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语文图片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832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语文图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语文图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语文图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语文图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语文图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语文图片版.docx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语文图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语文图片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语文图片版.docx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语文图片版

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5.4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C(“硫璜”应为“硫磺”。

2.B(“落落寡合”表示孤高不凡,合得来的人很少,用它可以体现作者对俄罗斯的敬仰之情,此处“眉清目秀”修饰“祖母”与语境不合;“厚重”有“又厚又重”之意,与“帷幕”更搭配,也能体现曲子的特点,而“沉重”给人的感觉较为压抑,忧郁,此处与语境不符;“清爽”指清新凉爽,不符合本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音乐感受,“清冷”指清爽而微寒;清凉寒冷,更能体现作者对音乐独特的感受)

3.D(根据上下文的句式特点和陈述对象一致可以确定答案)

4.A(“大动干戈”原指发动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与句子语意符合;“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如影随形”是形容两个人常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此处误将其理解为防守严密,寸步不离。

“米珠薪桂”的意思是米和柴的价格像珍珠和桂木一样,形容物价贵得出奇)

5.C(A.“原因是……导致的”句式杂糅。

B.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去掉“由于”或“使”。

D.搭配不当,可删除“和恶果”。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A(“完全消失”过分绝对;“突然间”表述错误,应是“日趋独立”)

7.C(把陆机与刘勰的观点混合在一起了)

8.D(A项“思想的活跃、人之价值的实现、精神趋于自由”是文学自觉的前提而非核心,同时“雍容大雅和丰富多彩”是唐代文学的表现。

B项强调文学自觉对于文学的影响,非本文主旨;C项强调文学自觉变化的过程,非本文主旨)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B(雅:

素来)

10.A(①彼乐工安足言者②姚崇、宋璟二贤于时在否③后以足疾乞身)

11.C(若用人尽出上意而当,固善。

如小不称,下安得嘿然?

12.C(只提拔尉迟璋做王府率,窦洵直是右拾遗,不是提拔。

陈夷行未主张提拔尉迟璋。

尉迟璋是徙官,不是提拔)

参考译文:

陈夷行,字周道,他的祖先为江左诸陈姓中的一支,世代客居颍川。

陈夷行考中进士后,多次被提拔担任了起居郎、史馆修撰。

因其功劳升迁为司封员外郎,一共两年,凭吏部郎中做了翰林学士。

庄恪太子在东宫,陈夷行兼任了皇太子侍读,每五天去拜见太子一次,给太子授书讲学。

多次升官担任了工部侍郎。

开成二年(837),陈夷行以本官职位任同平章事。

杨嗣复、李珏相继入朝辅政。

陈夷行性情孤高,素来不与他们合流,每次在皇帝面前议政,往往在言语上互相冒犯非难。

陈夷行不能忍受,就称说有病,请求离职,文宗派遣使者前去他家慰劳,继续任用。

恰巧朝廷委任王彦威作忠武节度使,史孝章为邠宁节度使,都是由杨嗣复一手筹划的。

等到陈夷行在延英殿应答策问时,文宗皇帝问陈夷行说:

“日前委任的两个藩镇节度使,恰当吗?

”陈夷行说:

“如果是圣上的选择,没有不恰当的。

”杨嗣复说:

“如果用人都是皇上的心意就恰当,当然人心都满意。

如果说这件事有办得失当的地方,臣下们怎么会没有意见?

”陈夷行说:

“近来奸臣多次干预朝政,希望陛下不可倒持太阿宝剑,授人以柄。

”杨嗣复说:

“古时任用了就不怀疑,齐桓公从仇虏中起用管仲,难道有倒持太阿授人以柄的忧虑吗?

”文宗因为他当面抵触,很不高兴。

乐官尉迟璋被授予王府率的职务,右拾遗窦洵直在官署内评论,杨嗣复嫌怨拿细小的事情来谈论,说窦洵直追求名誉。

陈夷行说:

“谏官在衙署,正应该评论宰相得失,那个乐工哪里值得评论呀。

但是已经评论,须给予处置。

”皇帝就委派尉迟璋任光州长史,赐给窦洵直绢一百匹。

文宗皇帝曾经责怪天宝时期施政状况不好,问:

“在天宝年间,姚崇、宋璟两位贤臣还在吗?

”李珏说:

“姚崇已经去世而宋璟被免了职。

”接着,李珏又说:

“人君英明圣哲,始终如一极难。

玄宗曾说从未错杀一个无罪的人,可是任用的李林甫,毁灭诛杀几十族,不也是昏惑/糊涂吗?

”陈夷行说:

“陛下不可以将自己的权柄移交他人。

”杨嗣复说:

“陈夷行的话说错了,太宗改变暴乱,实行仁政,重用房玄龄十六年、魏征十五年,又何曾违背道义呢?

君主任用忠良时间长了对治国有利,滥用邪辟奸佞之人一天也是多了。

”当时任用郭荣为坊州刺史,右拾遗宋邧上奏论评不合适。

后来郭荣因贪赃获罪,文宗皇帝想赏赐宋邧,陈夷行说:

“谏官奏论政事,这是他本身的职责。

如若每奏论对一件事就加授一个官职,恐怕以后不免有私情。

”陈夷行所说的话,全都是说杨嗣复擅自专断独揽大权。

又平时结交郑覃,暗地里给他助力,来排挤朋党。

……后来因为足疾去世后,罢为太子太保,死后,封为司徒。

四、(24分)

13.

(1)古时任用了就不怀疑,齐桓公从仇虏中起用管仲,难道有倒持太阿授人以柄的忧虑吗?

(“古者任则不疑”1分,后两句每句2分)

(2)玄宗曾说从未错杀一个无罪的人,可是任用的李林甫,毁灭诛杀几十族,不也是昏惑糊涂吗?

(前三句每句1分,“不亦惑乎”2分)

14.

(1)这首诗描写了邗沟附近的水乡夜色(1分),微霜已降、秋水方清、满天星斗、菰蒲满地,特别是全诗由霜寒二字领起,不消点出“秋”字,而更突出了题意。

(3分)

(2)人声笑语以动衬静写出了夜色的朦胧、冷清、寂静。

(2分)更衬托出诗人在寒霜冷清的秋夜里的寂寞、孤独、愁苦。

(2分)

15.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五、(12分)

16.①不是②而是③不仅(不但、既)④也(还、更)(每空1分)

17.①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2分,只写出“偏见”“利欲”给1分)②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只写出“成熟的智慧”给1分,答“智慧就是童心加思考”得1分)(2分)

18.该图由小树、水管、绳子构成。

水管流出的水柱被两道绳子捆在树上。

(构图要素,2分)寓意是想法很好,采用的方式不对,没有达到目的。

(捆绑水柱的方法是徒劳无益的,精准做事不到位,没有达到目的;做事不精准,还差最后一公里;想法很好但难以实现,没有达到目的)。

(寓意2分)

六、(18分)

19.

(1)

(1)浓墨重彩地描写“看赛城隍”的过程,是为“向大人”扮演者陈四出场作充分的铺垫与准备。

(2)“看赛城隍”过程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意在突出后文陈四的技艺高超。

(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先介绍角色分工,再介绍“向大人”历史渊源,然后重点介绍表演内容。

通过动作(或细节)描写表现“向大人”表演时的高难动作、技艺娴熟,最后用侧面描写,写了看会人的反响,表现了向大人的技艺高超。

(过程和内容得2分,表现手法得2分。

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1.

(1)陈四是一个善于表演踩高跷扮“向大人”角色的、多才多艺的瓦匠形象。

(2分)

(2)敬业(或“守时”“讲信用”)。

陈四无论在县城表演还是赶场表演都非常认真,受人欢迎。

(1分)(3)倔强而脾气大。

因雨误了表演被会首处罚后,气得大病一场,发誓再也不踩高跷。

(1分)(4)糊纸灯的手艺高超。

他糊的灯精致、灵巧、种类多,受人欢迎。

(1分)(共4分,第⑴点2分,⑵⑶⑷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只答出人物特点,不写具体内容最多给2分)

22.

(1)“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家乡不同于其他地方“看会”的详细介绍上,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作者家乡的“看会”都有独特之处。

如“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等。

(2)通过对“看会”中“迎城隍老爷的仪仗”“看踩高跷”等的详细介绍,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浓郁的传统文化习俗的喜爱。

(3)通过对陈四“摔伤被罚不再表演”的曲折的人生际遇以及家乡人情世故的记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也表现了对故乡人的人文关怀。

(共6分,每点2分。

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赋分)

七、作文(60分)

23.材料来源:

(1)来自毕淑敏的散文《呐喊是必须的》;

(2)选自罗丹名言。

评卷要求:

(1)作文:

立意是物质上人们是不平等的,但精神、人格上人们却是平等的。

一类卷必须涉及“平等”与“不平等”两者关系。

光写一个方面不能进入一类卷。

(2)作文:

立意是要用心去发现司空见惯事物中的美。

(或者用眼睛、用境界、用思想发现美等)。

一等卷必须涉及两个方面“司空见惯的事物”与“用心发现美”的关系。

光写“美”一个方面不能进入一类卷。

(3)采取综合分等打分法打分。

一等54-60分,二等48-53分,三等42-47分,四等36-41分,五等35分以下。

字数不够每缺少50字扣1分,没有标题扣2分。

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最多扣5分。

参考例文

说平等与不平等

市教研室王玉强

一只稚嫩的手,一张呐喊的纸条。

我要感谢这个同学对我的信任,能真诚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他说,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我家为何是农民?

我家为何没有小汽车?

我为何没有大大的铅笔盒?

我要说,这个同学是善于思考的,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

但我要告诉你——平等永远是相对的,我们在物质层面上永远是不平等的,但我们每个人在精神、人格上是永远平等的。

为何我生于贫寒之家?

为何同学坐小汽车上学?

这些都是物质上的不平等。

你无法选择家庭,你无法选择父母,你也无法选择贫富。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生没有前途,没有追求幸福的自由,没有与别人平等的权利,简爱不也和你同样的遭遇吗?

她穷,她矮,她丑,但是她却说:

“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这个平等,就是精神、人格、灵魂上的平等。

周国平说:

“一个心灵美好的女人可能其貌不扬,一个灵魂高贵的男人可能终身残疾。

”荷马是瞎子,贝多芬是聋子,拜伦是跛子,史铁生瘫痪,霍金只有眼睛在动,你说上帝对他们平等吗?

但丁被流放,索尔仁尼琴被驱逐,苏轼再三被贬,莎士比亚就是一个剧团的打杂工,杰克•伦敦就是一个落魄的淘金者,你说上帝对他们平等吗?

不平等呀。

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觉得与别人不平等啊。

他们消沉了吗?

颓废了吗?

没有,他们恰恰是由此而愤发了,努力了。

他们正因为觉得自己在精神上与别人平等,所以才站到了人格高贵的灵魂高地。

我要问问这个同学,我们每个人的出身、家庭都是平等的吗?

你是黄种人,他是黑种人;你出生在亚洲,他出生在非洲;你是男孩,她是女孩;你的父亲是农民,他的父亲是富翁。

我们尽管有很多不平等,但我们与所有人却都是平等的,那就是人格与精神。

古语言:

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

难道命运的不平等,就阻碍我们前行吗?

我想到了很多名人的际遇。

那是贫寒而不屈的林肯;那是贫寒而得到歌德资助的诗人席勒;那是贫寒的马克思,连自己的小女儿病死都无钱掩埋;那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不改其乐;那是“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杜甫;那是夜晚抄书冻僵双手而不悔的宋濂。

我要说,正是因为这物质的、先天条件的不公平,恰恰为他们后来的成功打下了牢牢的顽强基石。

当然,社会的平等永远在前行。

我国的精准扶贫,义务教育城乡全部免费,粮食补贴,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发放,职业教育的学业补助,大病就医的国家资助,哪一项不是惠民平等的政策?

完全物质的平等,在什么时代都是相对的。

人类追求的平等是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生存权、发展权的平等,更是精神的平等。

岁月如花,柳线莺鸣;流年如梭,精神丰厚。

我不知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当否?

但请大家记住林肯的话吧:

“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在物质上是存在不平等的,但在精神与人格上却永远是平等的。

(注:

此篇中的作文素材来自王玉强新著《作文有道》一书)

用心灵发现司空见惯中的美

市教研室王玉强

美在何处?

那是柳暗花明,那是大江东去,那是春华秋实,那是天心月圆。

如何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

就是要用心去发现。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言: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美,为何在大师的眼睛里就有了神韵,有了灵性,有了超凡脱俗?

就是因为他们从司空见惯的事物里发现了美的深邃与灵魂。

这就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

同样是登庐山,为何我们感触一般,而苏轼却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巍巍山峰,高低错落,游人如织,春去秋来,有谁会想到这个奥秘?

身在山中,你往往会被烟雾障掩了自己的眼睛,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这是多么聪颖的智慧发现啊。

正是因为大师们有一颗联想的心,一颗灵动的心,一颗由此及彼的心,才驾驭了由事物到理性的关系,才从寻常事物中发现了美与真理。

难道不是这样吗?

杜甫登泰山发出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清照感叹岁月流逝,慨叹“绿肥红瘦”。

朱自清看到荷塘,我们也看到了,为何他写出了那么美丽的《荷塘月色》?

为何我们日日经过地坛,却写不出史铁生那样的《我与地坛》?

就是因为大师们在司空见惯的事物里,用心物化,用情感化,用心灵去发现美的存在啊。

一切美丽与创造不是埋藏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之中吗?

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领悟、去探究,就一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细数乾坤,心志恒定;拨动琴弦,熠熠生辉.牛顿看到的苹果不是和我们看到的苹果一样吗?

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不也是从司空见惯的事物里萌发了创造的思维?

莱特兄弟不是看到了爬犁,才发明了飞机?

阿基米德不是在洗澡中,发现了浮力?

为何乔布斯的手机上画上了苹果的符号?

为何雷军的手机用“小米”称谓?

司空见惯的事物无处不在,为何我们没有发现?

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创造。

美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美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身处万众创新之时,心付瑶琴踏歌之际,我们又如何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呢?

学学袁隆平走向那株野稻吧,让杂交水稻绿满神州;学学屠呦呦沉迷青蒿素吧,让疟疾远离人们的健康躯体;学学日本电饭煲吧,让大米在一圈电子加热系统里循环跳舞。

沉迷于常态,奇崛于神思;留恋于静水,潜龙于腾渊。

别林斯基说:

“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

”当我们看到罗丹的雕塑《思想者》,我们才真正认识到美的思想与惯常事物的完美统一。

做一个从惯常事物中发现美的思想者吧。

走向平等,尚需努力

市教研室陈鲁峰

作家面对中学生一连串问题的提问,想到了简爱的名言,我想作家会这样引导这位满腹牢骚的中学生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啊,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自己的爹娘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环境无法选择,自己拥有的物质资源的短缺状况也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和那些一出生就生活于温柔繁华地、纸醉富贵乡的官二代、富二代相比,确实是不平等的,有些怨气也无可厚非。

但作为自然界的万物灵长的人来说,就应该像简爱那样发出天地之间的呐喊——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从物质层面的贫乏、困窘、难堪,走向精神层面的富足、充盈和高贵,是实现人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重要途径和路线。

改变物质状况的不平等,首先要走向精神层面的平等,要先在精神层面站立起来,让自己精神、意志、思想不缺“钙”,这样才能快捷走向物质层面的平等。

俗话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莫言小时候也面临着贫穷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困窘,高密农村的生活也让小小莫言吃不消,他也没有当前高富帅所拥有的一切,但他并没有埋怨和抱怨这种“不平等”,而是立志成为蒲松龄式人物、马尔克斯式的人物,努力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实现和“平等”,于是在他独创的“梦幻现实主义”引导下,他创作出《红高粱》系列作品、《娃》、《丰乳肥臀》等,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试想,若小莫言一味抱怨出身低贱、家庭贫寒、拥有的物质匮乏,只是生气而已,那世界上只能是多了一个“撒气包”而已……

其实,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不会把眼前物质生活的匮乏当作一回事,反而把眼前物质层面的不平等作为精神层面积极修为的催化剂,以期望达到更高层面的实现与平等。

还有沈从文先生,年轻时候闯荡京城,租住在地下室,几乎断粮断水,以致郁达夫先生来看他,看他饿得不行了,花了2块大洋请沈从文到小饭馆吃了一顿,暂时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沈从文即使在这样“粮草”匮乏的情况下,面对着这种物质生活的“不平等”,毫无怨气,依然整日躲在地下室中埋头苦写,退稿信堆成堆,他依然不放弃,终于《边城》横空出世了,成为现代著名作家,实现了人生精神层面的“平等”与张扬。

若因物质的贫乏,沈从文放弃写作,一味生气,那就不会有“照我思考,可认识人”的大作家了!

是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是这样,“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是这样,“临清流而赋诗”的陶靖节是这样……物质层面的不平等并不可怕,而精神层面的自甘低贱才是人生的毒酒,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

记得苏格拉底在经过雅典市场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曾经发出如此感叹,“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我用不到的东西啊!

”是啊,一个从不在意物质层面不平等的人才会是一个精神层面富足、充盈和高贵的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

”最后,想告诉开头提到的中学生,先给自己的精神以力道,从不跪着对待一切,你将摆脱一切的精神束缚,超越物质层面的不平等,走向精神与物质的平等与富足!

善于司空见惯中发现美

市教研室陈鲁峰

我们也要向大师学习,用自己眼光发现司空见惯中蕴藏的“美”,这是提升我们境界的天梯啊!

当年文革期间,沈从文流放到湖北某地改造,依然保持乐观积极情绪。

在给自己表侄黄永玉的信函中,兴奋写到,“这里的荷花很美,你若来看……”是啊,沈从文身处逆境之中,依然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发现了一份美丽,这份美丽就是他内心境界的外化。

试想,若无从容淡定的境界,怎能将荣辱置之度外,独独欣赏一份荷花的美丽呢?

看来,大师能够从司空见惯中发现美,表面上好像说的是大师的眼光独特,其实是其内在的精神境界在观照世界的缘故。

还有张岱,明朝灭了,他经历了亡国之痛,成为明朝遗民了,于是《湖心亭看雪》出世了。

在他眼中,司空见惯的雪景已不是自然雪景了,“雾凇沆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切的一切都化成了自我坚守的冰雪精神了,其他的一切一切都渺小成一点一介一粒而已,冰雪世界成为张岱人格节操的一种外化!

谁没见过雪景,但有谁“大雪三日”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是那种外人无法看到的美在召唤着这张岱,让他欣赏到天地之间那份澡雪精神!

可见,大师,首先是思想境界自成一格的大师,才能欣赏到司空见惯中蕴藏的那份美。

“天地不言,自有大美”,唯有情有义之人可观之!

还有那个秋士郁达夫,从大老远的南方跑到北平,不去看陶然亭的、钓鱼台的、颐和园的花草美景,却要租住一椽破屋,泡上一杯浓茶,从槐树低下,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驻足品味那司空见惯的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还有那衬在下面的尖细秋草丝丝,品味那份独享的美味。

是啊,一阵又一阵秋风过,草会黄了,牵牛花也会吹落凋零,这种物衰的美,也只有这位郁达夫先生能够体会的到啊!

原来,只有心中柔软细腻如水的人,才会在别人司空见惯中发现那份美,那份人生感悟之美,这难道不是一种境界的使然?

还有那个以残缺身体培塑成最健全思想的史铁生,在最狂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他想到了自杀,来到荒凉但并不荒芜的地坛公园,开始了与地坛公园之间对话,蜜蜂悬停在空中,露水摔碎成金灿灿的一片光芒,各种植物拔节生长的声音震撼着他的耳鼓,……于是,他明白了,这生机勃勃的地坛公园为了等他,已经历经沧桑等待了四百年了,他也要成为地坛公园中一棵旺盛的银杏树,于是他从轮椅中“站”起来了,成为当代中国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了……

看来,只有历经生命轮回的大师才能参透自然万物的真谛,才能在自然法则关照下品味到那份真美!

大师,因境界和眼光而发现司空见惯中的美。

我们呢?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有眼光则能欣赏到天地之大美。

努力修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