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386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

《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docx

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

通关演练03古代诗歌阅读(A卷)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

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

岂。

②纪:

经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

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

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

这里指雁门。

②代马:

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地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地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

柳树经秋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6.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

样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

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士师:

柳下惠。

士师,狱官。

《论语·微子》:

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

③桂江:

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贬往的柳州。

④连山:

指诗人所贬往之地连州。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因而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8.从虚实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样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①无觅处。

【注】①朝云:

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宋玉《高唐赋》: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

似花、似雾。

B.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来”“去”二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此诗末句“似朝云”的典故,兼用“梦神女”的比喻,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D.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对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散曲。

E.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诗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10.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晚登龙门①驿楼

许浑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②。

心感膺门③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注释】①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

②据传,鲤鱼跃过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

”无法跃过者,则“曝腮点额,血流此水。

”③膺门,东汉李膺礼贤下士,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

1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晚登驿楼,由眼前龙门胜景,追忆大禹开山疏水之功,“万古人知”流露出对大禹千秋壮举的仰慕。

B.颔联写诗人站在楼上眺望,视线由远及近,青色的山岭从远处将大地一分为二,洪流从高处泻下,生动地展现了龙门一带的雄伟气象。

C.颈联诗人想象传说中鲤鱼跃龙门的景象,其中“风云”“波浪”写的是龙门一带风云迭起、大浪滔天的自然景观。

D.“波浪无程尽曝腮”明写虽有滚滚波涛,但那些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全都“曝腮”无路可走,暗写自己仕途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此没了前程。

E.全诗多处使用典故婉转抒怀,既凝练贴切,又和谐自然,深得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高妙。

12.面对眼前胜景,诗人为什么在晚山秋树之间“独徘徊”?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乡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③仙掌:

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此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14.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

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思①

【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②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一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②元龙:

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

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E.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16.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作具体的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登 泰 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风云一举到天关”意思是从山下远望

,风卷云烟,一下子冲上了山顶。

B.“快意生平有此观”是说此次看到泰山美景为生平最快意之事。

“此观”,具体指颔联所写的景色。

C.“五更沧海日三竿”描写出泰山五更时刻太阳从云海涌出的壮观美景。

D.“满空笙鹤下高寒”最后一句诗人实写天上的鹤在笙乐声中来到泰山。

“高寒”,指泰山。

E.这首诗既写出登山所见之景,也写出登山感受;既给人美的享受,也给人思想的启迪。

18.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9~20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②故溯洄。

鸱夷③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施闰章(1618—1683):

字尚白,号愚山,清宣城(在今安徽省)人,官至侍读。

②轻舟:

借指江中的弄潮儿。

③鸱夷:

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

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

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

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

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

江潮潮神。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

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

“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0.这首诗写所见所闻所感,内涵丰富。

结合诗句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答案与解析

一、

1.D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和手法的鉴赏。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2.第一问:

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

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二、

3.C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

C选项中“雨里”一作“雾里”,

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

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

两句中“寒”与“火”

、“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

故“雾”和“雨”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

E选项中“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景,而是真实的写照,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

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第二问:

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题目之一。

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结合“无斗战”“醉向酒家眠”等,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作用结合全诗分析。

三、

5.CD

6.①尾联表达了作者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②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解析】

本题在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一考点的同时,还考查了考生鉴赏诗句对表达“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

作答时,最全面的答题方法是,首先,根据原文诗句的字句、注释等信息,答出具有何种情感;其次,答出诗句在全诗中的结构意义,以及对抒发情感所起的作用。

四、

7.CE

【解析】

C项,不是与柳下惠齐名,而是与柳宗元齐名。

不同年代的人不存在齐名的事,所以是借柳下惠代柳宗元,都姓柳;E项,反衬的说法不对。

8.表达了这一对志同道合又

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

桂江、连山是实有其山,但是他们“(经)过”是虚,桂江不经过连山,作者设想别后两人隔山水相望,长吟说尽相思的情形。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主旨的赏析,注意题干中的指向,是从虚实角度鉴赏和评价诗歌的最后两句,根据理解分析可得出答案。

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

此题从虚实角度鉴赏和评价诗歌的情感主旨。

五、

9.CD

【解析】

C项,手法分析错误,此诗末句“似朝云”是比喻,“梦神女”是用典。

D项,体裁定位错误,应该是“极似后来的小令”。

10.本诗通篇由比喻构成,所用喻体依次是“花”“雾”“春梦”“朝云”,这一连串比喻构成博喻,它们环环相扣,以鲜明的形象喻示了本体“短暂美好”却又“无处寻觅”的特点,这就使诗的意境变得美丽轻盈、迷离朦胧,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

【解析】

回答此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明技巧—析诗句—点意境”三步答题法进行回答。

六、

11.AE

路、唯独自己腾达无门的现状充满无奈。

故选AE。

12.①追思古人,首联“万古人知”流露出诗人对大禹开山流水的慨叹与仰慕。

②壮志难酬,颔联巧借“烧尾”“曝腮”两个典故,体现对士人皆入仕有路,唯独自己腾达无门的现状充满无奈。

③无人举荐。

尾联用典,感慨自己虽过青门,却无人荐才,只落得“独徘徊”的冷落下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内容的分析。

诗人在晚山秋树之间“独徘徊”的原因,首联“万古人知”流露出诗人对大禹开山流水的慨叹与仰慕;颔联巧借“烧尾”“曝腮”两个典故,说明现状充满无奈;尾联用典,结合注释③的内容,诗人因无人荐才,故只落得“独徘徊”的冷落下场。

七、

13.DE

【解析】

D项,诗人是在劝诫它们不要回去,因为胡骑仍在。

E项,诗人是在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还有菰米莓苔可食,征雁不妨暂居。

14.情感上:

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抒情方式上:

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

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要注意审题,既要考虑两首作品的相似之处,又要兼顾到题干中两首作品所表达情感的不同。

通过比较阅读,它们的相同点是:

题裁相同——都是写百姓疾苦的。

不同点是:

抒情方式不同。

八、

15.CE

16.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

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

【解析】

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

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标准答案无限接近。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撇掉诗句。

九、

17.AD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风云一举到天关”句的意思是:

我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

D项,最后一句是想象。

18.①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是登山后亲眼所见之景。

②杜诗标题中的“望”字、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张诗标题中的“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登上泰山亲眼所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重点考查炼句。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

讲究答题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本题题干要求“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题关键词“描写景物的角度”,答题时首先点明不同,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十、

19.BC

20.①所见: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写雨中钱塘潮汹涌澎湃,仿佛席卷万山;②所闻:

“声驱千骑疾”,以千万匹骏马飞驰而来比喻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③所感: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发观潮之感慨,耐人寻味。

【解析】

此诗写诗人雨中观潮所见所感。

首联,紧扣雨中观潮之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进一步描绘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作铺垫。

颔联,以千万匹骏马飞驰而来比喻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

以其仿佛席卷着群山奔腾而来比喻江潮不可抵挡的气势。

颈联,将状写潮涌之声势与吟咏弄潮儿的弄潮之气魄结合起来。

尾联,发诗人观潮之慨,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及其传说,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笔墨转换自然,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