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589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8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

专题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

网络构建

备考指导

1.“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危害、成因与治理,今后仍是重要考查方向。

2.“各种资源的开发与跨区域调配”是今后高考重点关注的考点。

以区域图(世界、中国)或重大事件(项目)发生为背景,考查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始终是高考重要的命题方向。

第1课时

考点一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K 

(2018·全国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所示)。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

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

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 第

(1)问,一题两问,一是推测湿地的地貌特点,二是推测湿地的气候特点。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纬度高,属于温带气候,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

乌裕尔河在扎龙受阻没有形成湖泊而形成大片湿地,且面积广大,积水较浅,可推测该地地势平坦且开阔。

(2)问,注意要求从降水量与蒸发量数量的变化方面分析。

乌裕尔河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蒸发量不断增大,最终降水量与蒸发量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第(3)问,一题两问,一是指出扎龙湿地水中盐度的变化,二是说明变化原因。

乌裕尔河属于内流河,河水不断注入湿地,带来盐分,同时,水中盐分会随着湿地内水分的蒸发而不断积聚,从而导致湿地水中含盐量增大。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其一,理由合理即可。

若同意,可从对水中盐分、泥沙淤积、鱼群数量、水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若不同意,可从对水量、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及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

H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问题判断

①湿润地区:

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

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高低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

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3)防治措施

①组织管理措施:

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②工程措施:

因地制宜。

③生态措施:

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2.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

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退耕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平原、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地,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耕还湖

生物多样

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属干旱、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X 

(2018·海南)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

(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A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D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C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 本题组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效果为背景,要求学生从文字资料中归纳、概括地理信息,考查学生结合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考生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理念的理解。

(1),题考查黄土高原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容易题。

学生需要抓住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题,考查水库冲沙的最佳放水方式,中等难度。

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那么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域值才能完成。

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除A、C选项。

第(3)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容易题。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考点二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K 

(2018·陕西榆林四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其中超过70%来自拉丁美洲。

近十几年来,亚马孙流域内各国涌现水电开发热潮。

在亚马孙的安第斯山脉支流上已经有48座装机量超过2兆瓦的水电站,未来的20年里还计划修建150座。

在亚马孙平原地区,建水电站需要修建大型水坝,产生足够强力的落差,如乌阿图玛河的巴尔比那水电站和托坎廷斯河的图库鲁伊大型水电站。

图a示意亚马孙流域水电站分布,图b示意亚马孙流域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图a  图b

(1)分析亚马孙流域内各国涌现水电开发热潮的原因。

(2)简述亚马孙流域降水特征及其对发电量产生的影响。

(3)分析亚马孙流域水电开发对流域内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亚马孙流域水资源丰富,支流径流量大;部分水电站处在高原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亚马孙流域内各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大;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

(2)降水特征:

11月至次年5月多雨,6月至10月少雨,降水季节性变化大。

影响河流径流量不稳定;导致水力发电量波动较大。

(3)建设大坝前砍伐大面积森林,平原地形落差小,水库淹没的森林范围广,造成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失衡,陆地生物多样性减少;被淹没的大面积森林在分解过程中持续产生二氧化碳,使流域内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减少至关重要的土壤养分流动,导致下游土壤肥力降低;大坝建设阻断了洄游性鱼类路径,影响部分洄游性鱼类的生存环境(答对其中4点,则可满分)。

【解析】 第

(1)题,水电开发的原因一般从水量和落差分析水能是否丰富,水能本身的优势,市场需求,资金等。

(2)题,结合流域降水特征示意图可知该流域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11月至次年5月多雨,6月至10月少雨,降水季节性变化大。

而河流流量受降水的影响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导致水力发电受到波动。

第(3)题,水电开发对流域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改变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该地区热带雨林广布,将造成大量雨林破坏或被淹没,温室效应增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和对水质产生一定不利影响;运行期对闸坝至厂房之间河段水文情势、水库淹没、库区水质、河段鱼类生物多样性等产生不利影响。

H 

1.流域综合开发的地理条件评价方法

流域的综合开发要因地制宜,结合流域的地理条件确定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向。

地理条件的评价分析如下:

2.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模式

梯级开发是一种常见的开发河流水利资源的方式,因自上游至下游呈阶梯状而得名。

特点是把河流分为若干段,选定适宜的坝址,修建一系列的水利枢纽,逐段地利用该河流的水利资源。

 目前,我国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都在大力开展梯级开发。

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思维模板如下(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X 

(2018·福建莆田第八中学第四次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德玛大桥(见下图)横跨帕德玛河,是目前中国企业承建的最大海外桥梁工程,也是孟加拉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造桥工程和最大基础设施项目。

该桥建成后将成为泛亚铁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交通支点工程。

帕德玛大桥建成后将把孟加拉国西南部21个区与首都相连,项目自开工以来,已聘用当地劳动力2000多人,涵盖钢筋工、装吊工、电焊工、钳工、司机等多个工种。

帕德玛大桥被当地人称为“梦想之桥”。

随着帕德玛大桥的建设,河道整治工程也在同步进行,以河道疏浚和河岸保护为施工内容,河底清理出来的淤泥通过管道输送到5千米之外的排泥场。

(1)说明帕德玛河河道整治以河道疏浚和河岸保护为施工内容的主要原因。

(2)简述河底清理出来的淤泥的可利用方式。

(3)为什么帕德玛大桥被当地人称为“梦想之桥”?

【答案】 

(1)因为该河流域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降水强度大,地表遭受强烈侵蚀,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速慢,泥沙容易淤积并抬高河床;地势低洼,河流两岸土质疏松,侧蚀强烈;人们挖沙、取土等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河岸。

(2)直接用作建筑材料;用于填海以增加高地,为附近居民提供建筑用地和稳定的耕作区(农田);用来加固河流两岸堤防;淤泥中的营养成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淤泥的颗粒特性使得淤泥可用于改良土壤。

(3)该桥梁的建设有利于加强首都和其他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提高运输效率,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文化交流与融合;带动与桥梁建设相关的产业(如钢铁、水泥产业等)的发展;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困难。

【解析】 第

(1)题,帕德玛河河道整治以河道疏浚和河岸保护为施工内容的主要原因主要从泥沙淤积及河流河岸保护的必要性角度分析。

读图可知,该河流位于孟加拉国,由于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强度大,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流速慢,泥沙淤积河道,导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和决堤事件。

河流两岸地区土质疏松,河岸容易被冲刷,加之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人们挖沙等活动导致河岸破坏,所以河道整治应当以河道疏浚和河岸保护为施工内容。

(2)题,河底清理出来的淤泥的可利用方式主要从淤泥的建筑用途、土壤、种植农作物角度考虑。

河底淤泥可以直接用作建筑材料,用于填土以增加高地。

河底淤泥,含有的有机质比较多,肥力较高,可以为附近居民提供建筑用地和稳定耕作区(农田),污泥的营养成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污泥的颗粒特性可用作改良土壤,另外还可以用来加固河流两岸堤防等。

第(3)题,帕德玛大桥被当地人称为“梦想之桥”主要从该桥梁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及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角度考虑。

“帕德玛大桥全长逾6公里,建成后将把该国西南部21个区与首都相连”,该桥梁的建设有利于加强首都和其它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提高运输效率,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文化交流与融合;“已聘用当地劳动力2000多人,涵盖钢筋工、装吊工、电焊工、钳工、司机等多个工种,”带动与桥梁建设相关产业(钢铁、水泥)的发展;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困难等,所以帕德玛大桥被当地人称为“梦想之桥”。

(2018·湖南永州三模)为了发挥三峡水库在长江防洪方面的重大作用,每年要依据长江不同时段的水量变化来调整库容。

下图为三峡水库防洪库容示意图,水库设计的正常运行水位是175米,防洪限制水位是145米。

据此完成1~3题

1.三峡水库由正常运行水位降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时段为( B )

A.1~2月 B.5~6月 

C.7~8月 D.10~12月

2.三峡水库由正常运行水位降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时段内,三峡库区( D )

A.日出东南,日落西南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C.正值当年炎热的伏旱D.昼夜状况为昼长夜短

3.三峡水库蓄水对大坝下游河床、水位变化影响极大,与蓄水前相比,蓄水后大坝下游( A )

A.河床受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

B.河床受堆积作用加强,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

C.河床受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洪水期水位上升

D.河床受堆积作用加强,河流洪水期水位上升

【解析】 第1题,为了发挥三峡水库在长江防洪方面的重大作用,每年要依据长江不同时段的水量变化来调整库容,三峡水库由正常运行水位降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时段为5~6月,所以B正确。

第2题,三峡水库由正常运行水位降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时段内,即5~6月,三峡库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值当年炎热的梅雨,昼夜状况为昼长夜短,所以D正确。

第3题,为了发挥三峡水库在长江防洪方面的重大作用,每年要依据长江不同时段的水量变化来调整库容,三峡水库蓄水对大坝下游河床、水位变化影响极大,与蓄水前相比,蓄水后大坝下游,河床受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所以A正确。

4.(2018·山东泰安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风沙流,对防治流沙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某地区沙漠化严重,某科考队研究该地区的风沙流时发现:

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下图);沙粒绝大部分集中在距沙床面10厘米的高度内,沙粒粒径及移动高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输沙量与风速、下垫面密切相关(下图)。

该地区在机械固沙(采用麦草扎设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在草方格中种草),防治流沙扩张效果显著,距沙床面10厘米的高度内输沙量趋近于0。

(1)简述风速从16米/秒增至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

(2)判断风速在16~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0~10厘米高度内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并说明理由。

(3)分析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比种树效果好的原因。

(4)该地区采用机械与生物固沙后输沙量锐减,简析其原因。

【答案】 

(1)输沙量总量增加;沙粒粒径变大;0~2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减小,2~10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增加;最大输沙量出现的高度上移。

(2)跃移。

原因:

0~2厘米和7~10厘米高度内输沙量较小,蠕移和悬移比重较低。

2~7厘米高度内输沙量最大,以跃移为主。

(3)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厘米高度内,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低;种草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锐减;根系固沙,机械阻沙,土壤湿度增加,紧实度增加,起沙阻力增大。

【解析】 

(1)随风速的变化,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可从输沙量、沙粒粒径、输沙量随高度的变化及最大输沙量的位置分析。

(2)由图可知,风速16~20米/秒时,戈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0~2厘米高度内输沙量较小,蠕移比重较低,故结合图示,风速16~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0~10厘米高度内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为跃移。

(3)与植树相比,种草比种树耗水少且易成活,且地面密植度较高,维护成本低,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且图中显示,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厘米高度内,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据此该地多种草防沙。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锐减;根系固沙,土壤湿度增加,起沙阻力增大。

5.(2018福建福州检测)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问题。

陂,古代水利工程。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2014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上图是木兰溪局部流域图。

木兰坡建设前,木兰溪下游平原是一片冲积荒地,溪海为患,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木兰陂建成后才成为鱼米之乡。

木兰陂工程枢纽部分为闸坝,可按需求提闸、落闸,配套部分为沟渠和海堤。

2015年当地政府启动建设宁海闸工程。

(1)当地古代人民先建了钱陂,但毁于洪水。

与钱陂相比,分析木兰陂选址合理之处。

(2)指出木兰陂对发展当地农业的积极影响。

(3)说出在正常年份木兰陂发挥蓄水拒咸功能的时期,简述理由。

(4)从水文角度,分析宁海闸建成后对木兰陂的保护作用。

【答案】 

(1)木兰陂位于钱陂的下游,河道较宽;地形较平坦,落差较小;水流较缓,溪水对木兰陂的冲刷能力较弱。

(2)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改良土壤;增加耕地;发展渔业。

(3)时期:

枯水期和涨潮期。

枯水期,河流流量小;涨潮期,海水上溯,落闸蓄水,防止海水倒灌;引所蓄溪水,沿北、南干渠及沟渠灌溉田地,冲淡盐度。

(4)宁海闸拦蓄木兰溪来水,降低木兰陂上下游水位差,流速变缓,减弱对木兰陂的冲刷作用;阻挡海潮上溯,减少海水对木兰陂的破坏。

【解析】 试题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

(1)从图中看钱陂位于两山之间,坡度较陡,河道较窄;木兰陂位于钱陂的下游,河道较宽,地形较平坦,落差较小,水流较缓,对木兰陂的冲刷能力较弱。

(2)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影响可从供水、防洪、水产养殖等方面来分析;由材料“木兰溪下游平原是一片冲积荒地,溪海为患,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木兰陂建成后才成为鱼米之乡”可知,木兰陂建成后改良土壤,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发展渔业。

(3)福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河流流量大不会出现咸潮;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小,正常年份木兰陂发挥蓄水拒咸功能的时期为冬季枯水期,引所蓄溪水,沿北、南干渠及沟渠灌溉田地,冲淡盐度;涨潮期,海水上溯,落闸蓄水,防止海水倒灌。

(4)从图中看宁海闸位于木兰陂的下游地区,可拦蓄木兰溪来水,降低木兰陂上下游水位差,流速变缓,减弱对木兰陂的冲刷作用;可阻挡海潮上溯,减少海水对木兰陂的破坏。

一、单项选择题

(2018·福建福州5月质检)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

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

左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

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D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风影沙丘( D )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3.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C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风影沙丘应该位于植株的背风侧,图中沙区位于植被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

第2题,读图可知,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相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从图中无法判断风影沙丘长度和高度与植株的关系;风影沙丘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当灌丛迎风面较大时,风影沙丘宽度较大。

第3题,植被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大气降水不会明显增多。

(2018·广东肇庆三模)河套灌区(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

河套灌区有一种特殊的传统灌溉制度——秋浇(农作物收割后的浇灌,每年从9月底开始到11月初结束,是该灌区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

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甲、乙两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 A )

A.海拔差异 B.热量差异 

C.土质差异 D.降水差异

5.河套灌区中修建的水闸,其作用是( C )

A.发电 B.防洪 

C.灌溉 D.水产养殖

6.河套灌区进行秋浇,其目的是( B )

①秋后淋盐 ②冬季保温 ③春季保墒(土壤湿度) ④秋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4题,图示甲位于河套平原区,乙位于黄土高原区,导致两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海拔差异,A对。

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差异、降水差异不明显,B、D错。

气候相同,土质差异小,不是景观差异主要原因,C错。

第5题,河套灌区中修建的水闸,其作用是灌溉,控制水流,引水自流灌溉,C对。

水闸分布在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落差很小,不能用来发电、防洪,A、B错。

水闸分布在灌渠上,水产养殖不是主要功能,D错。

第6题,河套灌区进行秋浇,秋季气温降低,作物收获,水分吸收、蒸发减少,下渗增多,其目的是利于秋后淋盐,①对。

没有越冬作物,冬季保温不是主要目的,②错。

土壤冬季冻结,春季融化,有利于春季保墒,保障土壤湿度,③对。

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没有秋播活动,④错。

A、C、D错,B对。

(2018·湖北武汉四月调研)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

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

据此完成7~9题。

7.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 B )

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

8.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C )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

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③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

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 B )

A.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

B.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

C.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

D.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

【解析】 第7题,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导致黄河含沙量极大,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向渤海推进,在入海口处沉积,从而使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第8题,河水为淡水,含盐量低,故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①对。

近海沿岸有河流的稀释作用,含盐量低,②错。

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受黄河水稀释,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③对。

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由黄河径流堆积而成,含盐量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受海洋影响,含盐量较高,④对。

选C。

第9题,读材料可知: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即磷主要来自陆地,故总磷含量整体上应由陆向海递减、由河道向外递减,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