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质量测评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801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质量测评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质量测评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质量测评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质量测评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质量测评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质量测评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质量测评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质量测评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质量测评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质量测评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阶段质量测评

(二)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流水地貌、海岸地貌

1、2、3、4、5、27

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

6、7、8、9、10、26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1、12、13、14

大气的受热过程

15、16、17、18、19、29(4)

热力环流

20、21、22、23、28

大气的水平运动

24、25、29

(1)

(2)(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冲积扇

C.三角洲、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D.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中三地与河流的关系,可判断出①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②位于河流中下游,为河漫滩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

故选D项。

2.下列地貌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挪威峡湾B.黑龙江五大连池

C.崇明岛D.长江三峡

答案 C

解析 崇明岛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挪威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五大连池属于火山地貌;长江三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3.有关①②两处河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浅而宽B.①处深而窄

C.②处浅而窄D.②处深而宽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床深而窄;②处位于河流中下游,浅而宽。

下图为台湾岛东北的“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在2011年4月勘查时,发现“豹头”掉在地上。

据此回答4~5题。

4.该地貌类型为(  )

A.风成地貌B.海岸地貌

C.流水地貌D.雅丹地貌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地貌位于沿海地区,属于海岸地貌。

5.“豹头”掉落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风力侵蚀B.冰川沉积

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地貌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浪侵蚀影响大。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6~7题。

6.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有(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图示判断,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正确;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误;地面支离破碎,③正确;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正确。

7.下列省份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A.山东B.云南

C.新疆D.广东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可知,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省份是新疆。

读某溶洞景观示意图,回答8~10题。

8.溶洞分布最广泛的省级行政区为(  )

A.河南B.湖南

C.江苏D.贵州

答案 D

解析 我国西南地区溶洞分布最广泛。

9.图中甲、乙、丙三处分别是(  )

A.钟乳石、石笋、石柱B.石笋、钟乳石、石柱

C.石柱、石笋、钟乳石D.钟乳石、石柱、石笋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甲位于溶洞顶部,从上向下生长,为钟乳石;乙位于溶洞底部,从下向上生长,为石笋;丙连接溶洞顶部和底部,为石柱。

10.甲、乙、丙三处景观属于(  )

A.风力侵蚀地貌B.风力沉积地貌

C.流水侵蚀地貌D.流水堆积地貌

答案 D

解析 甲、乙、丙三处分别是钟乳石、石笋、石柱,属于流水堆积地貌。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

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

据此回答11~12题。

11.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居民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答案 D

解析 北京市冬季寒冷,生活取暖耗能多,工业生产能耗增加,导致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故D项正确。

12.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D.居民生活取暖耗能少

答案 C

解析 以图中4月日均变化为例,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最低值时刻是17时。

此时是下午时间,可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强,A项不符合题意;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B项不符合题意;交通工具、餐饮耗能不会减少,C项符合题意;北方春季4月份生活取暖耗能少,D项不符合题意。

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

“北京—巴黎国际航班,飞机正平稳地飞行在1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13~15题。

13.此刻,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正飞行在(  )

A.对流层底部B.平流层底部

C.高层大气D.对流层顶部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此刻飞机的飞行高度是1万米,应飞行在对流层顶部。

14.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显著B.水平运动显著

C.上升运动显著D.下沉运动显著

答案 A

解析 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其大气运动显著特点是对流运动显著。

15.窗外天空呈蔚蓝色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散射作用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D.保温作用

答案 A

解析 受大气对太阳辐射散射作用的影响,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  )

A.①减少B.②增加

C.③增加D.④减少

答案 B

解析 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判断,①是被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①增加,②增加,③减少,④增加。

17.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

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

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

答案 D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所以昼夜温差大。

图一显示的是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图二为大气主要受热过程模式。

读图回答18~19题。

18.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B.昼夜温差大

C.草原面积广D.高原光照强

答案 B

解析 青藏高原上昼夜温差大,藏袍的“不对称”与之有关。

19.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  )

A.②强④弱B.①弱③强

C.①强②弱D.③弱④弱

答案 A

解析 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大气密度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即②强。

由于大气密度小,青藏高原上大气逆辐射弱,即④弱。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

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甲箱比乙箱气温高了3℃。

据此回答20~21题。

20.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答案 D

解析 本实验利用土层模拟地面,通过实验发现有土层的玻璃箱气温较高,原因是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地面辐射较强,这表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故D项正确。

21.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 B

解析 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箱底部不放土,两箱下垫面性质不同,甲箱地面辐射强于乙箱,因此甲箱气温高于乙箱,B项正确;实验中的日光是一样的,A项错误;两箱中空气是一样的,C项错误;两箱大气辐射强弱的差异是箱中气温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气温变化的原因,D项错误。

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完成22~23题。

22.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  )

A.山顶昼雨少

B.河谷夜雨多

C.河谷日降水量变幅大

D.从河谷到山顶,日降水量减少

答案 B

解析 仔细读图,注意根据山顶、河谷图例差异,结合纵轴的时刻、横轴的降水量分析可知,山顶昼雨多,出现在16时左右,排除A项;根据降水量柱状差异可知,河谷降水量变幅小于山顶,排除C项;从河谷到山顶,日降水量增加,排除D项;图中显示河谷夜雨多,B项正确。

23.造成山顶与河谷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A.热力环流B.太阳辐射

C.植被状况D.地形起伏

答案 A

解析 由于山顶与河谷热力差异显著,白天形成谷风、夜晚形成山风,所以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热力环流;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植被、地形是重要影响因素,不是直接原因;故A项正确。

读图示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单位:

hPa)分布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甲地的风向是(  )

A.西北风B.东南风

C.南风D.西南风

答案 A

解析 根据甲地位于北半球和甲地的气压分布状况可知甲地风向为西北风,故A项正确。

25.不考虑地面状况,图中风速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乙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速最大,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图甲所示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图乙中地貌类型界限以________(填方位),该区域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可能有________。

(2分)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充分发育的地区之一,请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分析其主要原因。

(4分)

(3)根据喀斯特地貌的特点评价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8分)

答案 

(1)东 地下河(溶洞)

(2)该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灰岩,石灰岩易溶解于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

(3)有利影响:

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不利影响: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地形起伏大,地下溶洞发育,不利于交通建设;地表水下渗,地表水资源短缺;

岩层不稳定,溶洞发育,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土壤较为贫瘠,不利于发展农业;保水性能差,易造成水土流失。

解析 第

(1)题,图二中地貌界线以东形成众多闭合等高线,对应图一中的峰林、峰丛;喀斯特地貌区主要的地下地貌类型有地下暗河和溶洞等。

(2)题,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水和二氧化碳等参与下,经过流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且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第(3)题,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评价。

有利方面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不利方面从交通、水利建设、农业、水资源、水土保持等方面分析。

2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_______,图乙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3分)

(2)若图甲、乙两种地貌在图丙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图甲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图乙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

(2分)

(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简要说明沉积物沉积规律。

(3分)

(4)比较图丙所示区域坡度分布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

(4分)

答案 

(1)洪(冲)积扇 三角洲 堆积

(2)B A

(3)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4)北部坡度陡,南部坡度缓;北部等高线密集,南部等高线稀疏。

解析 第

(1)题,从地貌景观上看,甲图是洪(冲)积扇,乙图是三角洲,二者都是河流堆积地貌。

(2)题,图甲为洪(冲)积扇,在河流出山口附近形成,即丙图中B处;图乙为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形成,即丙图中A处。

第(3)题,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

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第(4)题,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

28.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3年11月13日20时气温(单位:

℃)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效应;在这种效应作用下,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_____________。

指出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5分)

(2)城市上空多云和雾,试分析原因。

(3分)

(3)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化带的意义。

(3分)

答案 

(1)热岛 由郊区吹向城市 城市人口、产业集中,人为热排放量大;城市地面硬化,比热容小,吸热快。

(2)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区多上升气流;城区空气中杂质多,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3)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城区气温较高,反映了城市具有热岛效应。

受热岛效应的影响,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城市人口、产业集中,人为热排放量大;地面硬化,吸热快。

(2)题,城市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从大气运动和凝结核两方面分析。

第(3)题,结合绿化带的功能和城郊热力环流来分析。

绿化带具有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的作用。

29.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此时,我国首都北京受________(填“高压脊”或“低压槽”)控制。

(1分)

(2)此时,Q、R两地风力较小的是________地,试说明判断理由。

(4分)

(3)指出此时①②两地的风向。

(2分)

(4)③④两地中,该日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地,为什么?

(6分)

答案 

(1)高压脊

(2)R R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R地位于陆地上,摩擦力大。

Q地等压线密集且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

(3)①地为西北风,②地为东北风。

(4)④ ④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且④地位于大陆内部,气候的大陆性较强;③地受低压控制,且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看,北京附近的等压线由高值向低值弯曲,为高压脊。

(2)题,风力的大小可根据等压线的疏密和地面性质判断。

第(3)题,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据此可判断两地的风向。

第(4)题,图中③地位于沿海,且受低压控制,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④地位于内陆,且受高压控制,以晴天为主,气温日较差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