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关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471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贸易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美贸易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美贸易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美贸易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美贸易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贸易关系.docx

《中美贸易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贸易关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美贸易关系.docx

中美贸易关系

当前美国经济形势及中美贸易关系

 

一、当前美国经济形势

 

2007年,美国经济增速继续减缓。

据美国商务部2008年2月28日公布的初步修正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2.2%,不仅低于2006年2.9%的增幅,也是过去5年来的最低增幅。

从季度数据看,总体运行呈现“慢-快-慢”的态势。

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缓慢,为200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第二、三季度则分别回升至3.8%和4.9%。

按同比计算,第一至四季度分别增长1.5%、1.9%、2.8%和2.5%,除第三季度比2006年加快0.4个百分点外,其余三个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但总的来说经济基本面尚可,这也反映在美国2008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中,报告认为虽然自2007年夏季以来,美国住房市场萎缩情况加剧,信贷市场也受到相当严重的干扰。

但截至2007年底,住房市场衰退尚未对实体经济造成显著影响。

尽管频频有经济学家预言美国经济2008年将出现衰退,且多重经济数据也显示疲软迹象,但该报告仍维持此前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即2008、2009两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7%和3.0%。

 

(一)房地产市场降温是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2007年,美国私人投资下降4.8%,拖累经济减少0.79个百分点(见表1);其中,美国住房市场延续了2006年以来的低迷,住房投资2007年全年下降17%,是过去25年来的最大降幅,拖累GDP减少0.89个百分点。

其中,住房投资第四季度下降25.2%,降幅大于第三季度的20.5%,为连续第8个季度下降。

如果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将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个人消费仍是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但增速有所放缓

个人消费支出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与2006年相比,增速有所放缓。

2007年,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增长2.9%(低于2006年3.1%的增幅),推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增幅为1.9%,低于第三季度的2.8%的增幅(见表1)。

 

(三)通胀压力有所加大,但核心通胀率仍处于低位

2007年,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2.8%,按月来看,同比涨幅自2007年9月以来快速上升,11月达到4.3%,12月小幅回落到4.1%,通胀压力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原油和食品价格走高。

其中,能源类CPI上涨的顶峰出现在11月,同比上涨21.4%,12月回落到17.4%;食品类CPI上涨的高峰出现在12月,同比上涨4.8%;但核心通胀率仍处于低位,从8、9月份的年内低点(2.1%)小幅提高到12月的2.4%。

去除波动性较大的能源和食品价格因素之后,2007年全年该指数上升2.1%,升幅略低于2006年的2.2%,但美国核心价格指数去年第四季度上升2.7%,升幅大于第三季度的2.0%,是2006年春天以来的最大升幅。

据美国劳工部2008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2月份总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核心CPI双双持平于1月份,这是自2006年11月份以来,美国的核心CPI首次没有较前月有所上升。

 

(四)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

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为4.6%,与2006年持平,仍处于2001年以来的低位。

但分季度来看,自第四季度开始,失业率有所上升。

前三季度,失业率大体在4.4%-4.7%之间波动,第四季度呈上升态势,12月份升至5%,为2005年12月以来的最高点。

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业和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08年1月和2月份美国的平均失业率分别为4.9%和4.8%,与2007年12月份的5%相比有所下降。

 

(五)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均有所下降

由于税收增长超过了开支增长,按照日历年度计算,联邦政府赤字减少到1880亿美元,比2006年减少10.1%。

期间,联邦税收增长6.1%,达26004亿美元,联邦开支增长4.9%,为27883亿美元。

由于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2007美国贸易逆差也有所下降,贸易逆差为7909.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缩小3.3%,扭转了自2001年以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势头。

 

二、中美经贸关系的新特点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两国经贸关系开辟了新的篇章。

到2007年,中美虽然仍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但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一)双边货物贸易继续增长并取得新突破

1、双边货物贸易额继续快速增长

2007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据美商务部2008年2月公布的数据,2007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为3867.5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12.8%。

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自中国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

中国仍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之间的差距由2006年的107.3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394.1亿美元。

2、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长迅速

2007年中国跃升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

自2001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是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出口增长的5倍,中国已经从美国的第9大出口市场跃升到第3大出口市场。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在2005年增长20.5%的基础上,2006年又同比增长了32%。

2007年,美国对中国出口652.4亿美元,超过对日本出口的626.7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

美国对中国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5.4%上升到5.7%,提高了0.3个百分点,净增100.5亿美元。

3、中国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2007年,美国自中国进口3215.1亿美元,超过自加拿大进口的3131.1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自中国进口占美国货物进口总额的比例由2006年的15.5%增至16.4%,提高0.9个百分点。

同期,美国自加拿大进口占比由16.2%下降到15.9%,降低0.3个百分点。

4、在美国整体贸易逆差缩小的背景下,中美贸易逆差再创新高

2007年,由于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美国贸易逆差出现下降,全年贸易逆差为7909.9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缩小3.3%,扭转了自2001年以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势头。

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贸易逆差却再创新高。

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国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为中美间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埋下了伏笔。

 

(二)知识产权纠纷升级,美国将中国诉诸WTO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摩擦与纠纷由来已久。

从1989年至2004年已进行过5次大规模谈判。

时间分别在1989年、1991年、1994年、1996年、2004年。

其中3次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并引发两国开展贸易战。

1991年贸易战后中美签订《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1994年贸易战后签订了《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协议》,1996年中美两国的贸易战双方最终也达成了有关协议。

可以说,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虽然我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相关的立法、执法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美国仍然认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惩治盗版的执法力度不够大。

2005年,由于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力度不够,美国政府把中国列入知识产权监管“优先观察”名单。

2006年,美国特别301报告仍将我国列为重点观察名单首位,同时,美国对华知识产权保护重点转向地方省份,重点监督广东、北京、浙江和福建等,并对各省展开知识产权司法全面审查。

2007年4月10日,美国将中国知识产权和出版物市场准入问题诉诸WTO终端解决机制。

由于中美间关于知识产权的磋商没有达成一致,因此,9月25日,应美方要求,WTO争端解决机构就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正式成立了专家组,标志着这一案件已全面进入法律诉讼阶段,也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核心阶段。

可见,知识产权问题在未来仍会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并不断努力改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如2007年设在商务部的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会同工作组成员单位,制定了《2007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以有效指导全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计划》包括了立法、执法、机制建设等10个方面的内容和276项具体措施。

另外,据我国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07年上半年我国查处的商标违法案总数为18973件;同时,国家版权局、公安部、原信息产业部还在2007年8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

但遗憾的是,美方总是对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中的个别问题,特别是知识产权执法问题抓住不放。

美国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对我国期望值之高,远远超出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

美方要求中国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达到的水准往往是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达到的,这不切实际。

从更深层原因来看,中美知识产权纠纷也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分歧。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已经越来越集中于资本和研发高度密集的领域。

由于美国具有先发优势,其在许多领域拥有大量专利、商标和版权等无形财产。

因此,在国际范围内推进保护知识产权,扩大和加强其知识产权产品的垄断地位,就成为美国开拓国际市场、维护自身商业巨额利润的重要手段。

虽然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中美知识产权纠纷仍会是双方政府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总的来说,由于中美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经贸领域也有着发展的共同基础和利益,因此,从长远来看,中美知识产权纠纷不会对中美双边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007年,中美间关于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纠纷一度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

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发生了一些质量安全事件,问题涉及宠物饲料、牙膏、水产品、玩具和汽车轮胎等。

其中,美泰陆续召回包括芭比系列玩具在内的超过2100万件玩具,庞大的数量加剧了全球对中国产品问题的担忧。

美国一些媒体和政客借机夸大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美国会议员就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举行听证会、提交议案;美国会研究部也发表关于中国食品和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报告。

中美间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纠纷成为2007年中美间新出现的一个摩擦。

对美国一些媒体夸大中国产品安全问题的做法,中方也做出了回应。

同时,针对进口国家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反馈意见,及时采取了进一步加强出口食品安全的措施,对每起事件都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调查,并依据《对外贸易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公告办法》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了处罚,如对美国宠物食品事件涉及的江苏徐州安营公司和山东滨州富田公司,都已被依法停止了外贸经营权。

中美两国都很关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也并非中方所愿意看到的,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应平等协商,不能以偏概全地炒作,更不能上升到政治层面。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

中美双方应客观的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能避免今后有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纠纷再度出现或升级。

中美贸易关系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摘要:

中美两国贸易关系的基础不是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是技术实力上的差距。

在技术实力差距基础上建立的贸易关系中,贸易利益的分配对技术实力较弱的一方明显不利。

随着中关技术实力差距的不断缩小,两国间的贸易关系也将由互补型为主逐步转变为竞争型为主。

我国应该通过加速技术进步、改善国内收入分配状况、优化经济增长模式等以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

  关键词:

技术实力差距,高技术等级商品,低技术等级商品,中关贸易关系

  中美贸易对双方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的福利都是重要的。

为了减少贸易争端,促进两国贸易关系顺畅的发展,需要首先对中美间的贸易关系有一个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分析

  美国是技术实力最强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则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两国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结构、商品价格、收入水平以及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等可以用图-1说明。

图-1中,横轴表示技术水平和商品的技术等级(这包括商品的技术性能以及商品的质量等级两个方面),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F线表示商品等级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F曲线斜率递增的含义是,商品的技术等级越高,供给的垄断程度也越高,而且供求关系的对比也随之越为悬殊,致使商品的价格以更大的比例上升。

F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代表收入。

  从生产的技术能力方面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表现在它所能生产的商品的范围由低等级向高等级的扩展和增加。

如由oa扩展至ob,再扩展至oc等等。

但各个国家实际的生产范围与它在技术能力上能够生产的产品的范围可能并不;致。

首先,经济增长过程中需求结构的变化和需求等级的上升会导致实际生产的等级系列高低两端都在右移,即生产系列整体会右移和上升,如由ob移至ac等。

其次,在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可能并不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商品,而是通过进口来满足自己的一部分需求。

在这一点上,技术水平越高的国家选择的余地越大,从而选择的结果越好。

例如,当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达到c点时,它能够在oc段来选择生产项目,而当一个国家只达到ob段时,它就只能在ob段做出选择。

  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商品的技术等级越高,价格也随之更高。

由于价格水平决定着成本水平,高价格不仅能使国家承担起获得一流技术人才的高成本,并因此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使国家形成高价格和高收入的良性循环式的增长。

因此,只要具备技术条件,每个国家都会尽可能选择高端商品去生产,放弃或部分放弃低端商品的生产,同时通过进口来满足对低端商品的需求,这对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好的选择。

例如,当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达到c点时,它实际的生产范围和主导产业将可能集中在bc段,并将增加价值低的ob段放弃,改为进口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分工和贸易关系并非基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是基于技术实力。

  每个国家能够选择的产业和贸易等级是由它的技术实力强制决定的,不存在人为超越的可能性。

当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最大在b点时,它的产业等级最高不能超过b点,一些在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上并不具备条件,但却试图通过政府的产业和贸易政策人为提升产业等级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只是在生产一些与发达国家主导产业同类商品中的低端商品(在性能、质量方面),并将自己生产的低端商品替代了进口的高端商品视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标志。

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所谓的赶超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幻觉。

  中美两国由于技术实力的差异,各自所能生产的商品系列的长度是不同的。

图中的oc段为美国在技术上能够生产的商品系列的长度,ob为中国在技术上所能生产的商品系列的长度。

其中虽然oc段为美国能够生产的商品系列,但由于美国自己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等级较高的部分,并且高端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较高,因此,美国主要生产bc段的商品。

bcc′b′代表美国从高端商品的生产中获得的收入。

然而由于它的需求结构为ac段,所以,美国需要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ab段的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中国而言,其技术实力决定了它能够生产的商品系列为ob段,obb′o′为它所得的收入。

图中的bc段为中国的技术能力所不能够达到的高技术等级区域,需要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

但进口必需有出口来支付,由于中国只能生产技术等级相对较低的商品,所以,它需要向美国出口低技术等级的商品来换取高技术等级的商品。

其中,ab段是美国需求范围内的商品,也是中国能够向美国出口的商品系列。

因此,中美贸易关系的内容是,中国向美国出口ab段的商品来换取美国生产的bc段的商品。

中美之间的这种贸易关系对两国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对中美两国资源配置的影响。

中美贸易会改善美国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对中国资源配置不会产生影响。

仅仅就中美两国而言,贸易之前,美国必须生产它所需要的全部ac段的商品。

但在贸易之后,美国可以将它的资源全部集中在bc段,完全放弃或部分放弃ab段商品的生产,并通过全部进口或部分进口来满足对ab段商品的需求。

资源配置的这种变化可以使美国在同等资源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商品总量。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贸易之前中国生产ob段的商品,贸易之后它的生产结构依然是ob段。

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它不能选择b点之上的商品生产,也不能放弃接近o点的低端商品的生产,因为这些商品都在它的需求范围之内,因此,中美贸易并不会改善中国国内生产资源配置的状况。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虽然国际贸易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但这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并不能获得这方面的好处。

技术水平越高,从而可生产的商品的范围越宽的国家,资源配置改善的状况越为明显。

反之,技术水平越低、选择范围越窄的国家,资源配置改善的可能性越小。

虽然中美贸易并不能够改善中国资源配置的静态效率,但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进口技术设备并进行模仿来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同时中美贸易可以使中国获得自己不能够生产的较高端的消费品,因此,中美贸易对中国的生产和消费都是重要的。

  2.对中美两国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的影响。

对中国方面来说,bc段的商品是中国不能生产的,因此,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不会直接损害中国的生产和就业。

在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中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对美国的影响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它可以分为贸易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来分析。

第一,如果中美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则两国之间的贸易不会影响美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但如果美国依然生产一部分ab端的商品,则中国的出口对美国的同类产业的生产和就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会影响到美国的就业总水平。

这是因为两国的出口商品的类型不同。

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是使用较多劳动的低技术等级的商品,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则是使用较少劳动的高技术等级的商品,因此,当进出口额相同时,美国因进口而减少的就业数量要大于因出口而增加的就业数量,美国的总就业人数会因中美贸易而减少。

第二,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的情况。

在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存在顺差的情况下,中美贸易既会降低美国的就业,又会降低美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而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就业和国民收入水平都会由于中美贸易而提高。

由于中国贸易顺差的数额巨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中美贸易对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不利影响是较为严重的。

  3.对美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

在美国向中国出口的高技术等级商品中,使用的要素主要是资本(资本是技术的载体)和高技术等级的劳动力。

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使用的要素主要是低技术等级的劳动力。

因此,中美贸易的结果是提高了美国资本所有者和高技术劳动者的收入,但却降低了低技术工人的收入,这就使美国国内高收入者的收入上升,低收入者的收入下降,使美国国内的收入分配状况恶化。

由于中国是一个低技术等级劳动力数量巨大的国家,因此,中美贸易对美国收入分配状况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影响大得多。

  4.中美之间贸易利益的分配。

虽然从生产、就业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上看,中美贸易对美国是不利的,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产生。

但多年来中美贸易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大,美国方面对不断增大的中美贸易逆差也并没有采取较为严厉的手段予以制止,显然美国从中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要大于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美国从中美贸易中所得的利益首先是资源配置状况的改善,但资源配置改善的好处最终会落实在对美国极为有利的贸易条件上。

  低技术等级商品的进入门槛很低,在全世界有广泛的供给来源,有些供给是现实的,有些则是潜在的。

如数量众多的比中国还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是高度竞争性的商品,因此市场价格很低,而且美国自己也能够生产这类商品,这起着进口替代的作用,所以,中国的低技术等级商品必须以很低的价格才能够进入到美国市场。

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大多数都是垄断程度较高的商品,其中有许多是美国厂商独家生产的,因此这些商品的价格都较高。

中美之间贸易利益分配的情况见图-2。

图-2中,X轴表示美国向中国出口的高技术等级商品,即所谓的资本密集型商品;Y轴表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低技术等级商品,即所谓的劳动密集型商品。

  根据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不同,即人均资本量不同的两个国家,各自国内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同,k为美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k′为中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中美两国之间商品交换的比例应该在k与k′之间。

也就是说,中国向美国出口一单位y商品所能够换取的x商品的数量至少以k′线斜率的倒数值表示。

当交换比例低于此数时,中国会停止从美国进口,改为自己生产。

因此,中美之间贸易利益的分配只能是均等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中美两国之间贸易的基础并不是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所说的人均资本量差异,而是技术实力上的差距。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是技术等级较低的商品,这些商品美国自己可以生产,但低廉的价格使得美国人不愿意生产,或不愿意充分生产,转为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

反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都是高技术等级的资本物品或高端的消费品。

中国进口这些商品不是由于这些商品在国内生产的机会成本较高,而是中国自己的技术能力无法生产这类商品。

因此,中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不是k′线,而是Y轴,中美两国之间两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在k线与Y轴之间。

在这个范围之内,如下原因导致了实际的交换比例线大幅度地向Y轴靠近。

首先,从中国商品对美国的供给以及中国对美国商品的需求上看,第一,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以及增长效率低下使得中国对美国高技术等级的资本设备有强烈的需求,为此必须通过对美国大量出口以获得支付手段。

第二,中国国内收入分配差距巨大,社会保障较严重的缺乏。

这一方面限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致使其经济增长依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并因此对美国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供给;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对美国高端消费品较大规模的需求。

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致使以上情况尤为显著。

其次,从美国商品对中国的供给以及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上看,第一,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大多数为少数发达国家才能够生产的商品,其中有许多是美国厂商独家生产的商品。

虽然中国市场庞大,但由于这些商品在全世界有广泛的需求,因此,美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第二,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低技术商品在许多的发展中国家都能够生产,它们之间是相互替代和高度竞争的,而且美国自己也生产一定数量的Y商品,这使得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依赖程度并不高,除非中国商品的价格是全球最低的价格。

  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两国之间相互供给的规模以及相互需求的强度,中美两国之间不对等的供求关系以及需求强度使得贸易利益的分配对美国极为有利,对中国则极为不利。

这种供求关系以及分配状况是由双方技术实力的差异决定的。

不仅中美之间贸易利益的分配是这种状况,中国与欧盟以及中国与日本之间贸易利益分配的情况都是如此。

从加工制造业看,国际分工是按技术实力分为不同等级的,技术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占据着国际分工的高端,并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处于优势的地位。

中国等技术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只能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并接受极为不利的贸易条件。

  二、中美贸易关系前景展望

  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于美国。

从供给因素上看,第一,后发国家在技术进步的速度上具有某种优势,这种优势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后发国家对发达国家现成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要比发达国家从无到有的技术创新来的容易和廉价。

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在以数量增长为主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体是加工制造业,而美国的经济则早已转入到了以生活质量提高为主的阶段,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以及环境的改善方面。

这使得中国在技术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上都要快于美国。

第三,从劳动要素的供给上看,中美两国的劳动者个人在工作和闲暇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美国较高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