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决定一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264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决定一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决定一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决定一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决定一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决定一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决定一生.docx

《家庭教育决定一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决定一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决定一生.docx

家庭教育决定一生

家庭教育决定一生

页码

文字内容

期待的效果

0

家庭教育决定一生

期刊的标题

1

1.刊首语:

李天一事件敲响家庭教育警钟

2.是谁制造了“李天一”

3.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的血案

4.你是一个好家长吗?

5.结语:

别让家庭教育“看上去很美”

2

刊首语:

李天一事件敲响家庭教育警钟

2011年9月6日,15岁的李天一驾驶无照宝马,伙同朋友将一对业主夫妻打伤,期间还大喊“谁敢打110”。

警方以寻衅滋事的罪名将其收容教养一年。

2013年2月17日,刚从收容所出来不到6个月的李天一伙同另外四人,涉嫌将一女孩轮奸,被警方控制时,还未满17岁。

李天一是知名歌唱家李双江、梦鸽之子。

他4岁选入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8岁开始学习书法;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

谁曾想到,这样一名“优秀学生”在2011年因寻衅滋事被收容教养,释放后不足半年,又再度犯案。

许多专家和网友表示,李天一的屡次失足,与其父母的教育方式很有关系,过于溺爱或许是主要原因。

跳出“星二代”的话题来看,李天一事件是典型,但绝不是唯一。

“我爸是李刚”事件的当事人李启铭、肇事杀人的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尖刀刺母的旅日留学生汪佳晶……也许这些事件只是个案,然而频发的个案为我们敲响了家庭教育的警钟。

极端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如何培养积极、阳光的孩子?

如何对孩子进行健全的家庭教育?

是本次期刊想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

3

是谁制造了“李天一”

一边是多才多艺拥有众多荣誉的优秀少年,一边是寻衅滋事和涉嫌轮奸的恶劣行径。

等号两端的巨大落差,使我们不得不走上前去,探讨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Ø人格教育的缺失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李天一的母亲梦鸽在做客《鲁豫有约》时也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他们给李天一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

中关村小学、人大附中、美国留学、最好的英语老师、钢琴老师、书法老师……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李天一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多次获得钢琴、书法、冰球等比赛的奖项。

而这种“精英”教育的背后,却存在不少隐患。

身边人眼中的“小霸王”、“蛮横”、“太得瑟”、“爱显摆”、“傲气”、“性格狂妄”、“开宝马出入夜店”等,这些词汇是同学、朋友、父亲挚友、邻居等对李天一的评价。

作为父母的李双江夫妇却对儿子有另一番看法。

“我儿子天赋好,喜欢运动,喜欢交朋友,思维非常灵敏,英语单词随便就能记几千个,孩子总归学不坏,因为我们所给他的东西都是正面的”。

李双江很为儿子的天赋聪颖自豪。

而两次惨痛的事件后,李双江也只能以“子不教,父之过”来向伤者检讨和道歉。

在为李天一惋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李家的教育问题。

除了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最好的发展平台,是不是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善良、正直、踏实的品质,更应该教孩子学会尊重、责任和遵守?

著名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画(绅士的教育)》中说,上流社会的家庭,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最重要的教育不是知识,而是道德和人格的教育。

因此,在笔者看来,李天一事件正是李双江夫妇过于看重“精英教育”而忽视人格教育的结果。

Ø内心规则的缺乏

心理学说:

人是社会化动物,如果人的社会化过程受阻,人的观念及行为就无法纳入社会的规范。

其行为就会偏离社会常模,出现“与众不同”的反社会倾向。

对于李天一事件,有心理学家认为他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不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做事不计后果,无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易怒且富于攻击性;缺乏愧疚感。

这种人格倾向的形成源于5-10岁时内心规则的建立。

父亲对孩子内心规则的建立有决定性影响。

那么,李双江在儿子内心规则建立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合适吗?

在对李双江的采访中,李父表示“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上进,但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办法。

”“你不能要求孩子什么都好,不要把孩子得罪了”。

言语中,可以看出李父是多么的惜子,而惜子的结果就是溺爱。

对李家而言,有溺爱孩子的物质条件。

李父在心理上也倾向于骄纵孩子而较少管教。

从小到大,李天一没有因为做错事而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甚至当其寻衅滋事时,依然是老父为其出面道歉。

这样的教育方式,致使李天一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计后果”的恶习。

Ø青春期叛逆心理处理不当

李双江的一位朋友说:

“李天一刚念书时,也很听话,但他到了十五六岁,青春期叛逆了,就不大听父母的话了。

  10-20岁是人的青春期,这个时期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叛逆的倾向。

一方面,第二性征的出现给青少年的心态造成冲击,容易产生浮躁和对抗情绪;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迅速觉醒,使他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不再像以前那样崇拜父亲,言听计从。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心理不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客观,如果在家庭教育方面不加以约束和指导,很容易出现问题。

  

  “儿子现在处在青春期,很有个性,很有棱角,那才叫孩子,他不照你的路走是正常的,照着你走,他是有病了。

”“不会过高要求孩子,不期望孩子人生多成功,只愿他快乐、自由地成长,有点个性、带点叛逆也是天性。

”这是李父对处于青春期儿子的态度,溺爱之情溢于言表。

Ø重视物质,忽略精神和心理

从李天一的经历可以看出李双江夫妇在孩子能力和才华上的投入有多么大。

对李天一而言,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比普通人家更好的家庭环境和人脉资源,享受更多的特权和机会。

但在笔者看来,他也是不幸的。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体会不到经过自己努力而收获的成就感;体会不到追求目标的充实感;体会不到帮助他人的价值感;他甚至都没有生活的目标,仗着雄厚的家底,吃喝玩乐,肆意作为。

李双江夫妇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时,却忽视了其精神和心理的需求。

导致孩子追求物质、精神空虚、自我膨胀。

Ø过高期望导致孩子“崩溃变形”

所有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这很正常,但如果期望过高,则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一旦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孩子就会沮丧失望,甚至“破罐子破摔”。

而且,如果家长在能力和才华上高要求、高期望,孩子则感受不到家长的爱,更多的是压力。

作为母亲的梦鸽要求孩子处处都要比别的孩子优秀,她希望李天一长大要拿诺贝尔奖,要成为大人物。

在父母的精心栽培下,李天一从小就才艺出众,获得众多奖项,但距母亲“拿诺贝尔奖”的期望还有很远的距离。

这样的高要求、高期望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长期以往,会使孩子内心压抑,当他们一旦有了发泄的机会,就可能会控制不住地发泄,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4

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的血案

Ø事件一:

“我爸是李刚”

事件回放:

2010年10月16日晚9时,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致一死一伤,车主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

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肇事者竟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后经了解,该男子为河北传媒学院毕业生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2011年1月30日,法院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6年。

专家解读:

李启铭在陌生人面前喊出爸爸“李刚”的名字,有恃无恐的醉酒驾车,还在校园里超速行驶。

之所以会有这些无视规章制度、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径,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尤其是爸爸李刚的耳濡目染。

作为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李刚拥有一些权利,这些权利对于李启铭而言,是他恣意妄为,无视法律规章的特权。

在李刚的教育模式里,无论儿子做了什么,都可以由他来解决。

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大都会嚣张跋扈,没轻没重,自我中心。

也不在乎任何事情的后果,因为从小到大,他的错误都是别人来承担的。

所以,撞人事件发生后,李启铭以为只要高呼父亲的名字,他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

殊不知,这天下还有法律、法规,还有责任需要他承担。

父亲身败名裂,儿子锒铛入狱就是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

Ø事件二:

药家鑫肇事杀人

事件回放:

2010年10月20日23时,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怕伤者事后找麻烦,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对倒地的伤者连捅数刀,致其当场死亡。

杀人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最后被附近群众抓获。

同年4月22日,药家鑫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专家解读:

“从小到大,我几乎除了学习就是练琴。

为了练琴,妈妈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

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习,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呆着”。

“我从小学上初中开始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这是药家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的自述。

在家人、邻居、同学的眼中,药家鑫是个好孩子、好学生,他听从父母的教导,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在大学期间利用自己的专长做兼职,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孩子会肇事杀人。

然而,事出必有因。

从药家鑫的自述中,我们能够了解父母对其要求甚高。

对他的管教也往往采取粗暴的方式。

在这样的高压和非人训练中成长的孩子,对世界缺乏最基本的爱和信任。

他害怕随时会受到攻击,他恐惧暴力,这是他会随身带刀的一个原因。

而长期遭到父母急功近利的虐待式教育,他压抑的心灵被扭曲,内心的愤怒和恐惧无处发泄。

不仅如此,药家鑫从小被父母制造成一个考试机器,他身上背负着父母的期望,他担当不起肇事的责任,他必须选择逃避。

于是,极度恐惧之下,药家鑫选择了杀人灭口,他本人也被判处死刑。

药家鑫肇事杀人时已是成年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从上面的分析中,药家鑫的父母在此次事件当中,也有逃脱不了的干系。

Ø事件三:

汪佳晶尖刀弑母

事件回放:

2011年3月31日晚,在日本留学近5年的汪佳晶从东京乘坐飞机回到上海,在浦东机场与母亲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汪母明确表示已没有财力再供其继续求学,深受刺激的汪佳晶从随身的托运行李包内拿出两把尖刀,对母亲头部、手臂、腹部、背部多处进行砍、刺,毫无防备的汪母受伤后倒地,汪佳晶在逃离现场时被民警抓获。

10月31日,上海市浦东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汪佳晶有期徒刑3年6个月。

专家解读:

孩子弑母或弑父的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每次听到都非常令人震惊,我们除了感叹孩子的疯狂与不孝外,还在反思事件发生的原因,尤其是家长方面的原因。

在这次事件中,通过了解得知,从小到大,汪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比较高,汪佳晶本身学习不是很好,考不上像样的大学,汪母借钱让其留学。

而这样的高要求和高期望往往带给孩子的是失望甚至是绝望。

另一方面,汪母对孩子溺爱有加,物质上满足的同时,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生活上“总包办”。

这样一种教育模式致使汪佳晶形成了以自我感受为标准的价值观,当自我利益不被满足的时候,就开始发泄情绪甚至愤怒,最终将刀捅向了母亲。

 

5

你是一个好家长吗?

以上事件的发生有各自的原因,但毫无疑问家庭教育的不当与失误是这些事件发生的共同原因。

不管是掌握权利的父亲李刚,还是单亲母亲汪某,还是钱、权、名都有的李双江夫妇,抑或只是普通家庭的药家鑫父母,他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驱使下,对子女的教育逐渐步入误区,那么,如何避免教育的误区,培养积极向上,人格健全的孩子?

如何做一个好家长?

在此,笔者给出以下几条建议。

Ø教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养不教,父母过”,这种说法得到大家的认同,但在父母承担责任的同时,孩子是否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呢?

教孩子学会承担,培养责任心,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从小就懂得为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责,增强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承担起人生的责任。

Ø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尊重是一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父母要善于利用点点滴滴的小事,教导孩子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者,要及时帮助孩子纠正和改正不良行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更多人尊重。

Ø教孩子学会秩序和规则

秩序存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例如做事的秩序,交往的秩序,社会的秩序,做人的秩序等等。

规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孩子的教育中,必须注重秩序和规则,这种无形的力量会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让我们不会迷失方向,而是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

Ø学会理智、有原则的爱孩子

爱是每个做父母的本性,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那如何让孩子在爱的教育下生活的更好?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溺爱孩子。

过度的溺爱等于无原则的迁就、满足,一步步下去,一个自私自大、冷漠无情、目中无人的孩子就被父母“精心”打造出来。

大爱无痕,学会理智、有原则的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6

结语:

别让家庭教育“看上去很美

一切果都有因,孩子的果就源于家长的因。

因为家庭教育不当或失误而引发的血案远远不止以上所介绍的四个事件。

本次期刊以这四个事件为典型,带领大家一起分析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并为各位家长提供了教育孩子的建议。

培养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孩子是所有家长的共同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家长们必须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切忌一意孤行,让家庭教育只是“看上去很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