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847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docx

《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docx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芽孢:

是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2、糖被: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成分是多糖或多肽。

3、菌落:

单个(或聚集在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4、基内菌丝:

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

5、孢囊:

指固氮菌尤其是棕色固氮菌等少数细菌在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营养细胞的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一个营养细胞仅形成一个孢囊。

6、质粒:

指细菌细胞质内存在于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构成。

7、微生物:

是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等大类群。

8、鞭毛:

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一至十根,具运动功能。

9、放线菌:

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10、荚膜:

有些细菌在生命过程中在其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这些粘液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面,称为荚膜。

11.假根:

是根霉属等低等真菌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取养料等功能。

12.假菌丝:

当酵母菌进行一连串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则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就称为假菌丝。

13.气生菌丝:

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其成熟后分化成孢子丝。

14.子囊果:

能产生有性孢子的、结构复杂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

15.生活史:

又称生命周期,指上一代生物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为生活史。

16.异宗配合:

指毛霉在形成接合孢子时,凡是由不同性的菌丝体上形成的性器官结合而产生有性孢子的则称异宗配合。

17.同宗配合:

指毛霉在形成接合孢子时,凡是由同一个菌丝体上形成的配子囊结合而产生有性孢子的则称同宗配合。

18.锁状联合:

指担子菌亚门的次生菌丝的菌丝尖端生长方式。

19.细菌:

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0.PHB:

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21.立克次氏体:

是一类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22.蓝细菌:

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23.霉菌:

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24.蕈菌:

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25.粘细菌:

又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为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26.能量寄生微生物:

因衣原体需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但有一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必须依赖宿主获得ATP,因此又将衣原体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

27.支原体:

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28.伴孢晶体:

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29.细胞膜:

又称细胞质膜、质膜。

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30.菌毛:

30又称纤毛、繖毛等。

是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的附属物,数量较多,结构简单,常见于G-菌。

31.子实体:

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孢结构。

32.吸器:

是某些寄生性真菌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丛枝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中的养料。

33.间体:

是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邻近。

34.衣原体:

衣原体是一类在脊椎动物细胞中专性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35.种:

又译物种,是一个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力株的总称。

36.新种:

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37.培养物:

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38.型: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

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39.菌株: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

40、双名法:

第一个词为属名,名词,描述主要特征,第二个词为种名,形容词,描述次要特征。

41、酵母菌:

是一类无性繁殖的以芽殖或裂殖为特征的单细胞非丝状真菌。

42、真菌无性孢子:

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

43、有隔菌丝:

有横隔膜分离成多细胞,每个细胞含有一个或多个核,横隔膜上有小孔,可供物质流动。

44、真菌毒素:

真菌产生的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

45、肉毒素:

肉毒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46、肽聚糖:

肽聚糖分子由肽和聚糖组成。

47、主动运输:

是微生物逆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方式,需要消耗代谢能,运输的速度和方法不依赖于细胞膜外被运送物质的浓度差。

48、菌苔:

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是许多菌落连成一片形成的。

1.培养基:

是指由人工配置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2.生长因子:

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3.天然培养基:

用动、植物或微生物残体或其提取物作主要营养成分制备的培养基称天然培养基。

4.组合培养基:

又称合成培养基或综合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由化学成份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5.选择性培养基:

在培养基内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或去除某些营养物质以抑制杂菌。

6、光能自养型:

或称光能无机营养型,以二氧化碳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并通过光合磷酸化的方式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能量供应方式。

7、碳源:

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营养来源的物质。

8、氮源:

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称为氮源。

9、水活度:

一定条件件,溶液的蒸汽压与纯水蒸汽压的比值,表征了水的可利用程度。

10、碳氮比:

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11、鉴别培养基:

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的培养基。

12、加富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以供少数特殊需要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13、富集培养:

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别的营养要素以增殖少数微生物的培养方式。

14、化能自养型:

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氧化还原态无机物获得能量的微生物。

15、化能异养型:

以有机物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

16、光能有机营养型:

或称光能异养型。

这类微生物不能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需以简单的有机物酸、醇等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17、基团移位:

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溶质在运送前后分发生分子结构变化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18、摇瓶培养:

好氧菌培养的一种方法。

19、高压蒸汽灭菌:

利用高压蒸汽的高温杀死基质中所有的微生物,条件为121℃30min。

20、间歇灭菌:

用不超过100℃的温度对培养基进行间歇处理的一种灭菌方法,其进行3次。

21、异养微生物:

微生物生长时至少需要一种有无含碳物质作为营养物。

22、能源:

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物质或辐射能。

1.无氧呼吸:

又称厌氧呼吸,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2.呼吸:

又称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完整的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了水并释放出ATP形式的能量。

3.生物氧化:

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4.生物固氮:

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的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5.发酵:

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6.硝化作用:

微生物将NH3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7.反硝化作用:

微生物还原硝酸为亚硝酸、氨和氮气的过程为反硝化作用。

8.抗生素:

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物活动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

9.固氮作用:

分子态氮被还原成氨和其他氮化物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

10.巴氏消毒法:

亦称低温长时消毒。

是一种低温湿热消毒法,在60~85℃处理30min至15s.

11.致死温度:

在一定时间内,杀死某微生物的水悬浮液群体所需的最低温度。

12.生长限制因子:

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就称生长限制因子。

13.次生代谢物:

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合成抗生素等对人类有用的各种代谢物。

又称为稳定期产物。

14.致死时间:

在一定温度下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15.消毒与灭菌:

消毒:

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它可以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

灭菌:

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病原微生物及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后的物体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

16.纯培养:

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17、商业无菌:

食品经热处理后,杀灭了致病菌和产毒菌,也杀灭了常规条件下可生长的腐败菌,但仍有部分耐热性芽孢存在的一种食品状态。

18、细菌性食物中毒:

摄食致病细菌或细菌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现象。

19、D值:

杀死90%微生物所需的时间,或活菌数减少一个数量级所需的杀菌时间。

20、酚系数:

某种杀菌剂在特定条件下杀灭全部供试菌的最大稀释度与苯酚达到相同效果的最大稀释度的比值。

21.呼吸作用:

指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2.氧化磷酸化: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23.底物水平磷酸化: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4.有氧呼吸:

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25.Stickland反应:

两种氨基酸共同参与反应,其中一种进行氧化脱氨,脱下来的氢去还原另一氨基酸,使之发生还原脱氨,二者偶联的过程。

26.生长:

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27.繁殖:

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28.同步培养:

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29.同步生长:

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称为同步生长。

30.连续培养:

又称开放培养,是相对单批培养or封闭培养而言的。

它是指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31.二次生长现象:

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速效碳源(或氮源)和迟效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先利用完速效碳源(或氮源)后,再利用迟效碳源(或氮源)而出现两次生长的现象,称为二次生长现象。

32.防腐:

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能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的一种措施。

33.化疗:

指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内部被微生物感染的组织或病变细胞进行治疗,以杀死或抑制组织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但对机体本身无毒害作用的治疗措施。

34.消毒剂:

可杀死微生物,通常用于非生物材料的灭菌或消毒。

35.防腐剂:

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但对人及动物的体表组织无毒性或毒性低,可作为外用抗微生物药物。

36.石炭酸系数:

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

37.抗代谢物:

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38.十倍致死时间:

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数量十倍减少所需要的时间。

39.热致死时间:

在一定温度下杀死所有某一浓度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40.生态学:

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41.微生物生态学:

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42.正常菌群:

生活在健康动物体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43.条件致病菌:

某些正常菌群中的菌在宿主的防御功能减弱时,趁机转移或大量繁殖,成了致病菌的这类特殊的致病菌即称条件致病菌。

44.微生态制剂:

是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洛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45.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46.共生:

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47.拮抗:

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48.寄生:

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亡。

49.反硫化作用:

厌气条件下反硫化细菌将硫酸盐还原成为H2S的过程。

50.硫化作用(无机硫的氧化):

含硫有机物分解所生成的H2S,以及土壤中的元素硫或其它硫的不完全氧化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成SO42-的过程。

51.富营养化:

水体中N、P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远远超过通常的含量,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使藻类和某些细菌数量激增,其它生物种类减少的现象。

52.BOD:

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单位为mg/L。

53.COD:

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指在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单位为mg/L。

54.类菌体:

在根瘤中根瘤菌失去细胞壁,形成肥大、有分枝的亚细胞器。

55.菌剂(菌肥或生物肥料):

利用有益微生物为植物提供有效养料和促进生长。

56.活性污泥:

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57.生物膜:

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

58.TOD:

总需氧量,指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在高温下燃烧变成稳定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

59.DO:

溶氧量,指溶于水体中的分子态氧,是评价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60.根际微生物:

指一类主要以植物根系分泌的营养物质的源方能生长良好的微生物。

61.根圈效应:

植物根际对微生物数量、种类、活性的影响。

在数量上常用根土比来表示。

62.LD50:

半致列剂量。

在规定条件下,测定杀死供试昆虫数的一半所需制剂的浓度。

63.根土比:

根际微生物和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之比。

64.氨化作用:

含氮有机物通过各类微生物分解、转化成氨的过程。

65.生物圈:

地球表面进行及其生命活动的有机物圈层。

广义生物圈包括生物及其所生活的非生命环境。

66.氧化还原电位:

是一种物质给出电子的趋势,氧化还原电位越高,则给出电子的趋势越小。

67.细菌对数生长期:

细菌细胞成几何对数增长的阶段。

68、专性厌氧微生物:

严格无氧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

69、最高生长温度:

微生物能生长的最高温度界限。

70、最低生长温度:

微生物能生长的最低温度界限。

71、低温长时消毒:

即巴氏消毒法。

在60~65℃加热保温30min。

72、高温短时消毒:

在72~75℃加热4~6min,或80~85℃加热10~15s。

73、超高温瞬时消毒:

牛乳先经75~85℃预热4~6min,接着通过130~150℃的高温2~3s。

74、平酸腐败:

这是一种产酸不产气的腐败,引起平酸腐败的微生物都是属于芽孢杆菌属的菌株,罐头内的食品由于平酸细菌的作用,产生升并积累乳酸,使PH值下降0.1-0.3,呈现酸味,发生变质而罐头外观仍正常,无膨胀现象。

75、好氧菌:

以有氧呼吸方式产能。

76、耐氧菌:

只能以发酵产能,但分子氧无毒害。

77、同型乳酸发酵:

是指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后,不经脱羧,而是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直接被还原为乳酸。

78、混合酸发酵:

发酵过程中产生甲酸、乙酸、乙醇、乳酸、琥珀酸以及CO2和H2等多种代谢产物。

79、V.P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乙酰甲基甲醇被氧化成二乙酰,二乙酰又能与精氨酸的胍基起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由于大肠杆菌不产生(或产生很少)2,3-丁二醇,因此大肠杆菌发酵葡萄糖的V.P.反应为阴性,产气杆菌发酵葡萄糖的V.P.反应为阳性。

80、NRTest:

混合酸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多,可以使培养液的pH下降至4.2以下,与甲基红试剂反应呈红色。

81、胞内酶:

在细胞内产生在细胞内作用的酶称为胞内酶。

82、胞外酶:

在细胞内产生在细胞外作用的酶称为胞外酶。

83、诱导酶:

是细胞为适应外来底物或其结构类似物通过诱导作用而临时合成的一类酶。

84、组成酶:

不依赖酶底物而合成的酶。

85、单纯酶:

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水解酶。

86、结合酶:

由蛋白质和辅因子(辅酶和辅基)构成,如多数氧化还原酶。

1.转座因子:

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2.普遍转导:

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为普遍转导。

3.准性生殖:

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4.艾姆氏试验:

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5.局限转导:

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整合,重合,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6.移码突变:

诱变剂使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7.感受态:

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8.高频重组菌株:

该细胞的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为整合态,当与F-菌株相接合时,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非常高。

9.基因工程:

通过人工方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受体细胞,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育种措施称基因工程。

10.限制性内切酶:

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并能在识别位点内部或附近进行切割的内切酶。

11.基因治疗:

是指向靶细胞中引入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克隆:

作为名词,也称为克隆子,它是指带有相同DNA序列的一个群体可以是质粒,也可以是基因组相同的细菌细胞群体。

作为动词,克隆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或DNA序列插入一个载体DNA分子上,进行扩增。

13、诱变:

在外界物理或化学因子的作用下,显著提高生物基因突变频率的方法。

14.遗传:

亲代与子代相似,即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15.变异:

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16.表型:

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表现。

17.饰变:

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即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18.基因组:

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所有染色体及其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称。

19.基因突变:

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变化就称基因突变。

20.hisC-与hisC+:

分别表示组氨酸的营养缺陷型和野生型。

21.strr与strs:

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

22.转导:

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23.转化:

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24.普遍性转导:

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25.局限性转导:

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26.基本培养基:

仅能满足某些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27.完全培养基:

凡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28.补充培养基:

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29.基因重组:

或称遗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

30.营养缺陷型:

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31.野生型:

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32.原养型:

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

33.接合:

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34.转染:

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