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456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docx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docx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学科分类号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姓名王学海学号1203030540019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12级

指导教师罗凯职称讲师

 

二○一六年三月

 

贵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2016年03月15日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X

(一)研究背景………………………………………………………………………X

(二)研究意义………………………………………………………………………X

1.理论意义………………………………………………………………………X

2.实际意义………………………………………………………………………X(三)文献综述………………………………………………………………………X

1.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X

2.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文献综述…………………………………………….X

3.大学生心理弹性文献综述…………………………………………………X

二、研究设计…………………………………………………………………………X

(一)研究内容………………………………………………………………………X

(二)研究方法………………………………………………………………………X

(三)研究工具………………………………………………………………………X

三、结果分析…………………………………………………………………………X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描述性分析……………………………X

(二)对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X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X

四、分析和讨论……………………………………………………………………X

(一)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心理弹性状况特点分析和讨论………………X

1.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特点分析……………………………….……X

2.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分析……………………………………….…X

(二)人口学变量差异状况讨论…………………………………………………X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相关讨论……………………………X

(四)创新与不足……………………………………………………………………X

(五)建议……………………………………………………………………………X

结论…………………………………………………………………………………X

参考文献……………………………………………………………………………X

致谢…………………………………………………………………………………X

附录…………………………………………………………………………………X

摘要

采用心里弹性量表(CD-RISC)、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对贵州师范学院300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就行调查研究,旨在探明心理弹性与大学就业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一)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心里弹性、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心理弹性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

(三)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心里弹性、就业压力应对方式

Abstract

Usingtheelasticscale(CD-RISC),GuizhouNormalUniversitygraduateemploymentstresscopingquestionnaireinvestigationof300collegestudentsindifferentgradesontheline,toexplorerelationshipbetweenresilienceandpsychologicalpressuresofUniversityemployment.Resultsshowedthat:

(I)demographicvariablesofdifferentelastic,jobcopingtherewerevaryingdegreesofdifference.(B)psychologicalcopingstyleelasticcandirectlyaffectthestudents'employment.(C)psychologicalflexibilityandemploymentwaspositivelyrelatedtocoping.

Keywords:

Intheuniversitystudent,thehearttheelasticity, theemploymentpressureshouldtotheway

1、绪论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以来,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在逐渐增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可想而知。

很多高校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绝大部分大学生就要求职的目标都不一样,就业求职之路都不会一次成功,其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地遭受挫折,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本研究从心理弹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心理弹性对大学就业心理压力之间的影响。

1、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4万,并且未来预计还会持续上涨,所以大学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依然强劲。

而他们自身的具有的调节能力、认知、应对方式都极大地影响其情绪状态。

研究人员发现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就业发展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从心里弹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希望能够为大学就业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视角。

着力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其塑造稳定积极的心理特质。

2.实际意义:

第一,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就业心理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并且为以后的从业及其人生发展提供了心理上的借鉴和指导。

第二,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就业心理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断开拓。

(三)文献综述

心理弹性定义

目前,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均指成功地面对压力挑战,甚至经历过逆境会变得更能干的一种能力,同时,它也是一种能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体的能力或特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良好结果的适应过程。

因此本研究认为,心理弹性同其他能力相似,存在某种程度的发展趋势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个体有一定的弹性生物学因素,经历压力刺激源后,会激发个体的心理弹性,使个体的弹性表现出过程性、整合性和结果性。

当新的刺激出现时,已经发展的心理弹性成为应对新的刺激的基础。

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在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

心理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夏威夷考爱岛研究。

这项由Werner及其同事在夏威夷考爱岛进行的研究,历时20多年。

研究者跟踪考察了在2岁以前经历4种或更多高危因素群体到儿童中期和青少年年期的发展状况,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儿童发展状况良好,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弹性。

基督徒堂研究。

Fergusson和Lynskey运用新西兰男岛东岸港市基督堂市纵向数据研究表明,心理弹性青少年到16岁时探究新颖事物的比较率偏低,通常不会成为某犯罪团队的成员。

这些保护性因素兼具认识和行为特点,并与同伴群体质量密切相关,心理弹性主要受这些因素联合作用的影响。

斯德哥尔摩研究。

Stattint等利用一个大规模的瑞士记录考察了当男兵应召入伍时,行为危险、家庭背景危险、个人能力(自变量)与犯罪记录(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三类自变量与因变量有实质性关联,其中行为危险贡献最大,而个人能力贡献最小;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国内研究

国内的心理弹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有些是关于国内外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综述性文献。

曾守锤和李其维(2003)全面地介绍了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机制及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儿童心理弹性发展对教育和研究的启示。

李海垒和张文新2006)、桑标(2008)的研究内容有些类似,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及不足,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期望,给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滕秀杰(2008)较为系统地对大学生心理弹性进行研究。

研究者以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追踪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得到提升并具有一定得长期效果。

海琴(2007)认为加强心理承受力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弹性。

通过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来提高人格的开放性、接受性,为生活中的多种可能性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金灿(2009)提出发挥个体优势,强化挫折的承受能力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等措施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研究对影响心理弹性诸多因素进行了探讨。

在个体相关方面,计划能力、对弹性的自我界定、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的作用得到确认;在生活环境相关方面,生活转折点、支持性的研究关系的积极作用被屡屡提及;还有研究探究了遗传与环境的相对作用。

2.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以来,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在逐渐增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可想而知。

很多高校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绝大部分大学生就要求职的目标都不一样,就业求职之路都不会一次成功,其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地遭受挫折,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3.大学生心理弹性文献综述

大学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描述性分析研究

研究意义和选题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象层出不穷。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大开放,对人才的引进逐渐增加,质量型人才也越来越要求高。

现在分析其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造成大规模心理亚健康影响劳动效率,资源浪费或配置不合理,心理压力对合理择业的影响,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某些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巨大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数据分析,分析了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研究现状

目前,在心理学界,我国大学生关于就业的研究,主要从就业率、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不少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部长袁仁贵曾经指出,国际金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整个宏观层面就业严峻。

2010年的毕业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使得就业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

绝大多数毕业生存在就业心理压力。

压力过大会妨碍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可能会发生抑郁、失眠等症状。

可见,积极帮助大学生调节和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意义重大。

现在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还存在诸多问题待解决。

不仅社会压力大,还存在大学生自身心态无法调整。

现有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迫切需要,今天的大学生承受力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普遍感到烦躁。

焦虑、恐惧,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

在新形势下,就业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更日趋严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在贵州师范学院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89份,剔除29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60份问卷,有效率87%。

(二)研究工具

数据统计:

使用spss处理数据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助“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法

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探索,从中找出与本研究共同的地方,为此次研究的进行寻出一些有建议性意义的资料。

问卷调查法

心理弹性量表(ER89))本研究的心理弹性量表(见附录)采用国外Block和Kreman(1996)编制的量表。

该量表简称ER89,由成人的样本发展而来。

曾有国外学者用该量表测量过中

国工人的心理弹性水平,目前该量表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量表共有14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方式。

根本不适用记1分,少许适应记2分,有些适用记3分,非常适用记4分。

总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高,当遇到压力事件时也更容易恢复。

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

 

三、结果分析

(一)心理弹性与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描述性分析

表1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N

%

性别

72

188

27.7

72.3

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10

22

92

136

3.8

8.5

35.4

52.3

专业类别

文史哲

理工类

教育学类

139

48

73

53.5

18.5

28.1

学校类别

专科

师范院校

一般本科

重点本科

7

220

23

10

2.7

84.6

8.8

3.8

 

表2描述

心理弹性

均值

38.86

标准差

6.415

表2数据显示心理弹性问卷总分的均值超过了理论分值的均值。

表3

均值

标准差

注意转移

18.5

4.798

寻求支持

6.16

2.194

寻求帮助

13.37

2.871

自我增值

16.77

3.647

发泄与回避

13.92

4.931

正面的认识

18.13

3.470

心态调整

14.47

2.892

妥协

12.76

2.937

信息收集

14.06

2.853

就业压力应对方式总分

127.67

20.664

表3数据显示各个维度的均值都超过了理论分值的均值,

表4人口学变量差异(M±SD分)

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21.30±4.85

19.64±5.15

19.11±5.18

16.83±4.11

7.10±2.18

6.41±1.81

6.80±1.94

5.61±2.27

13.90±3.41

14.14±3.01

13.66±2.48

13.43±2.87

18.40±3.43

17.27±3.05

17.17±3.16

16.28±3.99

18.10±3.44

16.27±3.05

14.20±5.20

13.05±4.47

f

7.237**

6.600**

1.723

2.047

5.583**

注意转移

寻求支持

寻求帮助

自我增值

发泄与回避

性别

19.49±4.44

17.49±4.82

6.86±2.13

5.98±2.16

13.64±2.98

13.26±2.82

17.25±3.33

16.58±3.75

15.92±4.16

13.16±4.99

t

3.042**

3.273**

0.929

1.328

4.508**

专业类别

文史哲

理工类

教育学类

18.08±5.20

19.89±4.31

16.90±3.95

6.30±2.25

6.71±1.79

5.52±2.18

13.27±2.73

14.60±2.93

12.74±2.86

16.74±3.20

18.35±3.43

15.77±4.21

13.60±5.16

15.50±4.30

13.44±4.68

f

5.301**

5.045**

6.556**

7.668**

3.513*

学校类别

专科

师范院校

一般本科

重点本科

19.43±4.42

17.70±4.68

18.78±5.40

23.10±3.87

6.43±2.20

6.06±2.21

6.39±2.53

7.60±2.36

14.29±3.54

13.36±2.74

12.83±3.55

14.10±3.60

17.57±4.03

16.65±3.61

16.61±3.83

19.10±3.21

15.00±4.32

13.55±4.81

14.87±5.73

19.20±2.39

f

4.652**

1.726

0.727

1.578

4.838**

正面的认识

心态调整

妥协

信息收集

心理弹性

性别

17.49±3.43

18.37±3.46

13.93±2.53

14.67±3.00

13.53±2.93

12.46±2.89

13.74±2.83

14.18±2.85

40.03±6.81

38.41±6.21

t

-1.851

-2.000*

2.647**

-1.125

1.828

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18.20±3.44

18.23±3.98

18.49±3.19

18.13±3.47

14.60±2.45

13.59±3.47

14.66±2.68

14.46±2.99

15.50±2.67

13.45±3.47

13.15±2.47

12.17±2.99

14.40±3.40

13.86±3.42

14.03±2.75

14.08±2.81

40.50±6.81

40.09±5.77

38.82±6.08

38.57±6.19

f

0.607

0.819

6.060**

0.086

0.582

专业类别

文史哲

理工类

教育学类

18.36±3.47

18.44±3.66

17.48±3.29

14.75±2.75

14.56±3.22

13.86±2.87

12.83±2.68

13.13±3.63

12.38±2.89

14.08±2.86

14.83±2.76

13.50±2.85

39.09±6.16

38.98±7.57

38.34±6.11

f

1.178

2.298

1.007

3.192*

0.331

学校类别

专科

师范院校

一般本科

重点本科

18.71±1.38

18.05±3.52

18.04±3.57

19.70±2.49

14.96±1.77

14.38±2.95

14.70±2.49

15.50±3.02

14.14±2.96

12.50±2.73

13.35±3.89

16.10±2.72

14.71±3.35

13.98±2.82

14.22±3.30

14.90±2.20

39.29±6.89

39.58±6.25

39.90±7.04

44.80±6.19

f

0.795

0.670

6.045**

0.487

3.084*

注:

**P<0.01,*P<0.05;

表4数据显示性别变量在注意转移,寻求支持,发泄与回避,心态调整和妥协维度上存在差异显著;年级变量在注意转移,寻求支持,发泄与回避和妥协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专业类别变量在注意转移,寻求支持,寻求帮助,自我增值

,发泄与回避和信息收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校类别变量在注意转移,发泄与回避,妥协和心里弹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5相关分析

就业压力应对方式总分

心理弹性

0.59**

注:

**P<0.01,*P<0.05;

表5数据显示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呈正相关。

四、分析与讨论

(一)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心理弹性状况特点分析和讨论

1.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特点分析

从研究开放式调查得出的以上几种应对方式来看,大学生不仅包括了日常的一般

应对方式,如:

注意转移、妥协、回避、求助等,同时也包括了我们在面对就业

压力这一具体压力情境时所采取的特有的应对方式,如:

自我增值、信息收集、

正面认识。

由此也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也进一

步证明研究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重要性。

2.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分析

心理弹性水平因人而异,在面临压力时不同的心理弹性水平的人也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心理弹性高的个体一般具有应对压力和逆境的主动性的倾向。

他们具备良好的行为控制策略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可以更加有效的面对压力。

高心理弹性的个体持有积极的生活观,所以在面对压力时他们多采取积极应对。

当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会在压力情境下表现出来,即所说的心理弹性,它包括个人的品质和外部资源,如乐群及适应性的气质、悦纳自我(自信、高自尊、自我效能)等。

选择压力应

对方式,是成功地抵抗压力还是沮丧、失落的消极情绪,这取决于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高低。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影响着他们就业应对方式的选择。

(二)人口学变量差异状况讨论

表4数据显示性别变量在注意转移,寻求支持,发泄与回避,心态调整和妥协维度上存在差异显著;年级变量在注意转移,寻求支持,发泄与回避和妥协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专业类别变量在注意转移,寻求支持,寻求帮助,自我增值

,发泄与回避和信息收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校类别变量在注意转移,发泄与回避,妥协和心里弹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心理弹性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见表4)。

女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高于男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

此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人际环境影响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水平,在这方面女生较男生有优势,女生更注重人际关系。

当面对重大压力或挑战时,女生较愿意向自己交际圈中的人展现柔弱一面,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男生较女生更容易冲动,在寻求他人帮助方面男生较女生差,所以男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较女生要低。

另外,根据心理弹性系统模型和保护模型,可以解释为女生这样做得到了更多的外部保护因素,能够更好的抵御危险因素。

从表4可以看出,心理弹性在年龄因素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滕秀杰(2008)的

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总体趋势是大二学生高于大四和大三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大三和大四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已经适应高校生活,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际网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亲密的关系。

从心理弹性模型角度看,个体的外部保护因素稳定,外部因素越充分,心理弹性发展也会较好。

大二是平稳发展期,相比之下,大三学生处于大学的关键时期,外部危险性因素增多,面临着更多的抉择和考验,如实习受挫等,他们的心理弹性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发展到大学阶段(19岁-25岁),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在继续缩小。

在前人的基础上,这一结论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