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749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docx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docx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崔巍(wēi) 作践(zuō) 沮丧(jǔ) 哀悼(dào)

B、砭骨(biān) 羸弱(léi) 弥补(ní) 不朽(xiǔ)

C、阴霾(mái) 匍匐(fú) 告罄(qìng) 战栗(lì)

D、无垠(yín) 毋宁(wù) 俄勒冈(gǎng) 拽(zhuài)

2、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四个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言简意赅 词不达意 称心如意 出其不意

B、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相得益彰 多多益善

C、义不容辞 仁至义尽 顾名思义 舍生取义

D、平易近人 移风易俗 改弦易辙 轻而易举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中国考察队员首次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跟踪  ,获得了海冰变化的第一手资料。

(2)、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  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3)、春光之下,微风吹拂,两岸的杨柳更  出迷人的风姿。

A、监测 维护 显现  B、检测 维护 显见

C、检测 维持 显现  D、监测 维持 显见

4、将下列句子的顺序重新排列,使文意顺畅。

(3分)

①那些给予人民比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更多的人,②它是由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那样的男人和女人,③我们又一次认识到,④那些把全社会的责任作为自己责任的人,⑤我们的美国是在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⑥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从不企求些微报答的人建立起来的。

正确顺序:

                  (只填序号)

5、能反映下面文段的全部内容的一个句子是(2分)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我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落地。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答:

                              

6、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我们要让全世界了解北京,向往北京。

请你拟一则广告语,向天下游客介绍北京。

(2分)

                                  

7、根据你平时的积累,请写出一条有关“成功”、“幸福”、“奋斗”等方面的名言警句。

(2分)

                                  

二、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6分)

伟大的悲剧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

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

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

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前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

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

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3分)

答:

2.“他们像判了刑似的的失去希望,闷闷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

欢呼着冲向那里。

”既然他们已经知道阿蒙森已比他们先到达了极点,他们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程?

(3分)

答:

3、“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这里表现了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分)

答:

4、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

他不接受不行吗?

(3分)

答:

5、文中的画线句表达了斯科特怎样的心情?

(2分)

答:

6.“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斯科特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2分)

答:

(二)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17分)

老人与海(节选)

①大约夜里十点的时候,他看见了城市的灯火映在天际的反光。

起初只能依稀看出,就像月亮升起前天上的微光。

然后一步步地看清楚了,就在此刻正被越来越大的风刮得波涛汹涌的海洋的另一边。

他驶进了这反光的圈子,他想,要不了多久就能驶到湾流的边缘了。

②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

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

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

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

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

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③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

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磷光。

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

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④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

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窜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

⑤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

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

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

他听见舵把啪的断了。

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

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

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

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

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⑥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

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⑦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

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

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

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

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

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

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⑧船还是好好的,他想。

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

那是容易更换的。

⑨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

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⑩“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老人虽然终于杀死了前来抢夺他的战胜品的鲨鱼,但最终,拴在船头的猎物(大鸟林鱼)被吃光,只剩下一副鱼骨头。

对这个结局,你是不是认为老人很倒霉,很不幸?

(3分)

2.所选的文段中,老人再战鲨鱼面临着哪些困难?

你能简单地归纳吗?

(至少三点)(3分)

3.本文中老人与鲨鱼搏斗,采用的武器是什么?

(2分)

4.第③段写老人与鱼搏斗的情景,很为生动。

请你指出此段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试各举一例。

(3分)

5.文章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是哪句?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分)

6.在学习和生活中,你经受过困难的考验吗?

说出令人记忆犹新的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

并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3分)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

“孰为汝多知乎?

1、

(1)、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的意义。

(2分)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

今义:

②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古义:

今义:

2、两小儿提出的疑问,说明了什么?

(3分)

3、翻译下列句子:

(2分)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

                                

4、两小儿的辩论,你赞成哪一位的看法?

还是都不赞成呢?

(3分)

 四、作文(40分)

题目:

历险记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如放学,秋游,游泳……

②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语段阅读题

伟大的悲剧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是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

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是指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一切努力成了徒劳”?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句子中讲“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该如何理解?

表现了斯科特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斯科特五人到达极点时,“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

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

“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

”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

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

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

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

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斯科特上校的日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科特遗体的姿势是怎样的?

这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何要写“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文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在沙漠中心

(一)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

天气已经很冷了。

我站起来走路,但很快我就哆嗦得受不了了。

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

我颤抖的手几乎抓不住电灯。

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

因为懒得在大热天带着我的橡胶雨衣,我把它扔在路上了。

可如今风越刮越猛。

我发现在沙漠里根本没有藏身之所。

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

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遮蔽。

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

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我躺下,又站起来。

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得挨寒风的鞭打。

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头上!

1.概括这选文的主要内容。

2.作者说“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选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一个相近的中国成语概括,请你写出这个成语。

4.文章哪些词句充分表达了“我”的痛苦处境?

5.文章在写“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之前作了多处铺垫。

请细读选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二)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行。

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同样农人也不是为了犁铧才去耕种。

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我们干的是人的工作,我们遇到的也是人的烦恼。

我们接触的是风、星星、黑夜、沙漠和海洋。

我们和大自然的力量斗智斗勇。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我不抱怨。

三天来,我走了很多路,口干舌燥,在沙漠里寻找行踪,把露水当做希望。

我力图找到我的同类,我忘了他们住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这才是活着的人的忧虑。

我不能不认为它比在晚上找一家音乐厅要重要得多。

我再也不能理解那些乘坐郊区火车的芸芸众生,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他们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

当他们空闲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来填满他们那些荒唐而短促的礼拜日呢?

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农人。

在郊区火车上,我感到的垂死的感受和在此地的感受大不相同!

在这里,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死得其所!

……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

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

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6.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7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8.谈谈你对“我”把“露水当做希望”的理解。

9.选文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10.假如有一天,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三)气候的威力(节选)

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实际上,人类正是在与这两种挑战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人类的文明史。

而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

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

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

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

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零下94.5℃的最低温度。

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

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

例如,1970年,一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

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1.人们都说,大自然中的气候是一把“双刃剑”。

请你用文中的语言具体解释。

2.文中举出日本考察队员福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的?

3.人们为什么要把南极比作“暴风雪之家”?

4.下面是对上述几段文字内容的概括,其中不恰当的是()。

A.人类还不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

B.南极的风极大,被称为“风极”。

C.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D.南极的气候变化莫测。

5.以上选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南极的威力?

6.气象学家们对发现南极的气候特点为什么会“喜出望外”?

从中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登上地球之巅

(一)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

……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biān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

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zhì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

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5.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biān()骨zhì()留

6.解释画横线的两个词语。

履践:

崔巍:

7.根据文段总结一下队员们登山的困难。

8.文段引用扬赫斯班的话有什么作用?

9.登山队员们登山的力量源泉是什么?

(用文中原句回答)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自强不息,迈出“壮行中华”第一步

①余纯顺生于1951年12月5日。

他同所有的“老三届”一样,经受了无数的风雨坎坷。

他曾在安huī军kěn农场干了10年,1979年返城后当过临时工,后来顶替父亲进厂工作。

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自学考试的招生启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