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牛品种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922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沿江牛品种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沿江牛品种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沿江牛品种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沿江牛品种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沿江牛品种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沿江牛品种标准.docx

《沿江牛品种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沿江牛品种标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沿江牛品种标准.docx

沿江牛品种标准

《沿江牛》品种标准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2003年起,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承担了沿江牛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几年来,积极探索保种体制改革,实行了户有户养方式;开展了沿江牛普查登记工作;组建了保种核心群,开展了世代选育;研究生长规律及肉质,寻找特殊性;加强了养牛技术指导和培训,促进了养牛饲养方式的转变。

截止2017年年末,沿江牛保种核心群已累计保种527头,现存栏180头,母牛存栏176头。

其中O世代母牛58头,一世代母牛43头,二世代58头,三世代17头。

公牛存栏4头,保种公牛冻精共3个世代,10个家系58头,累计生产冷冻精液10万余剂;在沿江牛的生长发育、繁殖、育肥、选育等方面,更是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数据。

2017年5月,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提出了《沿江牛》品种地方标准项目修订建议,同年11月,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下达了计划任务(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2017]352号《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所办公室关于下达2017年第二批辽宁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起草单位为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归口单位为辽宁省畜牧兽医局。

二、标准编制的必要性

沿江牛是解放前由宽甸县沿鸭绿江一带农民用从隔江相望的朝鲜农民手里交换来的朝鲜牛改良本地黄牛,逐渐形成的东北地区优良地方牛种之一,主要分布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沿鸭绿江一带。

沿江牛具有耐粗饲、成熟早、挽力大、持久力强、性情温顺、抗病力强、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抗寒性能尤其出色,在-26℃时牛呼吸才出现明显不安,但能保持正常食欲和反刍。

沿江牛适于山区放牧也适于平原饲养,是宝贵优良地方品种牛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宽甸县畜牧兽医站指导农民群众开展自繁自育活动,牛群质量有较大提高。

1979年和1982年,省、市、县两次组成沿江牛联合考察组,对沿江牛品种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普查。

通过技术考察,提出沿江牛选育方案。

1981年建立了15个育种点,1982年在宽甸县种畜场建立了沿江牛核心群,开始进行有计划的选育工作,进而培育出了役用型沿江牛。

尤其近十几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沿江牛的役用作用逐渐减弱,其产肉性能逐渐排在了首位,培育方向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宽甸县现存栏沿江牛3500头,经多年来选育,其体躯窄、尖斜尻等缺点得到明显改进,肉用性能明显提高。

沿江牛作为我省特有的优良地方品种牛,2008年9月27日发布10月1日实施《沿江牛品种标准》(DB21T1646-2008)已沿用十年,不仅原标准的体重、体尺需要修定,而且相较《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NY/T2660-2014)原标准缺少腹围、管围和坐骨端宽三项指标,由于同一个在不同生理时期变化较大,所以本次修改未增加腹围指标,仅增加了十字部高、坐骨端宽及管围三项指标。

修改和实施新的沿江牛标准,可以进一步规范沿江牛的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动我省的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推进沿江牛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促进沿江牛数量的增加和生产性能的提高。

提升沿江牛这一品种资源的利用价值,为当地肉牛杂交生产提供优良充足的母本资源。

三、标准编制过程

(一)标准编制依据

本标准的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进行。

(二)标准编制原则

1.始终遵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畜禽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

2.与当前沿江牛生产实际相结合,本着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合理明确标准的指标数值,使得制定的标准能够科学地指导沿江牛生产和育种工作,达到逐步提高我省沿江牛群体质量的目的。

(三)标准的制定过程

1.成立标准制定领导和专家小组,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必要组织和技术保障。

制标计划下达后,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立即牵头,会同了丹东市和宽甸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组成了沿江牛标准制定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

领导小组承担标准制定项目的组织协调、资金落实和方案审定工作,专家小组制定负责实施方案的制订和标准的起草等工作。

2.开展大量普查、测试和试验研究工作。

为了使标准各项内容能够真实反映沿江牛现有牛群的性状和性能指标,专家小组先后在沿江牛主产区开展了大量的普查、测试工作,共完成了797头次各月龄公、母牛的体尺、体重测定。

3.综合分析普查、测试结果。

专家小组对普查、测试和试验研究所取得的第一手原始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与沿江牛核心群的世代选育进展以及选育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等级评定标准。

4.起草标准文本。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标准制订专家小组在参阅其它地方品种牛标准,学习了《畜牧兽医标准化原理与应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集中专家小组成员意见,反复推敲和更改,起草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5.广泛征求意见。

标准征求意见稿完成后,为了维护标准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行性,专家小组广泛征求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配种员和养牛户的意见,对相关意见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后,形成了送审稿。

(四)测定内容和方法

1.外貌

对沿江牛个体外貌作深入细致的观察,采用自前向后,自上到下的观察方法,根据外貌、体态结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的好坏进行评分评级。

2.《沿江牛》体重测定

沿江牛体重以特制电子衡器或加围栏的地衡实测,如不具备称重条件,应测量牛的胸围、体斜长,并采用经校正的约翰逊体重估算公式估测体重。

校正的约翰逊体重估算公式见附录A。

3.《沿江牛》体尺测定

(1)体尺测量用具:

测体高、体斜长用测杖,测胸围用软尺

(2)《沿江牛》体尺测量内容:

体高、体斜长、胸围。

(3)体尺测量方法:

体高:

鬐甲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图中1-2)。

体斜长:

从肩端前缘到坐骨结节后缘的距离(图中5-6)。

胸围:

肩胛骨后体躯的周径长(图中3-4)。

4.《沿江牛》产肉性能测定

(1)屠宰率(%)=

×100。

其中胴体重指牛经刺杀、放血、去头蹄、剥皮、去内脏(不含肾脏和肾脂肪)、去尾,去掉生殖器官及周围脂肪,劈半后称量的两半胴体的重量之和。

(2)净肉率(%)=

×100。

其中净肉重指胴体剔骨后全部肉重(包括肾脏等胴体脂肪),骨上带肉不应超过2~3kg,需要用电子秤分别测量胴体各肉块重量并汇总或用胴体重量减去所有骨重。

(3)眼肌面积:

用方格透明板测量眼肌面积。

在半胴体第12肋骨后缘处,先将脊骨锯开,再用利刀将第12至第13肋骨间切开。

测量板中每个圆点所在的小方格面积是1cm2,将板放在12~13胸肋眼肌上,数出落在眼肌内的圆点数,即可测量出眼肌面积。

(五)测定结果及依据

1.外貌评定

外貌评定等级标准,沿江牛公牛分三个级别,特级为85分以上,一级为80-84分,二级为75-79分;沿江牛母牛分三个级别,特级为80分以上,一级为75-79分,二级为70-74分。

2.谱系评定

父母双亲的等级评定是谱系评定的依据。

沿江牛谱系评定等级分两个级别,父亲等级为特级,母亲等级为一级以上,其谱系评定等级为特级;父亲等级为特级,母亲等级为二级,其谱系评定等级为一级;父亲等级为一级,母亲等级为二级以上,其谱系评定等级为一级。

3.体重测定结果

测定结果见表1。

表1沿江牛体重测定表单位为千克

年龄

性别

累计测定头数

体重

初生

47

31.6±7.6

55

26.8±6.4

6月龄

92

151.4±11.1

118

136.5±9.2

12月龄

17

295.8±22.5

83

227.3±16.8

18月龄

18

414.2±31.7

82

337±33.6

24月龄

23

443.2±42.1

112

397.2±31.5

成年

29

519.5±46.1

121

397.2±31.5

因体重与产肉性能呈正相关,因此体重是本标准的核心指标。

沿江牛由于犊牛培育方式及其育肥方式的不同,其体重也差异较大。

因此在制定体重标准时,根据育肥方式、年龄,本着既能反映当前沿江牛实际生产水平,又能促进品质提高的原则,客观地依据不同年龄、性别制定体重标准,以公、母沿江牛平均体重为二级牛(评定基础),向上加一个标准差即为一级牛,向上加两个标准差即为特级牛。

4.体尺测定结果

测定结果见表2、表3。

表2沿江牛体尺测定表单位为厘米

年龄

性别

测定头数

体高

体斜长

胸围

初生

47

69.3±3.5

67.5±3.1

71.8±4.5

55

65.9±3.2

64.7±2.8

68.4±3.5

6月龄

92

96.3±5.2

122.3±7.1

136.6±8.5

118

94.1±4.2

102.8±6.7

129.3±7.1

12月龄

17

108.1±7.5

135.2±8.3

158.5±9.6

83

103.8±6.4

123.3±7.4

147.4±8.7

18月龄

18

118.3±9.6

148.6±10.2

176.1±11.7

82

109.4±9.0

136.7±8.9

161.6±10.8

24月龄

23

121.1±11.1

152.3±11.4

181.2±15.6

112

114.2±10.5

139.4±9.7

165.7±12.2

成年

29

127.5±11.1

162.2±11.4

191.1±15.6

121

121.4±10.5

147.6±9.7

172.3±12.2

表3沿江牛产肉性能测定表单位为厘米

年龄

性别

测定头数

十字部

坐骨端宽

管围

初生

47

73.1±3.5

12.8±2.1

11.3±1.5

55

70.3±3.2

12.1±2.1

10.8±1.5

6月龄

92

106.7±5.2

18±1.1

14.1±1.5

118

102.3±4.2

14±1.3

13.3±1.6

12月龄

17

118.5±7.5

20.2±1.3

16.9±1.6

83

113.9±6.4

16.1±1.4

15.6±1.7

18月龄

18

127.5±9.6

21±1.2

19.6±1.7

82

118.6±9.0

17±1.9

17.4±1.8

24月龄

23

129.3±11.1

22.2±1.4

20.3±1.6

112

123.4±10.5

18.6±1.7

18.2±2.2

成年

29

138.7±11.1

24.2±1.4

21.5±1.6

121

130.6±10.5

19.6±1.7

19.3±2.2

5.沿江牛种公牛育种值等级评定

沿江牛种公牛育种值等级评定分三个级别,以群体平均育种值100%为二级(评定基础),向上加5个百分点为一级,向上加10个百分点为特级。

6.综合评定

(1)成年公牛的综合评定:

分两种情况,有后裔测定成绩的公牛综合评定以后测成绩为准;无后测成绩公牛的综合评定以谱系评定等级为主,并结合本身体重和外貌等级来评定,但不得评特级。

无后测成绩公牛的综合评定分两个级别,体重等级、外貌等级、谱系评定等级均为一级以上且产肉性能等级为二级以上的,体重等级为二级且外貌等级、谱系评定等级、产肉性能等级均为二级以上的,其综合等级为二级;外貌等级为二级且体重等级、谱系评定等级、产肉性能等级均为二级以上的,其综合等级为二级;谱系评定等级为二级且外貌等级、体重等级、产肉性能等级均为二级以上的,其综合等级为二级。

(2)母牛综合评定:

分三个级别,体重等级为特级、外貌等级为一级以上且产肉性能为二级以上的,其综合等级为特级;外貌等级为特级、体重等级为一级以上且产肉性能为二级以上的,其综合等级为特级;产肉性能为二级以上,体重等级为特级、外貌等级为二级或体重等级、外貌等级均为一级或体重等级为二级、外貌等级为特级或体重等级为一级、外貌等级为二级或体重等级为二级、外貌等级为一级的,其综合等级均为一级;体重等级、外貌等级均为二级且产肉性能为二级以上的,其综合等级为二级。

(3)犊牛综合评定与无后测成绩公牛相同。

7.体重估算公式(附录A)中校正系数的确定

在实际工作中,现场实测牛的体重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而牛的体重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过去,我们常常采用约汉逊估重公式,利用体尺估算牛体重。

但由于我国黄牛与国外专门化肉有品种牛在体形上有较大的差异,这样势必会造成估算值偏差过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专门定制了电子秤,集中对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成年公、母牛的体重、体斜长、胸围进行了现场实测,取得大量的实测数据。

在统计时,将胸围2×体斜长作为自变量,体重作为因变量,利用Excel进行了直线回归分析,计算出截距为零的斜率,即新的校正系数。

而且这些相关显著性检验都远远超过0.01的标准。

四、标准制定的要求、适用范围及主要内容

(一)要求及适用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沿江牛》的品种特征、生产性能、等级评定标准及良种登记牛的基本要求。

2.本标准适用于沿江牛的品种鉴别、等级评定及良种登记。

(二)标准制定的主要内容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沿江牛》标准术语和定义;

4.《沿江牛》品种特征;

5.《沿江牛》生产性能;

6.《沿江牛》等级评定;

(1)《沿江牛》体重评定标准;

(2)《沿江牛》外貌评定标准;

(3)《沿江牛》谱系评定标准;

(4)《沿江牛》综合评定标准。

7.《沿江牛》良种登记标准;

五、标准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的意见

本标准是对沿江牛的品种特征、生产性能、等级评定标准及良种登记牛的基本要求的规定,用于指导和规范沿江牛的品种鉴别、等级评定及良种登记,不属于强制性标准的范围,只是鼓励相关单位和个人采用,不要求强制执行。

因此,建议将此标准划分为推荐性标准。

六、《沿江牛》品种标准实施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领导

组建由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和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组成的《沿江牛》品种标准实施领导机构,制定“《沿江牛》品种标准”实施规划和方案,协调上下级和各部门的关系,切实做好标准的实施领导工作。

(二)以新标准为指导,积极开展群体选育工作

以《沿江牛》品种标准为指导,科学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沿江牛进行选择培育,及时淘汰劣质和不符合种用标准的沿江牛,提高沿江牛牛群群体质量。

(三)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

加大对“标准”的宣传范围和力度,扩大其在饲养者中的影响,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实施沿江牛品种标准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及农民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为完成“标准”实施奠定基础。

(四)建立信息反馈渠道

“标准”实施后,应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机制,以有效解决标准实施以及标准技术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七、参考文献

1.娄学士;改革沿江牛保种方式加速选育工作进程[J]<<现代畜牧兽医>>2005年08期

2.郑林,祁茂彬,刘怀野,娄学仕,卜贵军;关于宽甸县沿江牛的调查报告[J]<<辽宁畜牧兽医>>2004年03期

3.“辽宁省家畜家禽品种图谱”编辑委员会辽宁省家畜家禽品种图谱[M]辽宁科技技术出版社19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