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226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众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众传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众传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众传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众传播.docx

《大众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众传播.docx

大众传播

一、填空

1、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要发送和接受信息,就得分别进行(编码)和译码。

2、人类创造的文明和各种知识,是借助于(符号)超越时空而世代积累相传的。

3、施拉姆的传播制度理论分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理论。

4、通过对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正面观点加以轻微攻击或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方法称为(接种法)。

5、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和韦弗发表著名论文(《传播的数学理论》),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

6、(口头语言符号)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符号,其他符号都以此为基础。

7、(M.E.麦克姆斯和D.L.肖)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

8、1974年,伊丽莎白•诺依曼提出了著名的(“沉默的螺旋”)说。

9、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是(大众传媒)

11、拉斯韦尔最先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五W模式”。

12、通过对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正面观点加以轻微攻击或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方法称为(接种法)。

13、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4、(施拉姆)是传播学的完善者,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5、布里德的研究表明,传播媒介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6、“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沉默的螺旋: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作者是(伊丽莎白•诺依曼)。

17、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民众、受众的权利有四种:

(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名词解释

1、信息:

一般信息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受众:

指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体。

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具体而言,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戏剧的观众、网络的浏览者等等。

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3、从众心理:

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4、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5、选择性接触:

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

即:

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其结果更可能强化原有立场而非导致其改变。

6、传播流:

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7、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8、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

指人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9、“结晶”效果:

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10、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四:

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层次)、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渠道不同,效果也不同)、讯息内容(语言与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产生不同心理反应)、受众本身的性质(既有立场和倾向、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

11、休眠效果:

随着时间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这是由于人脑的忘却机制起作用,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开始发挥作用。

12、免疫效果: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13、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前者指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后者通过指营造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效果。

H.H.哈特曼等,“诉诸感情”的说服效果略好于“诉诸理性”,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文化水平不同,其行动受理性和感性的支配程度有差异。

无论哪种方法,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服的对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14、恐惧诉求(警钟效果):

贾尼斯等,不同程度的恐惧诉求效果不同。

所唤起的心理紧张效果大小与诉求的强弱顺序基本一致,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变化效果与之相反。

“敲警钟”必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

15、自信心假说:

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16、培养理论: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给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种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17、把关人:

(美)库尔特?

卢因提出“把关人”理论:

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18、知沟理论: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19、使用与满足研究:

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源于40年代。

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言,这一理论强调受众,突出了受众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20、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21、自由新闻理论:

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

自由主义理论主要原则: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22、沉默的螺旋:

1974年,由伊丽莎白•诺依曼提出,三个基本命题是: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观察周围的意见环境,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和“优势”意见时,倾向于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则迫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更强大,这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如此循环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任何“多数意见”、舆论、流行和时尚的形成,背后都存在这样的机制。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

舆论的形成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社会群体和大众传播是人们判断意见环境(周围意见的分布情况)的主要信息源,后者影响更大(多数报道内容高度类似—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媒介信息的传递范围空前广泛——遍在效果)

三、简述题

(一)、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分布于社会上社会群体和阶层中。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现代都市社会中,以“单一型”为主,在某个特定领域很精通或享有一定声望的人便可扮演意见领袖角色,在不熟悉的领域则是一般的被影响者。

传统社会或农村社会中,以“综合型”为主。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二)、为什么说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毕生致力于传播学研究,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是四大先驱的提出者。

1、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专门研究学研究和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培养了大批的传播学的后期之秀,形成了庞大的队伍。

3、出版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

《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

人类传播概览》(《传播学概论》)

4、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三)、如何理解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这一观点的?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麦克卢汉说:

“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文字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2、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综合”的历史。

这种观点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推论。

3、用“人体的延伸”来概括技术性媒介的根本特征,无疑是抓住了要害。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延伸”不单是一种技能的延伸,而且是一种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改变的一种延伸。

“媒介即信息”:

1、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b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c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四)、简述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可信性包含两个因素:

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

这两者构成可信性的基础。

“可信性效果”的概念: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五)、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其特点。

概要:

1792年,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播媒介报道的重点,与受众脑海中的重要题材之间高度相关;媒介所强化报道的题材与事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由最初对“怎样想”转向对“想什么”的重视。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这种媒介观:

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不管客观或歪曲,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六)、请简要介绍传播类型及特点。

类型: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类型:

1、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3、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4、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其特点:

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

5、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特点:

1、人的主体性。

传播活动是发生在人类活动中的,因而其主体是人。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文化共享的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4、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5、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6、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这三个概念,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七)、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拉斯韦尔:

a、他领导了宣传研究,并实际上创建了内容分析的传播研究方法。

b、他在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

这个过程模式虽然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c、1926年发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2、拉扎斯菲尔德:

a、1940年,他和卡兹进行的“伊里调查”,被称为大众传播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b、在1944年出版的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里提出了对传播学发展影响很大的“两级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否定了早期传播学研究的“子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c、它对研究方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造者”

3、卢因:

a、他最早创造性的提出了心理学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这些理论成果对传播学的研究影响极大。

b、他对传播学发展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成为解释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中内在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4、霍夫兰:

a、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b、他的关于“说服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八)、传播的功能有哪些?

关于传播的功能有“二功能说”、“三功能说”、“四功能说”等。

1、二功能说

实用性传播——工具性——代表人物:

E•托尔曼;

娱乐性传播——消遣性——代表人物:

W•斯蒂芬森。

2、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a.环境监视功能:

(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瞭望哨的作用;

b.社会协调功能:

在有分工合作的社会各组织之间进行协调和统一;

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传代代相传)。

继承和创新使得社会得到发展

3、C.R.赖特“四功能说”(《大众传播:

功能的探讨》)

a.环境监视功能(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b.解释与规定功能(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c.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d.提供娱乐(满族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4、W.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传播学概论》):

a.政治功能:

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

b.经济功能:

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及开创经济行为

c.一般社会功能:

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

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即授予地位——无论个人、组织、时间,一旦上“报”或登“台”,即名扬天下

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即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凡违背社会规范,且坚持不改的“越轨”行为,一旦被媒体曝光,就会迅速有效的得到制止

c.麻醉作用,即麻醉精神——浪费时间,耗费精力,难以深思,沉湎网络。

四、论述题

一、对比分析魔弹效果论和有限效果论的各自不足之处,论述宏观效果论出现的必然性。

答:

(1)魔弹效果论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2)有限效果论的的缺陷:

a、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

大众传播在人民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b、只考察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忽略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综合的信息活动产生的宏观、长期和潜移默化的效果;c.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如降低传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为低俗有害的传播内容的泛滥提供借口等。

(3)a、进入70年代,在对“有限效果论”等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以及“编码与译码”研究等。

这些理论或假说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他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在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第三,他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b、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60年代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他的普及使人们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从几十分钟,看电视成了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电视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集视听觉手段为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他的效果和影响在“有限效果论”的框架下是不能的都说明的。

电视时代的到来和层出不穷新媒体的出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效果理论

c、从20世纪早期的“魔弹效果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符合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容。

二、借鉴“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成果,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你对互联网的使用状况。

答: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我认为,我们使用互联网是基于以下集中需求。

1、获得信息。

这里的获得信息包括获得学习信息和生活信息。

互联网上具有海量的内容,我可以在网络上获得我所需要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是免费的,部分是收费的。

学习信息:

互联网上数量众多的专业网站会给我提供许多文字媒介没有提供的信息;生活信息:

包括新闻、生活常识、日常生活必须的信息(天气预报等),以此来把握环境变化。

2、休闲娱乐。

包括浏览休闲娱乐网页,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

这几项是我在日常网络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几项休闲娱乐活动。

3、社交手段。

每天上网是首先一定要打开QQ、微博和人人,浏览一遍后才会继续其他事情。

通过互联网,维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生活习惯。

每次在宿舍已经形成了必须开电脑的习惯。

只要不是有别的事情,或者在宿舍只待很短的时间,总要上网浏览一下,有时是查收是否有新邮件,有时是浏览一下微博。

5、自我认可。

通过网络上的信息对自我进行评价,充实自己,在现实中同样得到认可。

三、你接触到非语言符号有哪些,请分类并说明其功能。

答: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分为两大类: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其中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和文字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包括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包括我们所用的手势、姿态、动作表情、强调及身体接触等。

1、体语类非语言符号包括三类

动态的动作:

手语、旗语、手势、点头等

静态的姿势:

人自身的状貌(脸红)、穿着打扮

无声有义的“类语言”:

类语言是某种类似语言的符号,是人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

比如哭声、笑声呼唤、叹息、呻吟,人说话时的音调、音量、音速、音质乃至语气等都属于类语言

2、视觉类非语言符号有象征和实义两种

象征符号往往代表一种抽象的意义。

比如基督教的十字、伊斯兰教的新月、学校的校徽、大檐帽上的警徽等。

象征符号都是特定文化的结晶与标志,其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

实义符号是一种能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某种比较确定意义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像我国古代的烽火、狼烟,现代的公路路标、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铁路标志以及舰船悬挂的信号旗,都是典型的实义符号,都能传播某种实际的信息。

3、听觉类非语言符号:

音乐、锣鼓声、裁判员的口哨声、救护车鸣笛声等,都能传播十分具体的信息。

4、味觉:

饮食

5、触觉:

冷暖

功能:

1、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

思考是人脑中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2、认识功能

3、传达功能。

意义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形式,由符号承载,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4、传递功能

5、交流功能。

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即交流精神内容,但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

6、表述和理解功能。

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需借助可感的物质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传播者,传播对象。

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

补充作用:

声调、手势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不足、损失或欠缺。

替代作用:

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传递信息。

当某件事不便用语言表述或特定环境限制了语言交流,这时就是用替代法。

强调作用:

对讲话中的某些词或话故意提高声调或拖长音节,是为了强调和突显其特别之处。

否定作用:

非语言符号会否定语言符号所传播的意义。

重复作用:

以非语言符号重复语言符号的信息。

使信息传播更准确。

调节作用:

用非语言符号来协调或调控人与人之间言语交流的状态。

四、受众观念的转变的现实分析。

答:

受众观念的演变包括一下几个过程

(1)靶子论:

被动的受众。

(2)顽固的受众。

(3)主动的受众。

(4)受众细分化。

1、最早的受众观是把受众当成很容易被击中的靶子,认为受众是一大群成原子结构的、沙粒般的、分散的、无防护的个人,这些个人在大众传媒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是被动的缺乏抵抗力的,因而出现了早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魔弹论”。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