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二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629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六年级语文上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六年级语文上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六年级语文上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六年级语文上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二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上二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二单元导学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二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上二单元导学案

回龙坝小学校“三自”课堂语文导学案

课题

詹天佑

课时

2

备课教师

目标设定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检测方式

备注

目标一

1、要求学生思考、交流有关写人的文章的特点。

2、学生自己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詹天佑的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小组交流。

全班展示,重点是事件归纳。

(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4、分组读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詹天佑》,从题目上看,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学习写人的文章,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2、明确学习目标,出示问题。

3、学习过程中加强指导。

归纳事件,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入手,语言要求简洁、完整、准确

检测一:

从学生的发言中加以点拨。

检测二:

小组展示。

1、流利读文,初知大意

目标二

1、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你从中读懂了些什么内容?

默读思考。

2、小组讨论。

3、交流他所面临的压力。

4、思考:

这样的背景交代有什么作用?

1、师巡视,师点拨:

詹天佑修筑铁路面临了诸多压力,你可以试着梳理一下他都面临了哪些压力?

2、点拨 引导学生从“外国对修筑权的争夺和对清朝政府的要挟”体会这条铁路的重要性;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外国报纸对我国的嘲笑”、“清政府的命令引起了全国人民的轰动”两个方面体会詹天佑接受任务的意义重大;从“詹天佑临危受命”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

学生发言,查看学生批注

导学精要:

学习反馈2

2、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背景,初感他的爱国精神。

回归目标

巩固拓展

1、学生提出困惑之处

2、学生小结学习收获。

3、认读生字,听写生字。

师总结:

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全文分为四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注:

简单介绍詹天佑的生活时代背景。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詹天佑接受任务的重大意义有一定的理解);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

板书

设计

接受任务修筑过程修筑结果

教学反思

 

回龙坝小学校“三自”课堂语文导学案

课题

5、詹天佑

课时

2

备课教师

目标设定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检测方式

备注

目标一

1、说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詹天佑留给自己的印象。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说说詹天佑所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办法。

小组交流。

3、展示交流: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

4、体会重难点句子含义。

1、倾听学生说对詹天佑的认识,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倾听学生发言。

3、在交流后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四自然段重点体会他的严谨、不辞辛劳及其思想动力,五六自然段重点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导学精要》学习反馈1

1、了解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的。

2、抓关键句子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目标二

1、勾出文章中心句。

2、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詹天佑杰出和爱国这两个特点的。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这是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应该联系课文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回答。

(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蕴含在对事件与人物的描写之中,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加以表现。

杰出是他爱国的资本,而爱国则是支持他能够克服一个个巨大困难的根本动力。

学生发言

1、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方法。

回归目标

巩固拓展

1、阅读《军神》,完成导学达标检测。

2、完成周记,仿照文章写法。

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事件;了解侧面烘托的用途。

导学精要达标检测

板书

设计

詹天佑:

爱国杰出侧面烘托

直接描写

教学反思

回龙坝小学校“三自”课堂语文导学案

课题

6、怀念母亲

课时

2

备课教师

目标设定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检测方式

备注

目标一

1、检查生字认读:

小小组抽测

2、听写生字。

3、抽读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4、小组交流:

文章的形式内容。

导入:

在7月11日,我国的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与世长辞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高寿的老人,他对于自己的母亲却有着极为深切与细腻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怀念母亲》

1、给学生听写。

2、点拨:

从结构上认识;总分总;从形式上看,作者摘录了大量留学时期所写的日记,来诉说对母亲的思念。

听写、抽读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体会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小小组交流。

2、找出描写“生母”的部分,试着以作者的身份与感情去自由地朗读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抓住关键的词语与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2自然段。

1、引导学生体会抒情情散文一个特有的写作特点:

开头点题,提示文章的中心;结尾总结全文,再次提示文中的中心;首尾呼应,更是增强作者情感的表达。

2、引导这一段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怎样的怀念之情?

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与大家一起交流。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关键词语:

弃养:

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

无法安然入睡。

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

终身的遗恨。

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也说“抱恨终天”。

学生交流、批注

1、了解文章首尾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回归目标

巩固拓展

1、总结收获。

重点首尾呼应

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首尾呼应,以及在写作中如何运用。

板书

设计

怀念母亲:

生母怀念母亲抱恨终天泪流不止数十载如一日

祖国母亲

教学反思

回龙坝小学校“三自”课堂语文导学案

课题

6、怀念母亲

课时

2

备课教师

目标设定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检测方式

备注

目标一

1、自读思考:

为什么我会怀念起祖国母亲?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批注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体会。

3、小组展示交流。

1、复习旧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2、重点引导学生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

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

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

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

倾听学生发言。

1、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爱慕之情。

回归目标

巩固拓展

总结收获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安排材料,比如生母和祖国母亲顺序能否颠倒,日记中选取内容是作者随意选择的吗?

2、明白要学会围绕中心选材

板书

设计

怀念母亲:

国内

国外——怀念两位母亲频来入梦酸酸的有点凄凉浓浓的甜蜜(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反思

回龙坝小学校“三自”课堂语文导学案

课题

7、彩色的翅膀

课时

1

备课教师

目标设定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检测方式

备注

目标一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顺序,并且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

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

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

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2、小组交流,展示

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季羡林爷爷的《怀念母亲》,深深体会到了留学海外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

今天,我们学习《彩色的翅膀》,体会一下文章表达了驻扎在海岛上的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1、巡视自学讨论,个别指导

2、展示时,引导学生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

3、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倾听学生发言。

1、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2、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二

1、细读课文,利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批注体会。

2、全班交流。

(④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

战士的感情用“捏起”“端详”“闻”“咬”等一连串动词表现出来。

“细细”地端详,好像看不够;“轻轻地”闻,“慢慢地咬”,唯恐尝不够西瓜的香气与甜味;还要“啧啧地”赞叹,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他们的心田。

  ⑤他笑嘻嘻地说:

“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是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安:

安定。

居:

居住生活。

乐:

愉快、快乐。

业:

生产劳动或工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

小高相信,经过战士们的努力,岛上环境条件差、生活艰苦的面貌一定会改变;他也相信,小昆虫一定会在祖国海岛上安居乐业的。

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

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

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⑥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同时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

与课题相呼应。

重点引导以下句子: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这是第二自然段课文的重点句。

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不能上岛,心中着急,所以把纸箱抱在怀里。

句子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下文揭开小高的秘密作了铺垫。

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高的品质。

  ②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

在一块块岩石下、一条条小路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海岛田”,上面长着生机勃勃的瓜果蔬菜。

这种情况居然发生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却又是事实。

战士们就是通过这样的行动,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革命理想。

  ③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

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

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

西瓜开了花要授粉。

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

  这几句话是讲海岛战士找到了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的原因,点明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这段话同时也表明海岛条件的艰苦。

战士们不断总结西瓜不结瓜的原因,表明他们改变海岛的决心。

句子从侧面表现了战士对祖国的热爱。

  

倾听学生发言,书上批注。

1、抓重点句子体会守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改造海岛的高尚品德。

目标三

回归目标

巩固拓展

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你知道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时要注意什么吗?

( 课题有两层含义:

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教学提示:

要求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相似的课文如《金色的鱼钩》、《金色的脚印》等再结合课文内容和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但学习完课文之后,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篇写驻扎祖国海岛的边防战士的文章。

所以,在理解课文题目时一定也要联系我们的海岛战士理解才能比较准确。

板书

设计

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

  彩色的翅膀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教学反思

回龙坝小学校“三自”课堂语文导学案

课题

8、中华少年

课时

1

备课教师

目标设定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检测方式

备注

目标一

1、说说对现代诗歌的认识。

(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

  语言上:

非常精炼、句式比较短小、富有形象性。

诗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完全融入于富有形象性的语言之中。

结构上:

一般句式比较整齐,但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长、短句混用。

诗的结构与一般文章的结构比较类似。

如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结构等。

内容上:

具有高度的形象性,诗人的写作目的完全融入了诗句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中。

所以,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必须要弄懂诗句中具体形象所代表的深刻含义。

情感表达上:

有的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是通过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来表达。

音律上:

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韵脚,但有的诗歌的韵脚也是可以改变的。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所表达的情感,大家一起交流。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

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

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

“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

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

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an”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4、朗读诗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册我们学过《儿童诗两首》这一课,已经对现代诗歌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在,为了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谁能说一说现代诗歌具有哪些特点呢?

1、引导归纳诗歌特点

2、在学生交流中引导:

全诗共8个小节。

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

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

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

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

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

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

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3、指导朗读

  教学提示: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定要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

朗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地朗读,感情从何而来呢?

则是来自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会。

那感情又如何表达出来呢?

则是通过语速的急缓、语调的高低、语音的强弱、语音的停顿等来表现。

小组汇报

学生朗读

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诗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一些方法。

回归目标

巩固拓展

1、小组讨论:

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分析一下本诗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吗?

引导学生归纳: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