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328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一轮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一轮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一轮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一轮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

《高三一轮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一轮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

高三一轮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纲与考试说明分析

新课程高考考纲

主要考点

考点地理知识要求层次、地理学科能力要求

文综四项能力要求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1、掌握并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2、结合实例,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各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3、了解主要造岩矿物。

了解三大类岩石及成因。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掌握岩石圈中三种岩石的相互转换过程。

能够从图文材料中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

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描述和阐释事物。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理解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区别。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2、结合实例(山岳和河流为例),结合具体地貌景观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掌握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方法。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

能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特点。

能够描述和阐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

(例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影响。

复习建议

(1)复习线索指导:

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入手,首先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其相互转化,其次分析在岩石相互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地质作用即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最后总结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以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和张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变位为线索分析褶皱、背斜、向斜及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对地貌的影响。

(2)初高中结合: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中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复习时应结合实践地理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并用实际案例说明。

必须强化板块名称、板块边界的有关知识,并与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知识相联系。

(3)提高读取信息能力: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侵蚀和堆积作用常形成各种地貌,复习时应结合各种地貌景观图加以分析,比较理解其形成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应利用示意图加强理解。

(4)关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以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为背景考查该地地质构造类型、地形特点及在找矿、水,水库、隧道、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指导意义,是近几年各地高考命题的热点,考查重点,复习时应强化该类型题的训练。

(5)复习教学方法:

图解法,如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图。

归纳法。

学生在复习时应重点抓住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理解示意图,并懂得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近几年高考以选择题的形式,结合区域图,地貌景观图、示意图、地质剖面图、河流流域图等,考查内力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尤其是对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的判读。

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指导学生利用表格来对比内外力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可以另外做成一张表格,表示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以及各地貌的分布区。

直观的把握内外力对地表的影响。

[重难点突破]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第一课时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三维基础落实知识梳理,考点一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比较法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考点二)

岩石类型

成因

矿物成分举例

形态特点

分布特点

岩浆岩

岩浆冷凝而成

侵入

花岗岩

长石、石英、云母等

颜色浅、比重小

地下岩浆活动地区

喷出

玄武岩

辉石、橄榄石等

多气孔、杏仁构造

火山活动地区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

物理沉积

碎屑矿物:

石英、长石等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地质史上具有沉积环境地区;如地壳下沉区,地势低地区

化学沉积

粘土矿物,化学生物矿物:

化石、石灰岩等

变质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磁铁矿、方解石等

具片理、块状等构造

与岩浆活动区相接触地带

二、地壳物质循环

可用下列两图来表示:

三维规律方法:

地壳物质循环的多种变式图解

三、板块构造学说(可结合下一课时)

1.板块及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第一类试题:

第一题组:

(07海南)图3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

回答11~12题。

1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1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D.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

(解析:

考察读取信息,调动知识的能力)

第二题组:

07山东3.右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7.下列选项与右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解析:

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题组:

(08江苏)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

读图回答第1题。

1、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位蚀、流水堆积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D.冰川侵蚀、风力沉秘

(解析:

以情境考察冰川和流水的外力作用,答案B)

第二课时

四、内力作用的足迹与山岳的形成

1.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2.地质构造

概念:

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1)常见的地质构造三维考点一褶皱和断层的对比。

地质构造

类型

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未侵蚀

侵蚀后

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

褶皱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

山岭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

谷地

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

断层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

断块山,裂谷或海洋

①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其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

②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③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④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区别。

(2)地质构造的运用

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

褶皱一—水平运动。

断层——升降运动。

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一—侵蚀作用。

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三维思维拓展归纳)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侵蚀搬运掉了。

④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⑥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经典例题4]读下图,回答:

图9-7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答案】(l)DC

(2)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影响,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3)DC(4)D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生产成本较低

3.火山

(1)火山的概念:

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地壳和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2)火山的构造: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有时积水会形成火口湖,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3)火山的规律

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经典例题5]读火山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9-8

(1)写出两图中火山构造名称:

①是,②是,③是。

(2)火山喷出物主要有、等气体和、。

(3)A图火山的岩浆呈(酸、碱)性,其火山锥常为(盾、锥)形。

(4)B图火山的岩浆呈(酸、碱)性,常形成(盾、锥)形的火山锥。

(5)分析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多火山的原因。

(6)试说明火山爆发对人类的影响。

【解析】含二氧化硅成分多的酸性岩浆比较黏稠,而且气体多、爆发力强,常形成锥形火山;含镁铁成分多的基性岩浆,含气体少,流动性强,爆发力弱,常形成盾形火山。

对于火山爆发对人类的影响注意要一分为二地分析。

【答案】

(1)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

(2)二氧化硫硫化氢熔岩固体喷发物(3)酸锥(4)基盾(5)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壳薄弱地带(6)不利方面:

破坏田园、村镇,引起地震,建筑物倒塌,漂浮的火山灰会导致大气污染加剧,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有利方面:

会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和丰富的硫磺资源。

4.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公路为主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公路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铁路为辅

铁路成本高,难度大

山间盆地、河谷地带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地势相对和缓

其他地区密度低

地势陡峻

弯曲程度大

线路总长度大

交通线的延伸方向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迂回前进

 

[经典例题6]请根据下面两组数据写一段话,阐述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

表1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表2在山岳地区与在平原和丘陵地区修建

普通铁路的工程量与造价比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一9%

铁路

3%

项目

土石方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

造价

山岳/平原

1.5~2

7—11

2.2—3

山岳/丘陵

1以上

2~3

1.5

 

【答案】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交通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

在此修建公路比铁路不仅难度较小,而且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所以,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五、外力作用的表现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1.外力作用的表现: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流水

作用

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

①搬运侵蚀后的产物是泥沙②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①山前形成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

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

洼地

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2.河流地貌的发育三维考点二归纳

(1)河流侵蚀地貌

形式

概念

影响

河段

时段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源、上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期)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上中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中下游

河谷发育中后期(V形——槽形期)

(2)河流的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河漫滩

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

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

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图释:

[经典例题7]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

,理由是。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粘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访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其理由是。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为什么?

(4)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

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解析】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

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

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质地疏松,夏季多暴雨,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

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在河流中下游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流水、风力的沉积作用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答案】(l)A因为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

(2)粘土、粉砂、砂、砾石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3)与北岸(即左岸)相连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积(4)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等它们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的情况下以及海潮的顶托下泥沙沉积形成的,其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

原因

高原

地区

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十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

岸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教学反思:

 

[经典例题8]关于聚落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B.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

C.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D.我国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

【解析】平原虽然最适宜聚落发展,但并不是所有平原都是聚落聚集区,如亚马孙平原。

【答案】A

[能力训练]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中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

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材料1:

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之;乃圣王虑之,以为掘穴,则冬可避风寒”

材料2:

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

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

 

 

(1)读材料1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

(2)根据材料2和图乙丙,“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及原因。

(3)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一文不值的,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

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

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光照、热量(向南开口);避冬季偏北风(向南开口);高地(避开洪水、或除湿)

(2)农业:

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作防御之用;水流较缓,便于取水。

(3)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