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797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最新教育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学习目标】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着重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建设方针,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突出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创性作用。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考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方向和历史意义(影响)。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明确考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概况。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针对性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完善过程。

【归纳总结】

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时间:

1949年—1952年

2、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2)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3)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

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时间:

1953年制定。

(2)内容:

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年

(2)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

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6)结果:

到1956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意义:

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提出: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2、实施:

1953年——1957年

3、成就: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方法技巧】

(一)中国现代史分期(1949年——今)

1、过渡时期:

(1949年——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4、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今)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一条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个“计划”:

“一五”计划。

两个阶段:

国民经济的恢复;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区别: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运动

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农民有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2、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国有制,把农民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四)一五计划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历史因素:

近代重工业基础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现实需要:

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苏联经验:

苏联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关系:

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六)易混易错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错误。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

正确。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

(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正确。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实现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但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七)“赎买”政策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对资本家分配利润的办法称为“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5%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

“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典题探究】

01.1952年3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稿时写道: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

这表明毛泽东(  )

A.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        B.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

C.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D.认为资产阶级应该保留自己的立场

【答案】C

【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02.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

这反映了(  )

A.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

C.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D.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C

【解析】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出现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汽车命名的问题,没有说这两辆汽车的下线对工业化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两辆汽车的名称“解放”和“红旗”可以得出这两辆汽车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有政治意义,故C项正确;新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

【归纳总结】

(一)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

1、时间:

1956年

2、内容: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

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曲折的道路

1、原因:

(1)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了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

(2)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3)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2、表现: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

1958年发动以大练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

3、结果: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4、评价:

(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

(2)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正确方针。

(三)调整中前进: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方法技巧】

(一)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可归纳为“一、二、四”

一条主线: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两大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主要矛盾;“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四大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二)“左”倾错误事件的特点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它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基本国情,犯了“左”倾错误。

(2)“大跃进”的特征:

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农业上浮夸冒进,谎报粮食产量;“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人民公社化特征:

共产风、“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发展停滞。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运动的区别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四)易混易错

(1)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2)“大跃进”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错误。

“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五)整合理解建国后中共在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外交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六)1956~1976年经济建设的失误及其启示

(1)失误与挫折

项目

背景或原因

内容

结果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形势判断错误,希望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大跃进”运动

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争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片面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环境

人民公社化运动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提倡“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浪费了资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惨重,出现国民经济的大劫难

(2)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好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社会主义建设要敢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及时纠正“左”的倾向,调整生产关系。

③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⑤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⑥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典题探究】

01.下为国家××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

表1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A

【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02.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审阅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写了一段文字: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

毛泽东的“跃进观”就是(  )

A.要打破常规走新路          B.实现科技高速度发展

C.大力变革科技体制          D.超越现实实现新突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可知,毛泽东此时的“跃进观”就是要打破常规走新路,故A项正确;在毛泽东看来,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和途径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体制改革方面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同样,材料中也没有对“超越现实”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归纳总结】

(一)原因:

1、“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公有制,

2、党与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准备不充分

(二)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三)结果:

给我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巨大的损失。

【方法技巧】

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历程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

2、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经验,但不可以机械照搬别国模式。

3、经济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

4、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我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5、应该坚持民主原则,防止专制和个人崇拜。

考点四、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现在)

【归纳总结】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2)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拔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3)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

1978年12月

3、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

(2)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二)改革实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①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

②由于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③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内容:

①概念:

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

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广。

③作用: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其他改革措施:

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改革实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2、对象:

国有企业改革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4、内容: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1)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

(2)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5、深化

(1)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1992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十五大报告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影响:

(1)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2)增加了企业的活力

(3)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四)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1、过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019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到2019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2019年中共“十六大”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

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方法技巧】

(一)易混易错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

而没有所有权,其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

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落后的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化农

业的发展需要。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4)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其本身不存在姓“资”还是姓“社”的区别。

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原因

内容(特点)

意义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

解放生产力开辟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合作化

小农经济阻碍国民经济发展

私有制到公有制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左”倾错误

一大二公

挫伤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吸取教训

体制改革

包产到户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调动积极性

农业大发展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点和启示。

特点:

①从试点到推广。

②首先在农村,然后到城市。

③废除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即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多有制经济并存格局。

⑤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启示:

①坚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

②顺应世界潮流,抓住发展机遇。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