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6419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0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docx

《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docx

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

2020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

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

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临床表现

(一)病程   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1.急性发作期   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高峰。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

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

 

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

   痛风好发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关节,指、肘、腕关节也可受累。

随着病程进展,反复发作的患者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少数可影响到骶髂关节、肩关节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且发作的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

部分严重的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心悸等。

发作前多有诱发因素,多为饮酒、高嘌呤饮食、受冷和剧烈运动。

   2.发作间歇期   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

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的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的结果,两者经常同时存在。

皮下痛风石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耳廓、反复发作关节的周围以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处,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不易愈合。

 

慢性痛风石关节炎为关节内沉积大量MSU晶体导致痛风石形成,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和功能障碍,其可造成关节骨质的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变等。

 

(二)并发症和伴发疾病

 

1.肾脏病变

 

痛风的发病过程中,尿酸盐也可沉积在泌尿系统,导致急性或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

 

(1)急性尿酸盐肾病:

由于血和尿中尿酸水平急剧上升,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阻。

临床表现为急性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

这种情况在原发性痛风中少见,多见于由于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即肿瘤溶解综合征)等继发原因引起。

 

(2)慢性尿酸盐肾病:

也叫痛风性肾病,为持续高尿酸血症时尿酸钠结晶沉积在远端集合管和肾间质,特别是肾髓质和乳头区,从而激活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引起肾小球高压力、慢性炎症反应、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导致慢性尿酸盐肾病。

临床表现为由于尿浓缩功能下降导致夜尿增多,晚期因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3)尿酸性尿路结石:

尿中尿酸浓度过饱和时在泌尿系统沉积并形成结石,有痛风病史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肾结石发生率约为20%~25%,可出现在痛风关节炎之前。

结石造成尿路梗阻时可引起肾绞痛、血尿和排尿困难,严重者继发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

 

2.代谢综合征   痛风患者往往伴有体内代谢异常,易并发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

   3.心血管疾病   痛风患者存在高尿酸血症,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与许多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每升高60μmol/L,女性心血管病病死率和缺血性心脏病病死率增加26%和30%,男性增加9%和17%。

高尿酸血症是女性全因死亡和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对男性和女性冠心病的发生及预后影响不同,女性更大,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4.神经系统疾病   血尿酸水平和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复杂,高尿酸血症促进了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并与预后不良相关;但生理浓度的血尿酸水平对神经系统同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血尿酸水平过低则有可能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辅助检查

(1)常规化验   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泌尿系超声检查等。

痛风急性发作期多数患者有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快。

慢性尿酸盐肾病时,尿常规可显示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尿。

此外,应根据患者的器官受累情况进行其他相应的辅助检查。

   

(2)血尿酸测定

 

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血尿酸>420μmol/L(7mg/dl)时,诊断高尿酸血症。

由于血尿酸受多种因素影响会有波动,应多次测定。

 

(3)尿尿酸测定

 

测定前需严格低嘌呤饮食5d后才能进行,24h尿尿酸排泄量>600mg为尿酸生成过多型;<600mg为尿尿酸排泄减少型;但不能除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在正常饮食情况下,24h尿尿酸排泄量以800mg进行区分。

此项检查目前不作为常规检查。

 

(4)HLA-B*5801基因检测

 

与使用别嘌醇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如Steven-Johnson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重症药疹密切相关。

我国大陆人群中HLA-B*5801基因阳性率为11.51%,以华南地区最高,可达20.19%。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用别嘌醇前应进行基因检测,以减少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5)影像学   1.关节X线片:

可见由于MSU晶体沉积造成的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表现为偏心性圆形或卵圆形囊性变,甚至呈虫噬样、穿凿样缺损,骨缺损边缘可呈"悬挂边缘征"。

晚期可出现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甚至消失,形成纤维性强直,也可出现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甚至病理性骨折。

   2.超声:

对疑诊痛风性关节炎或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患者的诊断更有意义。

最重要的四种超声征象是痛风石、聚集物(关节积液内聚集的点状高回声,后方不伴声影,又称为暴风雪征)、软骨表面的双轨征(doublecontour,DC)和骨侵蚀,其中双轨征是尿酸沉积在关节内特异性很高的表现,其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97%。

   3.双能CT(DECT):

能特异性识别尿酸盐结晶,诊断痛风的敏感性为84%(81%~87%),特异性为93%(93%~96%)。

对早期或无痛风石的患者双能CT的敏感性要低一些,同时也有假阳性的情况。

 

(6)关节腔穿刺/痛风石抽吸物MSU结晶检查

 

偏振光显微镜下表现为2~20μm强的负性双折光的针状或杆状的MSU晶体。

但即使是痛风发作期该检查也有阴性。

    

痛风分类标准痛风诊断广泛认可的是美国风湿病学会1977年痛风分类标准及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共同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表1、表2)。

2018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推荐三步诊断痛风:

 1)第一步,寻找关节滑液或痛风石抽吸物中的MSU晶体。

 2)如果第一步不可行,第二步通过临床诊断[建立在存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相关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满足下列特征时考虑临床诊断(高度怀疑但非特异性表现):

足部(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或踝关节单关节受累,之前类似的急性关节炎发作史,快速开始的剧烈疼痛和肿胀(24h内达峰),皮肤发红,男性并存在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高尿酸血症]。

 3)第三步,当痛风的临床诊断不确定且不能证实晶体时,建议寻找MSU晶体沉积的影像学证据,特别是超声或双能CT。

表1 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分类标准 

 

 注:

满足上述1、2或3中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诊断痛风

 

 表2 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痛风分类标准 

 

 注:

a症状发作是指包括外周关节(或滑囊)的肿胀,疼痛和/或压痛在内的有症状的时期;b双轨征:

透明软骨表面的不规则回声增强,且与超声探头角度无关(注意事项:

假阳性的双轨征可能出现在软骨表面,但改变超声探头角度时该征象会消失);c在关节或关节周围的位置存在颜色标记的尿酸盐。

使用双能CT扫描获取影像,在80kV和140kV扫描能量下获取数据,使用痛风特异性软件应用双物质分解算法分析颜色标记的尿酸盐。

阳性结果定义为在关节或关节周围的位置存在颜色标记的尿酸盐。

需排除甲床、亚毫米波、皮肤、运动、射束硬化和血管伪影造成的假阳性;d侵蚀定义为骨皮质的破坏伴边界硬化和边缘悬挂突出,不包括远端指间关节侵蚀性改变和鸥翼样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风湿病学会1977年痛风分类标准和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共同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均将关节穿刺液镜检发现MSU作为诊断金标准。

基于此,对疑诊痛风的炎性关节炎患者,均推荐在关节液或可疑痛风石抽吸物中寻找MSU结晶。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基础,但并非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均会出现痛风,无关节炎症状的单纯高尿酸血症并不能诊断痛风。

此外,痛风发作期间血尿酸有可能会正常,不能以此除外痛风的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

(一)非药物治疗

 

痛风非药物治疗的总体原则是生活方式的管理,首先是饮食控制、减少饮酒、运动、肥胖者减轻体重等;其次是控制痛风相关伴发病及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吸烟。

饮食方面需限制高嘌呤的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内脏、贝壳和沙丁鱼等,减少中等嘌呤食品的摄入。

除了酒类,含有高果糖浆(high-fructosecornsyrup,HFCS)的饮料也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应限制饮用。

需强调的是,饮食控制不能代替降尿酸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降尿酸治疗的指征

 

目前国内一般推荐: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以下任何一项:

年龄<40岁、血尿酸>480μmol/L、有痛风石、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ml/min]、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则立即开始药物降尿酸治疗。

   201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会议上公布的痛风临床实践指南(草案)中,对药物降尿酸治疗的指征按照不同推荐强度给出了建议:

 

(1)强烈建议药物治疗:

痛风出现的影像破坏,频繁发作(≥2次/年),存在痛风石时;

 

(2)建议药物治疗:

既往曾发作1次以上,但属于非频繁发作(<2次/年)者;第一次发作但符合以下条件者:

慢性肾脏病3期以上,血尿酸≥540μmol/L(9mg/dl)或存在泌尿系结石;

 (3)一般不建议药物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