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成本会计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152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成本会计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07成本会计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07成本会计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07成本会计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07成本会计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成本会计案例.docx

《07成本会计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成本会计案例.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成本会计案例.docx

07成本会计案例

 

《成本会计》

案例

编者:

葛素云

 

二零零七年二月

 

成本会计案例1

(一)资料

为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圆满完成成本会计的任务,企业必须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主要包括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必要的成本会计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制度等。

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生产规模的大小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等具体情况来组织成本会计工作。

但是,有许多企业在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时并没有认真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实例3武小波于200X年8月从某财经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东方机械厂当成本会计核算员。

财务部成本会计科李科长向武小波介绍了该厂的基本情况:

 该厂主要生产用于矿山企业的大型重型机械,全厂设有8个基本生产车间,分别生产矿山机械的各种零件和零部件的组装。

另外,还设有4个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部门提供劳务。

该厂现有会计人员38人,其中成本会计人员8人(不包括各个生产车间的成本会计人员)。

该厂规模较大,但为了集中控制成本和进行成本分析的需要,现在实行的是厂部一级成本核算体制,但有人建议该厂应该实行车间和厂部两级成本核算体制。

李科长让小武对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成本核算和其他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之后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 根据本厂的具体情况,应采用一级核算体制还是两级核算体制?

(2) 车间和厂部应该设置哪些成本会计核算的岗位?

(3) 车间和厂部应该设置哪些成本核算的总账和明细账?

(4) 对企业现行的成本核算模式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

(二)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成本会计案例2

(一)资料

 对于学习和运用成本会计的人来说,明确区分“成本”和“费用”的概念是学好、用好成本会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经常会对“产品成本”、“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等概念发生混淆。

实例:

某企业6月份有关成本费用资料如下:

(1)生产耗用原材料60000元;

(2)生产耗用燃料3000元;

(3)生产耗用水电费1000元;

(4)计算生产工人工资15000元;

(5)计算车间管理人员工资5000元;

(6)计算销售部门人员工资4000元;

(7)计算企业管理人员工资9000元;

(8)支付车间办公费1000元;

(9)支付厂部办公室电话费800元;

(10)支付第三季度报刊杂志费600元;

(11)支付购买职工劳保用品费1400元;

(12)支付车间机器修理费300元;

(13)支付为购买车间设备借款应由本季度负担的利息30000大

(14)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净损失10000元。

该企业会计人员将上述费用分类列示如下:

生产成本=

(1)+(4)+(5)+(6)=84000(元)生产费用=

(2)+(3)+(8)十(12)=5300(元)

期间费用=(7)十(9)+(10)+(11)+(13)+(14)二51800(元)

(二)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企业会计人员对这些费用所做的分类是否正确?

并说明理由。

成本会计案例3

(一)资料

 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那么为了正确地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正确地分析和考核各种产品成本计划或定额成本的执行情况,必须将应计人本月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正确地进行划分。

否则,将会导致各种产品成本偏离其实际成本水平,进而影响经营决策或定价决策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实例:

某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甲、乙、丙3种产品,其中甲、乙产品为盈利产品,丙产品为亏损产品。

然而,经过预测分析,丙产品虽然亏损但不应停产,因为丙产品曾经是企业的核心产品,所占销售比重较大,对于企业的固定成本有很大的分摊和支撑作用。

经过该厂新来的财务主管赵辛的调查发现,该厂的制造费用是采用平均的方法分配到各种产品成本中去的,但是,根据受益原则,由各种产品引起的制造费用各明细项目并不相同。

例如,用于生产丙产品的机器设备有90%已提足折旧,因此丙产品应分摊的折旧费用比较少,而用于生产甲、乙产品的机器设备大多为新购置的,分摊的折旧费用较多。

而当企业采用平均的方法分摊时,无疑会加大丙产品的费用负担,其他类似的费用如生产用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生产检验费等,都使丙产品多摊销了很多费用,这是很不合理的,也是导致丙产品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辛将这一做法的不合理之处向主管领导做了汇报和说明,但该领导认为,这样分摊费用一是可以简化核算,二是可以使新产品和乙的毛利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可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竞争的水平,所以最好还是维持现行做法。

(二)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企业的这种做做法是否正确?

并说明理由。

成本会计案例4

(一)资料

在正确划分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与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界限、生产费用与经营管理费用的界限、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和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之后,已经确定了各成本计算对象本期应负担的成本费用。

这时,还要根据月末产品的完工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完工产品和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否则将会影响完工产品总成本与单位成本的正确计算和确定。

接案例3,赵辛还发现企业不仅在各种产品之间费用划分上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而且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上,也因为简化核算而采用了不合理的方法。

该厂在产品数量较大且各月之间变化也较大,各种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多,原材料费用大多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但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不尽相同。

而该厂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问题上所采用的方法是:

所有费用按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实际数量比例分配。

(二)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企业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并说明理由。

成本会计案例5

(一)资料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科学地进行成本管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需要对种类繁多的费用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其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按费用的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分类。

但初学者往往非常容易混淆这两种分类的概念和内容。

案例:

在成本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或各类财经职称、资格考试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对于下列概念不加区分或混淆使用:

“外购材料’’与“原材料”(或“直接材料’)、“外购燃料’’和“外购动力”与“燃料和动力”、“‘工资”和“职工福利费’’与“工资及福利费”(或“直接人工”)等。

(二)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产生差错的原因?

并说明理由。

成本会计案例6

(一)资料

费用的分类方法除了按照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分类之外,还可以按照其与工艺过程的关系分类以及按照其计人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而这两种分类法下的概念和具体内容也是极易混淆的。

案例:

1、学生甲在参加职称考试时遇到如下题目:

     (多选)专设成本项目的生产费用()。

     A.是直接生产费用B.可能是直接计入费用

     C.是间接生产费用D.可能是间接计入费用

          该学生的答案是(AB)。

   2、学生乙在成本会计课上做老师布置的习题中有四道相近的题目(均为不定项选择)。

题目和学生乙的答案如下:

     

(1)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生产费用的有(C)。

       A.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机器设备折旧费

       B.车间厂房的折旧费

       C..原材料费用

       D.车间的机物料消耗

     

(2)下列各项中属于间接生产费用的有(ABCD)。

       A..车间厂房的折旧费

       B.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折旧费

       C.几种产品共同消耗的动力费用

D.车间辅助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

(3)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计入费用的有(AC)

A.几种产品共同消耗的原材料费用

B.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生产工人工资

C.一种产品消耗的辅助材料费用

D.一种产品负担的制造费用

(4)下列各项中属于间接计入费用的有(ACD)

A.联产品消耗的原材料费用

B.一种产品消耗的辅助材料费用

C.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生产工人工资

D.一种产品负担的制造费用

(二)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先判断对错然后分析产生差错的原因?

成本会计案例7

(一)资料

期末存货的计价方法选定之后,还需要注意存货计量属性的正确选择。

存货的计量属性,指对存货进行计量时所采用的价值概念,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等。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财会人员经常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或粗心而对应当选用的存货计量属性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业务处理,导致报表信息不真实,影响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因此,在实务操作中务必防范这样的错误。

实例:

200X年12月31日,丽宝公司库存原材料——B材料的账面价值(成本)为1200000元,市场购买价格总额为1100000元,假设不发生其他购买费用。

由于B材料市场销售价格下降,市场上用B材料生产的W2型机器的市场销售价格也发生了相应变动,下降了10%。

由此造成丽宝公司W2型机器的市场销售价格总额由3000000元降为2700000元,但生产成本仍为2500000元,将B材料加工成W2型机器尚需投入1600000元,估计销售费用和税金为100000元。

丽宝公司200X年12月31日确定B材料、W2型机器价值的过程如下:

(1)W2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W2型机器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和税金二2700000-100000:

2600000元。

由于W2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2600000元大于其生产成本2500000元,所以W2型机器按照成本计量为2500000元,即W2型机器应按2500000元列示在200X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

(2)B材料的可变现净值=W2型机器的售价总额—将B材料加工成W2型机器尚需投入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和板金二2700000—1600000-100咖=1000000元。

由于B材料的可变现净值1000000元小于其成本1200000元,因此B材料的期末价值应为其可变现净值1000000元,即B材料应按1000000元列示在200X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

(二)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先判断对错然后分析产生差错的原因?

成本会计案例8

(一)资料

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原则,是指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用一种不导致企业虚增盈利和夸大权益的做法,并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予以合理预计,对没有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人账。

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预计可能的收益。

在现实中,有许多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进行利润操纵。

例如,有的企业过分强调谨慎性原则,当期提取了过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以达到减免税收或者留待以后年度转回利润等目的。

案例:

东方公司2004-2005年计提资产减值情况如下:

项目

年初数

年末数

金额

减值准备

金额

减值准备

短期投资

241713,36

167216.86

241713.36

167216.86

应收账款

52398366.08

6326663.03

105328074.16

4022284.93

其他应收款

216251357.93

7527257.74

204183908.01

4635251.46

存货

23267080.85

656173.99

70313729.95

5489373.85

长期投资

71840580.03

0.00

117298089.70

20000.00

合计

363999098.25

14677311.62

497365515.18

14334127.10

该公司2005年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合计是866万元,而期初数是1385万元,期末比期初少了519万元;报告期的管理费用是463万而上年数是1689万元,管理费用“节约”了1226万元,其中就有因为冲销坏账准备导致管理费用减少519万元的因素。

试问:

2005年应收账款比2004年增加了4000多万元,坏账准备余额应当增加才对,为什么反而会减少519万元?

这一正一负,对当期损益影响上千万元。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上,2005年经福建某事务所专项审计,认定6项不良长期股权投资和不良资产,共计19362430.64元,但是该公司2004年度对此未提任何的减值准备,2005年1亿多的长期投资只提了2万元减值准备,是不是偏低?

还有存货跌价损失,是不是也偏低?

(二)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先判断对错然后分析产生差错的原因?

成本会计案例9

(一)资料

为了正确地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和期间损益,还应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正确地划分为生产费用和经营管理费用(或划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

在现实中,有不少企业常常故意或非故意地误划上述界限,导致产品成本的虚增或虚减。

案例:

甲企业计算销售部门人员工资4000元。

该企业会计人员所做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

生产成本          4000

  贷: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4000

(二)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先判断对错然后分析产生差错的原因?

成本会计案例10

(一)资料

适当的费用分配方法,指费用分配所依据的标准与所分配对象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而分配结果比较合理,而且分配标准的资料比较容易取得,计算比较简便。

分配间接计人费用的标准一般有3类:

成果类,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消耗类,如生产工时、生产工资、机器工时、原材料消耗量或原材料消耗费用等;定额类,如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等。

对于材料费用来说,其分配方法主要有按照产品重量(体积、面积、产量、产值等)比例分配法、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法、标准产量分配法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所分配费用与分配标准之间的关系是否密切,材料费用分配方法选择不当将会严重影响材料成本的合理、正确计算。

案例:

杨浩200X年7月从某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应聘到通远设备造公司从事会计工作。

第2年9月该公司开始生产甲、乙、丙3种产品共同耗用C材料。

本公司以前采用按产品的产量比例对材料费用进行分配。

本月份共使用C材料300000千克,每千克9元。

有关资料如下表:

产品

名称

按产品产量比例分配

按产品重量比例分配

按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

甲产品

300000

300000

216000

乙产品

900000

500000

486000

丙产品

1500000

1900000

1998000

合计

2700000

2700000

2700000

财务部张经理向杨浩介绍了企业生产产品使用的材料和产品的情况后,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请杨浩在调查后回答:

(1)本企业目前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是否合适?

(2)本月份开始生产的新产品应采用什么方法分配材料费用?

(3)对本企业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假设经过调查,杨浩发现,甲、乙、丙3种产品消耗材料的成本,与产品的重量有重要的关系,产品越重,消耗的材料就越多。

而该企业的定额资料也不稳定和完善。

(二)要求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上述问题并说明理由。

成本会计案例11

(一)资料

在企业成本核算中,对于燃料和动力费用,应视具体情况合理设置相关科目进行核算。

一般来说,如果燃料和动力费用所占比重较大,需要单独设置“燃料”和“应付账款”等科目进行核算,而不应随意使用不当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案例:

小肖于200X年6月从某职业专科学校会计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某地方小厂从事会计工作。

该厂是一个小型制造企业,生产A和B两种产品,日常发生的燃料和动力费用很少。

小肖想起在学校成本会计课上老师讲过:

如果企业成本核算中,燃料和动力费用较少,可以不专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以及对应的会计科目。

可是,该厂在7月15日,即他工作的第二个月,购买了8000度电,每度电0.38元,共计3040元,用于产品生产和照明。

小肖一时间不知该怎样记账,于是想起权责发生制与受益原则的要求,做了如下会计分录:

借:

待摊费用3040

贷:

银行存款3040

等到了月终,根据仪表指示数知道该月生产用电5200度(根据A和B产品的机器工时1600小时与1000-7--时的比例分配),1700度为照明用电,尚余1100度电。

小肖又做了如下会计处理:

借:

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直接材料)1216

基本生产成本——B产品(直接材料)760

制造费用646

贷:

待摊费用2622

(二)要求

分析上述处理是否合理?

为什么?

成本会计案例12

(一)资料

企业的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其中,计时工资是根据考勤记录登记的每一职工的出勤情况和按规定的工资标准计算的。

工资标准按计算的时间不同,如按月计算的月薪制、按日计算的日薪制或按时计算的小时工资制,所得的计算结果多少会有些偏差。

为了使偏差最小,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选用合适的计时工资计算方法。

案例:

某制造企业劳资科新来的职员小刘负责计算工人的计时工资。

经过岗位培训和了解,他知道企业计算计时工资的方法是:

按20.92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出勤日计算全月工资。

例如,某生产工人的月标准工资为570元,5月份日历天数为31天,其中病假2日,事假1日,法定节假日3日,星期休假8日,出勤17日。

根据该生产工人的工龄,其病假工资按标准工资的90%计算。

该生产工人的病假和事假期间没有节假日。

按照企业现行算法,该工人该月应付工资为:

日标准工资=570/20.92=27.24665(元/日)

应付月工资=27.24665×17+27.24665×2×90%

=463.19+49.04=512.23(元)

出于好奇,小刘根据在学校所学的成本会计知识,运用另外几种方法重新计算了一下该工人的应付月工资。

(1)按20.92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月标准工资扣除缺勤工资计算的方法:

日标准工资=570+20.92=27.24665(元/日)

应付月工资=570-27.24665×1-27.24665×2×(1-90%)=537.30(元)

(2)按30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月标准工资扣除缺勤工资计算的方法:

日标准工资=570/30=19(元/日)

应付月工资=570-19×1-19×2×(1-90%)=547.20(元)

(3)按30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出勤日计算的方法:

日标准工资=570/30=19(元/日)

应付月工资=19×(17+11)+19×2×90%=566.20(元)

小刘觉得很奇怪,4种算法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到底哪种方法更科学合理呢?

(二)要求

分析上述各种方法产生差异的原因?

到底哪种方法更科学合理呢?

为什么?

成本会计案例13

(一)资料

工业企业的生产按其生产职能不同可以分为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

基本生产指直接从事主要产品的生产活动。

例如,汽车厂生产汽车,机械制造厂生产机器,纺织厂纺纱织布等。

而辅助生产则是为保证基本生产正常进行而向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生产活动,其中有的只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劳务,如供电、供水、供汽、供风、运输等辅助生产;有的则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劳务,如从事工具、模具、修理用备件的制造和机器设备修理等辅助生产。

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正确与否,将会影响产品成本和当期损益计算的正确性。

案例:

某钢铁企业除了基本生产部门夕卜,设有动力、机修、运输3大部门。

属于动力部门的有发电、给水、燃气等车间;属于机修部门的有生产修理用备件的铸造、锻造和机械加工车间,以及专门从事修理工作的机械设备修理车间、电气设备修理车间和冶金炉修理车间等;属于运输部门的有铁路运输、汽车运输等。

该企业辅助生产部门的职工人数约占全部人数的30%,这些部门提供的产品、劳务和作业的价值,在基本生产车间产品成本构成中达10%。

然而,该企业管理人员认为这些部门只是为基本生产提供服务的辅助生产部门。

因此,为了简化核算,只根据动力、机修、运输3大部门设置了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并且辅助生产部门的间接生产费用也一并直接归入相关部门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而没有通过专门设置“制造费用——X辅助生产车间”进行归集之后再分配。

(二)要求

分析该企业辅助生产核算的账户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呢?

为什么?

成本会计案例14

(一)资料

制造费用的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是按照年度开始前确定的全年适用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是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

因此,这种方法最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

年度内如果发现全年制造费用的实际数和产品的实际产量与计划数发生较大差异,应及时调整计划分配率。

这种方法在具体应用时,往往容易产生计算上的细节性错误。

案例:

某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考试中的一道试题如下:

某厂为季节性生产企业,生产甲、乙、丙3种产品。

本年度某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计划总额为510000元;3种产品本年计划产量分别为2200件、3800件和2200件,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分别为20小时、10小时和40小时。

本年12月份实际生产甲产品400件、乙产品500件、丙产品300件,实际发生制造费用60000元,而甲、乙、丙3种产品在12月份的计划产量分别为350件、480件和320件。

经查,11月末制造费用本年累计借方发生额为455000元,贷方发生额为435000元。

制造费用账户有借方余额20000元。

要求:

(1)计算本年度计划制造费用分配率;

(2)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12月份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并编制会计分录;

(3)将全年制造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与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数额的差额调整计入12月份产品成本(因3种产品开工月份相差不多,按12月份实际完成的定额工时分配给甲、乙、丙3种产品);

(4)为(3)编制会计分录。

有不少同学给出了如下答案。

(1)计算制造费用年度计划分配率并分配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年度计划分配率=510000/(2200*20+3800*10+2200*40)=3(元/小时)

甲产品本月应分配制造费用=350X20X3=21000(元)

乙产品本月应分配制造费用=480X10X3=14400(元)

丙产品本月应分配制造费用=320X40X3=38400(元)

(2)编制结转制造费用的会计分录:

借:

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制造费用)21000

——乙产品(制造费用)14400

——丙产品(制造费用)38400

贷:

制造费用73800

(3)计算并分配制造费用差额:

制造费用差额=20000+60000—73800=6200(元)

制造费用差额分配率=6200/(350*20+480*10+320*40)=o.252(元/小时)

甲产品应分摊差异=350X20X0.252=1764(元)

乙产品应分摊差异=480X10X0.252=1210(元)

丙产品应分摊差异=320X40X0.252=3226(元)

(4)编制结转制造费用差额的会计分录:

借:

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制造费用)1764

——乙产品(制造费用)1210

——丙产品(制造费用)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