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巴中学届高三历史单元练习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859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覃巴中学届高三历史单元练习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覃巴中学届高三历史单元练习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覃巴中学届高三历史单元练习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覃巴中学届高三历史单元练习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覃巴中学届高三历史单元练习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覃巴中学届高三历史单元练习七.docx

《覃巴中学届高三历史单元练习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覃巴中学届高三历史单元练习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覃巴中学届高三历史单元练习七.docx

覃巴中学届高三历史单元练习七

覃巴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单元训练(七)

一、选择题。

1、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000年前贾湖文化遗

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  )

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

C.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2、“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3、《荀子·富国》中说: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

4、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2015年广东卷文综14)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6、(2015年福建卷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7、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

这主要是因为官窑产品(  )

A.年代久远B.工艺高超

C.造型别致D.存世量大

8、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束缚在后来先后被冲破。

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分别是在(  )

A.汉朝、唐朝B.唐朝、宋朝C.明朝、清朝D.明朝、春秋战国时期

9、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衙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

10、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  )

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

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

11、(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徙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12、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

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铺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

”这反映出的北宋商业活动的特点是(  )

A.已出现了繁荣的“夜市”和“草市”B.已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C.商业活动受到相国寺的控制D.已出现了专业化的商品交易场所

13、读“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  )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三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五年(1021年)

2

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B.北宋时期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宋代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监管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14、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

A.民营手工业占据主要地位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5、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

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这一状况带来的影响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手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16、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戴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7、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

C.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18、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夫用(因)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据此推断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  )

A.商业容易脱贫致富,是本业B.农业不如工业,工业不如商业

C.西汉重农抑商任重道远D.商业虽然为末业,但有助于百姓脱贫

19、有学者论: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

A.盐铁官营

制度B.“海禁”政策

C.商帮的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

20、某学者指出: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21、(2015年浙江卷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22、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

“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

A.工商皆本B.海禁和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断绝中西贸易

23、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

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2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明朝的中国人将自己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

”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  )

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

25、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郞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

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

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

《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

“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这表明(  )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

产量(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

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

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

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

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

“(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

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8分)

 

(2)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是否可信?

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6分)

 

27.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

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材料三 据中国文物网信息:

汕头市南澳县发掘清理的古沉船“南澳一号”文物进行公开展示,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大约有6万件之巨,已有富商出价人民币6亿元欲收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8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什么?

(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材料三中游客可能从展品中见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4分)

 

28.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

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

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

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

之中》

(1)结合材料一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请以唐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

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8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6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6分)

 

30、(2015年上海卷历史39)“丝绸之路”(14分)

“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

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

覃巴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单元训练(七)参考答案

1—5CDCCA6—10DBDAD11—15CDADB

16—20DCDCC21—25ABDBD

26、答案:

(1)发展趋势:

①粮食亩产量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④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⑤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

(8分)

(2)①可信:

粮食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或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茶叶种植。

②不可信: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生产力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较强等)下,“业于茶者七八”的说法存在夸大之嫌,尚需存疑。

(①②任选其一回答即可)(6分)

(3)形

成原因:

①政治基础: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较安定。

②经济基础:

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融合。

③文化基础:

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推行,文人阶层壮大。

(6分)

27、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

(1)题,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影响可以从手工业发展对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来回答。

(2)题,根据材料二回答明

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

中国经济结构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较简单,由于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3)题注意依据时间判断即可。

答案:

(1)特征:

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影响:

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特点:

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4分)

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4分)

(3)青花瓷、彩瓷等。

(4分)

28、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及经济政策。

(1)题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事例即可。

(2)题中第一问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

第二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纳。

第(3)题中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第二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归纳即可。

答案:

(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6分)

(2)关系:

“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3分)

演变:

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5分)

(3)经济:

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

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4分)评述:

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4分)

29、解析:

(1)题概括材料一,管仲的经济主张是重农抑商。

理由是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题分析材料二,中国古代社会现象是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产生的根源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产生的消极影响是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第(3)题概括材料三,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等。

答案:

(1)主张:

重农抑商。

理由:

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6分)

(2)现象:

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

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8分)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6分)

30、【答案】解决一

水平1:

具有时序感,懂得运用两重证据法(4分)

史料A、B、D,因为三则史料在时间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且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

水平2:

具有时序感,并且能判断不同史料的权威性(2分)

史料B和D,因为时间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且两者皆为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水平3:

具有时序感,但证据意识较差(1分)

·史料A·史料B·史料D

其他答案:

时序感混乱(0分)

·史料C·史料B和史料C

解决二

水平1:

能根据具体问题,判断不同类型史料的真实性、权威性(4分)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史料,作为直接实物史料的沉船是最有效的证据。

因为古沉船的踪迹能说明从出发到终点的沿途路线,形成一定的证据链,船上的考古发现又能和沙捞越等地出土的中国瓷器、瓷片互相印证。

水平2:

回答条理不够清晰(2分)

·沉船,船上的瓷器,沿途航行路线

其他答案。

(0分)

解决三

水平1:

能阅读地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证据链问题(3分)

·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继续寻找古沉船。

·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在马六甲海峡、非洲东海岸等沿海地区继续寻找古沉船。

水平2:

回答较笼统。

(1分)

·搜集更多的考古材料。

其他答案。

(0分)

结论:

水平1:

能根据情景,进行多维度的解释(3分)

·丝绸之路的长期延续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合力支撑。

中外商人通过商品贸易获取财富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不同社会的政治、宗教、生活方式、物种等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延续。

水平2:

能根据情景,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2分)

其他答案。

(0分)

1、解析:

仅凭河南发掘出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等不能说明A、D,而中国古代南稻北粟格局并未改变,B也排除。

从出土的石磨盘、磨棒、石铲等磨制石器以及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本地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答案:

C

2.解析:

“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答案:

D

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一岁而再获之”等可知,该思想家意在说明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

故答案为C。

答案 C

5.【答案】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描述的是家庭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现象,结合所学这是中国小农经济的典型生产方式,故本题选A。

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表现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6、【答案】D【解析】:

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这一称呼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

7、解析:

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工匠技艺高超,使用上等原料,对产品质量要求高,产品大多精美绝伦。

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即是官窑工艺高超。

答案:

B

9、解析:

扣住关键词“东汉”即可。

物流通畅的草市、工官监管的夜市基本上出现在唐宋之后。

而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时期出现。

答案:

A

10、【解析】选D。

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即草市。

到唐代时,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据此草市指的是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选D。

11、【答案】C【解析】依据教材内容牢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然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两者进行对

照,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革命时代”,无论是在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分布地点上、还是在政府对市场的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