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中医药大学岐黄源于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1276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熊春锦中医药大学岐黄源于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熊春锦中医药大学岐黄源于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熊春锦中医药大学岐黄源于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熊春锦中医药大学岐黄源于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熊春锦中医药大学岐黄源于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熊春锦中医药大学岐黄源于道.docx

《熊春锦中医药大学岐黄源于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熊春锦中医药大学岐黄源于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熊春锦中医药大学岐黄源于道.docx

熊春锦中医药大学岐黄源于道

岐黄源于道

北京中医药大学讲座

熊春锦

20090330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今天晚上来到我们中医师的高等学府,和大家一起交流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自己都经历过一个学习时期,包括我也是这样,对学生时代有深刻的回忆和深厚的感情。

我觉得今天的交流,就比较轻松一点儿,不必太严肃,主要是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岐黄源于道”的这个主题。

为什么要交流“岐黄源于道”?

这个主题,也是源于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医学,特别是中医,以及中国的文化,我这几年做了一些研究,就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东方文化一定要把自己民族本身的根文化接续起来,才有可能在近代短期内接近、超过西方的文化和科技以及教育。

这三个领域涉及的时间比较长、研究的时间比较长。

这次在道商论坛,我就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现在我们的学生已经非常苦了,在教育领域来说,学生、老师都在痛苦中挣扎。

在医学方面,我们中医的学生也是非常苦的,老师同样也是非常苦的。

在中医学院里面的课程,西医的成分越来越重,英文的课本越来越厚,内容越多,但是真正拿出去,可以说又没有用。

我们的中医,实际上只要学有所成,真正把中国的中医掌握好了,外语只是会几句口头语就行了。

学那么多干什么呢?

外文只是个语言交流的工具,会问病史、了解病情就足矣,而真正需要内涵的,还是我们本身和自身的本领。

这点,我在国外行医中有深切体会,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发生了一种颠倒现象,还是有点在犯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错误。

说起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错误,大家可能不太容易了解,但是如果我说开了,可能大家就了解了。

就是说,中国的革命史、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回顾一下是不是这样,共产党开始是怎么起家的呢?

是布尔什维克从莫斯科带回了马克思主义,以及留法的学生从西方带来巴黎公社的经验,在上海组成,但是这一批人,闹了几年,中国的革命有没有起色呢?

可以说一直没有起色。

但是最后,他们却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出路,就是找到了毛泽东,毛泽东没有留洋,既没留苏,也没留欧,他就是个山沟沟里面走出来的教书先生。

他所掌握和学习的,全部都是中国的根文化,是不是这样的现象?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山沟沟里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中国的根文化跟西方的文化嫁接以后,就能够在九州大地上龙腾虎跃,翻天覆地地来一场大革命。

在革命早期,不与中国根文化结合的时候,单单凭西方的哲学思想、战争理论,始终难以得到解决,唯独只有毛泽东出来后才得以改观,他实际上所代表的是中国根文化当中的兵家思想、法家思想。

中国兵家思想、法家思想的“母亲”,却恰恰又是中国道德根文化的思想,也就是黄帝、伏羲、老子的思想派生而诞生出来的一种思想,所以才造就了这个传奇式的人物。

在革命方面,有这样一个先例,那么在其它领域是不是有同样的原理呢?

我觉得,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失败?

也失败在全盘西化而丢弃根文化这个地方。

我感觉到,我们中医的教改为什么这么艰难?

瓶颈也在这个地方,就是没有真正把自己本民族的根文化放到第一位;而且,仍然还在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模块和框架,按照他们的指挥棒在转。

然而,整个西方才积累了几百年的教育经验,虽然他们的医学发展时间也并不长,但是在智能医学方面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可以说,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个“7()”字的一竖,已经到了拐头的地方,进入了平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想在各行各业去超越人家,但是我们现在还只跟在西方后面爬了一半路,人家又对我们前面的知识进行封锁,进行高端科技的封锁,不让我们直接接触他们的东西,我们的底子又比较薄,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超过人家是超不过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把祖宗的东西拿出来使用。

一旦拿出来以后,才有可能通过祖宗的东西充实我们的身心,才能够赶超西方。

否则,我们再花一百年时间,恐怕也难以赶上。

这是我观察国内和国外的商业、教育、学习、养生、医疗等等方面得出的一些小小感悟,在这里奉献给大家。

研究了中国的根文化以后,特别是研究两千五百年以前和两千五百年以后这五千年的文化,从医学、文学、文化、养生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细致探索以后,就会发现,我们自己的民族在文化和教育上,的确走了一个错误的路线,也就是过分将自己祖先的东西抛弃了,特别是近一百年来全盘接受西化,就更加深重地把老祖宗的东西丢弃了,所以我们整个民族创造力急剧下滑了。

这个文化和教育的接续,比较重要。

在医学问题上,我们大家都在进行中医学院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中医没有?

我们走出去像不像一个中医?

我常常说,我在湖北省中医学院的时候,跟湖北省中医学院和湖北省卫生厅,联合办了一个湖北省中华康复养生学院,我在里面担任常务副院长,也教了很多各地的学生,包括中医院的学生以及南韩过去的留学生。

当时从所了解的整个国内中医学界学生情况来看,按照我们的看法,就是学生从中医学院毕业出来以后,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连民间的草头医都也不像。

为什么这么说呢?

教育培养模式与传统根文化背道而驰了,培养方式不对头了,它是按照西方的教育模式来的。

比如说,我是搞西医的,但是我的底子是中医,我的中医是怎么学的呢?

是在十二岁之前就学会了,学习的就是《黄帝内经》、老子的五千言和一些失传的方头。

在那个时候,闲着没事就当着歌曲来唱。

当然,现在的年轻人、小孩子唱着乐的东西太多了,很丰富。

那个时候在农村没什么乐,我就是拿这些东西乐,打下了基础。

后来中医的教学,则完全是一种智能性的开发,将后天的大脑智能作为第一项首选教育育人的方式,进行充实、填塞,全部填鸭进去。

这样一来,就跟中医的本性是相违背的。

中国中医有一个奇怪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中医它不是纯粹的智能医学,而是一种慧性医学和智能医学相结合的一种中国特色的医学。

慧性,是怎么回事呢?

人类的慧性,实际上就是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

问题是,我们是否能把这个天赋开发出来,像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世界各地的高端科学家、中国古代的科学,他们都是把自己的天赋充分发挥出来,在西方就称为灵感与直觉,爱迪生曾经就说过一句名言:

发明创造力,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而且,1%的灵感要比99%的汗水更重要,才能够发明创造。

他就具备这个1%的灵感,所以在他一生当中,发明创造两千项,有一千多项都赢得了专利权,是一个发明专家。

爱迪生这个说法,实际上跟中国祖先们的思想是相同的。

但是可惜,在解放以后,我们大学教材中在源引他这一句话的时候,却把“1%的灵感比那99%的汗水更重要”这句话删掉了,鼓励读书人只去付出那99%的汗水,而没有去注重那1%的灵感;然而,1%的灵感恰恰又是创造力诞生的源泉。

我们的祖先、我们的中医、我们古代的所有文化,可以说全部都是源自于这个直觉和灵感,现代中医教育就是因为放弃了直觉、灵感的教育培养,所以我们才难以学懂中医,我们仅存在智能堆积型教育,只能够抄方子,把古人的方子在现代临床上反复引用。

我们的变通性,在临床上能表现出我们独特的医疗创造作用性,这方面的能力始终展现不出来,好像被一个框框束缚住了。

像我原来在医院当院长的时候,手下也有从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他们在临床上要经过三到五年跌跌撞撞的摸索,才能具有一点中医味儿。

而且,很多中医学毕业出来的学生最终就转行了,甚至转行到辅助科室去了,搞心电图去了,搞化验去了,搞X光去了,不能真正担当起医院里面的中医师。

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这个能力,仅仅从中医学院学到的这个方剂学,还不足以在临床上施展拳脚,还没办法进入实战状态。

掌握的针灸术,也不能很轻松地去解决病人的疾病,因为中国的病人有很高的选择性,选择性和灵活性掌握在患者手上,而不是在我们医生手上,你不行的话,病人就不选择你。

这就说明,西医医生是技术精湛就能赢得病人,中医医生要想立足于世,能够行医,那就要内功精纯,才能吸引病人,立足于世。

这个观点,大家是否同意?

如何使自己的内功达到精纯?

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方法的,要想真正运用好祖先们在大智大慧基础上产生的学问,那就非得要内壮自己。

这个内壮自己,实际上就是修之身,使自己身体内部环境接近古代圣人的那种状态,接近古代贤人和圣人的那种水平,能够具备很强的生物场能量,才能用好他们的东西。

樂与藥

--[endif]-->

在历史上,从“樂”、“藥”这两个字对照中就能看出来。

音“樂”与中“藥”,我们从“音”和“樂”上面分析一下,在甲骨文时代,“樂”是根据音乐、声音就可以治疗疾病。

最早期,人类是凭声音来治疗疾病的,不同音调的高低、震荡的不同频率、发出的音的频率,都能够使患者得到一种调节和治疗。

到后来,音已经变成声而没办法产生高频率音的时候,才需要“藥”,需要草药,“樂”要加一个草字头“艹”,用木本或草本植物里面的气,来代替人所发出的声音,在音频不足的状态,用草气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在古代历史上,是一个漫长演变过程。

所以,从“樂”到“藥”的转换过程,我们寻根字源,从里面研究一下,也是可以找到它的根的。

就是说,想学好中医,每个人的内功一定要非常强劲,哪怕开口说话,都能够用自己的音频振荡吸引住病人,甚至与病人一席话,就能将他的病治疗好。

现在民间,还有一些人是通过“说病”的方式把病人给治好的,大家知不知道?

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这种情况,但是我在国内那几年,因为我负责省里面调查这方面特殊医学人才的调研工作,走访民间,下去了解过。

有些人就是跟病人说一番话,说得病人心服口服,说得病也就好了,说破了病因,然后劝导病人该怎么修德、修善,在家里要尽孝,等等,用这样的模式、形式,就通过声音治病。

当然,大家都只看到其中神奇的一面,但是我从专业的角度上去研究,那是人家的“音”能够产生祖先们所表述、记录过的治疗作用。

西方现在对音乐治疗是非常重视的,作为一个专门的治疗门类展开,国内也有部分展开,但在理论上,我觉着研究得还并不够。

在理论上,古人早就研究得很透彻。

只要“音”在理论上研究得不够透彻,就很难迈出研究的瓶颈区,使这个音无法达到极致。

一旦在理论上突破了主观意识的障碍,这个音乐疗法的功效也是势不可挡,是挺厉害的一种疗法。

可以说,它比用药更简洁、更方便,效果是非常明显和可靠的。

像这个“音”,在甲骨文时代,它的字形“

--[if!

vml]-->

--[endif]-->”,是一个“大一”的倒置,从“口”里面发出来,最下面是一个“口”,整个字形是这样的结构。

也就是说

“大”是道,“一”是德,在古代是这么形容的,通过口吐出的能量、放射出的能量,饱含着道和德的能量波以及能量的质源、物源,就能产生振荡,修复病人体内损坏的器官、组织、血流等等系统,达到治疗的作用。

像声频和声波,在音波当中,我们声带发出的音,其中最高频率的是心音,普通频率只是我们的声带之音。

这两种音,一方面,我们都可以通过音频振荡的练习,提高我们自己本身内在能量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声带产生作用,产生声,不要单纯注意自己发出的声,而是要注意其中的音,也能够使自己在治疗病人的时候,达到一种很强的效果,只是我们没有主动去应用它。

在7500年以前,人们主要还是用心音来进行交流,不是通过语音进行交流,语音,是后来人心变得比较自私,欲望比较强,要隐藏自己真实想法以后,才开始全面启动我们的声音。

“心音”,才是全面的根本性的一种治疗和交流的手段。

声音,只是一个治疗的状态。

从澳洲土著人的记载当中,也反映出这么一个现象,就是祖先们是用声带发出的音来治病的,而不是来进行语言交流的。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这个东西?

要探讨“音”和“声”?

因为这两者不同,我们近百年来忘记了自己的文化,全面接受西方的文化,不知道祖先对这个“声”和“音”是分开的。

像我在德国讲课的时候,翻译就提出来,说她没办法把“声”和“音”割裂开来告诉听众,她那里只有英文的单词“声音”,是一个意思捆绑在一起。

德文也是这样,也是捆绑在一起的,她没办法分解开来,因为他们的文化基因里面没有这个东西。

就像西方教堂里面挂的钟一样,它是敲击钟壁里面。

但是中国研究“音”非常深刻,就非常地细致。

中国寺院和道观里挂的大钟,大家都见过,敲钟都是敲的外壁,外壁敲的那一下,就产生“声”;而里面的空间,产生的是“音”,这样才叫“声”和“音”。

外国教堂的钟声和音是非常混杂的,给人的感觉不宁静、悠远,而是一种急迫、催促,但中国的钟声却是给人一种和谐的共鸣。

在我们身上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小钟,那就是自己的声带。

利用这个声带,通过口腔吐出来,主要的是“声”,里面也有音。

其中“音”的震荡,是怎么来传播的呢?

它通过人体的一个传播系统,肉眼不可见,但是基本原则上是沿着颅底神经和一些颈部的血管壁下进行传导的,只有内观清晰的人才可以发现,这种传导能够产生一个能量流。

 

音波振荡频率

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个图。

这是声带产生的“音”传导的方向,当“音”强的时候,甚至在头顶可以形成一个蘑菇云状的能量团。

声带直接往外辐射的,也有一个能量流;口腔里面发出的主要是声,声里面产生的能量流是一种波动能量;而且,这个音有不同的频率,能够调节我们人体内在的整个能量频率。

掌握了祖先们的这些方法,可以快速提高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机制,也就具备了这一种品质。

这个频率,如果能够调节到300-400左右,而不是在250以下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成为良好的中医了。

很多具有道医特色的人,他的生物场振荡频率比较高,信手拈几根草药,不用很慎重地组方,给患者们吃了,也都有效。

我原来在医院就是这样,我开了处方以后,只要十四味处方,或者说只有十一味处方,或者九味药,有时五味药,很简单,很随心所欲,但是病人吃了就有效。

原因在哪里?

就是说,我内在的生物振荡波作用到了这个处方所开的草药。

有时我出差开会,不在家里,排队等候我治疗的病人等不及,就请别人照方抄药。

但是照方一抄药,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效果就明显降低了,他们找不到原因。

实际上,并不很神秘,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在拿笔抄写处方的时候,已经将自己能量场的振荡频率重新赋予了这几味药,给与这个处方上面了,而再来用到的药名的时候,那些药名它们只是一个中间媒介,称之为能量负载转化体。

万物不仅具有自己本体所天赋的能量,同时也能作为各种外在能量的承载体。

所以,切断或变化了其中的承载转化环节,那么能量源就会发生改变或者阻断,效果就会降低。

我们把握了这个“音”和“声”之间的关系,用于外面环境是这样,那么用于内部内壮自己,提高自己对中医的认识、对学习的提高,也是这样。

要从这个角度,来解决当前我们中医药教育领域当中所存在的类似应试教育的一些现象。

负荷这么重,我们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走出教育的局限性、束缚性,在这短短的几年中,真正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中医特色并且将来能够发扬中国传统中医责任和义务的大医?

我们如果要能担当得起这份责任和义务,那么就要主动走进黄老学说,掌握最便捷、最简易的方法,对自己进行修身,尽快地内壮自己,提升自己内在的能量承载能力,使自己的振荡频率、生物能量和精气神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才能够为别人服务。

比如说,在我们如何掌握好自己精气神提升的方向上,在中国文化史上,唯独有三个人他们站在非常高的高度上解决了每一个人如何通过修身解决精气神品质偏低或提升的问题。

这三个人,一个是创立易道文化的伏羲,一个是创立法道文化的黄帝,一个是撰写五千言表述德道文化的老子。

他们创建的三个文化系统,构成了中国根文化的主干,要从这里面去寻找。

虽然汉代以后,社会流传一句话,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抓鸡”。

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这样的中医并不是真正完美的中医。

真正的大医,那是要心诚的,要继承根文化里面的一些思想,通过内壮,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中医境界。

仅凭智能的学习,我们没办法把中医承传下来,因为真正的中医源自于这三位祖先们的思想。

对人类深刻的认识,来源于他们深刻的内视,他们的认识,就是世间的万物都是道生德养,人类是因为离道失德了,才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产生能量的消耗,疾病就产生了;而且,道德品质下滑,等等社会问题也都出现了。

对此,他们都做过精辟的论述。

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就是为了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东西。

首先是要继承,如果我们没有继承,就没有办法持续。

在古代,仅凭针砭就能治病,针砭治病的原理是什么呢?

那就是通过一根针,扎到病人相关穴位上,就能够治病。

在德国,德国医生都喜欢针灸,因为德国人都爱针灸。

但是若看着他们的医生针灸,自己可能都会害怕。

为什么呢?

他们把病人扎得像刺猬,身上全部扎满针,因为他们不懂中国的针灸,只是在书本上知道一些知识,他们连中国针灸穴位的名字全部都编号,进行号码化。

实际上,这个号码化就是错误的。

你们今后在行医当中,或者在临床中运用的时候,扎病人的某一个穴位的时候,呼唤这个穴位的名字,呼唤七次,然后请它开门,可以试试看,观察它的作用。

中国古代祖先不是妄命名的,因为他们承传了黄帝的形名学说,万事万物都有名,你抓住了它,你叫它,它就服从你,虽然你看不到,但是你一旦呼唤它的话,它就打开了接受之门。

老子也说: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名,是可以呼唤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呼唤那些我们肉眼不可见的物体和生命的名字,才能够更好地发现生命的奥秘和自然的奥秘。

当然,显态我们打个比喻。

你跟女朋友牵着手去逛商场,人一多,彼此被挤散了,相距一百米,你喊女朋友的名字,女朋友就会把手举起来,回应:

“哎,我在这里”。

是不是这个现象?

人类都是如此,只要掌握了对方的名字,一呼叫,对方肯定答应,这是彼此熟悉的状况。

如果是彼此不熟悉,或者记忆已经淡化了,比如中学时的一个同学,在某个剧院里,休息的时候,一看中学的一个同学在那里,马上叫他的名字,人家马上就会望你,虽然他已经忘记了你的声音,但是人家听到他自己名字的时候,肯定会望你,一望一看:

噢,原来是老同学。

在看不到的世界,在我们的生命体,同样是这样的情况。

我在其它地方讲课,也讲这个原理,我们要抓住它的名字,就能够调动它,并且很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医疗效果,但是很多人只重视一些大的环节,却不重视这些具体细节。

比如这个针灸的针,流传到日本那里,人们都说日本人聪明、厉害,实际上,一看他们卖给我们针灸的针,就知道他们根本不懂针灸的原理。

大家看日本针是用什么材料做针柄的?

材料是塑料的,而且形状是扁的。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改革呢?

主要是为方便医生。

但是,中国的针灸为什么还要一直保持着螺旋状呢?

这就关系到能量的问题。

我们在家里搞装修的时候,大家使用过冲击钻没有?

只有螺旋的冲击钻,才能钻开封闭的地方,是不是这样?

我们想用钉子直接钉到水泥墙里面,能不能钉进去?

肯定钉不进去。

但是,我们的祖先在还没有出现冲击钻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螺旋针的能量场对人体极其有帮助,用针尖可以把闭塞的窗和瘀塞的门强行推开,然后再稍微用它本身的振荡力、本身的精气神,顺着针柄稍微往外一拉,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螺旋形的能量,一股黑气就出来了。

你说,针需要扎那么多吗?

根本就不需要扎那么多,三五针就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掌握技术关键,如果医生的生物频谱率、振荡频率远远高于患者,那么一接近病人的时候,就会很快找到病人的哪一条经络淤滞了,在什么穴位塞住了,啪,一针扎上去,然后手一拔,让里面塞住的气,从这个针柄上螺旋形排泄出来。

十五分钟以后,再让它反方向转一下,把宇宙自然的能量导进去,一泄一补,可以说,不用动很大的手脚,就把病人的病调节平衡了。

在以前,这些技术可以说是个不传之秘,我这个人特别不保守。

那一年到英国去的一位中国针灸医生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没办法,他找到我的电话以后,拼命给我打电话,要求我传点真东西给他,他说:

我混不下去了,英国这个地方风湿病特别多,他们愿意掏钱出来,但是我没有好办法,我扎针进去,不能止痛。

我说,这还不好办吗?

我说:

你按照我的办法来,你每天站桩,马步蹲桩,早晚各站一小时,你吃得了这个苦,那么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生命的频率,自己的精气神才能提升上来,因为他要个应急的办法,我不得不下狠招。

为什么一定要马步蹲桩才行呢?

因为要把医者自己体表的十二条经络要抢先打开。

知不知道?

医生自己的十二经络都不通,怎么可能用针灸去给病人疏通十二经络呢?

当医者自己的八脉道要通不通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治疗所有十二经络不通的常见病;当医生自己的十二经络都不通的时候,想用针灸去对付病人十二经络不通的疾病,那就没门儿。

因为你的频率不够,制服不了。

这也是传统中医学说中一个很自然、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多人没研究,没体会,感应不到,发现不了。

实际一旦发现了以后,就会觉得很容易,很轻巧。

所以,内壮特别重要,作为一个中医学生,将来准备行中医的话,若不抓紧自己内壮,若不吃苦在先,那就没有享福在后的。

若想博得患者的热爱、喜欢,就非得要在自己身上首先去下一番苦工,来证明自己已经下定了决心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医学事业,去治病救人。

当自己的十二经络通了,再掌握一点关窍,把病人的穴位打开,自己十二经络通了以后,那么敏感度就提高了,说不定在病人身上七摸八摸的时候,就把里面的疙瘩摸出来了,就发现了不易发觉的阻滞区。

当然,这个阻滞区有两种,一种是实质性的阻滞,一种是虚性的阻滞,也就是能量阻滞和器质性阻滞,都要能够把它摸出来,或者说,能看出来,那么比较高级的针灸技术就能够产生。

这个螺旋形的现象,在人体的能量场上表现特别普遍,就是我们不扎针,它在穴位上也是螺旋形地进行交换,因为自然万物都是螺旋体的形态交换,所以,我们把这些大自然的原理和局部原理都要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对解决我们如何走进岐黄道学的医学方面非常有帮助。

我们要想学好医,学好传统中医,不是学习现代的智能医学,传统中医非常注重道德,以德为基础。

“德”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现在人已经把她伦理化了,认为她只是说教,实际上在老子的眼里,在伏羲和黄帝的眼里,德不是说教,也不是伦理,而是人体须臾不能离开的一种能量。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行之,而器成之”,万事万物都由道和德构成,离开她,就没办法确立起来,没有办法形成。

缺少她的话,那么使用寿命会明显缩短。

德跟人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跟一个物体使用的长久性,也是密切相关的。

只是我们现代人没办法用肉眼看到这种能量的作用性和至关重要的根本性,因而就忽略了她,所以在历史上就很自然地发生了离道失德。

在古代,人们是尊道贵德,发生了离道失德以后,就转向了敬天爱地;后来,天地也不爱了,再来转向爱君爱家;后来,爱君爱家也没有了,就到了现在的爱己爱钱,已经滑到这个地步了,这是一步步滑落下来的。

如果处在一个爱己爱钱而不爱别人、不尊道贵德的状态下,要想学好中医,那就没门儿!

因为自己的频谱,绝对会在一百以下,或者一百左右,连两百五十都到不了,因为到两百五十左右,那就要有信念,要有一种道德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自己的频谱才能修到两百五,然后向三百、四百进军,以后就能够掌握很多常人所不能掌握的医疗技术,在自己体内、身内就会自然产生。

古代也是这样,古人的诚信,他们的信念振荡频率都在两百五十左右,不像现代人已经沙漠化了,现代人只相信自己,对别人所讲的话很难以真实相信,得拿过来试一试,才能相信,现代人只信自己,对天地自然等等方面缺乏一个基本信念。

所以,很多东西我们现在读起来难以理解,只有我们开启了自己心灵当中潜藏的天赋时,才能产生共鸣。

德与我们自己的健康有关,与自己将来行医是否有成就同样有密切相关,而且还会关联到子孙。

如果医德不丰厚的话,自己的德能不强,治疗的病人越多,自己的声望越高,但是在德能不强的时候,还化不动因,那么病人的病因就会携带在自己身边。

所以,古代曾经有一句话就是“医不过三代”。

为什么会“医不过三代”呢?

还是医者自己德能不够,对古代大医所要求的德的重要性,认识没有到位,或者说持行松懈,那么自己的频谱就会相应减小,化因的能力可能就松弛,病人释放出来的病气,在自己身体周围残存的时间会相应延长,或者说通过沿袭和承传的方式,会传递给子孙,使自己这一支脉的医技不能流传下去。

很多现象都是一个集约性的全息景观,需要我们慧智共运整体把握住,这样才能将我们的医疗技术真正确保在一个良好的水平上,确保在符合道、符合德的水平上,去完成我们这一生应当完成的医疗事业。

在古代,很多名医在谈如何学好中医的时候,都是把这个德放在第一位上。

“你来学医是为了弄点钱混混呢?

还是为了治病救人呢?

”他们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行质疑。

如果你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