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059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17个基层司法所和3个农场司法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公务员共有27人,公益岗位人员3人,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定编5人,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已纳入市财政预算。

截止201X年12月底,我市在册社区服刑人员452人,其中缓刑401人,假释27人,管制5人,暂予监外执行19人,201X年度开展审前社会调查251起,给予警告17人次,解矫230人,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855人,解矫403人,累计开展审前社会调查716人,累计变更居住地18人,累计给予警告28人次,撤销缓刑1人,撤销暂予监外执行2人。

二、主要做法

1、从制度建设入手,抓效能促廉政。

一是完善考核机制。

把司法所百分考核细则中将社区矫正工作分值增加到48分,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要求进行了充分地细化和量化。

对司法所半年考核,以考核社区矫正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二是驾起“高压线”印发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五条禁令”》,预访社区矫正干部职务犯罪。

三是实行“三制”。

社区矫正工作实行领导分片督察制、行政值班制、执法责任制;将全市的22个司法所分为5个片,由局班子成员副职包片督办社区矫正工作,规定了督察的内容和方式;设立社区矫正行政值班室,规定了值班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局分管领导与社区矫正工作科的同志一起轮流值班,处理社区矫正工作的日常事务;执法责任制是针对第一线的刑罚执行人员的,即司法所长,明确了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的具体要求,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应负的纪律责任,直至报请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2、从硬件建设入手,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基层司法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和数码相机,有17个司法所还进行了电脑的更新换代;建成了3个规范化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室;设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暨行政监控值班室,每年投资10万元为社区服刑人员配备电信定位手机,为30名社矫干部配备了工作用手机,为185名社区服刑人员配备了定位手机。

对配备有电信定位手机的社区服刑人员,市司法局定期不定期的抽查,查使用率,查出界率。

3、从日常管理入手,抓规范和创新。

一是规范矫正流程。

印发了《入矫和解矫宣告工作程序规定(试行)》,各司法所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发放《矫正对象告知书》,严格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督促各所严格管理服刑人员,认真执行报到、思想汇报、集中学习及公益劳动等规定,确保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到位,解矫宣告时,发放解除矫正证明书,并与安置帮教工作对接,做到法制教育不断层、帮教不断档。

二是创新帮教方式。

各司法所通过与社区服刑人员的监护人联系,随时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表现情况,与监护人形成良性互动。

市司法局与市关工委联手,引入“五老”人员参加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目前有21个“五老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结成帮教对子。

4、从突出实效入手,抓重点解难点。

我局结合当前工作和汉川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做好就业帮扶工作。

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建立了全市社区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基地;与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签定了就业服务信息共亨协议,建立了就业信息周通报制度,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信息200余条,帮助服刑人员就业30余人次;与永和安门业集团签订了社区矫正人员过渡性安置协议,为暂时无业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短期过渡性就业机会。

每年的元旦春节、中央两会、国庆节,市司法局都作细致安排和部署:

严格请销假制度;集中开展教育活动,对所有的矫正对象进行依次走访教育,分别谈心,确保社区服刑人员有人管、管得住、管得严,为重要时期的社会安定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三、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矫正力量薄弱。

今年9月,在市委市政府、市委政法委的支持下,市编委同意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是隶属于司法局管理的副科级单位,定编5人,人员从司法局内部调整,而司法局本来就存在编制多,人员少的现象,因此人员调整难以落实。

此外,省社区矫正管理局要求每个司法所要有1至2名专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而我市基层司法所多为一人所,承担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制宣传及突发事件处置等中心工作的同时,还要履行刑罚执行的职能,全市还有近3000名刑满释放人员也由司法局管理,基层司法所的同志经常超负荷工作,压力大,责任重。

2、与外地有关部门协调难、外地法院收监裁定执行难。

目前,社区矫正工作还没有专门立法,各项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收监执行,涉及到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之间衔接。

实际工作中市司法局与外地法院或监狱管理局协调难。

一是提起收监的法律文书,不被外地法院或监狱管理局重视,拖延回复甚至有的干脆不回复,导致社区服刑人员脱管;二是外地法院收监裁定执行难。

根据规定,收监裁定由司法行政部门执行,公安机关协助,但司法行政机关没有相应的手段执行,只能依靠公安机关,而本地公安机关没有相应法律文书,不能进行网上通缉,目前外地法院有3个相关裁定没有执行。

四、改进建议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争取人民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结合六五普法,继续做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工作,普及法律常识,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进而配合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二是抓住重点,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控。

组织社区矫正干部进村入户了解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情况,切实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和日常活动情况,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就业服务信息,特别是对一些不按时报到、不服从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批评教育,会同村委会、派出所、综治办加强管控。

三是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狱、社区等单位的联系,形成社区矫正的工作合力。

建议市特殊人群管理领导小组就公、检、法、司四家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衔接建立专项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具体负责的机构、科室、人员,强化工作责任,具体负责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衔接并协调本部门内部人员,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在日常监督管理、收监执行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附送:

关于社区社会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社区社会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细胞,是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活动最为重要的平台,特别是在众多的“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的今天,社区在化解基本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积极强化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必将是社会管理创新整体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XX区结合自身特点,在加强社区建设,推动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XX区社区基本情况

XX区现有城市社区53个,农村社区21个。

共有社区工作人员2104人,其中民选社区工作人员352人,公益岗位人员1318人,“4050”基地人员434人。

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总面积32096平方米,平均面积58

3.6平方米;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总面积

1.61万平方米,平均面积达到700平方米,每个社区的室外活动场地均达到4000平方米以上。

社区组织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通过选举产生的社区党组织,负责领导社区各项工作;二是由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代表组成的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社区重要事项;三是由社区居民选举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处理社区日常工作。

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中心、社区居民诉求中心,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中心承接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下沉到社区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化为民服务;社区居民诉求中心受理承办居民各种意见和建议。

二、XX区加强社区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与服务,XX区从这一角度出发,积极搭建管理与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建立了完善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形成了居民意见有人听、问题有人管、诉求有人接的新机制,使管理与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惠及群众。

一是建立党组织服务民生大厦,全方位服务与民。

为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XX区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一个1万平方米集党务服务、行政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党组织服务民生大厦。

大厦设有60多个服务窗口和部门,涵盖了党建综合、行政审批、民事办理、公共服务、社会动员、维稳调解、效能监察、教育培训等8大功能,以此作为全区社区社会管理的工作的中枢机构、服务民生工作的指导调解中心、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加强群众工作的坚实基地,为实现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居民“三服务”的工作目标提供平台保障。

二是建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畅通居民诉求渠道。

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民生服务网络中心为平台,在各社区设立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及时接收、办理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

在党组织服务民生大厦设立了民生服务网络中心,开通为民服务和诉求热线,随时了解居民的诉求。

同时,还通过政府网站、信访大厅、区长公开电话、局长接待日、读报读网活动,全面了解群众诉求,变上访为下访,及时发现问题,全方位、无障碍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三是成立居民事务协调机构,解决居民矛盾纠纷。

在每个街道建立了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在社区成立了居民事务协调委员会,协调化解社区内的居民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干部大接访进社区,定期开展问题和隐患排查。

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在社区配备了“百姓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每20-40户设立了1名和谐促进员,开展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的日常调处化解和社情民意的及时报告。

四是构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根据街道社区的辖区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数量、社区管理工作难易程度等情况,确立了城市管理网格,将辖区以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大型商(市)场等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并实行“一格三员”的管理模式。

即每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社区)、网格协管员(居民)、网格督导员(街道),把人、地、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社区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社区服务的零距离、全覆盖、全天候。

在网格化基础上,每个社区的服务中心实行“1+10”社区服务模式。

即:

在社区服务中心协调下,整合综治、公安、民政、卫生、计生、劳动保障、社保、医保、妇联、物管等十个部门,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使“社区化”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五是建立民情舆情收集反馈制度。

网格管理“三员”负责民情舆论的收集、报送、反馈等工作,随时采集“8+x”信息,按时上传。

“8”是指本格户籍人数、常住人数、流动人口、就业、社保、计生、教育、物业等8项固定信息,“x”是指群众诉求、安全隐患等特殊信息,街道、社区做到动态掌握、全面了解群众特别是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实际情况,根据职责及时响应处理,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

六是构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实行“传统+科技、民警+群众、执法+服务”的工作机制,建设街区防控网、社区防控网、虚拟社会防控网,实行“网格化”治安巡防模式。

结合天网工程,定期对治安混乱区域、场所和部位进行排查整治,并对新建住宅小区严格实行了“技防准入”制度。

七是实施社会化养老工程。

XX区在兴建公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区助老行动,在社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娱乐室,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娱乐休闲场所,壮大志愿者队伍,发挥广大志愿者的作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

对独居、空巢老年人开展“一天一敲门、关爱进家门”志愿活动,依托社区信息化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帮助、电子购物、医疗优惠等各项服务,确保老人安度晚年。

八是创新散旧弃楼物业管理模式。

XX区对无物业管理、楼栋相对集中、近3-5年内没有意向拆迁的、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散旧楼宇,采取点、线、面的推进方式进行了模式探索。

实行居民自治管理、政府引导后转交物业管理、弃管恢复管理的三种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以北安社区为例,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4个月以来,为居民解决供暖、供电、供水、燃气等生活问题127项,新的管理模式得到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三、强化社区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活动的不断向前推进,一些制约社区社会管理服务持续改善的因素也日益凸显,成为阻碍社区发挥化解基本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能的障碍。

(一)社区经费保障问题

社区工作经费作为支撑社区开展工作的重要资源,是社区发挥管理服务功能的先决条件。

按照现行的社区经费保障模式,其来源应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投入,如:

社区办公活动经费、政府职能延伸工作经费、集体奖励经费;二是社区提供便民服务所得的服务收入,如兴办超市、早餐点等的收入;三是社区单位和成员的助和募捐等收入。

在这三部分中唯一稳定的是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但也存在政府职能延伸而工作经费不同步保障的情况,而其他两方面的经费来源数量上寥寥无几,且很难形成稳定的经费来源。

(二)社区人员队伍管理问题

随着社区工作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拓展,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日渐壮大,XX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从201X年以前的395人,增加到2104人。

其中民选社区工作人员352人,公益岗位人员1318人(低保、劳动、妇联、残联、工会、治安、服务员),“4050”基地人员434人。

除社区民选委员外,在公益岗位人员招聘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均由劳动部门负责,导致了两大问题:

一是民政用人不招人,对人员素质入口关没有决策权,劳动部门招人时,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与社区当前所需公益性岗位具体标准没能对号入座,有时是人招到了,却无法胜任指定岗位的工作;二是民政管人不管待遇,对于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资等相关福利待遇由劳动部门负责,社区在人员管理上,很难使用经济杠杆加以制约和控制,公益性岗位人员统一管理缺少制约性,给社区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社区负担过重问题

社区履行的管理和服务职责有十四类,分别是:

(1)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

(2)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执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决议;

(3)协助政府部门或者他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如低保、劳动保障、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公共服务;

(4)组织居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建设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

5)扶持和发展社区服务业;

(6)监督物业管理企业,指导业主委员会工作;

(7)协助维护社区治安;

(8)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如:

养老服务;加强社区救助保障等社会事务的管理;反映社情民意,评议和监督政府部门的政务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1

1)协助政府部门做好普查、调查等工作;完成区政府交办的事关全局的临时性工作;(1

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

4)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各类工作职责细分后,工作任务总量达到300余项。

此外,还承担了大量的迎检、考察、调研等任务,以及上级单位、部门交办的各项事务,造成社区负担较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