国家闭关自守,不与外界交往,不搞横向发展,就会影响社会进步,甚至停滞不前,落后挨打。

在世界整体已经形成的条件下,任何国家想关门建设,求生存都不易,更不可能谈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在世界的统治和垄断资本家对超额垄断利润的追求,使社会交往进入世界范围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交往。

20世纪的世界交往具有一系列特点。

第一,西方列强争夺世界成为世界交往围绕的中心。

在世界已分割完毕的形势下,随着列强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又展开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直到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后仅20年,法西斯国家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历史上两次规模最大的世界交往,它是以暴力和战争方式进行的,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也要看到,它在打破很多国家的孤立闭塞,推动它们与世界交往并参与世界历史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世界交往的多种方式。

除了战争方式外,和平交往成为大量的交往方式。

在和平交往中,有经济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