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总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258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总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教育学总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教育学总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教育学总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教育学总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总纲.docx

《教育学总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总纲.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总纲.docx

教育学总纲

教育学

绪论

本章重点

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什么是文化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学习教育学的价值或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p4〕(名解,2004.4)*

包括三层含义:

1、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

2、一种课程的名称。

3、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p6-7〕(单选)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不是:

•教育现象:

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研究原料

•教育事实:

可观察和统计的教育活动的物质概括――研究基础

•教育规律:

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必然的内在联系――研究任务

2、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p7-8〕

1、教育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前教育学时期”,也可称为“哲学的教育学时期”。

2、各种人物或著作:

(单选)

(1)《学记》:

世界上第一篇专论教育问题的著作;

(2)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3)苏格拉底:

“美德是否可教?

”。

二、教育学的创立

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哪些?

〔p9〕(简答2003.10、2004.10、2007.10,多选)*

2、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p9-13〕(大量单选)

(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认为实验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独立形态时期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教育思想,探索“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康德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

•主张进行教育实验,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上建立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科学门类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

(5)洛克《教育漫话》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构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6)卢梭《爱弥尔》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提出近代最完备的教育年龄阶段划分。

(7)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三、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p15〕(多选)

(1)代表人物:

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2)核心思想:

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定量研究儿童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3)基本观点:

•反对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倡导教育研究引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实验按三阶段进行:

假设-计划-运用

•教育实验要在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

•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与运用

2、文化教育学〔p15〕(名解2006.10,单、多选)

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等人。

该学说认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目的就上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世界,从而培养完整人格;所以,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研究教育要采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则是陶冶和唤醒。

3、实用主义教育学〔p16-17〕(单、多选)

(1)代表人物:

〔美〕杜威,克伯屈,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

(2)核心观点: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以经验为中心

•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差异

4、制度教育学〔p17-18〕(单选)

〔法〕乌里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原来视为当然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分析,认为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有深刻影响,要达到教育目的――个体的社会化,就必须使个体对制度这种制约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实现把“给定的”制度转化成“建立中的”制度。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p19〕(简答2002.10)*

(1)教育的性质:

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阶级性;

(2)教育的起源:

社会性生产劳动;

(3)教育的目的:

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的方法:

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相结合;

(5)教育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制约与反作用;

(6)研究教育的方法论:

马克思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6、批判教育学〔p19-20〕(单、多选)

〔美〕鲍尔斯〔法〕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1)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社会既存的不公正、不平等;

(2)必须向人们揭示出貌似公平的学校教育背后受利益关系支配的不公平;

(3)必须帮助教育主体确立批判意识,积极去寻求达到公平的解决策略;

(4)研究教育不能只采用科学的客观态度和方法,而且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P.21-24〕(多选)

第三节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

学习教育学的价值或意义〔p25-27〕

(多选,简答2002.4: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008.4:

中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

1、启发教育自觉

2、扩展理论视野

3、培植教育信念

4、提高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重点

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影响?

什么是受教育者?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现代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1、汉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p34〕(单选)

2、许慎《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p34〕

3、我国传统上用“学”来探讨教育,其含义为:

〔p34-35〕(多选)

(1)目的:

明了生活意义,提高生活境界;

(2)方法:

内发,强调个体主观的态度和修养;

(3)内容:

局限于历史与道德知识;

(4)主体:

覆盖不同年龄段的人。

二、“教育”的定义〔p36-37〕(名解2003.10、2006.4)*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可从以下4方面来理解:

1、目的性:

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2、耦合性:

包含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3、动力性:

这一活动要对上述耦合过程起到促进或加速作用。

4、社会性:

这一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因此与其它社会因素有联系。

三、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p38-39〕(名解、多选)

1、教育者:

主要包括教师(主体和代表)、编写和设计教学文本的人、管理者(单、多选)

2、受教育者:

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即各级各类学生,他们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名解2005.10)*

3、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名解2005.10)*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p41-44〕

1、神话起源说:

神造万物,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单选)

2、生物起源说:

〔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1)基本观点(单、多选)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还存在于动物界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第一个正式提出的起源学说。

(单选)

3、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单选)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p44〕(简答2005.4,名解2006.10,单选)*

(1)概念表述:

教育的劳动起源也称为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该学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正是传递这些经验的需要促使人类产生了教育。

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语言意识的发展又为教育产生提供了条件。

所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

(2)要点:

•1)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特征的人类劳动是社会性的,所以教育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3)劳动过程中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是教育得以产生的条件

•4)传递劳动中形成与积累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是产生教育的根本原因

•5)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必然要求教育形态的改变,所以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p46-47〕(多选)

(1)发展水平低

(2)无阶级性

(3)与原始宗教或仪式联系密切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p48〕(单、多选)

(1)古代学校的出现。

(古埃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第一次分离)(单选)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具体表现)(多选)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单选)

3、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p51-53〕(单、多选)

(1)目的:

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的人才。

(2)性质:

阶级性、等级性(“二馆六学”)、宗教性。

(3)内容:

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方法:

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成就:

较系统的教育体系,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想。

4、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p56-57〕(单、多选)

(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普鲁士1754年义务教育)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如义务教育制度、幼儿园、实科中学和工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大学、完整学制系统等。

(3)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法不断发展。

(4)师生关系民主化。

(5)教育学获得独立和发展。

5、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特征〔p59-62〕

(1)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建设人才。

阶级性的表现(多选)

(2)教育原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

第三节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具有超越意识形态也超越文化界限的一些基本特征〔p62-65〕(简答2003.4、2003.10,多选)1、公共性(多选)

(1)全民性:

面向全体人民。

(2)公平性:

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服务。

2、生产性:

(1)表现:

教育与物质生产的结合程度以及生产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都提高了。

(2)标志:

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单选)

(3)性质:

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

3、科学性(多选)

(1)科学教育是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教育内容必须以科学知识为主。

(2)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在教育方法上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4、未来性:

(1)现在的教育对未来的社会和个人有重大影响。

(2)要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为现在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

5、国际性:

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事务的态度、知识、情感、技能,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

6、终身性:

(1)教育不再局限于学龄阶段,要贯穿人的一生。

(2)变储备式教育为终身教育,变受教育者为积极的学习者。

(3)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更能灵活地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需要的新教育体制。

第二章学校

本章重点

什么是学校?

什么是学制?

什么是学校文化?

什么是教师文化?

什么是学校管理?

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相互配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相互配合的途径有哪些?

第一节学校概说

一、学校及学校制度的产生

1、学校的定义〔p66〕(名解2002.4、2004.1)*

简单地说,学校是教育活动制度化的产物。

(社会的发展使教育成为专门的活动,为此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专职的人员来从事这项活动)

2、学校发挥其育人功能的条件(p67)(多选)

(1)需要基本的教学设施。

(2)需要教师队伍。

(3)需要教学工具。

3.学制的含义(P.67)(名解2004.10)*

学制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简称,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规格产生新要求的推动下形成的。

学制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前者形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系的类型。

4、现代学制的类型(p70):

(单、多选)

(1)双轨制:

最早起源于欧洲,以英国为典型。

(2)单轨制:

美国为典型(将分流在综合中学内部解决)

(3)分支制:

所有适龄儿童进入同一类型学校接受一定年限教育后分流,我国现行学制典型。

5、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p71)(单选)

(1)壬寅学制:

1902年,第一部正式学制,但未实施。

(2)癸卯学制:

1904年,第一部在全国正式实施的学制。

(3)壬戌学制:

1922年,又称“六三三学制”,延续至今。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73-76〕

1、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多选)

(1)设置目的不同

(2)手段不同

(3)与政府关系不同

(4)产出不同

2、学校公益性的主要表现:

(多选)

(1)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2)非宗教性

第二节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1、学校的基本功能:

传播社会文化。

现代学校活动是社会文化传播活动中最有效力的一种活动。

〔p76〕(单选)

2、学校文化的概念:

〔p76-77〕(名解2002.10、2003.4、2007.4)*

(1)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如校园环境以及在环境中体现出来的人文气息)

(2)对外具有个性。

(如不同学校校风不同)

(3)由学校成员共同创造。

(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管理者群体)

(4)包含多个方面内容。

3、学校文化的来源:

〔p77〕(多选)

(1)社会主流文化(由教育者根据社会特定要求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

(2)年轻一代的文化(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

4、学校文化所表达的内容〔p77〕(多选)

5、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

〔p77〕(多选)

(1)精神文化:

含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以人际关系为基础形成。

(2)物质文化:

物质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3)制度文化。

学校规范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

二、教师文化

1、概念:

〔P.77〕(名解2006.10)*

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教师文化的因素〔p79〕(多选)

专业人员、教育者、成年人。

三、学校的制度文化

学校的制度文化主要可分为三类:

〔p81-82〕(多选)

1、传统:

长期形成的定势,无强制性。

2、仪式:

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有一定强制性。

3、规章:

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有明显的强制性。

第三节学校管理

一、学校组织概说〔p84-85〕(多选)

1.社会组织的一般组织特性〔p83〕(多选)

2.组织理论的类型〔p83-84〕(单选)

(1)古典组织理论:

科学管理和官僚科层制

(2)行为分析理论:

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需要对组织的重要性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系统权变理论:

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具有应变机制的理性系统

3.学校组织的独特性(主要就公立学校而言)〔p85〕(单多选)

(1)垄断性:

义务教育的就近入学原则使得公立学校不存在大范围的竞争。

(2)非自愿性:

义务教育的强迫性。

(3)公益性:

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一般不应进入市场。

二、学校组织的管理

1、学校管理的含义〔P.86〕(名解2005.10)*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p87〕(单选)

功能:

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感情交流。

(多选)

3、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p90-92〕(单选)

评价绩效的五种模式:

(单选)

4、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p92-93〕(多选)

5、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p93-94〕(多选)

思品工作(方向)、教学工作(中心)、教务行政、总务工作

6、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宏观控制和监督〔P.94-97〕(简答2005.4、2007.10,多选)*

第四节学校、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98-99〕(简答2002.10)*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对各种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选择。

•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通过长期的学校生活,儿童可以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极大的发展。

(2)影响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

•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

•学校的教育水平。

•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家庭结构、职能、关系、伦理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儿童。

〔p99〕(多选)

(2)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P.101〕(多选)

3、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p101〕(多选)

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配合〔p104-106〕(简答2004.4)*

(1)学校对家庭的指导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分为:

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个别指导。

(3)家校配合可通过:

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方式进行。

(单多选)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简答2003.10、2008.4)*

(1)学校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的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

(2)学校积极对校外教育机构施加各种影响。

(3)学校利用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沟通校社联系。

第三章学生

本章重点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什么是儿童个体发展?

儿童发展的普遍特点或规律有哪些?

如何理解教育与儿童的发展的关系?

什么是儿童的主体性?

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p107-109〕

1、观点:

人性中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

2、典型理论:

(单、多选)

(1)人分三等论:

柏拉图,“金、银、铁”。

(2)原罪说:

基督教。

儿童生而有罪,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儿童尽快地赎罪。

(3)人性善恶论:

•孟子――人生而有善端,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发固有的良知良能。

•荀子――人对物的欲求会使人为恶,教育就是改造儿童恶的本性。

3、影响:

不仅为统治阶级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养育论)〔p109-110〕

1、观点:

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是真正在儿童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

2、典型理论:

(单选)

(1)教育万能论:

洛克“白板说”

(2)环境决定论:

华生“一打健康的儿童+特殊的环境=任意的塑造”

3、影响:

直接导致传统教育实践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的特点,使儿童失去了自主性。

三、辐合论(二因素论)〔p110-111〕

1、观点:

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替。

2、典型理论:

施太伦《早期儿童心理学》“发展=遗传+环境”(合并原则)(单选)

3、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知识和教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教育实践中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教育环境的控制。

第二节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

一、皮亚杰与杜威的贡献

1、皮亚杰:

突出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生认识论》〔p111-112〕(单选)

(1)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2)儿童的主体活动才是发展的真正起因。

(3)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

2、杜威:

从儿童主体性的角度突出了对教育环境的控制和改造〔p112-113〕(单选)

(1)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才是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2)所以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

(3)只有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儿童“从做中学”,使经验不断得到改造。

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p113-116〕(简答2002.4、2003.4,2005.4、2007.10)*

1、以个体的生物遗传为基础。

遗传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单选)

2、发展蕴含于儿童的主体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第三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什么是儿童发展

1、儿童个体发展的含义〔p116〕(名解2002.4、2006.4)*

2、辨析:

(1)发展≠简单的变化,发展是积极的变化。

(2)发展≠单纯的生理成熟,而是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

(3)教育≠发展,教育只有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发展需要和社会的主流要求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儿童个体发展的普遍特点或规律〔p119-120〕(简答2004.1,大量单、多选)*

1、顺序性。

表现:

(1)身体:

头部 - 躯干 - 四肢。

(2)骨骼肌肉:

大 - 小。

(3)动作:

 “七翻八坐九爬”

(4)思维:

 具体 -抽象

2、不平衡性。

表现:

(1)变速发展,在新生儿和青春期发展速度最快。

(2)身心发展不同步。

3、阶段性。

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共性。

4、个别差异性。

表现为共性下的个人独特之处。

5、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

残疾人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的关系〔p120-123〕

(论述2004.10,简答2006.10、2008.4)*

1、教育是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一种特殊手段,能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通过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利用,使得自身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高于其它手段。

(2)教育通过对社会生活需求的反映,使得自身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一致。

2、要保证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科学性,必须做到

(1)教育目标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这个问题还可以表述为“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简答2007.10)〕〕

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1、主体性

(1)含义。

〔p123〕(名解,2004.4)*

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对外界刺激作出选择性反应,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2)基本结构〔p123-124〕(单、多选)

2、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p124〕(多选)

3、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简答,多选)*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余地,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 教师

本章重点

什么是教师?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具备哪些条件?

合格教师的职业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我国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其改革的趋势如何?

第一节 教师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