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必考大题及答案.docx
《马哲必考大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必考大题及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必考大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并深刻阐明了三者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三者关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必要性
1、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社会的性质
2、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够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实施宏观调控,从全局利益出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3、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就是公有制。
邓小平说:
“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公有制经济是排斥剥削的,生产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创新国家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知识创新体系。
创新型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独立自主地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集成创新(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重点跨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3.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形成了倒逼效果。
第二,国际竞争格局新变化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从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
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着重把握四点:
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做到”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
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个着力”: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五个更多”:
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实施“四化”同步发展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生态文明的内涵
1.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2.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3.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一样,都是历史范畴。
4.在生态文明观里,人与自然环境不再是从属、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高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是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部署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治建设作出部署: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重点推进”
基层自治体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治建设作出部署: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要理解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三点: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准确把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着力点
着力点是“三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3)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v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v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v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v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进一步部署,强调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理解十八大的以上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来抓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为什么党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现实依据是什么?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对三个规律的深化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基本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渐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明显提高,创新型国家基本建设。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
基本要求是:
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并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