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内部逻辑关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232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报表内部逻辑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财务报表内部逻辑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财务报表内部逻辑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财务报表内部逻辑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财务报表内部逻辑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报表内部逻辑关系.docx

《财务报表内部逻辑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报表内部逻辑关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报表内部逻辑关系.docx

财务报表内部逻辑关系

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

在财务报表中,有些勾稽关系是精确的,即各个项目之间可以构成等式。

如: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①资产

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存货+待摊费用+其他流动资产

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其他长期资产

资产合计=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递延税款借项

“预付账款”项目,反映企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本项目应根据“预付

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借方余额合计填列。

如“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有关明细科目有贷方余额的,应在本表“应付账款”项目内填列。

如“应付账款”科

目所属明细科目有借方余额的,也应包括在本项目内。

“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反映企业因出售、毁损、报废等原因转入清理但尚

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变价收入等各项金额的差额。

关注该科目应结合“营业外支出”科目,它们之间存在勾稽关系。

“应收账款”项目,反映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和提供劳务等应向购买单

位收取的各种款项,减去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

如“应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有贷方余额,表示是“预收账款”项目。

分析公式:

(a)反映偿债能力的比率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反映偿债能力的比率通常有以下几个:

⒈流动比率。

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来说,流动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比率越低,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差,短期偿债能力越弱。

流动比率大于1,说明企业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企业偿还短期负债不必动能用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

流动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企业偿还短期负债需要动用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企业的偿还能力有一定困难。

⒉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又称酸性实验比率,是指速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反映

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偿还短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

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

计算公式如下: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来说,速动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速动比率越低,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差,短期偿债能力越弱。

速动比率大于1,说明企业速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说明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偿还短期债务,但同时也说明企业拥有过多的不能获利的现款和应收账款;速动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速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企业偿还短期负债需要动用存货、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或举新债偿还到期债务,这就可能造成急需售出存货带来的削价损失或举新债形成的利息负担,表明企业的偿还能力有一定困难。

⒊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指企业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这里所说的现金,是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这项比率可显示企业立即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一般来说,现金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同时表明企业持有大量不能产生收益的现金,可能会使企业获利能力降低;现金比率越低,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差,短期偿债能力越弱。

⒋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也称负债比率、举债经营比率,是指负债总额对全部资产总额之比,用来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

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一般来说,负债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越强,而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越低,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弱;负债比率越低,说明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越弱,而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越高,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强。

⒌有形资产负债率。

是企业负债总额与有形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有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无形资产-商誉)*100%

一般来说,有形资产负债率越高。

说明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越低,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弱;有形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债负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越高,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强。

⒍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也称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

产权比率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一般来说,产权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弱;产权比率越低,说明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强。

⒎已获利息倍数。

是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一般来说,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等于1.这项指标越大,说明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越强;这项指标越小,说明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越弱。

(b)反映营运能力的比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是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比率,有两种表示方法:

⒈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反映年度内应收账款平均变现的次数,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多,说明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越高;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少,说明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弱,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越低。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反映年度内应收账款平均发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销售(营业)收入净额

同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一样,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少,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多,说明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越高;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多,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少,说明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弱,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越低。

⒉ⅰ.存货周转率。

是反映存货周转速度的比率,也有两种表示方法:

存货周转次数。

反映年度内存货平均周转的次数,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次数越多,说明存货周转越快,企业实现的利润会相应增加,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越高;存货周转次数越少,说明企业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越多,存货的管理水平越低。

ⅱ.存货周转天数。

反映年度内存货平均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

存货周转天数=平均存货*360/销货成本

与存货周转次数相同,存货周转天数越少,存货周转次数越多,说明存货周转快,企业实现的利润会相应增加,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越高;存货周转天数越多,存货周转次数越少,说明企业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越多,存货管理水平越低。

②负债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预计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预提费用”项目,反映企业所有已经预提计入成本费用而尚未支付的各项费用。

如“预提费用”科目为借方余额,应合并在“待摊费用”项目内反映,不包括在本项目内。

“应付账款”项目,反映企业购买原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如“应付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有借方余额,应在本表“预付账款”项目内填列。

“短期借款”项目,反映企业借入尚未归还的一年期以内(含一年)的借款。

应结合“财务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勾稽关系。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与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数据勾稽关系是否恰当。

注意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本年累计数”栏的数额应等于“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年数”栏的数额,应等于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期初数。

“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企业尚未分配的利润。

本项目应根据“本年利润”

科目和“利润分配”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未弥补的亏损,在本项目内以“-”号

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其他长期负债

负债合计=流动负债+长期负债+递延税款贷项

未分配利润=期初未分配利润+本年净利润

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2)收入-费用=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净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投资收益”是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获得的净收益,包括从联营

企业分得的投资利润、认购股票应得的股利、债券投资应得的利息、出售所持投资的损益等。

关注投资收益科目时应与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股利”及“应收利息”相结合起来,它们之间存在勾稽关系。

分析公式:

(c)反映获利能力的比率

⒈销售(营业)净利润率。

是企业净利润与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销售(营业)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营业)收入净额*100%

销售(营业)净利润率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项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从销售(营业)收入中获取净利润的能力越强;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从销售收入中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弱。

⒉资产净利润率。

是企业净利润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资产净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资产净利润率越低,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弱。

⒊实收资本利润率。

是企业净利润与实收资本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实收资本利润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

实收资本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实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实收资本利润率越低,说明企业实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弱。

⒋净资产利润率。

也称所有者权益利润率或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之比,它反映所有者全部投资的获利能力。

其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净资产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越强;净资产利润率越低,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越弱。

⒌基本获利率。

也称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是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平均余额之比,反映企业总体的获利能力。

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获利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由于息税前利润是由债权人、国家和所有者三方分配的,息税前利润越大,说明企业创造新价值的能力越强,为债权人、国家和投资者创造的财富越多。

⒍每股收益。

是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有企业利润或承担企业亏损的业绩评价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每股收益越高,说明每股获利能力越强,投资者的回报越多;每股收益越低,说明每股获利能力越弱。

⒎每股股利。

是股份制企业普通股股利总额与普通股股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每股股利=普通股股利总额/普通股股数

每股股利时影响企业股票价格的重要指标,每股股利越多,说明给投资者的回报越多,企业股票价格越高;每股股利越少,说明给投资者的回报越少,企业股票价格越低。

⒏市盈率。

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每股市场价格/每股收益

市盈率越高,表明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愿意为每1元盈余多付买价,企业的市场价值越高;市盈率越低,表明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丧失信心,企业的市场价值越低。

一、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1.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变化与利润表的销售总额变化之比,可以大致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

对于资产总额增加而销售总额减少的,应进一步分析资产总额的组成及变化,其中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增加和负债中短期借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增加从而对应存货大幅增加的,应注意其账外销售、延期确认销售的问题。

  2.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的增减幅度变化与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化之比,可发现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误差。

分析时结合现金流量表进行,根据企业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的变化,分析企业税收的变化趋势。

  3.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的增幅变化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变化之比,可以大致判断主营业务成本结转的准确性。

存货应是纳税评估分析的重点,但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是原材料、半成品、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的综合,因此分析时最好结合总账进行。

在生产正常,市场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各期外购原材料数量、总价应该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应该不会太大。

因此,如果发现某期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太大,在实地查核时应作为重点。

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不大,本期增值税进项税额在考虑留抵票的情况下,变化应该不大。

在生产正常的情况下,各期外购原材料贷方发生额应该变化不大。

因此,如果发现某期原材料地贷方发生额变化太大,在考虑生产周期的情况下,产出没有大的变化,在实地查核时应作为重点,防止企业改变原材料用途,而将成本转入生产成本,或未将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在投入正常的情况下,产出应该没有大的变化,如果库存商品期初、期末数量余额变化不大,则本期销售产品的数量应该是变化不大,在产品销售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不会有大的变化,增值税销项税额不应有大的变化。

如果发现某期销售数量增加,在产品销售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却不增反降,应重点分析。

在销售产品的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本期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应该没有大的变化。

如果发现某期销售产品的数量变化不大而结转产品销售成本有大的变化,应重点分析。

  4.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的增幅变化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及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增幅变化之比,可以判断生产能力增加有没有引起的产品数量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因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相应的生产能力应该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增加,如果没有,则应防止成本核算不准确或人为调节利润的可能。

5.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增减幅度变化与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财务费用增减幅度变化之比,可能发现账外投资和账外资金拆借的情况。

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

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2)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3)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

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4)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

虚增成本问题

(5)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

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6)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其中:

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

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太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二、利润表的分析

  利润表由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组成。

倒过来看,净利润+所得税=利润总额-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通过比较,从中可能发现一些不协调因素。

1.主营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都很大,但毛利率很小,甚至亏损,应作重点分析。

分析的重点是抓住主营业务成本的形成,

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认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其中:

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记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检查的方法主要有:

  

(1)成本核算的方法是否保持一致性,是否规范。

  

(2)各期生产的产成品成本单价有无大的变化,在原材料及主要费用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应防止企业将产成品成本单价的变化与企业当期的净利润变化“共振”,即当期净利润提高,当期生产的产成品单价也提高的问题。

  (3)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数量、单价,与结转的产成品成本的品种,规格数量、单价是否一致或相关。

2.营业利润。

如果主营业务利润正常,则问题可能出在其他业务利润和三项费用中,重点在三项费用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费用的超大。

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7)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其中:

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入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8)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9)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的关系,与预警值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问题。

(10)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

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帐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分析方法是:

  

(1)将企业采购规模及运费进项税与营业费用的运输费、装卸费相比;

  

(2)将管理人员的工资及全公司人员的劳动保险费开支与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及劳动人事部门的人事档案相比;

  (3)将计提的折旧费、固定资产维修费及水电费与企业的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相比;

  (4)将研发费与企业的科研能力相比;

  (5)将利息支出、汇兑损益与长短期借款中的银行贷款本金,外汇收支规模相比;

  (6)将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率相比;

  (7)将坏账损失、资产减值与存货质量、应收账款核销相比。

  3.利润总额。

由于该部分大都属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额,虽然对会计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但对所得税影响有限,不过在分析报表中,也不能忽视以下几点:

  

(1)投资收益与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之间的关系;

  

(2)补贴收入与企业所处行业及国家优惠政策之间的关系;

(3)营业外收支与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之间的关系等,从中可以判断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意图以及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水平。

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1)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12)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

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

如申报弥亏损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

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

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

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指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4.净利润。

  

(1)通过所得税与利润总额的比较,可以得出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从而判断纳税调整事项的多少;

  

(2)根据纳税调整事项的多少,来对照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的大小,两年内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的增减幅度与销售收入增减幅度之比,从而判断出纳税调整事项的内容;反之亦可通过以上报表项目,判断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准确与否。

(一)指标的配比分析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2.主营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

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主营业务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3主营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