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教案集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917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防教案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防教案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防教案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防教案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防教案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防教案集1.docx

《人防教案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防教案集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防教案集1.docx

人防教案集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空袭与人民防空(第一节:

空袭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

掌握空袭的定义。

了解空袭的任务,空袭的分类,实施空袭的基本要求。

更进一步了解空袭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过程:

一、空袭

1.空袭的定义:

从空中用航空炸弹、导弹、火炮、火箭等对敌方地面(水上)、地下(水下)目标进行的袭击。

2.空袭的任务:

摧毁和破坏敌后方重要目标,削弱其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消灭和压制敌战场上的兵力兵器,支援己方军队作战。

3.空袭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常规空袭与非常规空袭。

非常规空袭主要指使用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和破坏性武器的空袭。

除此之外都属常规空袭。

按任务性质可分为战略空袭和战役、战术空袭。

战略空袭——是对敌方战略目标的大规模空中打击。

战略轰炸是实施战略空袭的主要方式,轰炸的主要目标是:

导弹基地和导弹、核武器仓库,政治、经济中心,重要的工业区、军事基地,以及交通枢纽等。

4.实施空袭的基本要求:

①周密计划,充分准备。

既要有空袭的基本方案,也要有预备方案和情况变化时的应变方案。

②力求达成隐蔽突然,充分发挥突然性因素的作用。

如采取有效的伪装、干扰、佯动等措施,欺骗、迷惑敌方,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突然使用新式武器,大胆运用新的战法,攻其不备,出奇制胜。

③集中兵力,实施重点突击。

从众多的目标中,选择对战争进程有重大影响,有利于己方发现,不利于敌方修复,并且在破坏后能使整个目标系统陷于瘫痪的目标,实施毁灭性的打击。

④将担负空袭任务的各种飞机合理编组和配置,构成有利的空中进攻态势。

除配备强有力的突击兵力集群外,还要有压制敌防空兵器的兵力集群、空中掩护兵力集群和其他保障兵力集群,保证突击编队顺利完成任务。

⑤严密组织协同,充分发挥整体威力。

航空兵各机种间,空中各编队之间,都要密切配合,并搞好其与其他军种、兵种空袭兵力兵器之间的协同。

当与战略导弹部队和导弹潜艇部队共同突击同一目标时,通常先以战略导弹部队和导弹潜艇部队实施突击,后由空军航空兵实施突击;当共同突击同一目标系统内的不同目标时,通常由战略导弹部队和导弹潜艇部队突击敌防空力量较强、面积大而坚固的目标,由空军航空兵突击防空力量较弱、面积小而脆弱的目标,以充分发挥各军种、兵种空袭兵器的特长。

二、空袭的产生与发展。

1.空袭是随着飞行器用于战争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1848年至1849年的奥、意战争中,奥地利军队为了镇压威尼斯的反奥起义,使用了200个小型自由气球,携带着“利布鲁”炸弹,企图将其送到威尼斯上空,但由于风的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是最早的空袭。

2.世界上第一个开始有组织地保卫后方城市的国家是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袭伦敦达110多次,炸死炸伤4000馀人。

为防范空中来袭,英国对城市防空高度重视。

伦敦于1917年8月成立了“防空指挥部”,并采取了很多相应措施,例如灯火管制,建设防空洞,疏散居民,建立空袭警报机制等。

这些做法都被其它国家所效仿,防空袭体系逐步形成。

3.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空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采用,作为配合地面作战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袭得到了很大发展,制空权成了交战各方非常重视的问题。

在著名的不列颠空战中,空袭和反空袭是作战的核心。

在二次大战後期,德国V-1和V-2导弹的发明和使用,出现了第一次超越飞机而使用导弹进行的空袭。

4.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空袭的命中精度和飞机远程作战能力显着提高,空袭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越南战争中,出现了高科技的精密制导空袭。

1967年3月12日,美军出动8架飞机,各携带2枚激光制导炸弹,仅仅通过两次攻击,就彻底摧毁了清化桥,而在此前几年的传统空袭中,美军动用了上千架次飞机,并损失了18架,也未能摧毁该桥。

这次袭击,拉开了高技术空袭的序幕。

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38天的空袭占了整个42天战争时间的90%以上。

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历时78天,完全是空袭作战,在没有派出任何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北约就使南联盟屈服。

在2001年美军对阿富汗的战争中,空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节:

人民防空

教学目标:

掌握人民防空的定义。

了解人民防空的任务,标志。

更进一步了解人民防空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人民防空概念

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简称人防。

它同国土防空、野战防空共同组成国家防空体系,是现代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

有些国家把战时保护居民安全与平时抢险救灾的行动称为民防。

战时人民防空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发放防空警报、对重要经济目标实施防护、组织群众疏散隐蔽和组织消除空袭后果。

  二、人民防空主要任务

①对人民群众进行战备思想教育和防空知识教育,修建各种类型的对空防护工程,使居民和主要物资得到可靠的防护。

②建立通信警报系统,准确快速传递、发放防空警报和保证指挥畅通。

③组织和训练防空专业队伍,战时消除空袭后果。

④制定人员、物资的疏散计划和有组织有秩序的疏散、转移。

⑤协助有关部门控制城市规模和调整工业布局以及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目标进行防护。

人民防空的任务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组织实施极为复杂,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完成所规定的任务。

  三、中国人民防空标志

 

师:

请同学仔细观察人民防空的标志,标志的图案说明了什么?

此图片为中国人民防空标志。

中国人民防空标志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自1999年5月1日起启用。

该标志由文字和图案两部分构成,其基本含义是中国人民防空。

金黄色长城图形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寓意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地下长城。

CCAD是中国人民防空的英文缩写:

Chinesecivilairdefence。

蓝色三角图形和橙色背景为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确定的民防国际通用标志的主体,象征中国人民防空与国际民防接轨。

图案的金黄色框为人民防空工程图形,象征人民防空的基本手段、任务和宗旨,即人民防空通过采用工程掩蔽等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及灾害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人民防空的重要意义

随着空袭兵器,特别是高技术空袭兵器的发展,空袭的破坏效能迅速提高,空袭已成为高技术强敌制胜的主要手段,从而使防空不仅越来越困难,而且越来越重要,防空作战的成败已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战争潜力虽然平时并不表现为直接的战斗力,但战时却能根据需要迅速转化为实际战争能力。

因此,战争潜力是战争胜负的最终决定因素。

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为综合国力的较量,对战争潜力的依赖性更强,只有确保潜力,才能最终打赢。

因此,人民防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首先,人民防空能有效地保存国家经济潜力。

我国人民防空的重点是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中的重要交通、通信、电力、水利、仓库等设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严密组织防护,对于提高这些目标的生存能力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

高技术空袭虽然难以彻底防范,但通过合理的分散布局,尽可能的地下化,严格的伪装保护,积极组织抢救、抢修等,将空袭损失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能的。

  其次,人民防空能有效保存人力资源、稳定民心士气。

人力资源是战争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战争能力的源泉,在历次战争中,受害极大,伤亡惨重。

我国人民防空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重要任务,强调通过人民防空教育和训练,提高全民的防空意识和防护技能,注重修建规模合适的人员防护工程和人口疏散地域,力求战时快速救治,这必将在未来保存人力资源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人民防空能稳定民心士气。

高技术空袭一旦发生,大量建筑物被毁,居民生活环境恶化,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极易引起心理恐慌和行动失措,动摇民心土气。

对此,只有通过平时的人民防空教育,战时广泛深入的人民防空动员以及切实有效的人民防空措施,才能使广大群众做好心理准备,增强防护信心,从而处乱不惊,始终保持旺盛斗志。

  再次,人民防空在城市建设中有多重作用。

城市是人防建设的载体。

加强人防建设,能够在满足战时需要的同时,增强抗震抗损毁的能力,减轻各种灾害事故的破坏程度,是建设安全型城市的需要。

反思汶川地震因房屋倒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惨剧,也从建筑安全角度说明了在城市建设中落实人防要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防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中心密度、促进人车立体分流、扩大基础设置容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人防工程一般按其(抗力)来划分人防等级。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章高技术常规空袭及其防护

第一节高技术常规空袭的特点

教学目标:

掌握高技术常规空袭的特点:

范围广泛,行动隐蔽,手段多样,打击精确,破坏严重

教学过程:

师(导入)上两节课我们讲了空袭的产生与发展,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高技术常规空袭的特点。

提问:

高技术常规空袭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讲解:

一、范围广泛

随着航天技术、空中加油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代高技术常规空袭,几乎不受空间限制,空袭的范围明显扩大。

纵向空袭上可始于太空,下可低至“一树之高”,如美国A-10攻击机,可在9.2米的超低空以277千米的时速飞行,攻击地面目标;横向空袭可抵达地球的每个角落,如美国B—2隐形轰炸机,经两次空中加油即可攻击地球上任意地点。

二、行动隐蔽

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空袭作战行动十分隐蔽、突然,突防能力强。

一是隐形技术和超高空、超低空飞行技术的应用,能躲避防空雷达的“眼睛”。

二是机载空地导弹可使飞机远离被袭击目标实施“超视距”空袭。

三是空袭兵器飞行速度快,大大缩短了被空袭一方的反应时间。

导弹打击1千千米以内的目标只需3分钟,打击8千千米的目标只需30分钟;飞机的速度已超过了两倍音速。

四是飞机载弹量和破坏威力增大,几架、几十架飞机相当于二战时期的几百架、上千架飞机的空袭效能。

由于参加空袭作战的飞机数量少,增加了隐蔽突然性。

五是利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实施空袭。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50%的空袭是在夜间进行的。

高技术常规空袭还综合运用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外交欺骗、心理欺骗等手段,使空袭行动更具有隐蔽性。

三、手段多样

高技术常规空袭作战已经形成了现代航空、航天兵器,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以及电子战武器的大会战,形成了陆、海、空、天一体和电子干扰“软杀伤”与各种炸弹、导弹“硬摧毁”的“软硬打击”相结合的空袭大景观。

如科索沃战争,北约部队首先以电子干扰为先导,对预定地域实施强电磁定向干扰,压制、干扰和摧毁对方的电子辐射源;尔后利用各种运载兵器和作战平台发射巡航导弹;再后出动飞机贴近目标,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进行反复轰炸;随之派出电子侦察机拍照录像,评估毁损情况,为下一轮空袭提供数据。

四、打击精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空袭兵器命中目标的精度不高,因而不得不采取大面积轰炸的方式。

现代高技术常规空袭,使用激光、红外、电磁制导的炸弹、导弹,平均命中偏差仅几米,打击精度大幅度提高,命中概率高达95%以上。

海湾战争中,为炸毁伊拉克的水电站而不毁坏水坝本身,多国部队先用一枚“斯拉姆”导弹在电站水泥墙上炸开一个缺口,再用另一枚导弹从缺口穿过,准确击中电站设备,水坝安然无恙。

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5枚制导炸弹袭击了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其中3枚炸弹从使馆的主楼楼顶直贯地下室,造成我国3名记者死亡,20余人受伤,馆舍严重损坏。

五、破坏严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技术的应用,许多常规武器也都具备了超常的毁伤威力和威慑作用。

1架B—52轰炸机携带集束炸弹的轰炸效应同1千吨梯恩梯当量的核弹的致命性指数相当。

553千克的燃料空气炸弹在距爆心20米产生的地面超压与一枚50吨梯恩梯当量的核弹头产生的超压相当。

常规武器的破坏机理也各不相同,如石墨炸弹破坏电力设施;电磁脉冲弹破坏电子系统;贫铀炸弹既有极强的直接杀伤力,又能破坏生态环境。

科索沃战争中,北约空袭南联盟投下了25吨贫铀炸弹,其爆炸后放射性污染所造成的生态灾难超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高技术常规空袭造成的次生灾害和对城市“生命线”(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等公用基础设施)系统的摧毁,会增大平民的伤亡。

据不完全统计,海湾战争中,平民死亡10万余人,军人死亡为3000人,平民与军人死亡之比为33:

1。

高技术常规空袭也有它不可克服的弱点,譬如,高技术空袭作战需要信息、技术、物资等各方面周密、系统的保障,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干扰空袭行动,降低空袭效果;实战中信息多,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渗入大量假信息,就会被假信息所欺骗,还会拖延信息处理时间,贻误战机;高技术常规武器对工作条件要求极高,辅助配套设施复杂,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其性能的发挥,而实际战场难以提供理想的保障条件;高技术条件下的空袭作战,各类物资消耗巨大,后勤补给困难,难以维持旷日持久的作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节:

高技术常规空袭的防护措施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高技术常规空袭的防护措施。

教学过程:

师:

面对空袭如何防护?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一、伪装

伪装,作为防空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各种隐真示假手段遮蔽欺骗敌人的侦察监视,达到不被敌人发现的目的。

侦察监视的技术途径不外乎利用可见光、电磁波和红外线等物理条件去发现目标。

如果我们有效控制和利用这些条件,就可以遮蔽欺骗敌人的侦察。

譬如,可根据目标性质和环境特征,运用施放烟幕、人工遮障、迷彩、人工植被、改造地形、改变目标外形和电磁辐射及红外辐射特征、消除目标痕迹等方法,尽量使目标与背景融合,从而降低目标被发现的概率。

选用当时当地的草木、土壤、沙石作原料,用与现地颜色相一致或相协调的染料配成涂料进行喷涂或涂抹,可防可见光、红外和多光谱照相侦察;采用喷洒散热油漆、涂红外吸收材料和泡末塑料等方法,可减少目标与背景的热辐射差,防敌热成像侦察。

修筑假的道路、阵地,摆放假的飞机、车辆,布置假的导弹、坦克,都可以混淆日敌人的侦察,达到伪装自己的目的。

二、疏散

疏散,是指在战争爆发前后,把城市内的人员、物资、工厂、设施等,有计划地分批疏散、转移、搬迁到安全地区,以达到减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减轻城市供应负担,保存战争潜力的目的。

疏散通常分为早期疏散、临战疏散和紧急疏散三种。

现代局部战争中疏散防护的重点是临战疏散。

三、躲避

有利的地形和不良的气象环境,只要利用得好,都能起到较理想的躲避防护作用。

譬如林地、沟渠等地形地物和雨天、雾天、黑夜等气象环境,可以躲避敌人的侦察;假山、坚固建筑物等,可以遮蔽弹片和冲击波。

当你没有及时进入人防工程时,就可以采用躲避进行防护。

躲避防护时应当注意:

高技术空袭强调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这些目标通常会产生次生灾害,容易造成间接杀伤。

因此,躲避时应做到四避:

一避高大和架空建筑物;二避核化危险源;三避火源、水源;四避人口密集区。

四、掩蔽

掩蔽,就是利用人防工厂和地下(地面)坚固设施继续隐蔽。

这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因为“人防工程”有专门一章,这里就不作介绍。

进入人防工程隐蔽,要服从安排,遵守纪律,在预先指定的工程内隐蔽,不乱挤乱占隐蔽位置。

五、消除空袭后果

高技术空袭兵器突防力很强,城市不可避免地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及时消除空袭后果,恢复城市功能,既是人民防空的基本措施之一,又是人民防空的重要任务。

平时,人防系统组建有抢修、防化、消防、医疗救护、通信、运输和治安等7种群众防空组织,这些组织是消除空袭后果的骨干力量。

但是,消除空袭后果离不开广大居民的参与和支援,这也是公民的义务。

因此,我们应积极投入到消除空袭后果的行动中去。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节:

防空警报类型与响应行动

教学目标:

掌握防空警报的类型,了解响应行动。

教学过程:

一、防空警报类型。

先视频防空警报演练,并让学生思考:

⒈视频进行的一次什么演练?

⒉几次警报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讲明下列知识:

人们为有效地和敌人空中袭击作斗争,就要设法知道敌人要来空袭的信息,以便在袭击之前作好防护准备。

为此,军队要用侦察卫星、侦察飞机、对空警戒雷达和地面监视哨等技术侦察设备尽早获得敌人要空袭的情报。

人防的任务就是要快速转发警报。

警报的性质是通告危害即将来临。

国家规定防空袭警报信号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三种。

预先警报:

预先告诉人们敌人即将空袭城市,要求做好防空袭的准备。

规定音响信号鸣36秒,停24秒,重复三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

空袭警报:

表明敌空袭兵器已临近城市,空袭即将或已经开始,警告人们迅速隐蔽。

规定音响信号鸣6秒,停6秒,重复15次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

解除警报:

表明该阶段空袭已结束,空袭警报解除。

规定音响信号连续长鸣一长声,时间为3分钟。

二、响应行动。

空袭的范围很大,出现的情况也很复杂,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的放矢的防护。

(一)对预先警报的响应

听到预先警报后,应立即拉断电闸,关闭煤气,熄灭炉火,携带好个人防护器材和必需的生活用品,按定人、定位、定路线的要求,迅速有序地进入人防工程或指定隐蔽地域。

公共场所的人员和车辆,应听从有关部门人员的指挥,迅速到指定地点隐蔽。

夜间应严格遵守灯火管制的规定。

(二)对空袭警报的响应

听到空袭警报时,应就近进入人防工程隐蔽。

如情况紧急无法进入人防工程时,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

在室内:

可在钢筋混凝土楼房(5层以上)的底层、走廊或底层楼梯下,或在跨度较小的卫生间、灶间等处藏身。

以上条件不具备时,也可在靠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要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在公共场所:

商店、影剧院、车站、码头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分散隐蔽,不要慌张、拥挤、乱跑。

可就近进入地下室、地铁车站或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等处隐蔽,不要在高压线、油库等危险处停留。

在空旷地:

可就近选择低洼地、路沟边、土堆旁、大树下疏散隐蔽,迅速卧倒。

(三)对解除警报的响应

1、进入安全地带。

听到解除警报并不意味着危险不复存在,还会出现房屋倒塌、大火,附近可能沾染放射性物质,可能染毒或染菌。

因此,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点并携带好自己的物品,有组织地撤出危险区域,进入安全地带。

2、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由于空袭打乱了社会和家庭的生产、生活秩序,为此各类人员应遵守战时的有关规定,协助有关部门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使受灾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核能技术是和平和战争两栖技术。

它用于和平事业,可造福人类;如果用于战争,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教学过程:

第一节核武器概述

1.1核武器

1.1.1核武器的概念

核武器,又叫原子武器。

它是利用核反应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一般泛指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

1.1.2核武器的特点

核武器的特点是杀伤破坏因素多、程度重、范围广、时间长。

1.1.3核武器的分类

按结构原理,可分为:

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

按作战使用范围,可分为:

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

按配用的武器,可分为:

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

1.2核武器的威力及其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

1.2.1核武器的威力

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梯恩梯”(TNT)当量来表示。

它的含义是指核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1.2.2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主要有空中爆炸和地面爆炸两种方式。

1.3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在低空爆炸时,具有以下特点:

(1)可以听到巨大爆炸声;

(2)核爆炸后依次出现闪光、火球、尘柱、磨茹状烟云。

核武器爆炸后产生的杀伤破坏因素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性沾染五种。

前四种杀伤破坏只出现在爆炸后的几十秒时间内,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天、几个月或更长时间。

1.3.1光辐射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具有大量热能,直接照射无隐蔽人员会造成烧伤。

如果用眼睛看核爆炸的火球,会造成眼底烧伤。

在爆炸中心附近人员吸入被光辐射加热的空气,会造成呼吸道烧伤。

光辐射能引起大面积火灾,烧坏物体,同时造成人员的间接烧伤。

1.3.2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産生的高速高压气浪。

它对人员、物体能够造成挤压、抛掷作用。

挤压作用造成严重内伤,如肺、胃、肝、脾出血破裂核骨折。

冲击波可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员间接伤害及堵塞交通。

1.3.3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又贯穿辐射),是核子武器所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

形成早期核辐射是爆炸最初十几秒钟内放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射线。

作用于人体时无特殊感觉,能破坏人的组织细胞,使人得急性放射病。

早期核辐射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暴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性能。

早期核辐射一方面能穿透各种物质,另一方面又会被各种物质消弱吸收。

例如1米厚的土层或0.7米厚的钢筋混凝土能使早期核辐射消弱到原来的1%。

1.3.4核电磁脉冲

核电磁脉冲是爆炸瞬间産生的一种强电磁波。

其作用半径可达几千米,对人员没有直接的杀伤作用,但能消除电脑上储存的资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破坏。

1.3.5放射性沾染。

核爆炸後,蘑菇状烟云中含有大量放射性灰尘,当烟云随风扩散时,放射性烟尘因重力作用,逐渐降落到地面或其他物体上,形成一个很大的放射性沾染区。

放射性沾染程度,不仅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同时也与爆炸方式有关,地爆时放射性沾染严重,沾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放射性灰尘能放出对人体有害的射线。

处於沾染区的人员,或在沾染区外接触了从沾染区撤出的受染人员和各种物品,会受到射线的体外照射,使皮肤灼伤。

若受沾染的物质进入体内,其体内的照射对人员的伤害要比体外照射严重得多,因此应尽量防止由於呼吸和饮食。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节对核武器的防护第三节对核事故的防护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面对核袭击时,应该如何做好防预。

了解核事故的危害,掌握核事故发生时的保护措施。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今天学习面对核袭击时我们应该如何来保护自己。

大家知道,面对核袭击最好的保护措施就是进入人防工程。

但往往在空袭来临时,我们会在外面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一、室外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

减少暴露表面,争取重型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是:

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时,要迅速(2秒钟内)利用三五步内的地形就地卧倒。

遇到较大的地形地物时横向卧倒;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

(配图课文P23,图3-6)

  卧倒的动作要领:

双手交叉垫胸下,闭眼收腹闭嘴巴。

两腿伸直且并拢,低头憋气用物遮。

  核爆炸时,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浅色衣物遮盖身体,尤其是皮肤暴露部位。

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时应注意:

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侧,尽量利用坚固、稳定的地形地物,避开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以免间接伤害。

   二、室内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防护的原则是:

利用坚固的建筑部位家具,减少暴露,设置屏障,保护重点部位,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是:

发现闪光后应立即利用墙角应利用墙角卧倒,最好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卧倒。

应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