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699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6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份.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份.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份.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份

教学设计

个性修改

1老人与海鸥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

  学生:

收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引出话题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昆明翠湖,走进发生在十几年前一个真实、平凡却又震撼人心的故事,齐读课题──老人与海鸥。

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一)初识文本,感悟“词”境。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组,反复品味。

     撮起嘴 炸了营应声而来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连声鸣叫起起落落 白色漩涡

  3.读了这两组词,说一说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在这两个画面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意想不到”?

 

(二)再识文本,引导质疑。

  1.浏览课文,提出问题。

  再读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问题预设归纳:

老人究竟对海鸥做了什么?

海鸥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寻常的举动?

  2.初识海鸥行为的“意想不到”。

三、精读课文,理解“意想不到”

  小组合作学习:

默读勾画出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并尝试批注概括,围绕“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展开品悟交流。

  

(一)预设一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1.抓住“褪色”品读一个勤俭的、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2.理解“十多年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对海鸥奉献出无私的爱的“意想不到”。

  

(二)预设二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你认为哪个词写得生动、传神?

可以看出什么?

  2.创设情境朗读。

  3.理解海鸥居然和老人配合得如此默契,令人“意想不到”。

  (三)预设三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情境朗读,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就像“亲人”一样。

  2.理解在成千上万只海鸥中,老人居然能准确地“认出它们”,令人“意想不到”。

  (四)预设四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你看他那小模样!

啧啧……”

  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老人对海鸥的。

(理解老人在谈海鸥时的幸福,对海鸥的牵挂。

  2.指导读好拟声词“啧啧”。

四、总结梳理,书写情感

  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就是这样与海鸥相依相伴。

他时常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里充满无限的企盼,海鸥也望着这位慈祥的“亲人”胸中涌动着千言万语。

  1.学生自由写话。

2.交流。

五、入情入境,铺垫后文

  当我们彼此怀揣着美好祝愿的时候,老人却静静地、永远地离开了翠湖,离开了海鸥……(音乐响起)

  1.师生合作朗读画面二。

  2.再识“意想不到”。

六、抛出议题,提升文本

  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老人的一生应该是的一生。

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二、创设情境,想象促读

  1.自读画面二,在书的空白处及时标注上阅读时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品悟海鸥对老人这份震撼的情。

  3.想象促读。

三、再品词组,回归整体

  1.出示词组,感情朗读。

  撮起嘴  炸了营应声而来 翻飞盘旋抑扬顿挫 连声鸣叫

   起起落落 白色漩涡

  2.用自己的话梳理全文。

(可以用上以上词语)

四、潜心会文,升华“意想不到”

  (结合之前的几次“意想不到”质疑)你们说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真的“意想不到”吗?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教师深入学生,聆听交流过程。

  小结:

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一切“意想不到”的事都会在意料之中。

五、交流写法,突破难点。

  我们在领悟了课文的人文背景之后,别忘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快速浏览课文,你最喜欢作者描写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1.学生浏览课文,交流汇报。

  2.教师适时点拨,了解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并附部分碑文:

  “……与鸥同乐,此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妙趣,岂非春城人民爱鸥情结之表征乎?

如今斯人已逝而精神不泯,故铸像以誌其永恒。

夫天人合一,国泰民安,乃华夏文明之精义,然则,“海鸥老人”之精神,亦可通天人之道也。

  2.再论老人的一生是的一生。

  3.推荐一:

视频网址──CCTV10有关老人的生平报道。

   推荐二:

《我的野生朋友》

教后记:

 

2跑进家来的松鼠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3.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情况。

要求:

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疑问。

  

二、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要点:

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3.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XX与XX的故事。

教后记:

 

3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

(《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

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

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

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

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

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品读,感悟战象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

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

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

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

(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

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教后记:

 

4金色的脚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4.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设计思路】

   通过启发点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感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深入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启发谈话:

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看来狐狸在大家的心目上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平反”了。

  2.板书课题:

11*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A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

B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

C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2.读后讲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根据板书,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分组讨论:

A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

B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

C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D课文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2.讨论后各小组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看来,同学们真的给狐狸“平反”了。

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使我们明白,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

另外,我们还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四、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1.启发谈话:

是的,能够回到属于自己的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请看看这幸福的一家。

(出示图片)

2.看到如此幸福的一家,你会想到什么?

请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教后记:

 

5伯牙绝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

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

“好啊!

高峻的样子像泰山!

”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好啊!

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

”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

“您听曲子好啊,好啊!

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

断绝。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

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深入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

分别是什么意思?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有什么体会?

3.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

(鸟语花香。

漫天白雪。

秋风落叶)

三、启发学生

1.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会怎样?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又会怎样?

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

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

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

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

寂寞。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

并写下来。

教后记:

 

6月光曲

教学目标:

  ⒈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⒋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⒌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⒈为课文标注小节号。

  ⒉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⒊圈出不理解词语,并尝试解决。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⒈读题。

  ⒉师诵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⒊提出疑问: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

  ⒋组织交流。

  ⒌归纳梳理交流要点,导入下文教学。

  说明:

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通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

二、学习2—7小节,体会人物情感。

  ⒈创设情境,理解“幽静”,了解贝多芬走近茅屋的原因。

(板书:

情不自禁走近)

  说明:

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

  ⒉学习兄妹俩的对话。

  ⑴引导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

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⑵指导分角色朗读。

  ⑶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

  ⒊(板书:

走进)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哪些事。

  ⒋学生交流。

(板书:

弹再弹)

  ⒌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

  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

  ⑵组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⑶指导朗读对话。

  ⑷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

三、感受意境,指导概括。

  ⒈诵第8小节,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

  ⒉出示第9小节,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描绘的意境。

(板书:

记录谱成)

  ⒊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结并明确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⒈理解“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⒉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⒊进一步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⒋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

  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说明:

回顾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复习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8—10小节,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⒈出示写景句,理解“清幽”,指导“幽”的书写。

  ⒉播放《月光曲》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境,进行个性化的描述。

  ⒊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⑴自读第9小节,用直线划出哥哥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交流感受,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随机指导朗读。

  ⑶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⒋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⒌引读第10节描写贝多芬的句子,结合“飞奔”感受贝多芬急切的心情。

指导朗读。

  ⒍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⒈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

  ⒉感悟人们赋予《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内涵。

教后记:

 

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绘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欣赏名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活动设计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蒙娜丽莎”的相关资料。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节课中,我们欣赏了中外名家所演奏曲子。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二、介绍达·芬奇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并且是大数学家。

科学家。

力学家和工程师,是一位多才多艺。

全面发展的人。

他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类作出过多方面的贡献。

他不仅会画画,雕塑,建筑房屋,还会发明武器,设计过世界上第一个飞行机。

他又是一个医学家。

音乐家和戏剧家,而且在物理学。

地理学和植物学等其它科学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

他道德高尚,举止温雅,且体格健壮,力量过人,据说他一只手就能轻易地折断马蹄铁。

他左右手都会写字。

作画,他用左手写的字是反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

  达·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这是一个景色秀丽,风景如画的地方,展现出一派田园风光:

山坡上有葡萄园,山谷里耸立着四季常绿的树木,潺潺的溪水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构成了一曲欢快悦耳的音乐。

在这样美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下,达芬奇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都逐渐敏锐和丰富起来。

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1、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

  

(1)笑得有时觉得舒畅温柔

  

(2)有时又觉得严肃。

安详

  (3)有时略含哀伤

  (4)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2、阅读课文,看看作者的分析。

(读课文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

四、深入分析课文

  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蒙娜丽莎》的?

(由远及近。

由上到下。

由局部到整体)

  2、阅读课文后,你觉得蒙娜丽莎美在哪里?

说说你的理由。

  3、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你感到了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4、如果单是一幅蒙娜丽莎的肖像画而没有身后的背景作为陪衬,那《蒙娜丽莎》还会有多少神秘感?

五、拓展延伸。

  1、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心意大利,当时宣扬“提倡人权。

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

反对人身依附”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作者达·芬奇,意大利人。

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

机械工程。

医学。

地质学。

建筑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3、《蒙》是达·芬奇最负盛名的肖像杰作。

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以一个年轻女性温雅的微笑,揭开人性觉醒的旗帜,赞美生命的可爱。

集中而又充分地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热情地讴歌美与人生。

教后记:

 

8.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

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