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 精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289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 精品.docx

《高考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 精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 精品.docx

高考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精品

《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需要哲学;哲学源于生活、影响生活。

(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地艺术。

(3)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4)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

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识根源是夸大感觉的作用。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识根源是夸大概念的作用。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

(4)哲学史上只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5)二元论是不可能的。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又对政治经济有反作用。

2、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和思想智慧。

3、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真正的哲学具有社会历史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3)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4)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综合探究: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物质:

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联系:

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4)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5)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劳动促进了人脑的生成,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内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以上三点可说明物质决定意识)

4、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体现):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这是世界物质性原理和规律客观性的要求。

(2)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它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过程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

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5、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7、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8、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我们要正确对待错误。

9、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10、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11、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综合探究:

(1)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事实求实,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是事物之间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