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608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docx

《基坑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监测.docx

基坑监测

目录

1工程监测综合于说明2

1.1工程概况2

1.2监测方案检测依据2

1.3检测设备仪器配置3

1.4监测人员安排4

1.5监测计划范围与重点工作内容4

1.6检测要求与技术保障5

2检测程序及方法6

2.1监测原则6

2.2监测基准点布置8

2.3各监测项目内容与方法9

为了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可靠,使整个监测工作统一,首先布置控制监测网络,在控制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再布置分支监测网络。

9

2.4个监测项目界线报警值12

2.5资料整理与监测报表与检测报告提交12

2.6建议与说明13

3附件13

1工程监测综合于说明

1.1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福州市,上部建筑物为框架住宅楼,下部基础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柱,桩持力层为(10)卵石层,桩身材料采用硂C80,设一层地下室,基坑外形如平面图所示的不规则外形,地下室外围尺寸约160X70m,基坑开挖净身度5.6~6.40m左右,局部最大开挖深度达9.3米。

场地基坑北侧临市政干道,南面6米外为市政内河,东面是在建的高层建筑工地,西面为两栋民宅和一栋办公楼,距离开挖上口线约20m。

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II。

经计算场地20m深度范围内存在可能液化砂土层,该场地存在软弱土,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1.2监测方案检测依据

本监测设计方案依据下列资料及相关规范编制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

5、《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61-97)

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7、《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9、《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

10、《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11、本工程相关围护设计图纸及说明、周边环境管线图。

1.3检测设备仪器配置

本次监测中使用的仪器如下表所示

基坑维护体系监测

序号

检测项目

仪器

数量

1

墙顶水平位移

经纬仪(台)

1

2

墙顶水平沉降

水准仪(台)

1

3

墙体水平位移

测斜仪(台)

4

土体深层竖向位移

分层沉降仪

5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测斜仪

6

孔隙水压力

孔隙水压力计

7

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观测孔

8

墙体内力

钢筋内力计

9

土压力

土压力计

10

支撑轴力

钢筋应立计

混凝土应变计

11

锚杆拉力

钢筋应力计

轴力计

12

立柱沉降

水准仪

13

邻近建筑物沉降

水准仪

14

邻近建筑物倾斜

经纬仪

15

地下管线沉降

水准仪

16

地下管线水平位移

经纬仪

1.4监测人员安排

1.5监测计划范围与重点工作内容

根据基坑开挖时空效应规律,在软土地基中进行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尺寸和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都与围护结构、土体位移等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因此,做好基坑开挖过程检测工作可以科学有效地控制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位移,从而达到合理可靠的目的。

根据工程特点及相关要求,拟设置的检测范围及重点工作内容分别如下:

1.5.1基坑维护体系监测

(1)维护桩桩顶圈梁水平位移监测;

(2)围护结构及外侧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3)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4)支撑轴力监测;

(5)维护结构外土压力监测;

(6)支护结构内力监测。

1.5.2基坑周边环境监测

(1)西侧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监测;

(2)北侧市政道路沉降监测;

(3)南侧河堤沉降监测;

(4)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5)基坑周边地下水位监测。

1.5.3土体表层及深层应力变形监测

(1)土体表层应力变形监测;

(2)土体深层应力变形监测。

1.6检测要求与技术保障

本工程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开挖深度较深,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极其重要,必须严格按有关管理部门、设计等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对市政道路、内河堤岸、周边建筑、地下管线及基坑本体作重点监测。

根据基坑本身机构特点,特提以下几点检测的基本要求:

(1)现场检测人员严格按设计进行检测施工,确保检测过程手续,检测数据真实可靠,监测数据必须全部以原始数据为准。

(2)通过检测及时发现基坑维护体系应力、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影响的目的。

(3)通过检测及时发现水位变化趋势、止水帷幕渗漏变化情况,及时反馈,防止发生大量渗水事故。

(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设计、施工单位,确保施工安全、有序进行。

(5)基坑监测记录资料按要求分类存档,确保数据完整性,并提交效应图表、曲线、报告。

2检测程序及方法

2.1监测原则

应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工作,保证监测质量,优化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并满足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1)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四维空间,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

(2)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立体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

(3)在施工工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

(4)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

2.可靠性原则

(1)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

(2)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

(3)在设计中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

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

(1)对结构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

(2)对结构设计中,在专家审查会上有争议的方法、原理所涉及的受力部位及受力内容进行监测,作为反演分析的依据;

(3)依据设计计算情况,确定围护结构及支撑系统的报警值;

(4)依据业主、设计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点。

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

(1)对围护体及支撑系统中相当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

(2)对勘察工程中发现地质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有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

(3)除关键部位优先布设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

(1)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

(2)结合施工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尽量减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3)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频率。

6.经济合理原则

(1)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

(2)监测元件的选择,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及进口之仪器设备;

(3)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2.2监测基准点布置

根据周围环境和基坑维护体系、周边环境三方面内容布置监测点,监测点以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的整体性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同时考虑相对重要部位进行重点监测。

1.基坑维护体系检测

(1)维护桩桩顶圈梁水平位移监测点

用于了解在基坑开挖过程,维护桩桩顶圈梁水平位移的变化趋势。

(2)维护结构及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用于了解在基坑开挖中,维护桩桩身及桩侧土体水平位移的发展动态。

(3)地下水位监测孔

用于了解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外地下水位变化。

(4)支撑轴力监测检测点

用于了解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撑结构轴力的大小。

(5)维护结构外土体压力监测点

用于了解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外主动区图体内的土压力大小及随开外深度的变化。

2.基坑周围环境监测

(1)临近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点

用于了解由于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主要针对基坑东面两栋民宅和一栋办公楼。

(2)临近地面及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的

用于了解基坑开挖对周围道路、河堤、地下管线的影响。

主要针对基坑北侧市政主干道,南面内河,观测点沿道路、河堤方向并结合地下管线的位置布置。

3.土体表层及深层应力变形监测

(1)土体表层的应力变形监测

用于了解基坑周边土体表层应力变形情况。

主要布置在基坑周边沿市政道路、河堤、建筑边侧。

(2)土体深层的应力变形监测

用于了解基坑周边土体深层应力变形情况。

主要布置在基坑周边沿市政道路、河堤、建筑边侧。

2.3各监测项目内容与方法

为了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可靠,使整个监测工作统一,首先布置控制监测网络,在控制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再布置分支监测网络。

1.沉降监测

沉降监测使用精密水准测量,使用S1精密水准仪,并配用铟钢水准尺。

水准仪在使用前应做校准,使用过程中应每周检查一次。

在基坑四面距离基坑边界30米距离以外且方便测量、通视便利的地方各布置一个深埋钢管基准点。

施工期间每个项目每天监测一次。

(1)临近建筑物沉降监测

考虑建筑物自身结构特点及重要性,对基坑西侧三栋建筑物每栋分别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

观测点的设置必须便于监测和不易遭到破坏。

(2)地表沉降监测

地表沉降监测使用精密水准测量(二等水准精度)。

(3)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使用抱箍或打入钢筋的形式在每2~3个管线承接头上各布置一个监测点。

(4)土体分层沉降监测

使用磁体分层沉降仪,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分别测出各沉降环的位置,从而测得各测点处的沉降值。

2.水平位移监测

水平位移监测包括地面与地下管线水平位移和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地表水平位移的包括挡墙顶面、地表面及地下管线等的水平位移。

常用的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度法、前方交会法、三角测量法等。

本法案使用经纬仪测脚,电磁波测距仪测距离

(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土体和围护结构的深层水平位移通常采用钻孔测斜仪测定,当被测土体产生变形时,测斜管线产生挠度,用测斜仪测量管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变化量,从而获得土体内个点的水平位移。

3.土体内力监测

在被支护土体一侧,由于支撑结构的位移引起土体的松动而是土压力降低;在基坑一侧的土体由于受挡土结构的挤压而使土压力升高。

当变形或应力超过一定数值时,土体就会发生破坏致挡土结构坍塌。

因此土压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挡土结构物的稳定和安全。

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现场监测设计的原则,应符合土与挡土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沿深度变化的规律。

在检测位置上埋置钢弦式土压力盒,根据施工进度,采用频率仪测得埋设土压力盒的频率数值,并换算的实际土压力值,并绘制土压力变化过程图线及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4.土中孔隙水压力监测

使用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依据场地特点采用压入埋设法安置。

5.地下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使用钢尺水位计。

钢尺水位计是在水管中放入水位计测头,当测头阶接触到水位时启动训响器,由此测得地下水位高程。

6.土层锚杆受力监测

于承压板与锚头,在锚杆的每根钢筋上各安装一个钢筋应力器。

在进行锚杆预应力张拉时,记录锚杆钢筋计和锚杆测力计的结果上的初始荷载进行校核。

2.4个监测项目界线报警值

综合考虑基坑的规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围环境的重要性程度以及基坑施工方面等因素,参考现行的相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值、经验类比值及设计预估值,考虑变形的时空效应,并控制监测值的变化速率在3mm/d之内。

本工程警戒值指标初步拟定如下:

项目

报警指标

备注

周边地下管线垂直位移监测

累计10mm,2mm/d

河堤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累计20mm,3mm/d

围护顶部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累计30mm,3mm/d

围护结构侧向位移监测

累计30mm,3mm/d

坑外土体侧向位移监测

累计30mm,3mm/d

坑外潜水水位观测

累计下降500mm

邻近道路沉降

累计30mm,2mm/d

邻近建筑物沉降

累计20mm,2mm/d

2.5资料整理与监测报表与检测报告提交

及时反馈监测信息,实时指导工程施工,优化施工,做到信息化施工。

喷锚支护施工期间,道路、河流和邻近建筑物的监测成果,每次测量后,马上提交测量成果。

基坑开挖期间,基坑的变形、周边建筑及管线的监测成果要及时提交。

该工程结束时提交监测总结报告。

监测资料应符合下述要求:

使用正规的监测记录表格,数据应及时计算整理,并由记录人、校核人签字后上报现场监理和有关部门;监测记录必须有相应的工况描述;对监测的发展及变化情况应有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监理,提请有关部门关注。

工程结束时应有完整的监测报告。

2.6建议与说明

3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