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585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围绕如何做强做大我县的民营企业,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这一主题,我们组织力量开展了认真的调研,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研,为我县的民营经济发展把脉。

本文试就我县民营企业多年来一直做不强、做不大的深层次问题作出剖析,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培育我县龙头型民营企业的问题提出思路性的工作建议。

一、民营企业做不强做不大已经成为我县经济持续发展的软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我县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总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也逐步提高,使我县从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县”。

2003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生产总值82.8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缴纳税收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指标占全县总量的比重已分别达到72%、62.6%和74.7%。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仍不理想,从县域内部比较,发展势头不如外向型经济,与周边市县比较,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相形见绌。

其典型特征就是民营企业做不强、做不大。

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民营企业星罗棋布,但缺乏“领袖型”的优秀企业

领袖型优秀企业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名片,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微软”是美国的名片,“奔驰”是德国的名片,“海尔”是中国的名片,“桐昆”是桐乡的名片,“卡森”是海宁的名片,作为“经济强县”的嘉善也应该有自己的名片企业。

我们的外向型经济中,有“台升”、“晋亿”等叫得响的企业,但是我们的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尚缺乏这样的名片企业。

在今年4月初召开的嘉兴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了2003年度全市民营企业50强,海宁有14家民营企业受到表彰,平湖、海盐也各有8家民营企业受到表彰,五县(市)二区唯独我县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能够进入50强。

50强民营企业中的最后一位“桐乡市龙翔印染有限公司”2003年的销售收入为2.5亿元,从报表数据看,我县2003年销售收入最大的民营企业“浙江振大水泥”的销售额为1.6亿元,差距十分明显。

其二:

区域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而产业的组织集中度偏低

行业集中度是最常用、最能衡量产业组织集中度的指标,它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年销售额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我们借用这个指标分析民营经济的集中度。

2003年我县最大的10家民营企业总销售额为13.93亿元,占当年全县民营经济销售收入的16.8%。

而海宁市2003年最大的10家民营企业总销售额为74.1亿元,占全市民营企业销售收入的25.1%。

我县最大的10家民营企业平均规模为1.4亿元,而海宁为7.4亿元。

此外,2003年嘉兴五县(市)二区共有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115家,嘉善仅有10家,仅占8.7%,而海宁市则有27家,占了23.5%。

其三: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而骨干企业的成长性较弱

骨干企业的成长速度直接反映一个区域企业做强做大的程度。

2003年与2000年相比,我县前10家最大的民营企业总销售额基本上在13至14亿元之间徘徊,没有明显增长,而同期全县民营经济总量则从46.2亿元上升到82.86亿元,三年增长79.4%,从中可以看出,骨干企业的成长速度与全县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不成比例。

这反映出我县民营企业的一个特点,即大多数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销售额多年来徘徊在500-5000万元水平,我县的民营企业一旦达到这一水平,就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坎”,显得增长乏力,难于再上一个新台阶。

不少企业创业起步阶段发展迅猛,一旦达到年销售额500-5000万元阶段,企业有了较高的投资回报,赢利平稳,企业的生存危机基本过去,此时企业发展明显减缓,甚至徘徊不前,这是我县民营企业长不大的生动写照。

与海宁相比,该市前10家最大的民营企业近三年来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与2000年相比,总销售额从30亿元上升到74.1亿元,三年增长一倍以上。

民营企业做不强、做不大,直接制约着我县的民营经济实现新跨越,甚至成为我县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软肋,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我县民营企业多年来难以做强做大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我县民营企业一直来做不强做不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试从六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1、行业进入门槛低,规模优势不明显,是我县民营企业做不强做不大的客观原因。

对于不同的行业,企业规模优势的显现是大不一样的。

例如,化纤、汽车等资金密集型行业的规模优势十分明显,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难以生存;而纺织、五金、木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规模优势则相对不明显。

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中小企业在这类行业中生命力较强,它们可以利用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式工厂的特殊优势,顽强地与大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夹缝中抗争,往往难以在竞争中被淘汰。

嘉善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木业、五金、纺织、服饰、电声、水泥构件等规模优势不明显的行业,再加上初级的产业集群,又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规律对企业的分化淘汰作用被暂时地局部弱化,不做强做大就不能生存的外部压力减弱了,众多小型企业现有组织结构的均衡态势不易被打破,优势企业、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就难以产生。

2、分散投资、盲目多元化经营是民营企业做不强做不大的战略性原因。

多元化和“专一化”(或专业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两种方式。

根据国内外企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一般来说,在企业创品牌阶段,宜采取专一化战略,集中精力发展一个核心产业,创出一种拳头产品。

当企业成长为名优企业之后,可以抓住机遇,量力而行,适当拓展经营领域,实施多元化战略,以求更大的扩张和发展。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实行哪一种战略,是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应该科学论证,慎重决策。

否则,“成也多元”,“败也多元”。

我县的一些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战略管理的理念和能力,盲目接受投资市场的信息诱导,非理性地实行多元化经营。

以木业企业为例,由于近年来木业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一些民营企业在木业行业初创阶段盈利后竞相投资其他行业,有的投资房地产,有的投资餐饮宾馆业,有的投资水泥构件业。

在企业发展的目前阶段,这种由于对木业行业信心不足而引起的“机会导向”式多元投资行为,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资金分散,经营精力分散,其结果是几个领域都难以做好,企业做强做大就无从谈起。

按照一般规律,当一个行业处于不景气,或者整个宏观市场环境疲软之日,正是优势企业更新设备,蓄势待发,劣势企业退出行业或被人兼并,整个行业重新洗牌之时。

然而,由于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原因,嘉善以木业行业为代表,并没有出现资本重组的明显趋势,也没有出现企业组织结构的重大调整,而是出现了弱小企业“半开半闭”,较强企业“多元经营”等特殊的应对策略,从而又丧失了一次做强做大优势企业的机遇。

3、原始家族制治理结构不断引发的“企业裂变”是民营企业做不强做不大的制度性原因。

从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考察,我县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原始的家族制企业,其基本特征是资本结构家族化,企业领导层家族化,经营决策集权化。

原始家族制企业的控制权高度集中在一二个家族手中,排斥社会性资本进入企业,更排斥社会性人才进入企业的核心领导层。

如果一个家族制企业一开始是有若干个家族合伙的,由于原始家族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本质上趋向于一个家族掌权,当企业取得初步发展后,就会产生治理结构上的矛盾,从而不断引发“企业裂变”,资产一分为二,企业一分为二。

经营骨干和技术人员各奔东西,本来就处于发展前期的企业经过“裂变”以后就显得更小了。

深入考察近年来在我县民营企业中不断发生的这种“企业裂变”,它并不是企业发展的产物,而是原始家族制治理结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多数情况下阻碍了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4、缺乏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企业做不强做不大的根本性原因。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有四种:

资本、土地、普通劳动和企业家才能。

所谓企业家,是指专门从事企业经营决策和高级管理、具有一系列特殊素质和能力的经营者。

经营者是一种职业,而企业家是一种素质标志。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所特有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还包括诸方面优秀的企业家素质和才能。

由于企业家精神存在于企业家头脑之中,所以企业家精神的缺乏,实际上就是企业家的缺乏,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是我县民营企业难以做强做大的根本性原因。

缺乏企业家精神的民营企业老板,在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新形势下,存在着不少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害怕做大,患上了“成长忧虑症”,这种忧虑症有三个表现形式:

一是“不想做大”,由于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小富即安”意识的支配,每年上千万销售和上百万利润已经心安理得,加上目前的外部压力尚未逼到“背水一战”的程度,掂量一下自己的期望和能力,定位于保持现有规模不想继续做大。

二是“不敢做大”,有些老板也知道企业不长大,迟早被淘汰,可是做大的道路充满风险,心里没底,规模一扩张,管理、人才、市场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冒出来;老板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导致用人上的“武大郎开店”心理,请家族以外的高级人才来管理,就怕“大权旁落”,反复衡量,还是不敢做大;三是“不会做大”,有些老板也有较强的扩张意识,但缺乏企业家应有的综合才能和前沿信息,不知道如何下手。

5、特色块状经济内部缺乏专业化分工是民营企业做不强做不大的重要原因。

嘉善已经形成了五个特色块状经济,每个块状经济集聚了少则十几个,多则几百个生产相关产品的中小企业。

然而,特色块状经济内部中小企业之间基本上处于初级的空间集聚状态,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每个企业都追求“小而全”,从原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再到成品的销售,各个企业几乎是单独完成的,某些中间产品的“外包”反而成为一种例外。

于是块状经济内部出现了一种“负面循环”,即专业化分工的缺乏制约了龙头规模企业的形成,企业做不大又反过来制约块状经济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出现和提升。

进一步分析,我县块状经济内部尚未形成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的主要原因是两个,一是我县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中小企业之间基本上处于准自由竞争状态,尚未整体进入生产集中或垄断竞争阶段,加上缺乏企业家精神,少有“领头羊”率先打破这种初级阶段的企业均衡,专业化分工滞后就成为必然现象。

二是缺乏诚信环境和诚信机制,企业害怕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会产生“诚信风险”,只好走自己“一竿子到底”的“小而全”路径。

6、政府引导措施和工作力度的“欠到位”是民营企业做不强做不大的宏观原因。

客观地讲,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是十分重视的,对发展规模民营企业也是非常关注的,近年来,为发展民营经济和规模民营企业共颁布过十来个相关文件,但在做强做大民营企业的客观效果上不甚理想。

从政府层面看,主要是引导措施和工作力度“欠到位”。

这种“欠到位”包括两层涵义。

其一,缺乏对我县民营企业发展个性的深刻研究,我们的引导措施和扶持政策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共性政策,缺少抓住本地关键环节和瓶颈环节的个性对策,虽然政策不少,但没有抓住特殊的主要矛盾,显得“欠到位”。

其二,有些政策指向是正确的,但重点不够突出,平均使用力量,对培育嘉善“名片”式龙头企业的关切度和具体工作力度均不够,好比一锅水烧了个“半开”,没有产生“质变效应”。

三、做强做大嘉善民营企业的对策措施

做强做大民营企业,是我县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开放的理念、务实的作风,积极探索做强做大民营企业的实现途径和对策措施。

这里试谈五个方面的思路性意见。

第一,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明确做强做大民营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工作方针。

首先,从理论上搞清楚“强”和“大”的辩证关系。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做强是企业战略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做大是做强的结果,只有强的企业才会真正做大。

因此,平时人们常说的“做大做强”虽无大错,但突出强字当头,应当表述为“做强做大民营企业”才更为准确。

其次,“做强做大”战略的目标不是要做强做大所有民营企业,也不是要做强做大大部分民营企业,而是要在做强做大少数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同时,构建嘉善巨人经济与小狗经济相结合的“金字塔”型的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特别要倾力培育出若干个能够担当嘉善城市名片的领袖型规模企业。

再次,做强做大民营企业必须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的方针,并且注重把它们引导成“根植性”企业。

我县已经涌现出年销售超5000万的民营企业42家,它们是创建龙头企业的种子选手。

同时,要利用嘉善凸显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着力引进国内有一定规模实力和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特别要十分重视引进与我县现有产业关联度大的著名民营企业。

秀洲区在这方面创造了较好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二,产权招商,民外合璧,以开放型经济带动和促进民营企业的成长。

开放型经济是我县的一大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带动和促进民营企业的成长。

根据海宁“卡森”、桐乡“巨石”等著名企业的经验,利用开放型经济提升民营经济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力开展外贸业务,在外贸中扩大视野,提升素质,掌握发展信息,结识合作伙伴。

二是“产权招商”,民外合璧,以现有企业和存量资产吸引境外国外客商,组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资企业。

巨石集团于2001年引进1000万美元外资,重组成立了中外合资巨石集团有限公司,使企业得到有效扩张。

卡森集团与美国华平投资公司合资,前后将引进外资8000万美元,才有可能创建“海宁高点沙发工业城。

”平湖茉织华集团的崛起两次依靠产权招商,民外合资。

第一次是在1990年,与日本松冈株式会社合资,成立茉织华制衣有限公司。

第二次是在2000年,已经做强并上市的茉织华公司又一次吸引日商资金,从而助推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和提升。

招商引资战略发展到今天,应该在吸引外商在嘉善新办企业的同时,更加关注产权招商,利用外资来扩张和提升民营企业,这既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变,也是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重要战略转变。

第三,注重培育企业家精神,完善民营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对嘉善民营企业来说,培育企业家精神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

培育企业家精神要多管齐下,在学习中培育,在实践中培育,在磨炼中培育,在发展中培育。

首先,要在学习中培育,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经营管理知识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效应凸显,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步具备企业家精神。

要全面启动“民营企业主培训工程”,激发企业主的学习自觉性,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采取系统培训、典型示范、参观取经、组织参加国内外会展等多种有效形式,激发企业主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实效。

其次,要在实践和磨炼中培育,帮助企业主在理性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增强悟性,尽快从小农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激发民营企业主的冒险精神、扩张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实现从原始家族制向社会化家族制的转变。

所谓社会化家族制,也可以称为家族企业的社会化,即在保持家族控制权的前提下,家族企业实行股份制。

具体地说,在股权结构上,由家族控股,同时吸收家族外资本;在领导机构中,董事长和总经理尽可能家族化,副总经理及以下尽可能社会化,当社会化家族制逐渐成熟后,总经理也可以社会化。

社会化家族制与现代企业制度是兼容的,海宁“天通股份”既是股份制,又是家族制,是典型的社会化家族制,世界500强中有三分之一是社会化家族制。

从原始家族制向社会化家族制转变,反映了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演变和提升的客观规律,可能会收到比较显著的效果。

第四,依托产业集群,强化专业化分工,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没有产业集群,就没有龙头企业成长的土壤,企业难以做强做大;初级阶段的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专业化分工,同样成长不出强大企业;只有瞄准高级的产业集群,强化专业化分工,才能实现培育强大企业和提升产业集群的互动共进。

我们要根据产业集群客观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鼓励相对优势企业专注于市场开发(特别是国外市场)、技术开发,逐步把部分生产工序实行外包,引导集群内中小企业主动为大企业配套,转向生产中间产品。

随着分工的深化和企业的分化,优势企业要果断勇敢地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对象实行并购参股等低成本扩张。

一旦一个产业集群内形成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大量中小企业作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便基本形成,与此同时,较强较大的民营企业必然产生。

第五,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有效服务,促进优秀民营企业脱颖而出。

作为一个有限政府,如何科学运用有限的可支配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重大课题。

面对做强做大我县民营企业这一迫切任务,必须以创新的思维转变政府职能,为做强做大民营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

这里要强调的是政府对民营企业发展所提供服务的“有效性”。

这种有效服务必须建立在政府部门对经济工作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上,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新举措,必须是抓住主要矛盾的新对策。

当前面对做强做大民营企业的新要求,我们至少可以在以下环节上狠下功夫。

首先,集中人力、财力和精力,重点动态扶持关键行业、关键企业和关键环节。

例如,用好有限的工业发展资金,下大力气培育嘉善的上市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板市场;要以促进特色块状经济内部专业化分工为目标,加大对龙头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拓展国内外市场的扶持力度;要着力培育有发展前途的成长型企业;要在探索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实现形式上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

其次,创新政府推动的方式。

要把政府推动的重心转变到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平台、优化我县经济运行环境上来。

为了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创业,我们应该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下,集中建造一批标准厂房,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了扶持民营企业科技进步,政府应该着力引进大院名所,共建区域科技创新载体,着力攻克块状特色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为了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政府应该鼓励和扶持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担保公司。

再次,要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办法,提高服务效能。

形势在发展,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实行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

例如,可以研究制定“科技人才适应期津贴制度”。

科技人才到嘉善工作,普遍存在一个适应期,这是企业和人才双方加深了解的认识期,也是科技人才发挥和显露才华的过渡期。

这一适应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危机期和关键期,企业在不了解人才个体价值的情况下难以定出高价,科技人才对企业的人才价格不理想而不肯留下,在这一过渡期内必须由政府支付一部分“人才引进风险成本”,创建科技人才适应期津贴制度。

凡是受聘于嘉善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才,根据不同的级别,政府连续三年给予适应期津贴制度,三年期满,过渡期结束,企业科技人员的工资报酬由市场定价,政府适应期津贴制度从这一群体退出,转向支持新落户嘉善的人才。

可以预见,这一制度创新必将推进我县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合理使用。

又例如,面对“民工荒”和“技工荒”,绍兴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把技工学校办到中西部对口市县,当地培训,对口挂钩,这种创新举措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工作思路,努力为民营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优质又有效的服务,就一定能够开创我县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新局面,从而加快实现我县民营经济的新飞跃。

(经贸局顾富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